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民國戰神最新章節列表 > 第437章 :有錢就是任性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37章 :有錢就是任性

1936,經濟大蕭條已經過去了三年,這三年的時間中,中華民國的經濟秩序已經徹底恢復。

同時,三年的時間中,讓中華民國建設了一大批的公共工程。

老百姓的生活已經安穩了下來,此時的中華民國經過一系列的手工業、小商店,以及傳統小農耕作模式的取締,城鎮化人口比例已經上升到了80%,而從事農業的人人口僅有3。5%。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中華民國的城鎮化水平已經上升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而農業人口也一直是世界各國當中佔比例最少的。但是中華民國的農業產值,卻是世界最龐大的。

個人產值已經上升了人均一路上升到了4000炎黃幣,按照匯率,相當於是2000美元。而普通工人的收入,一年則是1500炎黃幣的水平。

1500炎黃幣的普通工人收入,穩居世界第一。

而人均卻是4000元,相當於有2500元分配在了高收入群體,以及政府稅收、企業收入上面。

中高收入群體也主要是那些技工、工程師,以及醫生、教師、公職人員這些群體,總體佔比並不大。

其中民營企業的日子也很難過,沒有多少市場份額。

相當於,平均每個人口,有2000元左右的產值被稅收、財團所攫取。相當於有1。2萬億的財富,被政府和財團攫取。

而中華民國政府和財團,則將這1。2萬億的財富,投入到建設、投資當中。

中華民國的經濟總量,這個時候已經是嚇死人的地步了。

城鎮化進城的完成,農業機械化的完成,工業生產大量使用全自動流水線,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分包出去。

一系列的領先,讓此時中華民國的經濟總量突破到了2。4萬億的規模。

相當於是1。2億美元的經濟總量,而此時的美國,經濟也僅僅恢復到了1800億美元,經濟總量是美國的六倍以上。

美國的人口,本身也比中華民國少了六倍。

再則,美國在工業體系升級上比中華民國晚了一步,而在資源優勢上,美國此時也基本上沒有什麼優勢了。儘管美洲資源豐富,但是中華民國如今版圖龐大,加上東北亞、東南亞、中亞殖民地,以及澳洲的資源,根本不缺資源。

這個時代的工業規模還不是那麼大,所以到了中華民國這樣的狀態,自然沒有什麼資源缺乏的問題。

當然美國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國民整體素質要好一些。

不似中華民國,這個階段還是有一些文盲存在。不過中華民國在教育方面卻是投入很大的,年青一代人的素質已經超過了美國,而且在人才總量上已經大大超過了美國數倍。至於沒有文化的文盲群體,和美國的普通工人也沒什麼區別。

再則,在國際市場的爭奪上,中華民國一直是壓制這美國。而在海外殖民地的掠奪上,美國此時也就剩下了古巴一個殖民地,當然還有一個加拿大也被美國變相收編,但是在海外殖民地的掠奪上,卻是遠遠不如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畢竟是讓那些經濟殖民地先發展起來,帶動他們的農業、工業,然後再進行掠奪。

所以中華民國的經濟總量當中,不少都是那些經濟殖民地貢獻的。因為從海外掠奪的利益,也算入了經濟總量當中。

因此看似剝削了工人一半產值的資料,實際上是包括了部分海外收益的。

最明顯的差距,還是三點,那就是農業機械化,以及工業上的領先,還有海外殖民地的經營。

最終才造成了美國的經濟,被中華民國超越如此之多的程度。

但是最核心的原因,還是中華民國有沈凝雲這個穿越者的存在,發展簡直就是開加速器一樣,而且越往後發展,加速越明顯。

相當於,此時中華民國每年可以投入相當於價值1。2億炎黃幣的勞動力產值,去建設各種公共設施、軍事設施,以及投入到科研、山河治理、國民福利等方面。

而實際上,投入建設的規模,遠遠超過1。2萬億,因為普通工人每個月拿到的1500元的收入,依舊會產生消費,這些錢依舊會被財團和私營企業賺取到利潤。同時國家還有個人所得稅,財團和私營企業,也必須上稅。

工人階級儘管看上去被剝削嚴重,實際上日子卻是過得很不錯得。首先是經濟大蕭條過後,房產價格下跌比較厲害,工人階級以當前的收入,大約兩年的工資就能購買一套房子,比經濟大蕭條之前的條件還要好。

另外用半年的工資,就可以購買一輛不錯的家庭汽車。

同時在國民福利上有很好的待遇,醫療、教育和養老方面都有國家負責大部分。相當於,工人階級,除了房子、汽車的消費外,也就是日常一些消耗,如食品、水電、汽車燃油,以他們的收入可以輕鬆應對,還可以對電器進行消費。

如果一個家庭是夫妻兩人都在工作,那就更加輕鬆了。房子、汽車、電器不用幾年就能奮鬥下來,日常生活更是能夠消費得起價格高一些的優質食品,還能經常去外度旅遊一番。如果是那些中產階級,一個人在外工作就足夠了,女人還可以在家裡照顧家庭。

而那些喪失勞動能力的群體,國家也有照顧,每個月準時發放補貼,補貼金額還比較高,確保這些不能勞動的群體也有消費能力,進而擴大消費市場的規模,也體現出政府對人民的關懷。

畢竟產能過剩了,現在需要的就是一個合理的財富分配。有勞動能力的,只要勞動就能分配到財富。不能勞動的,國家也給他們分配。而那些能夠勞動的群體,對於國家給那些不能勞動的群體進行補貼也是沒有反對意見的。這是一種社會保障,誰也不知道自己日後不會不會失去勞動能力,自己的子女會不會失去勞動能力。

普通老百姓在經濟大蕭條過後,已經明顯感受到,他們的生活條件和社會地位明顯上升。社會地位,實際上也就是和貧富差距有所掛鉤的。

度過了經濟大蕭條期間民眾對政府的不滿,中央政府的信用再次恢復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階段。

儘管如今的中華民國已經沒有了經濟大繁榮的那種‘黃金時代’的喧囂,沒有了那個時代到處找發財機會的躁動,但卻顯得有條不紊的穩定。

在這種平穩之中,卻是又一次的建設大*。

這次的建設主力不再是民資,而是政府和財團。大規模的建設讓老百姓有事可做,老百姓的生活變得很穩定,穩定中不斷用自己的勞動聚沙成塔、匯流成河,建設出一個接一個的成果。

對於民國這場新政的執行,老百姓已經變成了全面的支援。因為他們切身體會到了好處,他們的生活又恢復到了一個很不錯的程度。對於那些能組建一個美滿家庭的人們,剩下的則是知足。而那些命運中沒辦法擁有美滿家庭的公民,他們儘管依舊有所煩惱,但是起碼不用太為物質而煩惱。

當然,中華民國從來不缺乏一些透過抨擊政府來提高自己名望的社會名流們,他們有的是政客,有的是文人。

對於楊墨川推行的這次行政,當然也是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利益被觸動的自然也就是那些民資老闆。

他們非常不滿當前這種市場份額的分配,以及政府稅收、原材料價格、運輸成本。因此報紙上還是經常能看到一些人大放闕詞的抨擊總統楊墨川。

中華民國自掃平亂局,一改之前的亂世用重典的路線,刑法減輕,政府也不再對社會進行高壓統治,體制變得非常寬鬆,對總統進行抨擊,變成了家常便飯一般的事情,老百姓看了也津津樂道,感覺到的卻是政府的親切。

各種抨擊,自然不可能動搖楊墨川的總統寶座。

擔任兩任大總統的楊墨川,第一次任職期間,中華民國走向了洶湧澎湃的經濟繁榮時期。第二次任職,推行行政使中華民國從經濟大蕭條中走出,透過劫富濟貧的政策,為普通民眾爭取到了切實的利益,給了他們穩定而充實的生活。

當然,那些文人、政客等社會名流不論在報紙上怎麼抨擊楊墨川,卻是不敢去抨擊沈凝雲一句。

儘管此時的中華民國,就連不少普通民眾都知道,真正統治這個國家的人並非是總統,而是如今的陸海空總司令沈凝雲,以及他組建的中國民族財團。但是老百姓都沒意見,那些文人政客敢有意見?

不可否認的是,中華民國,依舊是一個掛著民主,實則獨裁的國家。

政治上看似民主,實則是被操縱的。但是這種操縱,起碼按照民主程式走了,並不違反當前大家都認可的民主規則。

而財團的存在,也愈發明顯。

儘管這個時代沒有網際網路,輿論媒體也被財團操縱。但是在上流階級,財團的存在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

就連普通階級,也有不少人明顯感覺到了財團的存在。

中國民族財團這一存在,已經被不少有心人給挖掘出來了。透過錯綜複雜的控股,拆分,財團的核心已經可以確定,那就是以‘中華聯合儲蓄銀行’為核心,以陸海空總司令沈凝雲為核心,以‘民*事集團’為核心的一個存在。

這個財團,昔日只是偏居一偶的‘西北財團’,昔日也僅以‘西北軍事集團’為核心。

透過對對清戰爭的勝利,西北軍事集團得以崛起,進而透過不斷的資產重組,建立了‘西北財團’。

隨後又透過‘壬子中俄戰爭’、‘甲寅中日戰爭’等一系列的對對外戰爭,確立了‘西北軍事集團’的霸主地位。先和北洋軍事集團合作,掃平各省軍閥,後來又逐漸收編北洋軍事集團。

同時收編‘北洋財團’和‘奉系財團’,最後在經濟大蕭條期間,玩死了北洋財團和奉系財團,讓中國民族財團一家獨大。

一個亞洲霸主,就這樣透過不斷的對外戰爭,以及不斷資本運作而誕生在了世界的東方。

曾經對中國威脅最大的日本,已經****趴下了。沙俄也因為革命而完蛋了,蘇聯更是被教訓得退到了西伯利亞。法國和美國也徹底從亞洲滾蛋,只剩下一個英國,還統治著印度。

中華民國的版圖,向北延伸到了北極圈,向南延伸到了大洋洲,那裡有中華民國從日本手上搶過來的幾個島嶼。

當然,這個國家太大了。

地方習俗也各有不同,甚至就是相隔上百公裡外的不同城市,都有不同的風俗、方言,這和中國古代社會人員流動不頻繁有關係。古代的中國,人員流動主要也就是文人和商人。文人會到異地授課教學,也會到異地就任官員,商人則是異地販運之類的。而普通老百姓,也許一生都不會離開自己生活的地區。所以各地的風俗都有所不同,甚至方言都不同。

商人對文化的影響不是很大,最主要的影響還是文人。

文人的影響非常明顯,不管方言和風俗如何,都帶著共同的漢文化。文字是相同的,官話是相同的,節日也是相同的,衣冠也是相同的。

漢民族能夠如此龐大,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包容。

不管是什麼血統,只要肯接受漢文化,就是天朝子民,一視同仁。但是古代的教化因為條件原因,不可能太徹底。

如今的中華民國,國土如此龐大,民族情況如此複雜。最重要的,還是建立一個徹底統一價值觀,以及讓各地的民眾變得更加相同。

老一代是不好改變的,但是新一代卻是可以改變,可以透過教育進行改變。

因此中華民國在教育上的投入,絕對是世界首位,每年中央基本上都要投入25%的財政收入,甚至更高的財政收入到教育上。

教育方面也抓得極為嚴格,最為嚴格的還是師資培養。

標準的漢語,嚴格的素質教育。

當一個國家的新一代,大部分都能具備較高的素質水平,那麼地域歧視等問題自然也就會消失不見。同時經過統一的教育制度培養出來的新一代,身上具備的共性將更多,會使得這個民族更加團結、友愛。

中華民國的教育體系,實際上就是以品德教育,對於那些學習並不出眾的學生,教會他們做人的準則,並儘量尋找他們身上的亮點,培養他們其他領域的天賦。然後選出一批在學習上有天賦學生,將他們培養成為知識型人才。

事實證明,這個社會,並非是只有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能夠在邁入社會有能夠成功。中華民國的教育體系,力求在確保品德教育的前提下‘人盡其用,物盡其才’。

這種教育體系之下,民族素質自然也就提升上去了。

當一個人的素質達到一定水平之後,定然也是反對戰爭和暴力的。當時這個世界的異族,依舊奉行弱肉強食的法則。

因此在教育體系中,中華民國加入了‘化外蠻夷’的概念,並且引用各個被異族攻入的教訓,普及不能和化外蠻夷講仁義道德的觀念。

不可否認,白人世界也有好人,但是他們的主流觀念就是弱肉強食,個體並不能取代他們的主流。

說白了,就是在教育中告訴學生,不用把那些化外蠻夷當人看。為了中華民國的千秋萬代,該對化外蠻夷心狠手辣的時候就該心狠手辣。

同時教育體系中,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徹底的闡述。提出,如果化外蠻夷願意接受教化,出於基本的人道主義,則需要給他們機會。

可以預見的是,這一代人成長起來之後,中華民國將大幅度的消除地域差異。並且,擁有明確的對外態度。

只要中華民國在接下來的戰爭中,取得世界霸權,就會誕生一個完全不同於白種人至上的霸權主義。

畢竟人們不可能改變自己的膚色,隨意白種人至上的霸權主義充滿壓迫性。而中華民國提出的則是文化霸權主義,其他國家卻是可以改變文化,可以改變觀念。

教化到最後,甚至可以統一全球。

後世有人說,能夠統一世界的只有兩個民族,一個是猶太人,一個是中國人。猶太人很精明,什麼東西都計劃得好好的。而中國人則是什麼都以和為貴。

中華文化這種包容性,確實具備統一世界的能力,需要的則是相應的武力。只要有相應的武力,中華文明統一世界確實非常容易。

此時距離戰爭的爆發也沒有幾年了,就算是歐洲不亂,中華民國也要先發制人了。

畢竟,每年超過1。2萬億的勞動力價值,被投入到各種建設當中,中華民國的戰爭準備不需要幾年就可以完成了。

不過這規模太龐大了,軍事建設根本就消化不了,公共設施建設加上科研活動都無法消化掉這麼多的建設力量。

中華民國這個階段,甚至是闊綽到,將大量的勞動力投入到山河治理和環境美化方面。

黃土高原的治理尤為龐大,到了1936年,中央撥款了500億元投入到了黃土高原的治理上。

僅僅投入到黃土高原的治理費用,就相當於是美國經濟總量的27%。

同時這一年收到的捐款數額,超過了100億元,國民對於治理黃土高原還是很支援的。

這也充分的體現了什麼叫做‘有錢就是任性’,中華民國現在在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儘管不多,但是龐大的勞動力規模放在那裡,世界第一的人均生產總值放在那裡,能夠動用的人力物力實在太龐大了。

有錢任性的中華民國,投入大筆資金治理山河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投入戰爭建設的規模足夠大了,再龐大完全沒有必要。畢竟地球就這麼大,兩千萬大軍和三千萬大軍,並沒有什麼區別。

對黃土高原連年的治理經費的追加,效果也很明顯。此時的黃土高原的入黃泥沙已經在大量攔沙大壩的阻攔下大大減少。

入黃泥沙的總量,已經減少了50%左右,黃河水變得清澈了一些。

這是一個好兆頭,說明治理方案切實可行。

同時西北地區的植被覆蓋率年年上升,災害的發生率也在不斷的減少,黃河水量也在明顯上升。

黃土高原上的植被覆蓋率恢復得最為明顯,自從當初西北政府將黃土高原上的大部分人口都遷移掉之後,黃土高原上的植被已經沒人去破壞了。儘管黃土高原上無法生長什麼大樹(沒有地下水),但是一些低矮植被還是可以生長的。

而且每一個攔沙大壩,都可以形成一片綠洲。因為攔沙大壩攔截下的泥沙,可以為植被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黃土高原之所以貧瘠,就是因為雨水沖刷掉了這些含有養分的淤泥,年復一年的沖刷,就越來越貧瘠。攔沙大壩,將淤泥攔截下來,加上地勢較低,下雨的時候有足夠的水份,自然也就可以形成綠洲。

黃土高原上的人口,也因為大規模的治理而開始上升,這些人口基本上大部分,都是從事治理黃土高原的工作。所需的生活物資,基本上都是外地運輸,當地基本上沒有農業和牧業。只有養殖業,養殖業也都是圈養,飼料全靠鐵路外運。

同時在黃土高原上,則發展出了一些礦業,不過這些礦業都是在不破壞環境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全國這一時期,也進入了重點的排汙治理。

全國各城鎮,以及工廠、農場、養殖場,都禁止向河流排放汙水和傾倒生活垃圾。每個出城鎮都在建設汙水處理系統,同時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集中處理。處理這些東西,成本是比較高的,不過中華民國這個時候不缺人力物力。

當然,也有一些生活垃圾,被集中起來,運輸到了日本進行處理,日本也相應的發展處了垃圾回收產業。

中華民國此時的工業汙染還算不是很嚴重,自從將那些高汙染產業大量分包給那些經濟殖民地發展之後,汙染問題已經減輕了很多。

發展工業是難免有汙染的,所以治理起來還是投入較大的成本。

沒有那些高汙染產業,加上此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治理,效果還是很顯著的。黃河、長江等大河流禁止排汙、傾倒生活垃圾,以及各個支流的治理,讓那些大河流的喝水清澈了不少。

治理技術,也在大力研發之下,有了飛躍的發展,並迅速普及。

不過畢竟時代原因,很多汙染還是不能把控的。例如空氣汙染,一些城市還是很嚴重。中華民國北方地區依舊是在用煤炭發電,就連南方也有不少火電站。同時石油的大量使用,汽車的尾氣汙染等等也還是不可避免的。

這是時代原因。

核電站之類的技術,還沒有普及。不過中華民國第一座核電站,已經在西域行政區秘密修建了。

中華民國已經掌握核裂變技術了,理論和操作上都比較成熟了,不過原子彈卻沒有急著製造,倒是先把核電站搞出來了。

另外中華民國的國民高產值,實際上是建立在大量使用內燃機的基礎上的。內燃機則要消耗石油,為了發展,石油供應價格很便宜,所以不可避免的是,整個國家對石油的驚人消耗。

石油的消耗,自然也就產生了大量的廢氣排放,所以空氣汙染問題一時半會沒有得到什麼有效的解決。只是將那些廢氣排放嚴重的工廠都轉移到那些經濟殖民地,好歹是緩解了一番。

不過這個國家的綠化面積,卻是不斷的上升。

南方本身就算是生態比較良好的地區,植被覆蓋率很高。此時的南方,基本上是適合種樹的地方都種植上了樹木。

北方的綠化相比之下難一些,不過此時也是到處都種上了花草樹木。並且開始對沙漠、戈壁灘發動反攻,遏制沙漠的擴張。

城鎮綠化,也在持續的進行。各省各城鎮,這個時候為了創造就業崗位,在城鎮綠化上的投入非常大,基本上就是按照‘花園城市’一般的力度進行綠化。

當生產力達到了這個水平之後,建設出一個花園一般的國家,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難度。不過這個時期的建設還不是太徹底,畢竟軍事建設還是要投入較大的人力物力的,以及科研也是如此。

科研規模,經過三年的瘋狂擴張。此時已經變得非常的龐大的,僅僅是從事和科研相關的勞動力數量就達到了一千多萬人。

要知道,美國二戰期間研發原子彈,只有二十萬人參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