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縱橫五代之趙匡胤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六章 李璟駕崩大釋兵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十六章 李璟駕崩大釋兵權

趙匡胤的媽媽杜太後突然生病了,趙匡胤雖然貴為天子,可以動用人間一切的人力物資,但也僅僅拖到了當年的6月份。不到100天,趙匡胤的人生就跌入了谷底。

趙匡胤是公認的孝子(該死,這一點真是該死),生母的去世讓他極度悲傷。但是歷史證明,這位貴婦人的死,絕不僅僅是趙匡胤一人的不幸,隨著這位在宋史中只有545個字記載的老太太的去世,北宋初年兩件最大的、也是從來沒有正解的疑案――金匱之盟、燭光斧影中的前者,就此發生了。

古今第一老太太

話說龍鳳生龍鳳,耗子會打洞。可惜的是這種事沒法反過來說,即生出第一條龍的媽一定也是龍嗎?不過這也得兩說,比如朱元璋他媽就有些遺憾,而趙匡胤的媽就真的非同凡響。

這位嫁給職業軍人趙弘殷先生的杜氏夫人,其言其行真的是女中豪傑。比如說當趙匡胤陳橋兵變造反當上皇帝時,訊息傳進開封,趙匡胤的老婆嚇壞了,可杜老夫人卻泰然自若――吾兒生平奇異,今ri果然,何憂也?

而等到了趙匡胤正式登極坐殿,成為名符其實的皇上,眾臣依禮向太後道賀時,她老人家卻又“愀然不樂”。趙匡胤親自詢問,新任太后才說――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苟或失馭,求為匹夫而不可得!

危之不促憂,得之不妄喜。這樣的人臨死的時候,除非是得了腦溢血之類的急症,不然她是不會就此輕晚撒手,什麼都不管不問的。果然,據宋朝的官方歷史記載,杜太後臨死的時候突然問了趙匡胤一句話

――兒子,你說你是怎麼當上的皇帝?

當時趙匡胤都哭傻了,啥也答不上來。要知道他此前一直快意人生,無往不利,唯一的痛苦就是他的父親因他一時工作原則的僵化病重死去,現在剛剛當上了皇上,坐穩了江山,可他老媽又這樣,讓他怎麼受得了?

可杜太後就是不閉眼,一定要他回答。

趙匡胤只好說――這是祖宗積德,以及您的福份。

杜太後搖頭,兒子說得很有禮貌,可是她快死了,不想再聽喜歌,必須得把不放心的話都交代清楚。她說――不對,你能當上皇帝,唯一的原因就是周世宗的兒子太小,要是後周有年長的皇上,這個天下怎麼能輪得到你?天下太大了,你死之後,要立你的弟弟當皇上,這樣才能把這片江山坐穩。

史稱趙匡胤馬上就答應了(唉,不知道是出於安慰臨死的老媽是什麼別的心理)。可是沒想到他老媽真的是個厲害無比的人物,臨死都毫不放松。她趁熱打鐵,馬上說――去把趙普叫來,當著我的面,立即把這份誓書寫出來。立字畫押,不得反悔!

趙普被火速召來,他寫好誓書,並在紙尾處簽上“臣普記”三字,然後裝在皇宮專用的盒子――“金匱”裡,由謹慎可靠的宮裡人收好保管(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以上就是北宋之初,兩大疑案中“金匱之盟”的官方記載。根據以上記載,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知道這件事的,活下來的大概只有三個人――即趙匡胤本人、趙普、以及那位專用掌管金匱的謹密宮人(保守估計,只有一個宮人)。

那麼問題出來了,後來疑案之二――即燭光斧影之後,趙光義擠掉已經成年的兩個侄子,自己接哥哥的班當皇帝。可是一直名不正言不順,直到四五年之後,才由趙普偶然說起,才知道、並從**搜出了當年的“金匱”,從而瞭解到自己原來當皇帝很合法啊!

要說趙普還真是能忍啊,吊了趙光義這麼長時間的胃口,才把這麼重要的東西拿出來。可是當時的趙普已經到了什麼地步呢?此人已經早就不是宰相了,並且罷相的原因就是因為當初跟還是晉王加開封府尹的趙光義作對。而到了新皇登極,他更是倍受壓迫,連一直仰其鼻息的朝臣們都敢對他反攻倒算了。形式如此惡劣,他還會握著這樣重要的資本不用?一直等到四五年之後才對新皇帝買好,來改善關係?

真是活見鬼,而且至少還有那位一直掌握保管著這份官方第一密件檔案的宮人,不管他是太監還是什麼,為什麼也四五年不見上報?就算不想要功,難道就不怕趙光義殺他的頭?

破綻多多,但這就是宋史的本sè。而且,這還僅僅只是“金匱”之說的其中一解。

關於“金匱”的真假之謎,甚至到底有沒有“金匱”的存在,都因為在公元961年6月份宋太祖趙匡胤的生母杜太後的去世而無從考證了。流傳到今天,它的起源出處至少還有另一個版本,那是取材於宋初名臣王禹偁所著的《建隆遺事》中的記載,但是不必細究,隨便讀一下都覺得那簡直就是在開玩笑。

這本宋人筆記裡記載,皇位傳遞這樣的大事,竟然是在一次舉族歡慶的家宴上公開決定的。在當時趙家人幾乎全部在場,而提出這個決定的,竟然是趙匡胤本人。

他向他媽媽敬酒,當眾宣佈,當他死了之後,就會傳位於晉王光義,而更決定光義死後,就傳位於三弟光美。而這完全成就了他母親的一個願望――即杜太後不僅是一代開國之君的母親,還要讓她空前絕後地成為三位天子的母親!

而太后大喜之下,再要求趙光美死後復歸皇權於匡胤之長子德昭……真是一家和睦,雍容揖讓,古今之典範大成!

往下的我就不願再說了,完全是在浪費紙張筆墨。我們應該做的,是把目光從中國北方的開封向南轉,一直越過長江,再越過南唐的都城金陵,溯江直上,來到古之洪州,也就是今天的南昌。

在那裡,也是在公元961年的6月,發生了另一件大事,南唐的皇帝李璟已經死了。而非常遺憾,這時他已經不叫李璟了,而是叫李景。與他最初的本名李景通只有一字之差。因為他已經不再是皇帝,而是“南唐國主”

李景,當他死的時候,或許會無比清晰地回憶起他生命最初時的印跡吧。他生於安樂,父親為他準備好了一切,但是卻無奈地死於憂患,他應該會想起,父親臨死時仍然對他不放心。那時李昪掙扎著說出了人生的最後一個要求

――兒子,把你的手指放進我的嘴裡。

李景不明所以,但還是遵命執行。只見李昪狠狠地咬了下去,把兒子的手指咬得鮮血淋漓。這時,才說出了心裡最不放心的事

――你要善交鄰國,守住祖業,保住社稷,不要像隋煬帝楊廣那樣自侍強大隨便出兵,最後自取滅亡。要記住我的話,你才是孝子……

可是李景都忘了,在治國用兵這些國家根本大政上沒有一件是按照他父皇最後的囑託而做的。到他死的時候,他的國家已經少了一半的國土,而且四鄰交惡,民生貧困,所能暫時保住江山的,只有一條上天賜予他的長江。

而就是這條長江,還差點讓他落入北岸的宋軍手裡。那是在當年的三月,李景覺得金陵與長江北岸的敵營離得太近,太不安全了,執意要遷都到洪都(今南昌)。可是在遷都的過程中,他的龍舟在長江中突遇大風,直接被吹向北岸,差一點就讓宋朝的水軍不勞而獲。

歷盡周折到了洪都,李景卻病倒了,真是生有地死有處,他千里迢迢擔驚受怕地來到了洪都,竟然就是為了死在這裡。他死的時候萬念俱灰,給留在金陵的太子李從嘉的遺命是――再也不要奢糜浪費了,別為我修建陵寢,只要有一個幾尺高的墳頭就好。我只求在地底下能夠重獲安寧。

這是平民一樣的臨終要求了,可惜25歲的李從嘉無論如何都不能滿足父親這樣的要求。他一邊大修陵墓,一邊上表請求北方的趙匡胤,請給予自己的父親皇帝的安葬禮儀。

也許是同樣剛剛死了親人的原故,趙匡胤答應了。李景的屍體被隆重地迎回了南唐的京城金陵,追復帝號,定諡號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下葬於順陵。

當年的7月29ri,他的兒子,準確地說是二兒子李從嘉,在金陵襲位為第三代南唐國主,從此改名為李煜。

公元961年的7月間,註定了是一個動盪的年月,在長江之南,第一大國南唐換了新的國主,而在江北,中原的第一強國宋朝,也同樣發生了一次震動全國的政令改動。

沒有任何的預兆,宋朝在亂世中國家安危的根本支柱――都城禁軍裡的高階主官們突然間被大面積地罷免。這些人包括石守信、高懷德、王審椅、張令鋒、趙彥徽等人,一個個威名赫赫、忠心耿耿,從來都沒有聽說過他們有過什麼反叛的跡象,但是一夕之間,兵權盡解。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能夠想象當時外界有什麼樣反響嗎?嚴格地說,當時沒有人會知道自己已經成功地脫離了血腥殺戮的五代十一國時期,就算趙匡胤本人都沒有資格說這樣的話,因為南唐、後蜀、北漢、吳越等等等等國家畢竟都還與宋朝並存,雖有強弱之分,可是誰敢說最後的勝負?而在五代時期,國王與自己的統兵大將之間幾乎從來沒有過真正的誠信關係。像現在這樣,突然之間禁軍首領幾乎全部罷免,在人們的記憶裡,一定是發生了什麼天翻地覆一樣的血腥政變。

但是實際上,至少在史書文獻的記載裡,事情進行得波瀾不驚,一切都像是微風細雨一樣,和平、輕鬆、贏的人如釋重負,而所謂失去了什麼的人,也同樣的額手相慶。

似乎是雙贏。

而眾所周知的,能夠查到的資料裡,都是這樣記載的――當年7月的某一天晚上,趙匡胤下了晚朝,把石守信等親信都留下,邀他們到內宮喝酒。喝到興頭上時,趙匡胤突然非常不快樂,說:“要不是你們,我做不了皇帝。可是我現在難受,沒一個晚上能睡好覺。”

石守信等人問怎麼回事。

趙匡胤的回答直指要害――居此位者,誰不yu為之!

以後的事就可以簡單地歸納為石守信等人伏地請罪,而趙匡胤寬大為懷,給他們指出條活路,即“釋去兵權,出守大籓”,並賜予大批金錢田產、歌兒舞女,使彼等“ri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到第二天,史稱石守信等人即“稱疾請罷”。

而趙匡胤也遵守諾言給他們一一安排了新的工作:石守信為天平節度使,高懷德為歸德節度使,王審琦為忠正節度使,張令鐸為鎮寧節度使,除石守信本人還保留了侍衛司馬步軍都指揮使這個虛銜外,其餘所有人的禁軍官職一起罷免,尤其是繼慕容延釗的殿前都點檢這個極為敏感的職位之後,殿前副都點檢一職也從此被永久取消。

而在各種史書,如《宋史紀事本末》及《續資治通鑑》等中,無不在石守信的仍舊兼職之後附加了一句――“其實兵權不在也”。

以上就是被世人大肆稱道的宋太祖仁政之一,“杯酒釋兵權”。千年之間,無論怎樣細查,怎樣懷疑,至今也沒有誰能發現並證明這件事是假的。於是諒是沒法不稱道趙匡胤真的仁義了,比之劉邦、朱元璋那樣大殺開國功臣,他真是好得太多了。

但是細想一下,我沒法不擺出這樣的疑問

――1,即石守信等人是開國之功臣嗎?

2,趙匡胤是不能殺,或是不敢殺,還是沒有必要殺?

首先說1,當劉邦、朱元璋大殺功臣的時候,都是到了天下一統,至少把漢族人原有的傳統意義上的領地基本統一了之後,才開殺的。而趙匡胤這個時候呢?他僅僅是把原後周的天下穩定下來而已,根本談不到什麼開國。而石守信等人最大的功勞,也只是在陳橋兵變得或裡或外地推舉趙匡胤政變成功而已。說到開國功臣,他們還談不到,最多只能算是立國功臣。

再說2,趙匡胤為什麼要殺他們?他們真的是威脅到了他的帝位以及生命了嗎?根本談不到,他們的威脅都是潛在的,最多只是怕他們步趙匡胤的後塵,也被部下逼著當皇帝而已。這有多大的可能xing呢?犯得著刀頭見血,讓極力維護的和平形象受損嗎?

所以,所謂的“杯酒釋兵權”完全可以看得淡一些,它的確可以算是趙匡胤的仁政之一,也給趙宋的官家們以後的立了個好榜樣,但是它與劉邦、朱元璋等人大殺功臣的行為完全不可比,因為終趙匡胤一生,以及趙光義的一生,甚至趙宋所有官家的一生,都沒有到達劉邦、朱元璋的境地,他們沒有必要,也沒有機會來大殺開國功臣。

除了以後的宋高宗趙構,此人名雖守成,實同開創,他的南宋在千辛萬苦顛沛流離之中創立,而那時的局勢完全可以出現無數個漢家異姓朝廷(不是指張邦昌的偽朝廷,而張邦昌實有不得己之處,並不見得是什麼jiān臣,這些以後再論),他卻真的殺了為他開國立國的功臣,殺得千年以來,無數國人扼腕痛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