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帝國支撐者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百四十二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百四十二章

太子一行轉過街角,劉大夏一揮手,大家回到了名軒閣。

就在此時,明中信一行向京師外而去的訊息向京師各處傳遞而去。

京師之中又是一陣風起雲湧。

畢竟,不知曉明中信所為所向,他們心中不踏實啊!

一時間,暗探頻出,當然,這些暗探是躲著東廠與錦衣衛的,否則,被誤認為是之前襲擊明中信之賊人,豈不是冤得慌啊!

於是,暗地裡行動頻繁,明面上卻是一片和氣,京師之中就是如此的詭異氣氛!

然而,這一切與明中信無關。

雖然明中信等一行確實有些奇怪,但是,有錦衣衛備書,自然是通行無阻,就這樣出了京師。

在龍興的指點之下,明中信等一行找準方向,直奔軍營。

遠遠地,軍營肅然林立,一股肅殺之氣撲面而來。

大明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徵,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屬於徵兵形式。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大明正統時期開始使用募兵制度,開始和衛所制並存。

大明初期,實施的是衛所制。衛所製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中,一衛為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徵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明宣宗以後由於社會穩定,相對和平,衛所軍官開始侵佔軍田,剝削士兵,軍人生活水平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

大明募兵制始於正統年間,和衛所軍不同,募兵不世襲,雖然為兵,但隸屬於民籍。服役期滿即退伍。最開始,募兵沒有像衛所軍那樣擁有正式編制,而且往往隨著需求擴編或裁員。募兵完全是戰鬥部隊,不像衛所兵那樣需要抽調部分兵員從事屯田人物,募兵的糧食補給,軍餉完全來自國家財政直接支出,不用來自屯田所獲,而且餉銀也比衛所軍和民壯要高。

首先要明確一點,無論是募兵,徵兵,還是衛所制度,並無優劣先進落後之分,而是應對不同的情況而採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各有各的優勢和缺陷,衛所制的優點是在生產力遭到破壞,社會產出弱時,衛所制度可以有效的節省軍費開支,能夠保證軍隊自給自足,並減輕百姓的負擔。但缺陷是,一方面,衛所軍除了要作戰還要分出部分兵員去從事屯田任務保證軍糧補給,於是,衛所軍中區分了守軍和屯軍,其中守軍是作戰力量,屯軍負責團體。所以相比募兵,同數量的衛所兵能夠提供的作戰力量有限,另一方面,由於衛所軍世襲,一旦和平時間較長,軍隊中容易老少摻雜,戰鬥力容易下降。同時,如果軍官侵佔了國家供給軍隊的屯田,士兵則會淪為軍事長官的私人農奴,這樣導致守軍數量更少,戰鬥力也就很難保證。所以說,衛所制度的設計,和唐朝的府兵制度類似。用於在社會生產沒有恢復時,作為維持大量武裝需求的制度。

而募兵的優點是,招募士兵的兵員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餘地,不一定非得從軍戶中招募,其中,如果招募很多優秀的兵員,經過訓練,選拔,可以形成一支精銳的力量。同時,募兵的來源多來與民籍,因此損失後可以很快補充。另外,募兵不用像衛所軍那樣需要從事屯田任務,因此募兵可以算是脫產士兵,這就決定,募兵可以在同數額下,動員比衛所軍更多的戰鬥兵員,同時薪水較高,能夠讓士兵作戰積極性更高。但是優點明顯的同時,缺點也很明顯,由於脫離生產,那麼糧食,軍餉就都需要國家財政直接負責,因此,相比衛所軍,募兵為主的營哨軍的維護成本更高。一旦國家財政赤字或破產,則很難保證募兵的工資。另外相比衛所軍,也不穩定,由於是來自民籍,因此他們沒有衛所軍的軍籍,於是,在不需要的時候,就可以隨時誰地裁撤,無法保證穩定維持。更關鍵的是,募兵能否堪用,完全在於募兵之人和負責將領,如果訓練滿足,則可以成為骨幹力量,如果訓練差,則戰鬥力非常低下。更關鍵的是,由於兵源不固定,招募的兵員也是良莠不齊。如果負責招兵的人篩選能力差,那麼招募的低素質兵員比例也會增加,這樣,軍隊更容易譁變和潰散。

之前因為火篩突如其來,自大青山數道入威遠衛(今山西左雲西),遊擊將軍王杲及都指揮鄧洪率軍迎擊,中伏而敗,九百餘人戰死。在此情勢緊急之時,弘治急命平江伯陳銳為靖虜將軍,充總兵官,太監金輔監軍,戶部侍郎許進提督軍務,前往御之。

當然,如此緊急,必然來不及募兵,故此,其實此次的兵源乃是從京師左近的各軍中抽調而來,當然,也是與那平江伯陳銳交好的軍中抽調,畢竟,此去山西是要直接形成戰力予以禦敵,這就要求這批軍隊的素質必須極高。

說到此,就不由得不說大明的軍事體制了。

大明軍事機關體制是經過幾度調整變革然後才比較固定下來的。以中央軍事領導機關來說,元朝起義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以都元帥身份自主行樞密院事,親自指揮全盤軍事。

以後,改行樞密院為大都督府,設大都督一人,名義上是“節制中外諸軍事”,一切大小軍政,包括軍官任免、軍隊調遣、戰役指揮、戰略考慮等,都由都元帥決定,大都督府不過是主持後勤給養、軍丁軍戶管理、考績、馬政等日常事務。

大都督當然也要統軍作戰,但只能奉命進止,不許擅作主張。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在行中書省內設戶、禮等四部,獨不設吏、兵二部,正說明人事和軍事大權不容假借於人。

即使如此,到吳元年(公元1364年)還是對此作了部分的調整,雖然仍保留大都督府,但裁免去大都督一職不設,改設左、右都督、同知都督、副都督、僉都督若干人,均為大都督府的長官。很顯然,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眾設多官而分其事權。

大明建立後,在中書省下的六部已有兵部,這對一個統一的大帝國來說,是實不可少的。大明初期,將原來由大部督府掌管的武官任免、考績、蔭襲、軍隊的訓練、後勤給養、軍丁軍戶管理等軍事行政工作劃歸兵部掌管,大都督府僅保留統率全**隊的職權。

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在撤廢中書省的同時,朱元璋也宣佈徹底改組大都督府,將大都督府分設為前、後、中、左、右五軍都督府。

中書省和大都督府的同時大變動,是當時明王朝中央軍政制度大改組的兩翼,其重要意義實不相上下。當時還規定,五軍都督府互不統轄,應該分別與兵部直接聯絡工作,而統一奏請皇帝裁定。每一個都督府內又都設有一小群都督,計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副都督等,俱為負責官員,由朝廷指定各都督府分別統率全國各都司、衛、所,不得隨便變動。至此,統軍的部門便一分而為五,領導人更是由一個增加到好幾十個。任何統軍的都督都絕不可能率本部軍兵與朝廷對抗了。

其實,任何一個都督府及其中的任何一個都督,連率領本部軍兵的權力也是沒有的。因為明王朝還規定:兵部有出兵之令而無統兵之權,五軍都督府有統軍之權而無出兵之令。有軍事行動時,兵部奏請委派某一都督府某一都督率兵出戰,而分調其他各都司、衛、所的兵丁歸其指揮。

軍事行動結束,將帥即歸回原都督府,兵丁歸回原工所建制。這種體制顯然是為了防範軍權旁落,是為了對將帥們的職權有意掣時,其必然結果是,要付出大大削弱自己軍事威力的代價。

所以,此次山西平亂,平江伯陳銳任總兵官,雖然有統兵之權,但卻無出兵之令,而太監金輔監軍,戶部侍郎許進提督軍務,正是對其有所掣肘。

其實,陳銳正好趕上了宣武鎮將領率領這屆武舉人將副都御史顧佐護送回京師,於是,陳銳正好統兵將武舉人們帶上了戰場,前去迎擊火篩之軍。

還別說,在平江伯陳銳的率領之下,這支臨時組建的軍隊還真的將火篩之師擊退,哦,也不能說是擊退,只是火篩之敵已經搶劫夠了,所以在四月份退兵了。

陳銳得襲此情,心中大喜,立刻上奏朝廷,說是大軍到處,火篩之軍被擊退,向朝廷請功。

朝廷當然會予以嘉獎。然而,在五月之時,火篩又擁眾五萬騎入大同左衛(今山西左雲),這下,平江伯陳銳不敢再行謊報,只好迎擊,但他的迎擊之策是堅壁清野,令火篩之軍長驅直入,劫掠一番,再行退去。

這下,陳銳得了便宜,立刻上奏朝廷,奏之以大捷。

弘治大喜,遂令其回京述職,回稟其事,以顯大明軍威。

故此,陳銳才率領一支軍馬迴轉京師,當然,這其中少不了那些武舉。當然,陳銳想要享受此等榮光,必然會帶著他的親信軍隊,畢竟,肥水不流外人田。故此,這支軍隊正是與他交好的那支部隊。

這也造成了武舉人們與他格格不入的格局,所以,武舉人們,哦,不應該說是明家的武舉人都聚於一堂,才有了之前的事情發生。

當然,這支軍隊既然能夠被陳銳標榜在擊退火篩之敵中建功立業,必然有其精銳之處。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而現在出現在明中信面前的營帳安置得極其合理。營地形狀為長方形,四周以壕溝和土牆環繞。土牆高達3.5 米,由開壕溝挖出的泥土堆放在緊靠柵柱的地方而形成。營壘大門兩側築有木製塔樓,在其上可用箭擊射來犯的敵人。營地中央為一廣場,設有指揮官的帳篷和祭壇,其餘地方依次設有士兵的帳篷。

而此時,營帳之外一隊隊士兵在巡邏,顯得一副森然之態,看上去還真的像模像樣。

當然,據龍興所言,這陳銳也不過就是外緊內松,做個樣子而已。

畢竟,他此次回京就是顯擺與誇耀之用,必須做個樣子,好隨時迎接兵部及陛下的探查。

當然,這是之前他的想法,但經過自己與學員們與其一番交鋒,他再不敢小瞧這陳銳。

而明中信更不會,畢竟,此番明顯是針對自己及明家,這背後必然有人,唯一無法確定的就是,這背後的勢力是彌勒會還是京師中的隱藏勢力,這一點很重要!也將決定隨後的應對之策。

當然,現在根本無法確定,但救人是一定的,至於摸清底細,這必須慎而又慎,否則別救人不成反而將自己折了進去。

明中信細細檢視一下軍營的佈置,再結合龍興所言,心中有了數。衝前面一招手,那劉將軍瞬間迴轉過來,一臉的詢問。

明中信俯於他的耳邊,輕聲吩咐一陣。

劉將軍先是一陣愕然,隨後點點頭,應承了下來。

明中信一番佈置之後。

劉將軍率隊轉過一個斜坡而去。

明中信叫過郭小候爺派來的家丁頭,又是一番吩咐。

一番佈置之後,各司其職。

學員們卻是滿眼的冷然,冷冷看著遠處的軍營,顯然心中有怨,如果此時下令攻打營帳,只怕這些學員們絕不會考慮傷亡直接就會衝進去。

當然,明中信豈會讓他們如此莽幹!

明中信一擺手,大家緩緩藉著掩體,慢慢逼近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