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帝國支撐者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百一十四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九百一十四章

“什麼?”弘治面色一沉,“那些屍身你們就沒有查查?”

陳準苦笑不已,“寧王府中暗暗將這些屍身燒燬了,根本就沒有留下任何線索!咱們無從查起!”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哦!弘治面色難看,惡狠狠瞪著陳準,“這些暴斃之人的身份你總知曉吧?”

“皆是一些護衛家丁之類的,說是染病身亡,怕有瘟疫可能,故此才燒掉的!”陳準連忙回稟道。

“這是誰說的?確切?”弘治瞪著陳準。

“這些傳言乃是來自於寧王府中的僕役之口!”陳準一臉尷尬。

“你們呢?就沒法確認?”弘治面色難看道。

“臣無能,請陛下降罪!”陳準躬身請罪道。

弘治瞪著陳準,久久不語。

陳準背脊之上冷汗直冒,但卻不敢有任何舉動,靜靜聽候陛下聖裁。

“唉,也怨不得你!”弘治輕聲一嘆,“想必寧王是有什麼不得已的原因吧!就不用深究了!”

“諾!”陳準終於冷汗止住了,心中松了口氣,終於過關了。

不過,這也得益於現在一切事務太多,人手不足,陛下不想因降罪而減員,令人手更加的捉襟見肘。

“此次宴會之上不可再出現什麼紕漏!”就在陳準自以為躲過懲罰而心中感念之時,突然弘治聲音轉為威嚴吩咐道。

“諾!”

就在大家紛紛私底下猜測之時,明宅的第五張請諫新鮮出爐了。

這份請諫顯然就是請的王守仁,不錯,正是那位王守仁,與明中信同甘苦,共患難的雲南患難至交。

這倒是沒出乎大家的預料,只不過是沒想到第四張就請了他而已。

這卻也沒什麼說的,王守仁自然是欣然應允。

這份請諫還算是正常,並沒有引起什麼議論。

接下來,第六張請諫也迅速現身,這份請諫卻是令人大吃一驚,只因為,這張請諫直接被送到了錦衣親衛衙門,直言送給牟斌牟指揮使。

這又令得大家譁然,畢竟,錦衣衛的名聲雖然這些年經過牟斌經營,還算是有所好轉,然而,一提錦衣衛依舊令人心中膽寒,畢竟,錦衣衛詔獄的名聲太過狼藉,這明家居然還大張旗鼓地宴請這錦衣衛指揮使,這可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了!

更令他們大跌眼鏡的是,牟斌居然爽快地答應了下來。

而且,據傳言,牟指揮使當時接到這請諫之時卻是渾身顫抖,滿面激動,忙不迭地答應下來,根本就沒有什麼矜持之態。

當然,這是外人不知曉牟斌與陸明遠的關係的緣故,但各大勢力卻是明了當年的因果的,他們心中卻是極是酸澀,這傢伙,陸明遠這是為了給明中信撐腰,找靠山不要臉了啊,居然連當年背叛自己的弟子都原諒了,這還真是恩怨比不過形勢啊!

不管大家如何想,第六封請諫也出現了,赫然是東廠督公陳準。

當然,這封請諫乃是張延齡親自送上門的。

這,就更令得大家感到詭異了,要知道,建昌伯張延齡可是個混世魔王,他居然會為人跑腿,這可真是稀罕啊!不知道跌破了多少人的眼鏡,然而,這畢竟是事實!

人們也不由得深深嘆了口氣,大家雖然知曉明中信與張延齡有關係,但卻沒想到居然是如此的親近,還能夠令這個混世魔王心甘情願地跑腿,這可真是日了狗了!

不過大家再想想,還真是,依明中信的關係,還真的只有張延齡適合送這份請諫,畢竟,陳準作為東廠督公,雖然在宮外有府邸,但是他常年呆在陛下身邊,根本就是以宮為家了,在宮外根本就無法找到他本人啊!但將請諫送給別人卻是不妥啊!畢竟,人家的身份擺在那兒呢!張延齡作為外戚正好合適,明中信真可以說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了!

而陳準接到請諫,也是為之愕然,他可沒想到,明中信居然會邀請他,哦,不,準確的說,應該是陸先生居然邀請他。

當然,這個邀請也說得過去,畢竟,陳準也算是陸明遠的故人了!陳準到是也沒有遲疑,欣然應允了。

這下,京師各界震動,他們做夢也沒想到,明家居然將錦衣衛與東廠的一把手都邀請了個遍,要知道,這兩家可是死敵啊!這請到一起,不打起來都算是好的啊!明家到時可得協調好了!一個不好,二者出現問題可就鬧笑話了。

一些人甚至已經提前想要看笑話了!

大家更是期待,這第七封請諫會請誰呢?

明家第七封請諫如願發了出來,不過,這封請諫令得朝野之人皆是為之一肅,沒有人再行議論。

只因為,這第七封請諫居然是送到了大明宗人府。

說到這大明宗人府,就不由得不談到明朝的宗室制度。

明朝宗室,既不同於漢晉,又不同於唐宋。漢晉宗藩裂土臨民,猶如獨立藩國;唐宋宗室不胙茅土,其賢能者皆策名仕籍、自致功業,而國家亦賴之,其後雜進諸科與寒素等,而宦績相業亦相望不絕書。有明以漢晉唐宋為鑑,對前代宗室政策的內容有揚有棄,形成獨自的特色。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並能世襲罔替。明代宗室政策,奠定於洪武初年,完善於永樂年間,包括宗室政治權力、經濟待遇和宗禁幾方面內容。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公元168年1月日),明太祖在應天稱帝,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以應天(今江蘇南京)為南京,大梁(今河南開封)為北京。

明朝建立以後,明太祖朱元璋在與其謀士們總結歷史上治亂興衰的經驗時,一致認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強”,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於是以前朝為鑑,決定建藩,於公元170年(洪武三年)開始,分封諸皇子為親王,並規定一套嚴格的封藩制度。

明朝皇族為朱姓皇室,本貫源自沛郡朱氏,後明太祖朱元璋之父遷鳳陽,故又稱鳳陽朱氏。由明太祖朱元璋以子孫蕃眾,命名慮有重複,乃於東宮和親王世系,各擬二十字,一字為一世。子孫初生,宗人府依世系立雙名,以上一字為據,其下一字則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為序,惟靖江王系不拘。明朝規制,皇子封親王,授以金寶、金冊,親王子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印、銀冊。皇姑為大長公主,皇姊妹為長公主,皇女為公主,親王女為郡主。

明朝重建了比較規範的分封制,明太祖在全國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五兒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幼殤,未封王),與侄孫朱守謙,在內的二十六個王,在邊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軍務。但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奪位後,強化中央集權,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結交地方官員,形成“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面。

大明王朝設有宗人府,專門管理皇族本家宗室事宜。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冊,按時編纂玉牒,記錄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時間、婚嫁、諡號、安葬的事。凡是宗室陳述請求,替他們向皇帝報告,引進賢才能人,記錄罪責過失。又有專門記載皇族宗室繁衍傳遞和生死娶葬的譜牒,叫做玉牒。玉牒每十年一修,由翰林院的官員專司其職,定期公佈。

宗人府設立於明朝初期,洪武三年(170年)稱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189年)改稱宗人府。宗人府設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屬官:經歷司,經歷一人,(正五品),掌管發收公文。

永樂帝以後,宗人府多由勳戚掌事,而它所管轄的事都移交給禮部辦理,宗人府名存實亡。

而今時今日,宗人府由勳貴武定候掌事。但他也不管事,宗人府管轄事宜其實已經都移交給了禮部。

而明中信這第七封請諫居然是給了武定候,這可真心令人奇怪,他這是想幹什麼?

而且,這明中信怎麼會想到要邀請宗人令呢?

武定候與明家也有不可分割的利害關係,但他應該是以私人關系邀請武定候的,為何卻又要將送到宗人府直言要交給宗人令呢?這有什麼分別嗎?

這封請諫還真是詭異啊!

然而,明家並沒有因為眾人的訝異就停止了派發請諫。

而這第八封請諫就正常得多了,直接就送到了閣老李東陽府上。

李東陽接到請諫也是一愣,他本來以為明中信絕不會邀請他的,畢竟,雖然現在已經解除了誤會,而且李兆先已經上門表示了好意,他卻也未曾想,這麼快明中信就將一切恩怨放在了一邊,邀請自己上門,雖然擬定名單的是陸明遠,但沒有明中信的許可,他也不會接到請諫的,於是,他也欣然應允。

第九封請諫也接著派發了出來,而送上門的,還是一位閣老,謝遷。

謝遷更是感覺詫異,畢竟,自己可是與這明中信沒有什麼交情的,而且,自己還在朝堂之上攔住了他進位太子伴讀之事,論說,這傢伙應該痛恨自己的,為何這次要邀請自己呢?難道,這傢伙不懷好意?自己怕嗎?

不過,現在人家上門了,還是表示的很是誠懇,只因為,這封請諫居然是劉大夏親自送的。

依劉大夏與明中信的關係,送這封請諫也不算意外,而且,給足了謝遷面子,謝遷自然是迎出了府門,畢竟,劉大夏雖然已經致仕,但卻起復在即,他可不敢託大。

然而,即便劉大夏面子再大,他也不能立刻答應,畢竟,雖然劉大夏親自上門邀請,但明中信畢竟不過是一介秀才,依他的份量,自己這位閣老無論如何也不能掉價,人家一邀請自己就去,但是,他也不能直接描繪,畢竟,有劉大夏的面子在這裡,故而,他給劉大夏的信是,自己要考慮考慮,到時再說!

劉大夏也不為已甚,送達即退,並不勉強。畢竟,他也拉不下臉,非得讓人家前去,這裡面考慮的因素太多,而且,陸明遠交給他時,也沒有強制要求他必須請人去,故此,他心安理得地離了謝府。

不提謝遷如何想,第九封請諫也送了出去,而它的指向,不是別人,正是那位首輔閣老劉健。

相比之下,劉健可是大開府門,迎了出來。

只因為,這位送請諫之人居然是陸明遠陸先生。

劉健可不敢託大,畢竟,雖然年齡比陸明遠要大,但他當年卻也算是與陸先生共過事,也深深佩服陸明遠,故此,二人把臂言歡,一番談論舊情,誰也沒有說請諫之事,只不過,在一番寒喧之後,陸明遠在離去之時,將一封請諫放在了桌上,並沒有開口邀請,而劉健也沒有承諾什麼,只是淡淡然,默契地只談過往,而不談今日。

關注此事的所有人員皆以為,這就是終點了,畢竟,連天底下除皇宮內的天下主宰之外的最有權勢的人物皆已經邀請,這明中信應該會消停了吧!

然而,令他們吃驚的事發生了,明中信的第十封請諫居然也發了出來。

而它的目標不是別人,正是那位天下主宰,弘治帝。

而且,是明中信親自送的請諫,只不過,他並沒有再請人幫助,而是親自來到了紫禁城外,躬身立於紫禁城門外,恭恭敬敬舉請諫過頭,靜靜等候。

這下,京師震動,這小子,還真是膽大包天啊!你不過就是一介秀才,居然想要邀請天下至尊前去你那小小的宅院赴宴,這不是找死嗎?

各大勢力齊齊將目光投向了紫禁城,這個至高存在。(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