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我是作弊玩家最新章節列表 > 14.不同之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4.不同之處

自從阿麗修煉出了第一絲內力之後,整個人就越發勤快了。

若不是王博告訴她過猶不及,每天只要抽出兩個小時修煉,估計她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修煉。

對於這一點,王博可以說是深有體會。

他本人也是如此,每天看到自己的實力一點一點的往上漲,真的會讓人無法自拔。

這種事情就好像抽鴉片一樣,會上癮。

王博現在如今的修煉可以說是雷打不動,一天不修煉,就渾身難受,而每一次修煉,都會產生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彷彿先前的痛苦,都不算什麼,都是值得的。

另一方面,當阿麗的內功修煉走上正軌之後,王博就開始傳授對方武功。

畢竟想要打遍香港,光靠內功還不行,還要能打,所以武功尤為重要。

但王博思來想去,並沒有交給阿麗一些威力十足的武功,若是在武俠世界,他自然會這麼做,但問題是這個世界是一個沒有超凡之力的世界。

而且那些威力十足的武功,消耗的內力也會更大。

就算是阿麗將玉女心經入門篇修行到圓滿,恐怕施展五六七八次,內力就會消耗殆盡,之後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所以王博最終決定交給阿麗一套拳法,配合內力施展,威力巨大,但就算是不配合內力施展,也有很強的實戰型。

而這門拳法,就是……詠春拳!

不過這並不是這個世界傳統的武術中的詠春拳。而是龍虎門世界中的詠春拳。

兩者雖然是同一種名字,但實際上卻截然不同。

傳統武術詠春拳起源有許多傳說和歷史版本。

但發展至今的詠春拳實質上是經過歷代詠春先師逐步發展完善而成。

雖然有許多人認為詠春拳源自川滇邊區,流行於福建,而揚名於廣東佛山,但是由於文字資料的缺乏,有關詠春拳的歷史只在群眾中口頭流傳,再則就是野史小說的描述。

隨著時間的推移,說法就互有出入,故有關詠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有一種說法,說的是詠春拳的創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師太,五枚師太將禪武結合,最終創出一種適合女性演練的的實用功夫詠春拳。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之所以用“詠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學心得的結晶體現。如簡單的一個“詠”字的右半邊“永”字的點、橫、折、豎、勾、挑、撇、捺,就暗藏著詠春拳的拳理與招法。

另一種說法是詠春拳應為永春拳,得名於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

南少林被焚,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於粵劇紅船中當伙伕。

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

後三娘將武功傳於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梁贊,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揚光大。

而龍虎門世界的詠春拳,來歷就不那麼清楚了。

更何況,王博有沒有進入過龍虎門世界,他說會的詠春拳是神大人透過漫畫中還原過來的,至於和漫畫是不是一致,王博就不清楚了。

但王博挑戰香港武術界,也見過幾個使用詠春拳的好手。

和他記憶裡面的詠春拳截然不同。

這個世界的詠春拳的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三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為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

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它是一種集內家拳法和近打於一身的拳術,要求手、腰、馬、心、意、勁整體合一。

但是王博腦海裡面,神大人根據龍虎門還原的詠春拳,卻非常的有武俠範。

它沒有小念頭,尋橋之類的東西。

王博腦海裡面的詠春拳,就是一大堆的武功招式,一共九十九招。

所以也被稱之為永春九十九式。

每一招都有嚴格嚴格的要求。

而正兒八經的詠春拳,壓根就沒有這麼多招式。由此可見兩個世界的詠春拳截然不同,甚至除了名字相同之外,在也沒有其他相同的之處。

武俠世界的武功基本上都是如此,和現實世界的武術截然不同,每一招用多少力,打什麼角度,都有著要求。

說白了,就是固定套路。

但不能否認的是,這些固定套路只要使用的靈活,依舊是一門非常厲害的拳法。

若是能夠使用的活靈活現,更是威力驚人。

所以王博才會把這門詠春拳交給阿麗。而阿麗也不負眾望,一天之內就學會了五六招,一個星期下來,就把詠春拳前四十招都學會了。

這讓王博想起自己當初學習降龍神掌的時候,可沒有這麼快。不過一想到降龍神掌不管是威力還是困難度,都在詠春拳之上,心態頓時平衡了許多。

而且王博還發現了一個問題,但他把詠春拳後面的招式交給阿麗,並且學會的時候,阿麗卻把前面的招式忘得差不多了。

這讓王博頗為無奈,仔細想想,自己當初一招每天就要連好幾百遍,若非如此,王博估計也會和阿麗一樣,一邊學一邊忘。

畢竟兩個人都不是什麼天才,學東西一學就會,學會了就不會忘記。

能做到這種地步的人是天才,比如楊過,比如西門吹雪等人。

而王博和阿麗,都只不過是普通人而已。

既然是普通人,王博只好採取普通人的辦法,那就是苦練。

他乾脆暫停了後面的招式,讓阿麗學習前四十招,什麼時候把這些招式打的滾瓜爛熟,什麼時候才學習新的招式。

對於王博的規定,阿麗並沒有不滿,反而憑藉著自己的韌性,硬生生的見此了下來。

一轉眼間,王博進入這個世界,已經過了一個月。

阿麗的武功也有了十足的進步,內力積累不少,就連詠春拳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前四十招雖然沒有滾瓜爛熟,但也可以說是有模有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