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縱兵奪鼎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八十九章 輜重線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八十九章 輜重線

打仗,進攻的軍隊往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在天下之北,過去許多年裡燕氏都擔當著以逸待勞守備的這個角色,儘管北方邊塞小衝突從來沒斷過,但於大體策略之上,還是把握著南攻北守,儘量不與塞外北虜產生衝突。即便發生衝突,也藉助地利來守備、擊退,而並非是殲滅或掃除。

這是國力也是精力所決定的必然。

過去公孫瓚在北方作風強悍,無論是烏桓人還是鮮卑人遇到他都聞風喪膽。但即便強勢如公孫瓚,也從未有過前往塞北域外作戰的念頭。

越是邊塞的人,越清楚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戰不同於在敵人的土地上作戰,尤其像漢與鮮卑這樣人地兩生的局面。鮮卑人中有不少能聽懂甚至能說漢話的族人,但在漢朝邊郡,才能有幾個能聽懂能說鮮卑語的人?

就算是燕北都不會說鮮卑語,畢竟他以前做馬匪時的業務範圍主要是邊塞附近的烏桓人。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樣的人很難找,但並不意味著找不到。

剛好,幽州牧麾下護烏桓校尉閻柔就是這樣的人。

四月伊始,屯兵在上谷的燕軍便自塞北魚貫而出,太史慈統帥審配、顏良、文丑、鮮卑成律歸等人各率兵馬,以閻柔所率蹋頓等烏桓王的開路下馳出北疆,深入鮮卑腹地。

去歲在燕東麾下守備幽州的烏桓諸王因器械弱於鮮卑,雖打出勝仗逐走敵軍,自身亦受傷亡慘重之苦,整個冬季烏桓諸王部落中皆懸掛白幡,見不到絲毫歡聲笑語。待到今年,見趙王調派兵馬北走,烏桓諸王聯合上表請求從攻。為此燕北專程給他們撥下兩萬副高鞍馬鐙,用以裝備突騎。

燕氏軍中核心將領自然都知道高鞍馬鐙是怎麼回事,但這並不意味著烏桓人也能知曉。他們只以為燕氏也是去歲才知道有這樣的東西,僅僅驚訝於燕氏幾個月便能趕製出如此龐大數量的高鞍與馬鐙罷了。

馬鞍馬鐙的確是冬月中趕製的,不過這些東西可就不是僅僅這會兒知道的了。

這個節骨眼上,一切都無關緊要,烏桓突騎們都鉚足了力氣要與鮮卑人在戰場上一較長短。燕北與燕東、馬騰等人能意識到去歲的慘勝緣由是兵馬缺少雙馬蹬,但烏桓人並不會這麼想。他們只會覺得同為東胡種敗給鮮卑就是丟人,現在正是跟著燕趙軍團去塞外把場面找回來的大好時機。

趙王已經許諾,待戰後所獲牛羊可交給參戰的烏桓諸王三分,由他們自己去部中分配,單憑這點,便足夠讓他們出死力氣與鮮卑血戰。

與之相反的燕趙兵馬,燕北的兵並不在乎牛羊,自燕北親征匈奴之後,他們繳獲了大量牛羊於冀州放牧,都快把太行山道啃禿了。牛羊很寶貴,但燕北更加重視的是駿馬,而比駿馬還要重要的,無疑是一勞永逸。

解決掉鮮卑這個麻煩,像解決掉南匈奴一樣,一戰換來邊境百年無憂無慮,才是燕北的真正目的。

四月正是草長鶯飛的好時節,塞內中原景色正美,不過燕趙遠征將士無福消受,當他們北出上谷,入目只能見到一望無際的荒漠,直至數日後行至巨馬水,這才終於見到些許綠意。

這是燕北早年經由塞外轉戰遼東的路,倘若有那時的老卒行至此處,一定會想起當年他們蓬頭垢面作為叛軍時的模樣,不過眼下遠征軍中並無這樣的角色,對燕氏上下而言,除了少數人共同經歷的老人之外,那段時期的燕氏實際上是所有人都在刻意遺忘的記憶。

對如今如日中天自視為天下正統的燕氏而言,叛軍經歷並不光彩。

太史慈領軍在巨馬水畔休整五日,隨軍閻柔部下的斥候才堪堪返回探明下一處水源的位置,尚在四百裡外的水源並未令正在興頭上的遠征軍感到沮喪,反倒是隨軍出發間隔三十裡的押糧隊伍令他們感到雀躍。

巨馬水畔,大軍已然遠走,留下一行三千餘人的民夫與軍卒混編,以荒漠中的巨石與稀少的林木築成簡陋石寨,稱作巨馬驛,成為後方輜重在塞外第一處驛置。

巨馬驛距邊塞三百餘裡,待驛寨完成,軍卒民夫循著探馬往來的報信繼續前往下一處水源。

對於此次進攻鮮卑,太史慈在這幾個月裡做足了準備。與鮮卑人作戰,對太史慈來說不算什麼大難題,十數年的諸侯割據混戰,不論是戰法還是臨陣經驗亦或軍卒才幹,燕氏諸將皆比鮮卑不知高到哪裡去,唯一讓他感到擔心的便是路程。

太史慈擔心迷路。

他們有數萬大軍,即便草原雄主軻比能集結同樣數量的兵馬與他們作戰,他都不會因此感到擔心。勝敗無常,但真正的危險是路途上的險阻。塞外不論荒漠還是草原都不存在道路,一旦兵敗,他們不知道應該向哪裡撤退,數萬大軍便會在路途中消耗殆盡,直至重複熹平年間漢軍對鮮卑十步存一的大敗。

為此,在塞外立寨變成為太史慈此次行軍的重中之重。

每逢水源,必立一寨,以轉運糧草並供士卒民夫休養生息;而寨與寨之間,不論遠近,每隔十五裡,必立三亭,每亭留下一伍騎兵,這可以保證十五名騎兵能夠覆蓋左右七十五裡寬度的地域,為荒漠中前進的民夫輜重隊與後退的前線兵員指引方向;每十五亭,便在中心立一大亭,位於輜重線上,置三伍騎兵,勾畫其下十五亭地圖,屯放水糧,以供部下諸亭隔日取用。

在既定的輜重線上,由裝備上萬頭驢子的輜重隊伍押運水糧自邊塞出發,一路補給沿途諸亭,直至巨馬水休整,留下百人百驢自巨馬水至邊塞之間三百餘裡往返運送,餘者繼續向前。

共計七百餘民夫、亭卒在三百餘裡的範圍內組成燕氏輜重線上重要節點。

有了他們,才讓太史慈有面北而戰毫無後顧之憂的底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