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末風雲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八章 稱號李巖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八章 稱號李巖

這天晚上,李信沒有回去,留在了七里寨中,和邊兵和流民們一起過了除夕。

這個除夕沒有煙花爆竹,只有麵餅還有稀飯,但是管飽。還讓女人們包了一些餃子,蘿蔔白菜餡兒的,每人能分到兩三個,算是把年過了。

而跟著李牟過來的邊兵們,則是每人額外有一碗酒,還有烤肉。李信帶來了三罈子酒,足夠他們喝的了,但是李信卻只能讓他們每人喝一碗,解解饞就行,不能影響了他的計劃。

他們這裡靜悄悄的,但是在縣城裡卻是依然熱鬧,鞭炮,煙花,燈籠樣樣不缺,大戶人家中,酒肉珍饈,歌舞戲曲,依舊如故。

次日,大年初一,李信就開始登記人口,統計兵員,結果卻是讓李信大失所望。這裡總共有四十多家,小兩百口人,願意留下來種他的地的,卻只有十六家而已,而且基本都是王德江一族的人。其他的人家,都信不過李信的承諾,不想把自家的青壯送去當兵。

李信也不強求,把願意留下來的人登記造冊,之後就把沒有登記的人攆出了寨子。不過李信還不算狠心,每人給了他們二斤糧食,之後怎麼樣,就只能靠他們自己了。

但是這些人家,只有幾家扶老攜幼的離開了,繼續他們的逃亡之路。而其他的人家,則是沒有走遠,在廢棄的村子中住了下來,想要留在這夥強人的旁邊,寄希望能夠得到這個心腸還算慈悲的‘李公子’的庇護。

讓李信意外的是,那幾個土匪的家眷,也都選擇留了下來。不過想想也能理解,她們基本都是被搶來的,回家是肯定不可能的了,更可能是她們連家也沒有了。像她們這樣的弱女子,離開這裡也只能是另一段苦難的開始罷了。

“四哥,”等眾人散去,他們兄弟回到屋裡之後,李牟有些著急的說道:“這也太少了吧!才十六家,十六個人,再加上咱們,還不到三十個呢!”

李仲看看也是臉色不好看的李信,勸慰道:“兵貴精而不在多嘛,不要著急。”

李信終於開口道:“是少了點兒,他們還是信不過咱們。”

“照我說,咱們還是把人都留下來,先把青壯挑出來練幾天,然後帶著他們去把附近的土匪和流民都收攏收攏,用不了多少時間,幾萬不敢說,幾千人馬還是不在話下的。”李牟立刻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李仲無奈的嘆了一口氣,對李信勸道:“二弟,要不,就按堂弟的辦法來?這要是有官軍來圍剿,咱們可是擋不住呀。”

李信想了想,搖搖頭,道:“只能按一半的來,咱們等訓練一下這些新兵之後,就去把附近的土匪還有流賊掃一掃。”

他停了一下,接著說道:“但是,還是按照我的規矩來。想要吃飯,想要有地種,就得有丁壯加入咱們!”

李牟發著牢騷:“這樣有什麼用?能有幾個人呀?”

“不是說好了給我一年時間嘛,”李信站起來,拍拍李牟的肩膀,笑著說道:“忍一忍,一年很快就過去了。現在先去訓練那些新兵,讓他們知道服從軍令。”

李牟無奈的點頭,轉身離開。

李仲擔憂的說道:“這樣會不會影響隊伍的發展?”

“流賊的方法倒是簡單,可是這麼些年,二哥你也看到了。他們只會讓世道更亂,只會讓更多的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李信毫不妥協的說道:“我們試一試,也許有新的辦法呢。”

李仲摸摸鬍子,最後提醒道:“要是失敗了,咱們會把李家帶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的。”

李信淡淡的一笑,戲謔的說道:“這還不簡單,現在的流賊土匪,哪個不是有一個諢號?咱們也弄一個好了,誰也不知道咱們是誰。”

“曹操、劉備?一條龍、一斗谷?闖王、八大王?”李仲快速的說著:“那咱們取個什麼樣的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李巖。”李信張口就來:“我就叫這個,以字行世。”

李仲正在想他要起什麼諢號,聽到李信的話,有些驚訝的說道:“那我就用李峰?”

李信搖搖頭,否決道:“二哥,這個事你可不能偷懶了。要是你也用表字的話,咱們都是山字邊,很容易讓人看出來的。”

李仲想了半天,發現《水滸傳》和《三國演義》裡的人名已經被多如牛毛的造反大軍給用過了。但是他又不想用很惡俗的某某王的名號,他不知道要給自己起一個什麼樣的名號。

“二哥,你慢慢想吧,總有合適的。”李信站起來向外走,說道:“咱們需要一個名號的時候,還要一段時間呢,不用著急。”

李巖(之後李巖和李信就是同一個人)在之後的幾天裡都沒有回縣城,而是一直呆在七里寨。訓練新兵的事情還不著急,他現在要做的是,開始在周圍的荒廢的田地中劃出一百六十畝,兌現給那十六家願意追隨他的人家的諾言。

十六家,每家都是只有一個青壯參加李巖的軍隊,哪怕是家中人口最多的王德江,也只是派出了還沒有成親的三兒子做丁壯。

至於那些荒田,反正原來的主人已經逃跑掉了,應該是不會再回來種植了。不過就算回來了也不要緊,以李信他們的實力,對付大股的官軍或是大群的流賊沒有辦法,但是對付普通的農民,那是綽綽有餘。

這幾天時間,李巖指揮著這些追隨他的流民們,用木樁還有繩子做好了外圍的標識,而各家自己的地界,則由他們自己用東西來標記。剩下的燒草,復墾之類的夥計,李巖就不操心了,他只要弄來農具還有種子就可以了。

他已經想好了,小麥已經誤了農時,只能在春天先種些玉米和穀子。其實他覺得種植土芋(土豆)才是最好的選擇,在《農政全書》中有記載。可是目前他也沒有見過這種東西,這東西還只是在福建等沿海地方種植,像河南這種內陸地區,還沒有引種過來。

至於說這種土芋是不是適合河南種植,李巖倒是不擔心。這是一種直覺,就像是那種他之前沒有見過的筒形扳指一樣,他就是能做出來。這個土芋能在河南種植,並且作用巨大,也是這種直覺,或者說是潛意識,對此,他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