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末風雲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八十九章 治理黃河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百八十九章 治理黃河

推薦閱讀: ?<>

開封,李巖府邸。

侯恂向李巖恭敬的說著:“大元帥,自從前朝潘季馴用束水攻沙之法後,河南黃河二十年未有大患。雖然只是部分地方加築堤壩束水,但河床日深,治水效果明顯。只要加固河堤,即可保河南無水患之虞。”

蘇京馬上抱拳說道:“不過,河南境內的水患消減不少,可是山東南直等地卻是屢有決堤,懇請大元帥也在山東築堤防河。”

葉廷桂卻是馬上反駁:“蘇參議此話不妥。雖然蘇參議心繫桑梓,但不可因私廢公。徐州一段,漕河與黃河合一,且水道險灘處處,若是讓黃河水流過快,讓漕船如何執行?”

“可以開挖新渠,避開黃河。”蘇京急著辯解:“黃河歷來兇險,泥沙俱下,漕船多有擱淺傾覆之險。前朝已經開挖新渠數百裡以避開黃河,如今當效法才是。”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侯恂立刻否定:“開挖新渠,談何容易?需找到合適穩定之水源,中間越嶺翻山,河道勘察也不是一時就能完成,而且”

李巖此時出聲,打斷了這些人的爭論。

這些都是歸德開封的世家大族的成員,當初李巖還沒有成事的時候,他們只不過是不惹事而已,等看到李巖一統北方之後,就又想著進入李巖的體系之中做官了。他們都清楚,只有在朝中有人了,他們的家族才能繼續花團錦簇,延綿不絕。

像侯恂和葉廷桂等人,之前不過是想回家避禍養老,可是現在又出來想某個官職。不過,雖然他們之前在前朝官職不低,可李巖卻是沒有給他們什麼實職,而是讓他們做治河參議。反正崇禎以來就沒有動過什麼河工,工部也沒有多少有經驗的官吏,就讓這些人從檔案史料之中尋找些經驗教訓,好對治理黃河有些幫助。

而這些家族的兒孫們,則是被要求學習李巖要求的算學、律例、曆法、營造等等,有的甚至讓子弟去從軍。

反正為了能在新朝佔據有利地位,這些家族是卯足了勁兒,多面出擊,佔據先機。

蘇京就可憐了。當初李巖請他來做官,可是他沒有答應。現在他想做官了,可是李巖卻不是十分缺人,也只能來這裡做個參議了。所以他現在升官無望,只能給家鄉做些事,博一個好名頭,也讓子孫們能沾些光。

其實這樣的參議機構還有好幾個,有修訂曆法的,有編訂律例的,有編纂史料的,還有軍陣研究的,等等。李巖把前朝還能用的一些文武安排到了這些參議院,讓他們散發一下餘熱。至於那些沒什麼才幹的,直接讓他們回家了事。

“這是在商討治河之策,不是要參雜治漕的事情。”李巖不滿的說著。

其實他知道,這些人也不是分不清這次的議題,而是習慣使然。漕運由來已久,大運河也從隋代就開始運行了。可是自從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北京和北方的邊鎮的糧餉就全部依賴南方輸送。但是明朝又罷海運,全部依賴漕運,所以漕運就成了明朝最重要的經濟命脈,必須全力保持通暢。

而中國的河流都是東西流向,想要貫通南北,黃河是繞不過去的坎兒。但是黃河泥沙太多,河床淤積抬高,決堤氾濫又時常發生,同時也就會阻斷運河。所以在明朝,治理黃河就是保護漕運。為了不讓黃河威脅北邊的運河,前明在河南地區的黃河北岸築起了數百裡的長堤。而在運河與黃河的交匯處,也建有許多級的水閘,用來調節水位,使漕船通行。

葉廷桂說道:“大元帥,新朝也是要定都北京的。不但京城百姓以及百官的糧米用度,還有北方長城沿線數十萬大軍的糧餉,沒有江南轉運是無法維持的,漕運非保不可呀。”

李巖不為所動,說道:“黃河泥沙含量太大,河床淤積抬高嚴重,運河過黃河,需要抬高水位六七尺,而且將來會更高。堤壩,水閘還要繼續增建,維護花費同樣不菲。將來的漕運,可分段運輸,能用則用,不必勉強。如今各地都在修繕道路,陸運也將來也能頂些用處。黃河水患必須要治好,每次河水氾濫,對百姓造成的災害,對朝廷造成的損失,實在是比漕運的得益要大的多。

李巖看了看他的這些參議,問道:“所以,諸位只考慮治水即可,不必顧及漕運。除了束水攻沙之法外,還有其他辦法嗎?”

蘇京彙報:“回大元帥,再有就是需築雙重堤壩。在束水堤壩之外,再築一層河堤,使河道更寬,以備非常之時。”

李巖想了一下,發現開封附近的黃河,似乎就是這種樣式。他吩咐:“嗯,你們會同工部要儘快弄出一個方案來,等入冬水枯之時就要開始動工。這兩年各地雨水已經比往常多了一些,這乾旱天氣怕是就要過去了。趁這個時期,要把河堤建起來,這可是功在千秋的大事,諸位要盡心盡力才是。”

“臣等謹遵大元帥諭令。”眾人都是躬身,不倫不類的答應著。這也沒辦法,誰讓李巖此時還沒有上皇帝號呢?

等眾人都直起身的時候,侯恂卻是出班進言:“大元帥,江南乃財賦重地,物產豐饒,不能為賊寇久據呀。臣請大元帥,發大兵南下,殲滅殘明與賊寇,速取江南,混一宇內,以立新朝。”

“臣等請陛下儘速發兵南下,混一宇內,以立新朝。”眾人都有些後悔,讓侯恂給搶了先機,都是一個個迫不及待的懇求著。

李巖皺眉看著底下的混亂場面,十多個參議前前後後的躬下身來,七嘴八舌的請求出兵。他揮揮手,說道:“好了,諸位都起身吧。各位還是先辦好份內之事為好,至於其他,諸位不必掛心。”

對於李巖來說,此時他要關注的重點是北方。清軍剛剛在草原上伏擊了他的騎兵,震懾了搖擺不定的蒙古部落,說不定之後還會有更大規模的行動。他要讓長城沿線做好防禦準備,同時還要集結機動部隊,準備隨時去往需要的位置堵防或者反擊。長城防線太長了,即便是有二十多萬大軍防禦,也不能讓人放心。

看過《明末風雲起》的書友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