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謀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九章 陪葬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十九章 陪葬

幾個師爺或是通錢糧兵谷,或是老於刑名,海防兵備道其實不管地方具體政務,主要職掌是監督地方軍務,核查糧錢,督看訓練,戰時領兵與賊人倭寇交戰,地方政務除了巡撫府州縣治之外,有分守道或分巡道,還有提學道,糧道等若干名義的各道,也是因為地盤太大,巡撫一人管理過於吃力,所以按治安,提學,儲糧和兵備分設道員來管理。

身為兵備道,周亮工身邊自是備著一些師爺幫手,否則他一人也是根本無法兼顧那麼多繁蕪的軍政事務。

周亮工身邊的幕僚也是極為出色,畢竟周亮工也是一個頗有前途的官員,只是近來由於劉澤清所部至淮揚一帶,使其的地位相對尷尬,簡直是陷於困境之中。

“他們推諉上來,怕不止如此吧。”周亮工略一沉吟,冷笑道:“楊世達這人我知道,其不過是一青皮首領,不值一提。其兄楊世禮盤踞在寶應和鹽城一帶,不僅在本地是很有勢力的鹽梟,還與外海的海寇楊世勇有聯絡,擁眾過千,這樣的人等閒人都不敢惹他。本官又聽說劉澤清有意拉攏此人,這事就更難辦了。著實查辦,他們不敢去惹那試百戶,推諉不辦,又怕得罪楊世禮,只好推到本官這裡。”

“東翁高見。”

“事情應該便是如此了。”

“我們該當如何?”

“不必理會。”周亮工稍一沉吟便道:“本官麾下又無營伍,轉遞到徐州兵備那裡去,他那邊有睢寧等三個營,就算俱不足額也理應有剿滅賊寇之職掌,若查實是那試百戶做的,本官諮請徐州道派兵剿除便是。若無真憑實據,本官也不會行此諮文去多事!”

“東翁這一招高妙的很。”

有個幕僚師爺眼神一亮,笑道:“我看州縣還有一層用意,若大人這裡無法,他們會請客兵相助,這是給劉某人公然干涉地方政務的藉口,此人近來在地方多行不法,但總不好一點規矩不講,若地方官員請他相助,正好是將各地軍政事務都攬在身上……”

“此例斷不可開。”周亮工神色冷峻的道:“大夥畏懼客兵勢大,協助徵糧亦是為了養兵,無可說得,若將政務刑名之事也交給他,劉澤清不成了淮揚之主,形同藩鎮?斷然不可!”

話雖如此,周亮工內心卻也明白眼下的局面不會維持太久。

現在綱紀廢馳,象劉澤清這種擁兵幾萬的將領幾乎可以為所欲為,朝廷法度不被其看在眼中,將淮揚地方藩鎮化也是遲早的事情。現在的局面不是他一個淮揚兵備道能左右的,劉澤清更是他難以壓制的存在,得看南京方面的動向,史可法這個南京兵部尚書擁有真正的實權,是因為南京六部尚書五部是虛銜,並不負責實際政務,而兵部尚書的本職之外加了四個字,便是“參贊機務”,有這四字,南京兵部尚書擁有不遜北京兵部尚書的實際權力。

南京這個陪都自有一套行政班子,鎮守太監負責監督和維護宮禁,兵部尚書負責節制操江各營和應天巡撫,鳳陽巡撫,狼山總兵和福山總兵,此外還有南京管轄的四十九衛,龐大的兵力配置和現成的行政班底,加上守備勳臣指揮的南京京營,體系完全,構置合理,兵部尚書權力最大,但對太監和勳臣也沒有壓倒性的優勢,幾方勢力彼此牽制,形成了相當合理的配置。

若崇禎在半年前聽從眾意,不優柔寡斷試圖諉過於下,斷然南下,南京這邊的班底順利配合,其局面要比困守北京強的多,最少應該派皇太子南下,以順利掌握南京,北方有變則南方尚有一個相當完整的大明,比起北宋時趙構單槍匹馬逃走要有優勢的多。結果就因為未派皇太子,又有大量親藩在外,南明的局面

反不如南宋,趙構雖然沒有班底,但在外的宗室親王只他一人,無人可以與他相爭,南明雖然有現成的班底,卻是陷入內耗之中,就如眼下的局面一樣,劉澤清南下,根本無有約束限制他的力量,僅餘下的就是大明尚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積威猶在。

“多事之秋啊。”周亮工喟然長嘆,對左右道:“最新的邸抄闖逆已經圍困太原了,太原不保若大同諸鎮不能擋住他,怕是京師被圍是必然之事了。”

“皇上可有南下打算?”

“現在想南下也不可能了。”周亮工搖頭道:“河南大半地方為流寇盤踞,又有偏師至山東,雖未斷絕漕運,山東地面卻並不安穩,皇上於此時南下並不保險,以今上的性格……”

話未明言,眾人也是明白,今上在有足夠把握時甚是剛毅果決,比如顯戮那些今上看起來失職的文官。但對武將便頗多優容,很多人感覺是崇禎二年之後祖大壽不聽指揮擅離京師戰場,由此給皇上帶來了強烈的心理暗示,他能順利逮拿袁崇煥這個文官,對祖大壽這個武將便只能請孫承宗曉瑜大義,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勸其折返。

而可能損壞大局,甚至影響今上自己安全的決斷,今上便是絕不會冒險。若去年南下闖逆主力尚在河南西部一帶和初入關中,對山東沒甚威脅,此時的情形,就算大臣們勸皇帝南下,今上也不可能同意了。

……

“周亮工不肯出牌拿人?”

鹽城縣三灶鎮的一戶闊大的民宅之內,一個四十餘歲的中年漢子捧著茶杯悠然喝茶,頭戴東坡巾,身著繭綢圓領長衫,其姿態悠然,臉上神色卻是異常陰狠。

四周站著十餘條漢子,積威之下俱是不敢出聲。

說話的便是楊世禮,他在鹽城縣盤踞多年,身上也捐著鹽課司的佐雜官職,他自己卻並不在意,平素很少穿官袍。楊世禮能盤踞鹽城,在揚州和南京的鹽商群體中都有不小的影響力,主要是其能掌握鹽城為中心大片地方的煎鹽灶戶,很多灶戶連官鹽數額都完成不了,煎出來的私鹽俱是此人掌控,十數年間楊世禮從一個潑皮無賴發展到一年出鹽幾千萬斤的大鹽梟,以其現在的權勢在鹽城一帶已經無人敢惹。

此時的鹽城縣地域相當廣大,北抵山陽,也就是後世淮陰市區一帶,南界海陵,是泰州東臺一帶,西抵安宜,向東則一直抵大海。

這種情形是因為整個江北只有淮安,揚州二府的原因,其中淮安府地方最為廣大,後世的宿遷和徐州部份,整個連雲港,還有淮安市,鹽城市等二十餘縣此時都屬淮安府管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大明國初時江北地廣人稀,大明又定都於南京,長江天險是第一道防線,而守江必守淮,所以淮安府是北方要衝之地,戰略地位要緊,太祖便壯大淮安,多設衛所,使其成為北方門戶。

鹽城縣便是淮安府下最大一縣,此時的面積應該超過五千平方公里,在後世最少五個縣屬其現在的管轄範圍之內。

境內全部是平原,土地要麼是可耕作的良田,要麼就是不能耕作的灘塗地和沼澤溼地。這一片地方,大量未開發的溼地和荒僻地帶,近海地方則是缺乏可以停泊大船的深海良港,所以沿海地方超過千里,卻是一個港口也沒有,算是相當吊詭奇的一件事情了。

大片的平原區域和漫長的海岸線,加上含鹽量極多的河流,漢時這裡便以鹽聞名,設煮鹽亭一百多座,至唐時有官方記錄的數字年產鹽超過百萬石,到了大明立國之後這裡改為鹽城,廣設灶戶,這裡的地名也能看的出來鹽業生產的痕跡,比如楊世禮所在的這個集鎮便是叫三灶鎮,明初時“洪武趕散”,大明太祖

皇帝驅趕了大明百姓到沿海荒僻地方以煎鹽為業,上設“總”,再設“灶”,再下面是“團”,總是管理層級,灶是煎鹽大灶,團則是灶下有多少戶,比如三團,四團,以幾戶灶戶為一團共用一灶,然後按朝廷規定煎鹽,出產的鹽官府按官價收購,給灶戶換糧,從國初至大明末期,鹽城一帶便是海鹽生產的最大基地,比起福建和北方沿海地方,還有四川,青海等地的產量都是要高的多。

鹽多,灶戶多,鹽商便是也大量聚集,不過大鹽商多半聚集在揚州和淮安府,他們憑著鹽引購買、官鹽再去外地發售,鹽引在大明可算是硬通貨,比起寶鈔那種一文不值的東西更受到太監和勳貴的歡迎,在大明的官方記錄之中,皇帝給勳貴太監們賜的最多的好東西便是鹽引。

到崇禎年間,鹽引也不是太值錢了,因為私鹽過多過於氾濫,從鹽課一年只剩下二十來萬兩便可知端倪,楊世禮便是以販賣私鹽起家,現在更因為掌控私鹽而成為一方大豪。

“周亮工下令淮安府派推官徹查,若發現匪盜為患便諮文徐州道派營兵進剿。”楊世禮身邊一樣有落魄文人當幕僚,其部下都是不識文墨的江湖漢子,與官府和大鹽商打交道,便是需要這些幕僚出面當中人,平時也可出出主意。

此時一個幕僚便道:“這一則是故意和咱們過不去,二來是排擠曹州劉,不給客兵介入地方的理由,這人畢竟是當過多任主官,並且和東虜打過仗的,算是個人物。”

楊世禮道:“此時便是我同意劉澤清的要求,受撫成營兵將領,也不能帶兵去把那閔元啟給宰了?”

“不能,地方不報匪盜,不確認是那衛所武官所為,咱們絕不能擅自出兵。”

“我寫封書子給劉澤清,請他出兵怎麼樣?”

“曹州劉現在謀揚州,表面上還算恭謹,他對史兵部很恭敬,平時喜歡舞文弄墨,和東林黨的那幾位交往十分密切,這個當口,曹州劉不會做事毫無顧忌,想叫他直接出兵,怕是難了一些。”

“他的客兵在淮揚一帶打糧徵餉,鬧出人命都過百了,還不算毫無顧忌?”

一個幕僚微微一笑,拱手道:“客兵南下南京並無錢糧支應,打糧徵餉這事算不得大錯處,死的百姓再多也不算什麼,若公然在地方出兵才算不法跋扈,曹州劉不會分不清輕重,現在咱們請他出兵,倒不是完全不行,這人行事向來沒有太多顧忌,但我怕咱們要付出的代價也不會低……”

楊世禮冷哼一聲,說道:“現在他的要價就太高了,罷了,這人不能招惹!”

劉澤清是打算在淮安暫且安身,進一步佔據揚州,但在文官集團不允許的前提下,劉澤清在此時也不敢直接悍然動手。

畢竟李自成雖然在進軍,但京師未被圍困,大明最基本的法理綱紀尚存。到京師被破崇禎上吊,群龍無主之時才是這些大明將領真正藩鎮化的開始,就算那時,江北四鎮也是緩慢形成,在南京群臣分裂,在擁立潞王和福王爭執不下之時,馬士英等人溝結四鎮將領擁立福王,立下擁立大功後劉澤清等人才逐漸真正的藩鎮化。

在這個時候劉澤清只能用拉攏和講價錢的方式收買地方豪強,給楊世禮是遊擊或參將的籌碼,但要的是楊世禮最少一半的收益,這個價碼對楊世禮來說也是實在有些過於高昂。

“咱們不拿點實力出來,這些官兒,還有客兵都以為咱們的名聲是虛的?”楊世禮突然放下茶碗,那瓷碗在桌上重重一砸立刻粉碎,他眼光陰狠看向眾人,說道:“派人去外海聯絡那些海寇,一個月之內我就要那閔元啟和身邊所有人替我兄弟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