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大宋帝國風雲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六章 戰局惡化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十六章 戰局惡化

八月初六日,京畿路,滑州胙城,董固鎮。

三天前,李虎到達封丘,與皇帝會合。皇帝本想做個親征的姿態,把李虎和虎烈軍“請”到河北戰場,不料李虎將計就計,和西北人聯手脅迫皇帝。皇帝弄巧成拙,不得不假戲真唱,北上親征,但是,河北戰局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河北宣撫使李綱竟然在沒有徵得汴京同意的情況下,擅自調遣岳飛趕赴深州救援姚古,這導致邯鄲無兵可守,危在旦夕。邯鄲若失,大名府隨即處於金軍攻擊之下,黃河防線告急,京畿更是危急萬分。

皇帝有了藉口,天子行營於是在滑州董固鎮停下,商議對策。

初六日,大名府种師道急報,金軍渡過漳河進逼魏縣,距離大名府不足八十裡,請求支援。黃河南岸有楊可世的西北軍、辛興宗的京東軍、張師正的勝捷軍,隨同皇帝親征的除了負責皇帝宿衛的殿前司馬諸班直外,還有劉延慶的殿前侍衛軍。种師道懇求皇帝,請調楊可世、辛興宗、張師正和劉延慶四路大軍裡的任何一路軍隊火速北上支援。

此刻,河北形勢異常嚴峻,看不到扭轉局面的機會,假如邯鄲失陷,姚古全軍覆沒,宋軍全線退守大名府,也只能力保黃河防線。更嚴峻的是,國庫匱乏,無法支撐持續的戰爭,所以,擺在皇帝和朝廷面前的現實很殘酷,而解決的辦法無非兩個,一個是議和,和金國談判,滿足金國的需要,以此來贏得喘息的時間,一個是集結所有兵力,在最短時間內與金國決戰。

這兩個辦法各有利弊。議和即使成功,即使把河北割讓給了金國,和平也是暫時的,金國未必給大宋喘息的時間。女真人不是傻子,他們當然知道大宋忍氣吞聲的目的,他們勢必要乘著對手奄奄一息之際給予致命一擊,而不是放過對手,讓對手東山再起,所以,議和實際上沒有作用,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之所以說主和派其實就是投降賣國,原因就在如此,就在於明明大家都知道大宋陷入了深重危機,大宋沒辦法擊敗對手,議和根本不會帶來和平,還要去議和,實際上就是把自己的老底告訴對手,讓對手更加肆無忌憚地發動攻擊。這不是投降賣國是什麼?

第二個辦法就是賭博了,不成功則成仁。決戰打輸了,河北肯定丟失,汴京未必保得住,大宋要南撤,要和金國持續作戰,以確保守住半壁江山,但這一仗假如打贏了,那就徹底扭轉了形勢,即使議和,也不至於割讓河北,再起碼可以保住現有的疆土,最多不過割讓一個燕山府而已,這個損失大宋還是可以承受的,權當大宋沒有收復幽燕了。

這兩個策略來源於汴京主戰、主和兩派,兩派針鋒相對,各不相讓,分歧太大,矛盾不可調和。

李綱做為前任宰相,現在的河北宣撫使,極力主張在河北決戰,並因此提出了遷都之議,以確保大宋在河北決戰失利的情況下,繼續和金國全面對抗。

李綱的遷都之議是放棄汴京,定都洛陽,以西北長安和東南江寧為陪都。河北決戰一旦失敗,金軍一洩而下,中原就是戰場,汴京就是前沿重鎮,肯定不能再做都城了,所以遷都洛陽勢在必行。中原大戰,洛陽未必穩固,所以要再建兩座陪都,以便和金國長期抗衡。

李虎主張決戰,並建議皇帝即刻遷都洛陽,一旦決戰失敗,再遷長安,以確保皇帝和朝廷的安全,確保大宋國祚,而童貫同樣主戰,但他建議遷都江寧。

遷都洛陽,即使金軍渡河南下,中原陷入混戰,皇帝和朝廷還堅持在前線,由此可以激勵士氣,穩定軍心,相反,如果遷都江寧,就有逃跑躲避的目的了,這不但損害了皇帝和朝廷的臉面,也不利於凝聚人心,值此國難之際,皇帝和朝廷以解決財政為藉口避難於東南,顯然極其不妥。

河北戰局緊張得讓人窒息,而天子行營卻視而不見,君臣從主戰、主和爭論到遷都,這件事如果傳到河北前線,對士氣的打擊可謂致命。

李虎為什麼在這個時候丟擲遷都之議,白痴都知道原因,他就是要利用河北的緊張局勢脅迫皇帝和朝廷,迫使他們遷到洛陽甚至長安,繼而把皇帝和朝廷控制在手。

皇帝和童貫將計就計,順水推舟,把遷都之議放到桌面上,把它做為眼前頭等大事,一則可以暫緩親征,這時候到河北可不是什麼好事,何況他們根本無意親征,二則乘機放出遷都東南的意思,給汴京做個準備,一旦擺脫了李虎,則帶著朝廷急速南下。

雙方各有目的,爭論得不可開交,而河北局勢則急驟惡化。

初七日,王淵急報,突圍成功,但姚古和大約三萬西北將士陣亡。現率軍正急赴清河,戍守永濟渠一線。

同日,折可求急報,救援成功,王稟、張灝、張思正及大約四萬將士陣亡,現急速撤返大名府。

同日,岳飛急報,西北軍於葫蘆河一線遭到重創,現金軍正在渡河南下,虎烈軍無法堅守冀州,不得不撤到永濟渠一線堅守。

同日,李綱急報,在西北副元帥羅青漢的支援下,由宗澤統率的河北義軍守住了邯鄲。但金軍人多勢眾,兵力龐大,若想守住邯鄲,需要更多的援軍。

同日,种師道再次上奏,金軍正在攻打魏縣,請求皇帝即刻發兵支援大名府。

皇帝緊急召見宰相張邦昌、副相宇文虛中、樞密使童貫、樞密副使折彥直、西北大元帥李虎商議河北戰事。

初八日,張邦昌、宇文虛中、折彥直趕到天子行營。童貫隨侍於天子左右,日夜不離。李虎的帥營則建於天子行營之右,和劉延慶的殿前侍衛軍遙相對峙。

皇帝早想把這五個人喊在一起,把所有要解決的一攬子事全部解決掉,但一直沒有找到機會,這次正好,河北支撐不住了,該解決的必須要解決,否則金軍馬上就要打過黃河了。

河北戰局惡化,李綱、种師道做為河北戰場的主帥,負有直接責任,尤其李綱,擅自調兵,罪不容赦,所以皇帝要議的第一件事,就是懲罰李綱和种師道。

李虎、折彥直一致反對。

“河北戰局惡化,不是李綱、种師道指揮不力,而是汴京死抓著戰場指揮權不放。”李虎當著皇帝的面,直言不諱,“這次如果不是李綱當機立斷,把岳飛調到葫蘆河一線參予營救,姚古部勢必全軍覆沒,而折可求部也難以保全。西北軍七萬將士陣亡於葫蘆河一線,責任不在李綱和种師道,而是汴京,是西府樞密院。”李虎怒視童貫,厲聲說道,“是你童貫殺了他們。”

皇帝臉色鐵青,一言不發。童貫面如止水,鎮定自若。張邦昌和宇文虛中沒想到李虎當場發飆,目瞪口呆。

折彥直則是雙目含煞,不怒而威。西北軍遭此重挫,實力驟損,不但無法與李虎抗衡,無法在汴京掌控權柄,就連生存都成了問題。皇帝一張嘴就要嚴懲种師道,明擺著要趁勢打擊西北軍。折彥直已經感到了危機,傷痕累累的西北人成了獵物,皇帝和童貫要痛打落水狗,而李虎則落井下石,要一口吞噬西北軍了。

西北人突然走到末路,大好形勢驟然消失,始自姚古被圍深州。姚古不能不救,如果任其自生自滅,西北人肯定分崩離析,所以种師道也罷,折可求也罷,拼了老命也要救出姚古。姚古救出來了,西北人才能凝聚到一起,才能抱成一團,才能在汴京取得優勢,但設想是一回事,到了戰場又是另外一回事。這次如果不是李綱從大局出發擅自調兵,不是岳飛和虎烈軍全力營救,姚古和折可求可能全部完蛋,然而,正是因為虎烈軍出手,西北人的處境更加艱難。

李虎太狡猾了,此仗過後,西北將門欠了他一個人情,而他則佔盡了便宜,不但贏得了聲譽,更贏得了西北軍的好感,這對他迅速穩定西北有直接好處,對他逐漸吞噬西北軍更有百利而無一害。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折彥直一想到這件事就憤怒,怒不可遏。西北人掉進了李虎的陷阱,而為虎作倀者就是童貫,如果不是童貫蓄意陷害,西北軍何至於有今天的艱難?

童貫心裡有算,他知道李虎在做戲。李虎嘴裡罵著童貫,其實就是在威脅折彥直,逼著折彥直低頭。折彥直一低頭,西北人整體倒向虎烈府,童貫就完了,但童貫已經決定另起爐灶了,他現在就是要裝出一副被動挨打的樣子欺騙李虎,讓李虎以為大局在握,然後他才能找到離開汴京遠走東南的機會。只是在離開汴京之前,他絕不能讓西北人整體倒向李虎,他要讓西北人成為插進李虎胸膛的一把致命尖刀,讓虎烈軍和西北軍自相殘殺,讓李虎和西北人統統完蛋。

李虎和西北人不死,虎烈軍和西北軍不亡,將來大宋必將成為他們的囊中之物,大宋根本沒有中興之期,相反,它滅亡得更快。

=(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