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大宋帝國風雲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四章 驚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四章 驚變

中原戰場,虎烈軍在李虎的指揮下,於二十八、二十九連續發動攻擊。

金軍以主力迎戰,宗望躺在馬車上臨陣指揮。完顏撻懶、完顏闍母、劉彥宗、郭藥師各自率軍奮戰,但每到關鍵時刻,金軍便堅持不住,鳴金後撤。

兩天的激戰,虎烈軍的實力完全暴露,將士們雖然士氣高漲,捨生忘死,但和金軍真正的主力相比,戰鬥力還是有一定差距。李虎要保存實力,不敢打得太兇,而宗望卻有意詐敗誘敵,也不願意把虎烈軍打跑。

兩軍就這樣互相糾纏著,金軍且戰且退,虎烈軍則步步逼近。

三十日,雙方在陳橋激戰。

宗輔急報,十萬大軍已撤到白馬津,南蠻軍已開始挖掘河堤,萬事俱備。

宗望隨即下令,鳴金後撤,這一次,金軍撤到了封丘,明天就可以撤進滑州了。

深夜,宗望和諸將正在軍議的時候,燕京的書信到了。宗望不待看完書信,臉色驟變,渾身顫慄,跟著張嘴發出一聲痛呼,一頭栽倒在案几上,鮮血從嘴裡噴湧而出。

將帥們大驚失色,完顏撻懶抱著宗望連聲叫喊,完顏闍母則匆匆開啟了那封書信,大聲讀了出來。

完顏昱全軍覆沒,完顏昱和完顏宗賢陣亡,這個訊息太震撼了,以致於完顏闍母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把那封書信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完顏撻懶、劉彥宗等人則完全驚呆了,一股冰冷的寒意霎時侵襲了他們的身體,讓他們陷入了深深的恐懼。

這一仗不但輸了,而且輸得非常慘。代北戰場,完顏昱全軍覆沒;中原戰場,耶律餘睹全軍覆沒;中原戰場,完顏斡魯被包圍,即使突圍出來損失想必也很驚人。

完顏斡魯被困太原的訊息昨天就送到了宗望手上,但因為掘堤的事沒有落實,宗望著急也沒用,主力大軍還得按部就班地撤。如果老天保祐,金軍利用這場洪水殺死了李虎,那麼,整個戰局就再次顛覆了。宗望現在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這場人為的災禍上。

宗望在幾名醫匠的搶救下停止了吐血,但人還是昏迷不醒。

完顏昱全軍覆沒的訊息對他的打擊太大了,如果……如果當初他接受了宗翰的建議,火速撤軍,即使無法救出完顏昱,但最起碼可以及時反攻代北,保住代北,形勢不至於惡劣到今天這種無法挽回的地步。

這一仗的失敗,完顏杲和宗望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南下策略是宗望提出來,這場攻打汴京的戰鬥也是宗望堅持的,結果他失敗了,他不但讓這個策略遭遇重挫,也給大金國帶來了無法估量的損失。宗望身體每況愈下正是因為這個巨大的壓力,而今天他更是在失敗的噩耗下直接被病魔擊倒。

宗望失去指揮能力,繼任者就是他的副手大金國知樞密院事劉彥宗。完顏撻懶和完顏闍母雖然手握大軍,在大金國的身份地位都很尊貴,但官沒有劉彥宗大。

劉彥宗建議,馬上把宗望送過黃河,精心治療,確保宗望的安全。

在撤退一事上,他本來打算繼續按照既定部署把李虎誘到白馬,然後掘堤淹殺,但看到完顏闍母、完顏撻懶、郭藥師等人已經無心戀戰,隨即斷然決定全速撤退。他是漢人,在女真將領中沒有威信,一旦在誘敵過程中出現失誤,被李虎乘勢擊敗,那後果不堪設想。

當夜,完顏撻懶帶著六部奚軍,護衛著宗望,連夜撤離。

三十日,太原戰場。

虎烈軍在羅思南的指揮下,向金軍發起了猛烈攻擊。

虎烈軍和西北軍聯手作戰,馬步軍協同,攻勢如潮。與此同時,太原城內所有的火器都投進了戰場,火炮箭和火球的爆炸聲驚天動地,響徹山野。

完顏斡魯和女真人在死亡的威脅下爆發出了驚人的力量,他們於三十日下午攻克了壽陽城。

連日激戰中,河東經略使解潛身受重傷,呼延灼和劉子羽也是多處受創,一萬多名河東將士死傷過半,最後只剩下四千多人。城破之後,將士們還要堅持巷戰,但羅思南強迫他們撤了出來,任由金軍突圍。

金軍就象脫困的猛獸,拖著血淋淋的身軀,一路厲嗥而去。

高寶龍、木桃李、阿巴頓率馬軍追擊,但山道狹窄,戰果有限。

這一仗,殲敵兩萬餘人,繳獲大量戰馬和輜重,但太原各軍的損失也高達一萬五千餘人。

三十日夜,完顏斡魯率軍突圍到平定城。金軍前後夾攻。盧俊義事先已經得到羅思南的命令,看到完顏斡魯突圍而至,隨即棄城而走,任由金軍會合,撤往河北。

五月初一日,金軍加快了撤離速度,退入滑州胙城。

虎烈軍連戰三日,疲態盡顯,但李虎估計代北戰場的訊息已經傳到了宗望手上,而完顏斡魯又被包圍在太原,宗望即使有心咬自己一口,無奈形勢危急,他不得不飛速撤離,李虎下令,尾隨追擊,死死咬住金軍,以便加劇金軍的恐慌,力爭在金軍渡河之際予其以重創。

初一日黃昏,虎烈軍追到胙城,兩軍相距三十裡。

胙城距離白馬大約一百五六十裡,金軍如果撒開雙腿一路狂奔,初二日深夜可以抵達白馬,初三日凌晨就可以渡河了。

當夜李虎召集各軍將帥,要求將士們休息好,準備第二天的苦戰。這一仗虎烈軍不但要狂奔一百多裡,還要在白馬津一帶攻擊金軍,所以全軍上下需要保持高昂的鬥志,更需要有充沛的體力。

虎烈軍死咬著不放,果然加劇了金軍的恐懼。前面就是黃河了,即使河上有浮橋,但十幾萬人撤離需要時間,而虎烈軍追得太近了,到了黃河邊上就可以展開攻擊,金軍驚慌失措之下,必定遭受重創。

當夜,劉彥宗、完顏闍母、郭藥師為第二天的撤退吵了起來。劉彥宗堅持用兩天時間撤到白馬,這樣將士們可以保持體力,隨時阻擊虎烈軍的攻擊,同時可以讓先行撤離的軍隊安全渡河。白馬津南岸的軍隊少了,這支斷後軍隊隨即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渡河,減少損失。更重要的是,這可以把李虎和他的虎烈軍誘到白馬,按預定計策殺了他們。

郭藥師堅決不同意。完顏撻懶帶著六部奚軍護送宗望離開後,斷後軍隊的數量已經少於追殺而來的虎烈軍,而且大軍士氣不振,一旦交戰,未必擋得住李虎。在這支斷後軍隊裡,劉彥宗是主帥,完顏闍母是南部都統,手底下都是猛安謀克。到了白馬津,劉彥宗肯定先撤,完顏闍母居中,而自己肯定斷後。此刻斷後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被女真人拋棄,常勝軍要給虎烈軍做陪葬。

郭藥師的實力大不如前,沒有實力說話份量也就輕了。劉彥宗和完顏闍母聯手壓制郭藥師,逼著郭藥師接受了他們的撤退方案。

郭藥師回到軍營,把常勝軍的不利處境告訴了張令徽、劉舜仁等人,這幫人一聽女真人要掘開黃河大堤,頓時嚇得魂飛魄喪,當即決定連夜撤離。連夜撤離總得找個理由,畢竟現在跟在女真人後面混,要看女真人的臉色,如果逃過黃河後給宗望找個理由殺了,那就得不償失了。

初二日凌晨寅時初,郭藥師製造了一場“夜襲”,虎烈馬軍夜襲常勝軍大營,常勝軍大亂,數萬將士乘機丟掉糧草輜重,撒腿狂奔。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常勝軍“潰敗”,其它金軍肝膽俱裂,隨之狼奔豕突,棄營而逃。

劉彥宗、完顏闍母信以為真,驚慌失措,夾在大隊人馬中,亡命狂奔。

李虎接到訊息,猶豫了,懷疑這是宗望的誘敵之計。

董小丑、柴雲、原野等人也有同樣的看法。宗望的大軍雖然在葫蘆河“潰敗”過一次,但此刻正是大戰關鍵時刻,宗望必定有所防備,不會重蹈覆轍,何況虎烈軍根本沒有發動夜襲,金軍為什麼突然潰逃?聯想到金軍先期已經撤走兩批人馬,斷後金軍這時在距離白馬一百多裡的地方突然“潰逃”,顯然就是一個圈套。

李虎叫諸夏盡遣斥候,探查敵情。大軍則按照既定部署,天亮後快速向白馬逼近。我以不變應萬變,倒要看看你宗望如何撤過黃河。

清晨,斥候來報,金軍大營一片狼藉,糧草牲畜輜重全部丟棄,潰逃大軍更是狼奔豕突,其馬軍和步軍嚴重脫節,正是追殺的最好機會。

李虎心動了。宗望即使有心誘使自己上當,但用幾萬大軍的潰逃、用丟棄大量糧草牲畜和輜重的辦法,代價是不是太大了?宗望還不至於瘋狂到這種地步吧?或許金軍在軍心大亂、在虎烈軍步步進逼之下,真的崩潰了。

“傳令虎烈第九軍海拉蘇、選鋒軍韓世忠、前軍都統制岳飛,盡遣所部馬軍,即刻展開追擊。”

辰時六刻,楚逍遙、林沖、楊可世、折可存等人指揮各自軍隊,大踏步北上追擊。

巳時正,李虎和董小丑帶著帥府官員和虎衛軍趕到胙城。出於謹慎,李虎親自趕到金軍大營探查。金軍潰逃而去,大營裡狼藉不堪。李虎四處看了一下,走進了金軍帥帳。李虎注意到案几上鋪著一張地圖。地圖上,白馬津被硃砂筆做了醒目標註,其後硃砂筆從白馬津劃出三條線,一條到梁山泊,一條到南軍應天府,一條到汴京,做扇形狀鋪開。

李虎沒有看懂,抱著雙臂,皺眉沉思。

董小丑、柴雲等人圍了過來,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這時方進走了進來,笑著對李虎說道:“總帥,今天天色不對,好象要下雨了。大雨一下,道路泥濘難行,有利於我們馬軍追殺。”

“下雨?”李虎不以為意,隨口說道,“馬上要到黃河汛期了,當然要下雨。”

“最好來一場暴雨。”柴雲笑道,“最近關陝一帶連下暴雨,黃河水位暴漲,如果中原再下幾場暴雨,沖垮黃河上的浮橋,金軍就死定了。”

李虎驀然想到什麼,臉色一沉,低頭再次看向案几上的地圖,失聲驚呼,“不好,金賊要破堤,要挖開黃河大堤。”

眾人一愣,接著無不駭然變色。

“快,快,傳令,叫各軍急速返回,撤,快撤。”李虎連聲大叫,聲音都變了,“用盡一切辦法撤離百姓,快,快啊……”

眾人幾乎窒息了,飛一般衝出大帳,一時間,人喊馬嘶,報警的號角聲沖天而起。

註釋:

黃河改道: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8年),為抵禦金兵南下,東京留守杜充在滑州人為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改道,向東南分由泗水和濟水入海。

黃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黃海。

在1855年前,黃河主要是在南面擺動,雖然時有北衝,但均被人力強行逼堵南流。

南流奪淮入海期間,鄭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黃河主流也是遷徙不定,或由泗水,或由汴水、渦水入淮,或由潁水入淮,或同時分幾支入淮。直到明代後期潘季馴治河以後,黃河才基本被固定在開封、蘭考、商丘、碭山、徐州、宿遷、淮陰一線,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達00年。

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又在河南蘭陽(今蘭考縣境)銅瓦廂決口改道,再次擺回到北面,行經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最近一次是抗日戰爭時期。198年,蔣介石命令扒開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黃河又向南流,沿賈魯河、潁河、渦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災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復花園口後,黃河才迴歸北道,自山東墾利縣入海。

=(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