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戰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兩百七十八章 取信於人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兩百七十八章 取信於人

“你肯定知道一些秘密。”李百藥目含期待之色。

李風雲遲疑了一下,再次問道,“如果明年東都爆發兵變,河北豪雄是否參與其中?”

李百藥和李安期當即從這句話裡聽出了一些東西,兩人四目相顧,皺眉深

東都爆發兵變,目標肯定是皇統,所以山東人發動兵變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這樣也就剩下了一種可能,發動兵變的肯定是關隴人,而某些山東人參與其中。

難道齊王楊喃為了奪取皇統,不惜效仿漢王楊諒,要以武力摧毀聖主?這似乎也不太可能,因為齊王是聖主唯一的嫡皇子,是距離儲君位置最近的人,雖然從目前東都政局來分析,齊王入主東宮還遙遙無期,但聖主自始至終也沒有放棄他,更沒有扶植其他人繼承皇統的意思,所以齊王只要耐心等待,總有大把機會,完全沒必要發動軍事政變,畢竟父子相殘對他聲名的打擊非常致命,他未必有絕對把握贏得皇統。

只是,除了齊王楊喃外,還有哪一個關隴人有實力在聖主的背後捅刀子?這不是陰謀篡國嗎?一想到篡國,李百藥和李安期父子頓時想到了自魏晉以來,中土歷史上頻繁的王朝更迭,其中最為常見最為便捷的方式就是篡國,美其名曰是“禪讓”,實質上就是篡國。本朝國祚就是篡奪而來,先帝亦是中土歷史上的著名篡國者之一。既然楊氏可以篡奪他人的國,那麼其他人當然可以篡奪楊氏的國,只是誰有這樣大的膽子、有這樣的實力圖謀篡奪楊氏的國?

當今中土權貴中,誰都沒有這樣的實力,要知道當年先帝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丞相,總揆朝政,大權獨攬,無人可比,所以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陰謀者就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群反對聖主的東都權貴。而這樣的一群權貴在東都的確存在,那就是反對改革的保守勢力。

東都的保守勢力非常強大,其中關隴人最多,而支援齊王楊喃的關隴本土貴族集團,還有以弘農楊氏為首的河洛貴族集團,是關隴保守勢力中的兩大主力。如此一來便一目瞭然了,關隴人中有實力篡國,且可能性最大的,就是以弘農楊氏為首的河洛貴族集團,而東都就在河洛地區的中心位置,以東都為中心的大京畿也在河洛貴族的“地盤”上,所以河洛貴族在以武力篡國一事上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明年東都若爆發兵變,其發動者要麼是支援齊王楊喃的關隴本土貴族集團,要麼就是以弘農楊氏為首的河洛貴族集團,而山東人將在這場兵變中採取何種立場?李風雲之所以兩次詢問河北豪雄是否參與其中,實際上就是詢問李百藥、李安期父子,山東人在這場危機中將採取何種立場?

“如果兵變者是關隴人,關隴人自相殘殺,山東人肯定坐山觀虎鬥,其中某些參與者的目的不僅僅是為自己謀利,亦有推波助瀾之嫌。”李百藥沉思良久,慢條斯理地緩緩說道,“至於河北人,應該不會參與其中,因為河北處在鬥爭雙方之間的位置上,一旦兵變者控制了東都乃至整個京畿,並且贏得了西京乃至整個關中的支援,那麼接下來的內戰戰場必在河北,聖主和從東征戰場歸來的遠征軍將士,將在河北與兵變者展開激烈交戰。這一局勢完全可以預見,而在局勢沒有明朗之前,河北人不會輕易做出選擇,若輕率做出選擇,必受其害,反之,冷眼旁觀,坐觀其變,不但可以掌控主動,左右逢源,還能最大程度謀利。”

李風雲稍作遲疑後,冷聲說道,“如此做法,太過短視,雖可謀一時之利,但塵埃落定,勝利一方秋後算帳,對河北人的首鼠兩端必蓄意報復,如此不但未能謀利,反而慘遭打擊,太不划算。”

李百藥和李安期父子相視苦笑。如何選擇?誰都不知道內戰爆發後,誰輸誰贏,若能未卜先知,當然可以選擇,但這世上誰能未卜先知?而選擇錯誤的代價太可怕了,那可是身死族滅之禍啊。

李安期試探著問了一句,“明年東都若爆發兵變,在將軍看來,誰的勝算更大?是兵變者,還是聖主?”

“聖主。”李風雲不假思索地回道。

李百藥和李安期驚訝了。從李風雲的神態以及答覆的口氣上可以推斷出,他不是知道一點點秘密,而是知道很多秘密。難道明年的東都當真要爆發兵變?難道齊王楊喃當真要以武力奪取皇統?

“何解?”李安期毫不猶豫地追問道。

“西京和東都絕無攜手之可能。”李風雲的語氣不容置疑。

李百藥和李安期當即從這句話中解讀出了很多東西,有些是他們已經猜測到的,有些卻給了他們新的猜想。

如果東都的保守勢力發動兵變,從整個中土政局來說,所有反對聖主和改革的保守勢力都有聯合的可能,畢竟相比較而言,改革對保守勢力的傷害太大了,在推翻改革這個共同目標下,即便是對立的政治勢力亦有可能暫時擱置矛盾,攜手抗敵。

在此背景下,東都和西京聯手,中原和關中結盟,是可以預見的,這也是李百藥和李安期不敢做出選擇的原因所在。而李百藥和李安期的想法代表了絕大多數山東人的想法,甚至,可能有相當一部分山東人看好保守勢力,因為山東人即便為了政治需要不得不支援聖主,但大多數貴族尤其豪門世家其實同樣不贊成改革,只不過他們把這種真實想法埋藏在心裡不敢表露出來而已。既然貴族們都反對改革,那麼這場以推翻聖主、推翻改革為目標的軍事政變,基本上就算人心所向了,既然人心所向了,那保守勢力的勝算當然就大了。

然而,李風雲否決了關中保守勢力支援兵變的可能。為什麼關中保守勢力不支援兵變?顯然是為了幫助齊王楊喃奪取皇統。

關鍵時刻,關中保守勢力的態度,直接決定了聖主的命運,決定了中土的命運,所以關中保守勢力必定會以此為要挾,迫使聖主和改革派在皇統一事上做出重大讓步。只要楊喃坐上了儲君位置,入主東宮,拿到了皇統繼承權,那麼假以時日,待楊喃繼承大統坐上了皇帝寶座後,保守勢力就能控制朝政,推翻改革易如反掌。而做為輔弼功臣的關中保守勢力,不但在未來會獲得鉅額回報,即便是在這場兵變之後,亦會獲得驚人利益。

既能給政治對手以致命一擊,又能踩著對手的屍體謀取到豐厚利益,如此好事,關中保守勢力焉能不做?

反之,若關中保守勢力支援兵變,並以這種支援來換取齊王楊喃在皇統上的勝利,他們不但要面對聖主這位強大對手,在戰場上付出驚人的代價,還要承受兵變失敗所帶來的恐怖後果。另外,就算兵變勝利了,齊王楊喃登上了皇帝寶座,但關中保守勢力絕無可能控制朝政,相反,做為兵變的主要謀劃者和執行者,河洛保守勢力將在新的權力和財富的分配中贏得最大一塊“蛋糕”,而這顯然是關中保守勢力所不能接受的,費了好大力氣卻為對手做了嫁衣,如此虧本的事當然不能做。

李風雲的意思很明顯,他希望河北人在關鍵時刻支援聖主,以謀取儘可能多的政治利益,而以李百藥在山東儒林的超然地位和趙郡李氏在山東貴族集團中的巨大影響力,只要他們能在關鍵時刻把這一想法透露出來,那麼河北人必然會做出明智的選擇。

不過李氏父子卻有更多的猜測,難道李風雲看好齊王楊喃?這顯然與他之前的說法相矛盾,之前李風雲說,因為齊王楊喃和支援他的政治勢力反對改革,所以齊王楊喃絕無可能贏得皇統。既然如此,李風雲希望河北人支援聖主的目的是什麼?要知道河北人一旦在兵變中支援聖主,摧毀河洛保守勢力,與關隴人之間的仇怨也就更深了,雙方之間的衝突也會愈發激烈,就算聖主有心“重賞”河北人,也會遭到關隴人的百般阻撓。

“將軍莫非以為齊王可憑此機會入主東宮?”李安期問道,旋即,他又產生了更多遐想,“難道,明年東都的兵變,暗中推動者,還有關中人的身影?抑或,這本身就是關中人佈下的一個局,到了關鍵時刻,齊王便可率軍平叛,建下蓋世功勳?”

“就算齊王利用這個機會建下了蓋世功勳,也不可能入主東宮。”李風雲搖手道,“很簡單的事,東都兵變,導致二次東征失敗,而二次東征失敗,再加上內部的叛亂,等於讓聖主和中樞在政治上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失敗,如此沉重打擊,聖主和中樞的權威固然是喪失殆盡,而更嚴重的則是南北關係的加速惡化。可以預見,從那一刻開始,東都便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聖主和中樞腹背受敵,衛府軍不得不兩線作戰,全部國力都用在了國內外戰場上,改革就此停滯。如此嚴峻局面下,聖主和中樞如果向關中保守勢力讓步,向齊王楊喃妥協,就等於給自己在政治上樹立了一個強勁對手,給已經停滯的改革帶來滅頂之災。”

李風雲搖搖頭,冷笑道,“對齊王來說,若國內外局勢一片大好,改革大踏步推進,東都保守勢力遭到沉重打擊一蹶不振,然後他再在政治立場上做出改變,反而還有一線贏得皇統的希望,可惜,他時運不濟,國內外局勢以空前速度惡化,改革停滯甚至倒退,保守勢力乘機向改革派發動反擊,對立雙方大打出手,齊王與聖主之間的矛盾也日益激化,結果皇統距離他越來越遠,以致於遙不可及了。”

“某之所以告訴你們這一機密,主要是擔心河北人在關鍵時刻不但隔岸觀火,冷眼旁觀,還火中取栗,從中牟利,如此卑鄙做法,必會激怒聖主,一旦其憤怒之下,狠狠打擊崔氏和李氏,調集重兵圍剿河北各路義軍,則河北人必遭重創,這對某渡河北上,據河北而發展非常不利。”

李風雲不再隱瞞,直言不諱,“你們既然從河北千里迢迢而來,肯定帶有目的,但目前國內外局勢並沒有惡化到十分嚴重的地步,某能給你們創造的利益極其有限,相反,某反倒需要你們的幫助,然而趙郡李氏在這塊地盤上影響力有限,真正能給予某幫助的是崔氏,因此某現在只希望在彼此之間建立一定程度的信任,為後期某進入河北後,雙方深入合作打下基礎。”李風雲望著李百藥父子,言辭懇切,“某非常需要你們,所以某不希望你們因東都兵變的連累而受到打擊,甚至被貶黜邊陲。”

李百藥父子頻頻點頭。他們在心裡已經認定了李風雲這位血脈至親,不僅是因為相貌、感覺等客觀原因,還有李風雲一而再再而三的向他們透露了許多機密的原因,如果沒有特殊關係,李風雲這位賊帥絕不會如此坦誠。

“你與崔氏何時建立的默契?”李安期好奇地問道,“是透過彭城的崔德本,還是蘭陵蕭氏?”

“某在白馬越獄時,曾得到崔家十二娘子的幫助。”李風雲不動聲色地說道。

李百藥、李安期驚訝不已,李安期甚至舉手向天指了幾下,“是從天上貶黜下來的那位?”

李風雲點了點頭。

李百藥父子面面相覷,對李風雲的手段愈發吃驚。崔家十二娘子在東都是個特殊的存在,在博陵崔氏也有一定的話語權,李風雲竟然透過此等人物與崔氏建立了某種默契,如果沒有超絕手段,那是絕無可能。

李風雲到底用什麼打動了崔家十二娘子?當然,這個問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既然崔氏都願意與李風雲建立某種程度的默契,那麼趙郡李氏當然要緊隨其後,亦步亦趨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某馬上回河北。”李百藥說道,“某把大郎留在魯郡,與你保持聯繫。

李風雲微微點頭,猶豫了片刻,欲言又止。李百藥當即說道,“都是自家人,有什麼不能說的?某現在雖然能力有限,但只要力所能及,就一定幫你。

李風雲笑了起來,這次倒沒有堅持說自己不是李氏血脈了。他費了這麼大的勁,透露了許多機密,還不就是為了贏得李百藥父子更多的信任,如今李百藥終於說出“自家人”三個字,說明他對李風雲的信任度已經很高了。

“若是有可能的話,你設法與崔家十二娘子見上一面。”李風雲說道。

李百藥當即搖頭,“她在東都,而某不能隨意進入東都,實際上就算某到了東都,也根本見不到她。”

“她去了遼東戰場。”李風雲衝著李百藥搖搖手,示意他不要急於否決,“她潛行而去,必然潛行而回,十有**要在博陵滯留一段時間,以製造一個她整個夏天都在博陵的假象,所以你只要趕去博陵,就必然能見到她。”

李百藥父子在剛剛過去的短短時間內感受到了很多次驚訝,但絕沒有此次驚訝的程度深。崔家十二娘子竟然秘密趕去了遼東戰場?她為何而去?更重要的是,如此機密,李風雲怎麼知道?兩人之間天差地別,有所交集就已經不可思議了,竟然還有如此不可思議的交往,這太匪夷所思了,難道崔家十二娘子早就知道了李風雲的真實身份?舍此以外,似乎也沒有其他合理解釋了。

“既然如此,某就去一趟博陵。”李百藥很快平靜下來,笑道,“有甚口訊?”

“請你告訴她,某要南下徐州。”李風雲鄭重其事地說道,“今夏某的風頭太盛,東都必然下旨圍剿,入冬前後,某要南下徐州與圍剿官軍激戰,這必然會危害到崔德本以及崔氏在徐州的利益,所以必須提前告之,讓崔氏做好應對,以免破壞了崔氏在徐州的佈局。”

李百藥一口答應了。

“還有一件事也需要你幫忙。”李風雲繼續說道,“這件事很重要,關係到聯盟未來的發展。”

李風雲隨即把自己明年春天的謀劃詳細說了出來。聯盟若要發展,前提是不能一直被官軍包圍在蒙山這塊彈丸之地,為此,他打算聯合魯東各路義軍,實施南北夾擊之策,徹底擊敗圍剿官軍,逆轉齊魯戰局。但是,魯東各路義軍現在一盤散沙,急需一個強勢人物出面扛大旗,組建聯盟,而最合適的人選就是王薄。

“王薄現避難於河北豆子崗,也急於返回齊魯,但他的力量不夠,需要河北義軍給予有力支援。”李風雲終於說到了重點,“所以,某需要一個德高望重的人物遊說河北豪帥,讓他們幫助王薄渡河南下,殺回齊魯。”

李百藥在河北就是一個德高望重的人物,但他的政治身份太過敏感,不合適到處走動,另外他現在是泗水鷹揚府的步兵校尉,正常情況下也不允許離開鷹揚府,一旦被人發現其與叛賊有來往,那後果就嚴重了。

李百藥的腦海中當即掠過幾個熟悉的人影,但一時間也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誰最合適,於是問了一句,“你可有合適人選?”

“河間劉炫。”

李百藥笑了起來,他最先想到的也是這位山東鴻儒,與父親李德林幾乎是同一時代的經文學大師,門生子弟遍佈河北。現在河北各路義軍裡就有不少人是劉炫的學生,如果由這位鴻儒出面遊說,必然事半功倍,馬到成功。

...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