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最新章節列表 > 第194章 印度洋海權之戰!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94章 印度洋海權之戰!

第194章 印度洋海權之戰!

“皇上,放棄京城萬萬不可,大清若有燕雲之地,朝廷還在北京城內,那就還是天下正統,士人之望,若是北退草原,豈非北元之下場?”

先出列的是從四川召回的董誥。

由於孫士毅乾脆利落的投降大明的舉動把清廷嚇壞了。

所以乾隆也不敢再設什麼四川團練總兵官了。

四川現在名義上還屬大清,但事實上已經是各地團練割據且群龍無首的局面——沒有一個事實上能說得上話的話事人,這四川大大小小的團練武裝格局,反而讓大明收四川會更麻煩一些。

當然了也只是麻煩,因為大明現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因此四川一省就暫時還打著大清的旗號,但是大清現在也號令不到四川一省,也無法從四川徵糧征夫。

而回到了中樞的董誥其實也已經給被邊緣化了,雖是軍機,但卻許久沒有被乾隆召見問策——孫士毅投降的行為讓清廷方面對於漢臣的使用都有些投鼠忌器了。

乾隆聞言就皺起了眉頭。

北元的下場?

北元什麼下場?

明軍大將藍玉領軍戰於捕魚兒海,一戰徹底滅絕元室,脫古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遁去。明軍獲其次子地保奴及故太子必裡禿妃並公主等一百二十餘人,官屬三千,軍士男女共七萬餘口,馬牛駝羊十五萬及寶璽、圖書、金銀印等。

此戰之後,北元遭遇毀滅性打擊。

自此,蒙古內部就開始陷入到了連綿不絕的內訌之中,期間雖有幾次短暫的統一,但終究無法恢復當年大蒙古國的氣勢了。

這大清要是也像是元朝一樣退走草原,怕不是要比北元皇室更慘。

黃金家族至少是蒙古人共尊之汗。

這滿洲八旗呢?

愛新覺羅家沒有了中原的財富,憑什麼號令蒙古諸部?

“那依你之間,大清當如何?”

乾隆問道。

“戰!我大清尚有雄兵數十萬,其中八旗天兵就有不下二十萬,又有雄城可依,背靠著大漠草原,縱橫萬里之地,為何不能戰於燕雲?可分兵山海關,正定府,拱衛京師。”

董誥高聲說道。

乾隆聞言臉上露出了陰霾之色。

好你個董誥。

你個大奸臣。

這是要讓我八旗精銳盡可失,好讓漢人一統天下啊!

眾多滿洲大臣聞言也是臉色陰沉了起來。

不過他們也不敢說什麼。

董誥是高聲言戰,處處都是為了大清啊,你能說什麼?難道敢言戰者殺?

那這大清皇帝豈不是成趙構了?

董誥反而流芳千古了。

真是太壞了,為了一點點清名,就不顧八旗子弟的生死了!

“不可戰!”

阿桂忍不住出身說道。

作為統兵之將,他太知道現在的態勢下,分別戰於南北就是在找死。

而且大清也打不下去了。

錢糧之地盡失,如何還能打得下去?

總不能讓兵將餓著肚子去打仗吧?

“為何不能戰?我大清二十萬天兵,難道還怕了逆明不可?”

董誥反問道。

自大明起於廣東。

大清朝廷之中的漢臣就不太敢說軟話了。

現在漢臣們都有些開擺的意思。

反正這天下是你們滿人的。

咱們就吆喝吆喝完事。

阿桂語塞。

為什麼不能戰?

這不是明擺著的麼。

因為八旗不再是天兵了。

現在滿萬不可敵的不是八旗,而是明軍了。

甚至八旗天兵不但明軍打不過,可能在面對天國府兵的時候都有些拉胯了.

但八旗垮了,不是天兵了這事在大清朝就像是皇帝的新衣。

許多人都知道,但就是不能說。

這事誰說誰死。

但既然你都是天兵了,怎麼二十萬天兵守個山海關,守個正定府都不行了呢?

阿桂臉色鐵青,盯著董誥不出聲了。

董誥心中一嘆。

當初乾隆把他丟在四川,就是要讓他去帶著四川團練和明軍拼命的。

結果孫士毅聰明啊,人家直接反手就投降了,還撈了個大明英國公。

就在董誥眼巴巴的等著明軍入川的時候。

太平天國出潼關,中原又打了起來,明軍趁機在遼東又開闢了戰場。

這樣一來,各方勢力都不怎麼關注四川了。

而董誥也因為孫士毅的事情擼掉了四川巡撫、四川團練總兵官的位置,被召回了京城。

這國公的位置就這麼飛了。

手上沒有個幾萬兵馬。

大明憑什麼給你國公的位置啊?

真是讓人遺憾。

“皇上,現在這局面,倒是有點類似三國魏蜀吳了,只是如今實力最強的母庸置疑是逆明”和珅出列說道。

“三國?你是說逆明是魏國的話,那我大清就是吳國,那教匪反而成為劉備了?”

乾隆皺著眉頭說道。

三國演義嘛。

曾經是大清第一代第二代八旗們的軍事啟蒙教材。

當年的大清的巴圖魯們可是靠著一本三國演義打天下的。

乾隆當然也看過。

“只是現在是魏國和劉備合起打孫吳了,不過奴才認為那教匪在和明軍接觸之後也會發現,他們單獨是打不過逆明的。”

“和教匪談和?”

“和逆明也未必不能和。”和珅說道。

“講和?朱道樺願意嗎?”乾隆看向大殿內的其他人。

如果能講和,乾隆當然是一百個願意了。

但是講和是要付出代價的。

而且還要看人家的臉色。

“皇上,如今漕運斷絕,百萬旗人在京也只能空耗糧食,不如疏散一部分到歸化城、太遠等地就食,另外還可以派遣使者,聯絡教教匪、逆明。”

劉墉建議道。

“對教匪如何?對逆明如何?”乾隆看了看劉墉,心想道:這才是老成持重之見。

“教匪與逆明北伐軍有過幾場衝突,都沒能佔到便宜,想來他們也知道逆明的強大,在這等情況下,朝廷可以派遣使者和教匪所和,不說合作抗明,至少讓教匪意識到,他們若是一門心思向北攻擊大清,佔便宜的就只能是大明了。”

確實也是如此。

之前的局面就是太平天國鉚著一股勁向北打。

而明軍的北伐軍就在後面摘桃子。

安徽、蘇北、魯西南、冀州等地就是這樣被一一囊入大明治下的。

如果太平天國繼續向北,怕是最後太平天國兵圍北京城的時候,這大明朝就已經兵不血刃佔了整個中原了吧。

如果那太平天國的天王劉之協不是傻子,肯定不會老老實實的自己在前面打,讓明軍在後面摘桃子的事情再發生了。

雙方在正定府附近的衝突和摩擦,就已經說明了太平天國和大明之間一同敵對大清的默契已經被打破了。

現在的中原是進入了一個三方勢力互相敵對的複雜態勢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

倒真的給了清廷“合縱連橫”的騰挪空間了。

“對太平天國,可說是聯合抗明,另外朝廷還要派人去寧遠見大明天子,言稱願以京城換百萬旗人性命,大清退出中原,大明需要運兩百萬石糧給大清!”

劉墉說道。

“無論這大明朝答應不答應,只要能開啟和談,對大清而言都是機會。”

乾隆聞言,臉上露出了思索之色。

用京城換活路,朱道樺肯給麼?

打不過的情況下,和談也許是最優選擇了。

乾隆點了點頭:“和朱道樺講和倒是一個辦法,現在他都得到了遼東了,如果有機會全取京城,他肯定會心動的。”

乾隆揉了揉太陽穴:“諸卿這兩天先議一議。無論是戰,是和,是走,都要拿出辦法來才行。”

戰,和,走。

主動權並不完全在清廷的手裡。

這一點乾隆是清楚的。

兩天之後。

乾隆做出了決定。

一方面阿桂帶領五萬八旗兵,再調集了五萬魯勇,前往山海關守關。

山海關的防禦體系非常完備,有十萬大軍鎮守,哪怕明軍再厲害,要完整的把山海關攻下來也相當困難。

和談的基礎是要清楚的表明自己還有戰鬥的本錢。

另外一方面也做好了撤離北京城的準備。

一百來萬八旗老弱婦孺,都編列成伍,開始分批撤往剛關外的歸化城,同時招募蒙古諸部,徵集牛羊馬匹,必要的時候八旗的貴人們也要去草原上放牧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除此之外還任命福康安為南營總管,統一指揮關內的戰鬥。

做好了撤離、戰爭的準備之後。

清廷也開始準備和太平天國、大明和談。

前往太平天國的使者是乾隆四十三年的狀元郎戴衢亨。

而前往寧遠求和的,就是體仁閣大學士劉墉了。

一時之間。

遼地戰場。

明軍的遼地方面軍忙著徹底佔領寧錦。

中原戰場。

三方數十萬大軍在正定府周圍對峙,互相不敢妄動。

清廷也盤算著要從三方對峙之中進行談判牟利。

整個北方戰場,都進了一段平靜期。

此時,在數千裡外的印度洋。

在大明印度洋艦隊三十六艘三維縱帆船轟擊炮艦、十二艘威級鐵甲艦、六十艘雙桅飛剪式轟擊炮艦的護航下,運送大明印度諸侯聯軍,英藩、吳藩一萬餘戰兵,並大量的軍需物質、武器彈藥、糧食等一百多艘貨運的大帆船,已經靜靜地越過了安達曼群島南部海域,正在朝著位於斯里蘭卡和南亞次大陸之間的保克海峽北部的烏木海岸方向。

而就在九月三十日這一天。

艦隊的巡邏快艇,和掛著不列顛米字旗的不列顛東方干涉艦隊的巡洋艦發生了交火!

就在當天下午。

被派遣前往南亞次大陸東南沿海查探的英藩海軍上校蔡牽率領的私掠艦隊帶回來訊息。

不列顛東方干涉艦隊已經在指揮官,不列顛海軍中校威爾遜的率領下,從加爾各答的港口出港了!

一場將會決定印度洋海上霸權,東方貿易航線的控制權的大規模的決戰。

即將在孟加拉灣海域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