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回到三國打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75章長社之戰(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75章長社之戰(一)

現在這支隊伍全是騎兵,因此行軍的度很快,第二天,大軍便到了黃河邊上,而他們渡河的地點,也正是後來因為曹操和袁紹的一場大戰而名聞天下的官渡。

此時的黃河水勢宏大,遠非老劉所見過的後世可比,而官渡也正是因為地處黃河南岸的官渡水一帶而得名,其實當時的渡口是在延津,現在正值雨季,因此黃河水位很高,雖然也很渾濁,但是比起後世來可就好的多了。

四萬多大軍在延津一帶找來了很多船隻,但是畢竟人多船少,結果整整過了兩天,上百條小船才經過了不知多少個來回,將北岸的官軍全部運到了黃河南岸。

當晚大軍便到了臨近延津渡

口的官渡,由於天色已晚,大軍便在官渡紮營過夜。

來了興致的老劉拉著戲志才、曹操、袁術幾人,帶著幾名武將做保鏢,徵得皇甫嵩的同意之後,便到城中找了一家酒店喝酒,同時也向當地人打聽清楚了官渡的情況。

官渡,在中牟縣城之北,官渡水南岸,這一帶在今天看來,早已是平疇沃野,一馬平川,毫無地理優勢可言,但在公元18o年的東漢末年,這裡卻非同尋常。

官渡本非地名,而是一條河流的名字,這條河就叫官渡水,而如今看來,官渡水就是汴水和鴻溝,根據史書記載,它源於滎陽,漢高祖劉備與西楚霸王項羽當時的楚漢中分之界,便是當時的官渡水。

時至今日,在地圖上已經很難再尋找到官渡水的蹤影,只是在河南中牟縣城東北兩公裡處,有個官渡橋村,相傳是因為這個村莊臨近在官渡水上所建的官渡橋而得名,該村之西,有賈魯河緩緩流過,而這條河便是由後來元代時的賈魯河並官渡水與莨蕩渠彙集而成。

官渡水之於官渡,非常重要,那時候的黃河,並非在原陽與中牟之間,而是在白馬(今滑縣)、延津之北的地方,黃河本為天險,但在黃河與官渡之間,缺乏足夠的屏障,官渡水自然成為不二選擇。

官渡水成為天然的屏障,但這也並非官渡之戰曹操選擇官渡作為主戰場的原因,更重要的一點,這裡還有另外一個更天然的屏障,這個屏障就是圃田澤,位於官渡的西端。

圃田澤又作莆田,《周禮?職方》中說:“河南曰豫州,其澤藪曰莆田。”其春秋時稱原圃,戰國又名囿中,它的大名,在《詩經?小雅》中,有十多詩歌中都有提及。

圃田澤在當代的中牟與鄭州之間,東西長四十裡許,從官渡延伸到鄭州東側的今鄭東新區,南北長二十裡許,從中牟縣中部直抵黃河南岸,由於大量的泥沙淤積,“中有沙罔”,被分割成二十四個淺狹湖泊,其間各有“津流徑通,淵潭相接”。

圃田澤北通黃河,東連濟水、莨蕩渠,“水盛則被注,渠溢則南播”,成為黃河與官渡水之間調節流量的水庫;從宋代起繼續起著調節汴河流量的作用;元代以後,隨著汴河的淤廢,圃田澤不斷受到黃河南泛的灌淤;明萬歷年間,已變成由若干大小陂塘組成的沼澤窪地;清代以後則進一步被開墾為農田。

如今,除了在鄭州有個圃田鎮以外,再也找不到圃田澤的蹤跡。但在公元18o年時,因其水澤遍佈,不可通行,成為曹操以許都為中心的豫州之地北部的天然屏障。

官渡借圃田澤之便,更顯重要,因為圃田澤的存在,這裡成為南北通衢的咽喉所在,北可渡黃河,到達鄴城(今河南安陽北),南則直達許都,因此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看著曹操毫無異常的坐在自己的對面喝酒,老劉心道不知道經過自己的攪合,歷史還是否會沿著原來的軌跡向前執行,要是真的那樣的話,將來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交戰之時,不知道他想起今日之事,會有怎樣的感想。

曹操和袁術哪裡會知道老劉所想,二人自打從洛陽出兵鉅鹿以來,皇甫嵩軍令嚴明,所以他們一直就沒有敢出去喝酒,今天難得有這個機會,兩人都敞開肚皮大喝特喝,直到醉眼朦朧,才吵著讓老劉帶他們去城中找家妓院過夜,這一個多月可把他們憋壞了,今天有機會宰老劉一刀,他們當然不會放過了。

只是老天不遂人願,這官渡畢竟地方不大,加上現在的戰事已經波及到了附近,所以城中唯一的一家妓院的老闆早就不知跑到哪裡躲太平去了,氣得袁術將妓院的門幾乎踢破,才被老劉和曹操拖回了城外的軍營。

張角和鬼影率領著鄴城黃巾軍之中僅有的八百名騎兵,趁著老劉和皇甫嵩的大軍還沒有趕到鄴城,官軍的合圍之勢尚未形成之前,從鄴城南門離開了鄴城,由於張角早已經從探子口中知道,皇甫嵩率領的新軍就在鄴城南邊不遠的安陽駐紮,因此他們並沒有從那裡經過,而是繞道濮陽,從白馬渡過黃河,然後直奔兗州的東郡,去找在那一帶活動的由張伯、梁仲寧、戴風幾人率領的四萬多黃巾軍。

本來這支隊伍的統領是卜己,但是由於卜己後來領著一些人去了鉅鹿支援張角,因此現在這支隊伍便由剩下的這三人負責統領,這支隊伍現在在人數上僅次於張曼成和波才兩處,而且他們這邊沒有朝廷派來的官軍隊伍,只有兗州的郡國兵與之對敵,相對來說比較安全,因此張角和鬼影才會選擇去他們那裡。

而就在這時,朱儁率領的四萬北軍士兵浩浩蕩蕩的出了虎牢關,直奔穎川而去,由於北軍上下一直自以為他們才是朝廷的正規軍,因此根本看不起那些揭竿而起的黃巾軍士兵,認為他們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只要北軍一到,黃巾軍便會土崩瓦解,作鳥獸散了,而朱儁也和手下的將官一樣,犯了輕敵的錯誤,大軍行軍之時,居然前邊連個探子都沒有派,結果剛剛進入穎川地界沒有多久,便在一處山腳下遭到了波才率領的黃巾軍的迎頭一擊。

波才與彭脫都曾參加過圍追老劉前往洛陽的一戰,也就是那一戰,老劉領著手下的三員大將、五十名親衛隊員,利用手中的連弩之利,居然消滅了三四百名前後夾擊他們的太平道信徒,而且最後從容遁去,當時陣亡的親衛隊員竟然不到三十人,這還是因為攻擊他們的都是些有武功在身的江湖豪客,所以從此以後,波才與彭脫便花大價錢請來了一些武功高強的江湖人士,專門為他們訓練手下的太平道信徒,也正因為這樣,他們手下的這幾萬人可以算得上是黃巾軍之中的一批精銳力量,因此他們才敢在朝廷的北軍前來征剿他們之時,不逃不躲,反而採取了主動出擊的戰術,完全出乎朱儁等人的意料。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波才選擇出擊的時機,是在北軍經過了長途跋涉之後,大軍疲憊不堪的時候,而他帶領的六萬黃巾軍士卒可是養精蓄銳,在山坡上、樹林中埋伏的,當北軍的先頭部隊過去之後,波才一聲令下,山坡上、道路另一側的樹林中還有官軍前邊的黃巾軍士卒一齊拉弓射箭,猝不及防之下,北軍前軍損失巨大,而剛才還趾高氣揚的官軍將士頓時亂作一團,紛紛向後敗逃,將中軍和後軍也都衝散了,好在朱儁及時整頓好一支上萬人的騎兵隊,一個衝鋒便利用兵種上的優勢,打退了黃巾軍士兵的進攻,但是弓箭兵說來也是騎兵的剋星,所以遭到弓箭兵的阻擊之後,官軍也不敢過分追擊,於是在朱儁的指揮下,北軍士兵邊打邊退,一直退到了長社之後,才進入長社城中,依靠城牆的掩護穩住了陣腳。

而波才與彭脫初戰告捷,二人均是大喜過望,看來官軍也不過如此罷了,因此二人指揮手下的六萬黃巾軍士兵,將長社緊緊包圍起來,想把長社城中的官軍一口吃掉。

退入長社的朱儁命人下去清點隊伍人數,結果與黃巾軍的第一仗,便損失了八千多名士兵,另外還有三千多人受傷,看來自己先前以為黃巾軍士兵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的想法是錯了,因此朱儁急忙打起精神,分配士兵到四面的城牆上抵抗黃巾軍士兵的進攻,好在這些黃巾軍士兵根本沒有什麼用來攻城的器械,他們也不知道如何攻城,所以

朱儁也就不用擔心長社會在短期內被他們攻破。

結果這一圍,便是十幾天過去了,期間波才和彭脫也曾從百姓家中找了些梯子,他們自己也造了不少雲梯出來,然後便派黃巾軍士兵前去攻打長社城。

當城外的黃巾軍士卒進入官軍的弓箭射程後,朱儁馬上指揮北軍士兵用弓箭向黃巾軍放箭,在這種環境下,北軍士兵訓練有素的優點便顯現出來了,雖然波才也命令手下的弓箭手到城外與官軍對射,好掩護那些用柳條筐抬著土石的黃巾軍士兵衝到護城河邊,把筐裡的沙土石塊投入護城河中去填平護城河,但是他們是仰射,自然不如城牆上的官軍向下俯射來的方便,而且他們的長弓質量不及官軍,因此射程也不如官軍射的遠,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皮甲護身的黃巾軍士兵死傷慘重,能跑到護城河邊上的,沒有幾個還能活著跑回來,而與官軍對射的弓箭手,也大都死在了官軍的弓箭之下,所以波才指揮手下士兵幾次攻城,都被官軍打退,而且他們根本連護城河都過不了,因此造的那些雲梯根本也沒用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