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西夏風雲最新章節列表 > 第092章 遼國調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092章 遼國調和

群臣聽到李元昊立寧令哥為太子的詔命,心中惴惴不安,卻不敢言語。

野利旺榮出班奏道:“陛下立寧令哥為太子,是我大夏的喜事,臣恭喜皇上,賀喜皇上。”

楊守素站在班位上,氣憤地斜了一眼野利旺榮,心裡惶恐。白氣貫日的天象在眼前搖動,這不祥的天象,預示著西夏的災難。可皇上的脾氣他是知道的,既然是朕意已決,勸諫看來也是無用。他在心裡言:聽天由命吧。

這時,張元出班,“臣啟陛下。”

楊守素看著張元,感到有希望。陛下雖然暴烈執拗,不善從諫,卻對國相言聽計從。他豎起耳朵,靜靜地聽著。

張元奏道:“我大夏地廣萬里,如日中天。不過廣漠之野,春風難度。有志者,逐鹿中原,問鼎中國。昔匈奴貴族劉淵乘晉室內亂,聚眾起兵反晉,自立為帝,建立漢國。以後其侄劉曜為帝,改國號為趙(前趙)。上黨羯人石勒,曾‘兩胡一枷’賣為奴隸,起事反晉,歸附劉淵,發展割據,滅前趙為帝,建立後趙。氐族東海王苻堅,自立為帝,重用漢人王猛,滅前燕、前涼、代國,統一北方。雖在淝水戰敗,仍不失為一代英主。陛下的先人,曾建立代國,後被苻堅所滅。道武帝在苻堅敗亡之際,乘勢重建代國,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統一北方。孝文帝為強化政權,向漢族先進文化和農耕學習,遷都洛陽,改姓氏拓跋為元。陛下秉先祖之英武,承廣闊之疆土,卻安然於此,不思進取。”

滿朝文武大臣聽得膽戰心驚,都為張元捏把汗。

楊守素本來是希望張元勸說李元昊放棄立寧令哥為太子,沒想到他說了這麼多逐鹿中原,建立宏偉霸業的歷史。前面說的很好,後面卻無異於指責。他偷偷地斜著李元昊,看其有何反應。

“好,好,說的好。”李元昊笑容滿面,站起身,走下高臺,來到張元面前,深施党項禮。“朕感謝國相的教誨,當時刻銘記記在心裡。朕非沒有爭霸天下的大志,實在是西夏國力虛弱,數次點兵出征,不能按時耕種,國用空虛,百姓不堪負重。朕心中悽然,容日後慢慢進取。”

張元還禮:“臣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志,願肝腦塗地協助陛下建立偉業。”

西夏多年來集兵與宋朝交戰,雖攻城拔寨,勝多敗少。然而得地不能據守,只能搶掠而歸,軍民死傷過半,財力枯竭。宋朝不僅斷絕了“歲賜”,還關閉了

通商榷場,物質匱乏,蕃漢民眾困苦,牛羊只能賣給遼國。民食無糧,官飲無茶。

軍民厭惡戰爭,渴望息兵罷戰,太平景象。

李元昊深知與宋交戰的後果,就是利少弊多。

“念民不堪奔命,思國不負兵火。”太子寧明臨終的上言,時常在李元昊的耳邊響起,兒子的話說的很對。但他痛恨俯首為臣的卑微,他要做一代英主。先人縱橫馳騁,前仆後繼,爭得西隅之地。祖父白手起家,浴血奮戰,終於討回數代先人得之不易的五州之地。他要像先人拓跋猗盧、道武帝、孝文帝和祖父那樣,建立霸業。

李元昊想到這些,決定休養民力,韜光養晦,以利再戰。

就在此時,遼興宗派遣同知析津府耶律敵烈、樞密院都承旨王惟吉出使西夏,諭令李元昊與宋罷兵言和。

李元昊接旨,心中暗喜。正想和宋朝罷兵言和,遼國就來當和事老,太好了,太好了。於是決定派遣使者到汴京。

張元極力反

對,奏道:“若與宋朝議和,前功盡棄,將士枉亡,必然再次階下稱臣。陛下,與心何甘?”

李元昊道:“議和不過權宜之計。朕意已決,愛卿就不要阻止了。”

張元聽李元昊這麼說,只得作罷。

宋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三月,宋朝進行了人事調整。韓琦自陝西四路馬步軍都部署,兼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范仲淹自安撫經略招討使,授予樞密副使;杜衍自吏部侍郎樞密副使授予樞密使。

三人辭謝,宋仁宗不允。

朝議諸事議畢,宣夏使覲見。

夏使朝儀完畢,跪奏:“北朝曾封先主夏國王,允許自置官屬,使節朝奉,

恩遇有加。自今王襲爵,遣使朝廷進奉,每次接見和拜辭的宴會,只坐矮殿。今遼國與大宋為兄弟之國,南北事同一家。已令我王請罪歸順,其封冊典制,也應

和北朝相同,以優禮安撫懷柔,我王也能洗心自新了。”

宋仁宗因遼國遣使言宋夏和解之事,就對夏使道:“貴使暫於驛館安歇,等朝廷議定再復。”

於是宋仁宗下詔給龐籍:

如能稱臣,雖仍僭號也無大害。若改稱單于或可汗,則固大善。

龐籍接旨後,立即上書:

李元昊方勝而驕,若遣使言和之事,彼更加傲慢矣。

於是龐籍召來被扣留的李文貴,對他道:“你國之先主及今主之初,奉事本朝,無故妄加大名,紛紛至今。彼此之民,肝腦塗地,皆你國群下之故也。夏犯邊之初,國家承平已久,民不習戰,故屢不勝汝。今邊民皆善鬥,夏之屢勝,豈能常耶?我國家富有四海,雖偏師小負,未至大損。夏國一敗,則社稷可憂矣。你歸國後對夏主言,誠能悔過稱臣,朝廷所以待夏主,禮數必優於從前。”

李文貴頓首道:“此乃我國軍民日夜之願也。龍圖(注)能為言之,彼此休兵,其誰不受賜!”

龐籍道:“李大人之言極是,你我休兵,兩方皆受益匪淺。”

李文貴又道:“天大王野利旺榮致意大人,請用小國侍奉大國之禮。”

龐籍道:“這不是邊帥所知的。夏國主如能遣使奉表到鄙府來,乃敢引見到朝廷。”

“既然龍圖大人將重任交給在下,在下就不遷延逗留,宜速速歸去。”李文

貴起身,向龐籍深施一禮:“在下告辭了。”

龐籍還禮,“老夫恭候佳音。”

李文貴回到興慶府,立即朝見李元昊,稟報了宋朝休兵言和的意願和龐籍的話。

李元昊本來想言和,怕先提出來讓人恥笑。聽到龐籍的話,心中大喜,召來野利旺榮,讓他以自身的名義致書龐籍,商討和談之事,探知宋朝的動靜。又命人將王嵩從地窖裡放出來,好言安撫,厚禮以待,讓他陪同李文貴到延州。

龐籍接見了李文貴,呈上野利旺榮的書信。信中言李元昊雖願議和,卻不肯削去僭號。書信引用李元昊本人的話:“如日方中,止可順天西行,豈可逆天東下。”之語。

龐籍對李文貴道:“夏主不肯削去僭號,其言不遜,不敢請示朝廷復書野利旺榮大人。”

宋仁宗十分重視議和的事,將龐籍召到朝中詢問情況。龐籍便將野利旺榮的書信和李文貴來到延州的情況如實稟報。

宋仁

宗道:“龍圖就給野利旺榮太尉復書,通報一聲。”

龐籍回奏:“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稱,如稱野利旺榮為太尉,則李元昊會認為他有不臣之心。他與我等來往的書信自稱‘謨寧令’,這是西夏的官名,我朝不知其義,稱之無嫌。”

宋仁宗點頭:“那就稱野利旺榮為謨寧令。”

“皇上,臣有本。”韓琦立即出班啟奏:“李元昊如此之猖獗,文賴張元與

楊守素,武依野利旺榮與野利遇乞兄弟。李元昊猜忌之心甚重,以前曾枉殺親舅衛慕山喜,又喪心病狂鴆殺生母衛慕氏。如能利用回書離間李元昊與其屬下,借刀殺人,如自斷其臂,是我朝的大幸。臣以為:稱野利旺榮為太尉,正可神鬼不知而用間耶。”

“臣附議。”

“臣附議。”

滿朝大臣都認為韓琦所奏有道理,紛紛出班附議。

龐籍聽完,茅塞頓開,再奏:“直學士大人之議,堪稱妙計,有殺人不見血之功。”

“好,眾愛卿皆言直學士之言為妙計,朕就採納。”宋仁宗對龐籍下旨:“龍圖回覆就稱野利旺榮為太尉。”

“是,皇上。”龐籍領旨。

龐籍回到延州,立即給野利旺榮回書:

夙聞 駿望,莫挹 鴻儀。寸丹殷系,尺素難宣。敬維

西夏野利太尉勳座:

高望 龍門,時縈蟻悃,祇以雲天修阻,乃致識荊無緣。茲適

貴使奉琅函,伏祈惠賜麈教。議和之事,關乎國之大事。汝主

如有誠心,必專使奉表削僭號,乃敢聞於朝。先此布答,統希

原宥。

極目關山,一統日月。早日佇立天闕,功垂竹帛。

遠仰丰儀,專候佳音。

李文貴將龐籍的書信帶回,交給野利旺榮。野利旺榮不敢拆啟,會同李文貴,馬不停蹄地奔到興慶府,將信函獻與李元昊。

李元昊拆開封函,抽出信箋觀看。這是一封大宋朝龍圖閣直學士親書的信箋,字跡雋秀飄灑,詞句古雅清逸。他愛不釋手,翻來覆去地看了好幾遍。敬佩中國

的歷史文化,敬佩大宋朝官員的修養學識。同時,他感到不安和煩亂。這信裡好像暗藏著什麼,在眼前晃來晃去,卻看不清摸不著。

野利旺榮心情忐忑地站在大殿上,不知龐籍的書信上都寫了什麼,是否和他有關係。

李元昊對野利旺榮和李文貴道:“龐籍的信上言,有誠心和談,就派遣使者去談判。朕決定與宋和談,就派文貴和六宅使、伊州刺史賀從勖出使延州。”

李文貴右手撫胸:“臣遵旨,不日即與賀從勖赴延州。”

李元昊看看野利旺榮,心裡有了主意,於是道:“將軍也請回去吧。”

“遵旨。”野利旺榮和李文貴一同出了大殿。

李元昊望著野利旺榮離去的背影,心裡蕩起一股殺氣。

注 龍圖:宋代有龍圖閣,設學士等官,為侍從之榮銜,人即稱龍圖閣學士為龍圖。龍圖閣學士以下按其等級各有俗稱:學士稱老龍,直學士為大龍,待制為小龍,直龍圖閣為假龍。龐籍曾進龍圖閣直學士,故稱之為龍圖。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