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洞天福地系統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零九章 儒家四聖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零九章 儒家四聖

距離種植蟠桃和人參果已經過去有一段時間了,這段時間李星只在仙君殿讀書寫字畫畫。

安排家將去抓捕野鬼妖魔,家將們也完成的很好。

今天李星準備帶著家將們去消滅一個大型妖魔勢力,一個立威,一個賺取功德,有了功德修煉想不快都難。

天庭其他的仙人都是靠香火和功德修煉,主要是香火,少部分功德,因為他們獲取功德的途徑少,所以都是靠功德,不過有些也靠自己吸取仙靈之氣,領悟天地法則晉升。這樣的很少,天庭的已經算是神仙,而不是地仙,天仙,散仙,神仙一道就是靠香火晉升,這樣才會快速晉升。

李星帶領著家將,從南天門出發了,南天門是天庭神仙的主要出口,其他的天門一般很少仙人會去,因為那些天門是連線著異界或者三千大世界,而南天門連線著地仙界也就是所謂的仙界。

一路飛來,李星也不怕那些妖魔,因為李星修為達到儒賢,相當於仙君,妖魔仙君修為的很少,有仙君修為的妖魔大部分都被抓獲成為坐騎或者門神,

就算還有沒抓捕的,都是鼎鼎大名的妖王魔君,李星不去招惹他們就是了,比較現在修為還不夠,如果達到半聖修為,還怕什麼妖魔,直接一路輾壓過去。

李星一路收集著地仙界的資訊,這可是很重要的,因為李星是儒修,教化之道和匡扶社稷能加快儒修修為境界,可能上千年成萬年都沒一點進益,但是在某個大型國家,做了一件對教化之道或者社稷很重要的事情直接就晉升了境界和修為。

終於來到了這個妖魔勢力的範圍,李星直接用神識掃描著妖魔的實力,看看有什麼修為的妖魔。

最後才發現只有幾個仙將前期修為,一個仙將後期修為,其他都是一群散仙,妖丹期妖魔,仙兵修為都很少,也就一百來個。

李星揮揮手對家將說道“你們去解決這群仙兵以下的妖魔,我去抓捕仙將妖魔。注意安全。”

眾家將應是,全部都去消滅仙兵妖魔了,他們三十萬家將,幾千仙兵,三十萬散仙,解決這點妖魔還是可以的。

李星直接找到仙將妖魔,也不多說,直接用畫地為牢禁錮他們的行動,然後就用神識看著家將消滅妖魔,畢竟李星對於家將的安危還是很放在心上的,損失一個都心痛。不過不經歷磨難怎麼能見彩虹呢,以後還是要靠他們自己,畢竟李星以後修為高了,就沒什麼妖魔能讓李星出手,那降妖除魔的任務就只有交給他們了。

慢慢的妖魔一個一個的被解決了,畢竟是幾十個家將消滅一個妖魔,甚至那些散仙妖魔妖丹妖魔都是被上百成千的家將圍著,這樣要是還解決不了,真的丟老大的人了。

(說實話是作者不會寫打鬥,不然就要激烈一點,不過也就那樣,畢竟是多打少,還是N多打少。)

李星揮揮手,吧家將全部收進體內世界也就是洞天福地,然後自己準備去逛逛地仙界的凡人國家。

李星來到東土大唐,大唐還是剛建國,所以西遊記還沒發生,李星不知道會不會發生,畢竟天庭和地球上面的故事不一樣,雖然也有玉皇大帝,也有太白金星,也有太上老君,也有西方佛土,如來佛主,觀世音菩薩。

不過據李星知道的,這個仙界還多了儒家儒者,兵家兵者,道家術士,法家刑者,名家辨士,墨家墨者,醫家醫者,農家農士,雜家雜士,縱橫家策士,陰陽家易士。

這些都是從凡間和三千大世界發展起來的,比如儒家就有儒家四聖。

儒家學說產生於春秋時期,後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有很多思想家為儒學的產生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其中有四位被後人尊稱為“聖”。他們是:至聖孔子、復聖顏回、宗聖曾子和亞聖孟子。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春秋魯國曲阜人,名丘,字仲尼,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他是儒家始祖,最初在魯國學習,當家臣,後周遊列國,到齊國齊大夫昭子家當家臣,他主張仁政,仁德為仁政的根本,治國當用仁德禮儀,不專注重政令刑罰。人倫之道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為他的博學和政治主張所折服,打算任他為大臣,但因眾臣反對,他又返回魯國。四十二歲時,不肯任官,甘居林野講學。提出“有教無類”的平等教育思想,有弟子三千,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五十歲時出任中都宰,一年後升為司空,又升為司寇。在齊、魯“夾谷之會”上任總管會議禮儀的“相”,不久代理宰相,後被排擠,繼續在困絕中周遊列國。晚年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論語》是弟子們錄他的言論集,此書成為中國歷代的蒙學典集。他享年七十三歲,卒於敬王四十一年夏四月乙丑,唐追諡文宣王;宋加諡至聖文宣王;元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明改稱至聖先師;清定建文廟,諡號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後改為至聖先師孔子。

顏回(公元前51—490年),春秋魯國人,字子淵,又稱顏淵。孔子的優秀學生。他崇拜老師,孜孜不倦地學習老師的淵博知識,從不滿足,持之以恆。他天資明睿,性情溫良,貧而好學,樂而忘憂。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仁,回也不改其樂。”孔子對他有問必答,呵護有加。他向孔子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並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回回答:自己雖然不聰敏,但我能身體力行,照您的話去做。他對老師十分恭敬,言聽計從。他從不動怒,從不重犯過錯,刻苦鑽研。二十九歲頭髮就白了。孔子最喜愛牽掛這位得意的高才門生。他三十二歲先孔子死於貧困苦學。孔子非常悲哀,說:唉,老天爺真要了我的命了!別人勸孔子莫過於悲哀,孔子說:我不為他悲哀還為誰悲哀呢?孔子的弟子們厚葬了顏回,後人很尊重他,稱他為復聖。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曾參(公元前505—40年)春秋魯國武城(費縣)人,字子輿,名參,尊稱曾子。孔子的高才弟子,至親至孝。一次他鋤瓜草,不慎把瓜秧的根鋤斷了,父親曾點大怒,舉棒便打,打得半死。曾參對孔子說父親不義,一小打就忍受,大打就出走。孔子說:這怎麼能是孝呢?經老師說服,曾參向父親認錯,他性情粗魯,但每時按孔子的教誨三省其身,為贍養父母,甘當小吏任人驅使,以獲薄俸養親。他十分重視言傳身教。有一次,他妻子上街,小兒子哭鬧要跟著去,妻子就哄小兒子說:你在家等著,我回來給你殺豬吃肉。等妻子回來時,曾參正動手殺豬,妻子慌忙阻止:你怎麼當真,我那話是哄孩子的呀!曾子說:這樣騙孩子,就是教孩子去騙人,這樣還有家教嗎?曾子就真把豬殺了讓孩子吃。他一生就這樣言必行,行必果,認真嚴謹地為人處事,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犯而不梭”的準則,終其一生。他的著述有《大學》、《孝經》,後來他把學問傳給了孔子的孫子子思,後世尊崇他為宗聖。

孟子(公元前7—89年)名軻,字子奧,子車,戰國時期魯國鄒(縣)人。從小接受母親嚴格教育,其母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次挑選鄰居,最後與學富為鄰,孟子的老師是孔子子思(孔級)的學生。孟子非常景仰孔子及其學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他發展了孔子“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認為暴君是“****”,人民可以推翻,只有施仁政,才能統一天下,主張法先王,恢復井田制、省刑薄賦,使黎民百姓不疾不寒。公元前0年前後,他到魏國向魏惠王宣傳“仁政”,魏惠王只以禮相待他。襄王繼位,同樣對“仁政”不感興趣,他又到齊國,齊宣王以十乘、數百人的禮儀歡迎他,還拜他為卿,但並不欣賞他的政見。他又去宋,去滕國。滕文公熱情接待他,並聽解釋學說,也僅此而已。他只好返鄒聚徒講學。他的弟子萬章與公孫丑記錄了他的言行,為《孟子》,《漢書·藝文志》記有十一篇,今存七篇。他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天人合一”。宋封他為好國公,配享孔子一樣的廟庭,元加封為鄒國亞聖公,後尊為亞聖,享年八十三歲。

這還只是儒家就有四個稱聖的了,其他一些還不知道有多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