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洞天福地系統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二章 武陵源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二章 武陵源

有“芙蓉國”美稱的HN是一片鍾靈毓秀、英雄輩出、人文薈萃的沃土。這裡有“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的洞庭湖,有“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嶽麓書院,有“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的南嶽,有青年毛主席“獨立寒秋”、“悵廖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橘子洲頭;更有張家界之異、鳳凰古城之美、桃花源之幽、東江湖之浩渺。“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這片神奇的秀美之地,用三湘四水養育了萬千湖湘兒女,用巍峨山川成就了瀟湘子弟的剛毅堅強。

下一站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集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景區等榮耀於一體。那裡的風景沒有經過任何的人工雕鑿,遍地奇花異草,蒼松翠柏、蔽日遮天;奇峰異石、突兀聳立;溪繞雲谷、絕壁生煙。五千座石峰千姿百態,聳立在溝壑深幽之中;八百條溪流蜿蜒曲折,穿行於石林峽谷之間。置身其間,猶如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藝術山水長廊。武陵源以“五絕”: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聞名於世,自然景觀之奇秀舉世罕見。峰奇,奇在千姿百態,景色各異;山秀,秀在雲遮霧鎖,鬱鬱蔥蔥;谷幽,幽在幽靜深奧,幽在秀麗沉靜;洞神,神在妙趣橫生,妙在各有瑰寶。無論是在黃石寨攬勝、金鞭溪探幽,還是在神堂灣歷險、十里畫廊拾趣,或是在西海觀雲、砂刀溝賞景,都令人有美不勝收的陶醉,發出如詩如畫的讚歎。

武陵源有主要景區:

張家界,又名青巖山,面積一百三十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它地處武陵山中。張家界地貌奇特,有石峰000多座,形態各異,樹木茂盛,森林覆蓋率達88%,以黃獅寨、砂刀溝、金鞭巖、金鞭溪等最為著名。有黃獅寨、金鞭溪、腰子寨、琵琶溪、砂刀溝、朝天觀、後花園七條主要旅遊線。

天子山風景區位於武陵源北,與張家界、索溪峪山水相依。

索溪峪自然風景區內有000多座山峰,還有19道溝壑和6條溪流。主要景點有十里畫廊、鴛鴦瀑、南天門、黃龍洞等。

南天一柱,高00米,一頭托住雲天,一頭穩紮大地,挺拔堅實,如擎天柱石。南天一柱位於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內,黃石寨遊覽線一帶。穿過南天門,一石峰從深不可測的溝谷中沖天而立,上下一般粗細,有如鎮山之衛士。精悍瀟灑,超凡脫俗。武陵源怪石繁多,此為一典型代表,當風化作用使岩石化解,碎裂,以及水蝕作用使其沿裂面崩塌,故而形成拔地而起的孤立石柱。

琵琶溪一帶林木繁茂,巖峰嶙峋,是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又一道精彩的風景線。主要景點有九重仙閣、望郎峰、夫妻巖、朝天觀等。

定海神針,位於黃石寨遊覽線一帶。五座山峰,座座如針插地。神話相傳是美猴王兄弟獼猴王為了寶山不倒,從東海龍王處借來五根繡花針變成五座山峰,入地三千丈。

天橋遺墩是六座高00多米的圓形石柱,位於黃石寨西面的溝谷溪澗,相互間距00米,一字排開,從第一石柱開始依次升高,從第四石柱又逐次降低,聯成一道拱形弧線,極像一組橋墩。

霧海神龜在這座石峰頂端的平臺上,一塊長約5米、寬1米、高米的橢圓形岩石微微隆起,很像烏龜。

有民間藝術;三棒鼓,唐代稱三仗鼓,約於明代傳入武陵源地區。三棒鼓通常由三至五人組成,一人擊鼓唱詞,一人鑼鼓配樂,一人耍花棒。花棒三根,長一尺,舞者左右各執一根,將另一根拋在空中,左右開弓,擊打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也有以刀代棒,以五刀代三棒的技藝。

打鎦子,俗稱“打傢伙”,是土家族一種獨特的民間器樂。全套鎦子由小鑼(又叫勾鑼)、頭鈸、二鈸、大鑼等四件打擊樂組成。打鎦子關鍵是要配合默契,還要根據曲牌旋律的提示。

梯瑪神歌

梯瑪、土語,俗稱土老司,意為敬神的人。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調年擺手”敬神祭祀活動,都由梯瑪一手執掌,祭祀過程中梯瑪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瑪神歌”。梯瑪神歌的音樂旋律源於遠古土家部落的牛角號,而其舞蹈擺手舞源於古代巴人的“巴渝舞”。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森林覆蓋率85%。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內植物分佈呈現多樣性、過渡性、垂直性和古老性以及石峰上植被繁茂、種類繁多等特點。樹種以喬木為主,喬木、灌木和草木相混生;以常綠為主,常綠、半常綠和落葉並存;以天然林為主,天然林與人工林相間;以闊葉林為主,闊葉林與針葉林相混生。[]根據1988年頒佈的《國家重點野生植物名錄》,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內有國家一類、二類保護樹種1種,其中一類有珙桐、伯樂樹(鍾萼木)、香果樹、南方紅豆杉、紅豆杉5種;二類有白豆杉、篦子三尖杉、巴東木蓮、鵝掌楸(馬褂木)、榧樹、閩楠、花櫚木、紫莖、刺楸、傘花木、擬單性木蘭、毛紅椿、厚朴、凹葉厚朴、杜仲、櫸木16種。

據1988年初步調查,景區內有古樹17科、5種、55株。其中:楓香7株,黃連木6株,楓楊4珠,缺萼楓香、樟樹、桂花、柏木、武陵松各珠,銀杏、南酸棗、刺楸、黃心夜合各株,其他1種樹各1株。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境內自然植被中,有維管束植物達19科、70屬、160種。其中木本植物107科、50屬、700種,草本植物879種。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1屬、17種;被子植物96科、86屬、74種。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境內中生代白堊紀至第三紀形成的被子植物科數佔世界被子植物科數的9.8%,其中最原始離心皮類的被子植物有5屬11種。中生代白堊紀植物有金縷梅科、樟科等;新生代第三紀植物有八角楓科、七葉樹科、山茶科、旌節花科、蘭果樹科等。其中古老植物有八角科、五味子科、毛茛科、金粟蘭科、楊柳科、樺木科、榛科、殼鬥科、桑科、榆科、杜仲科、鍾萼木科、領春木科、珙桐科、大血藤科、核桃科等16科。

著名的第三紀孑遺植物鵝掌楸(馬褂木)散生於原始次生林中。據1980年中國科學院華南考察隊考察,武陵源地區境內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目、58科、149種。以鳥類居多,佔種數的46.9%;其次為獸類,佔8.9%;爬行類佔16.1%;兩棲類佔8.1%。屬國家一類保護的種:豹、雲豹、黃腹角雉;國家二類保護的5種:獼猴、短尾猴、蘇門羚、穿山甲、黑熊、大靈貓、水獺、林麝、水鹿、豺、鴛鴦、鳶、雀鷹、松雀鷹、紅腹角雉、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褐翅鴉鵑、草鴞、斑頭鵂鶹、短耳鴞、長耳鴞、虎紋蛙、大鯢。其中18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

屬hn省級保護的有獐、毛冠鹿、紅嘴相思鳥等54種。還有脆蛇蜥、麗紋蛇、魚遊蛇以及索溪峪景區野人井內通體透明的盲眼魚等動物。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境內有獸類8目、1科、4種,屬國家一、二類保護的1種。有10目、4科、70種。以留鳥為主,兼有候鳥。屬國家保護種類的1種,佔境內鳥類總數的18.6%。兩棲類動物目6科1種。

地貌型別

張家界地貌張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種獨特型別,它是由石英砂巖為成景母巖,以流水侵蝕、重力崩塌、風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稜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為主的地貌景觀。它是“在中國華南板塊大地構造背景和亞熱帶溼潤區內,由產狀近水平的中、上泥盆統石英砂巖為成景母巖,以流水侵蝕、重力崩塌、風化等營力形成的,以稜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為主,以及深切嶂谷、石牆、天生橋、方山、平臺等造型地貌為代表的地貌景觀”。

石英砂巖,在區域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抬升、傾斜,流水侵蝕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風化作用、生物化學及根劈等多種外營力的作用下,山體則按複雜的自然演化過程形成峰林,顯示出高峻、頂平、壁陡等特點。

構造溶蝕地貌武陵源構造溶蝕地貌,主要出露於二疊系、三疊系碳酸鹽分佈地區,面積達0.6平方千米,可劃分為五亞類,堪稱為“湘西型”岩溶景觀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態有溶紋、溶痕、溶鬥、溶溝、石芽、石林、穿洞、窪地、落水洞、豎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溶窩、溶槽、石膜、埋藏石芽、漏斗等。

溶洞主要集中於索溪峪河谷北側及天子sd南緣,總數達數十個。以黃龍洞最為典型,被稱為“洞穴學研究的寶庫”,在洞穴學上具有遊覽和探險方面特殊的價值。

剝蝕構造地貌剝蝕構造地貌分佈於志留系碎屑地區,見及三亞類:碎屑岩中山單面山地貌,分佈於石英砂巖峰林景觀外圍的馬頸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觀至大尖一帶;鯉魚脊Ⅴ谷中山地貌,分佈於湖坪、石家峪、黃家坪等地;

碎屑岩低山地貌,分佈於中山外緣,山坡較緩,河谷呈開闊的Ⅴ型。河谷地貌河谷地貌型別可分為山前衝洪扇、階地和高漫灘。前者分佈於沙坪村,發育於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帶;索溪兩岸發育兩級階地,二級為基座階地,高出河面~10米;軍地坪—喻家嘴一線高漫灘發育,面積達4~5平方千米。

地質遺蹟景觀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回音壁上泥盆系地層中砂紋和跳魚潭邊巖畫上的波痕,是不可多得的地質遺蹟,不僅可供參觀,而且是研究古環境和海陸變遷的證據。分佈在天子山二疊系地層中的珊瑚化石,形如龜背花紋,故稱“龜紋石”。地質特徵武陵源地區在區域構造體系中,處於新華夏第三隆起帶。在地質歷史時期內,大致經歷了武陵一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構造運動。

武陵—雪峰運動奠定了武陵源地區基底構造。印支運動塑造了武陵源地區的基本構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巖峰林地貌景觀的最基本的內在因素之一。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構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層主要由遠古生界中、上泥盆統雲臺觀組和黃家墩組構成,地層顯示濱海相碎屑岩類特點。岩石質純、層厚,底狀平緩,垂直節理發育,岩石出露於向斜輪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觀形成的特殊地質構造環境和基本條件。而外力地質活動作用的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風化作用,則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觀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

起點中文網.qidian.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