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華娛之黃金年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三十一章 馮曉剛(第四更)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三十一章 馮曉剛(第四更)

渣浪專訪沈臨,三天前放出去的。

沈臨接受渣浪的採訪,只是為了解釋下愈演愈烈的倒沈風潮。

效果很好,《摸金校尉》的票房連續三天逆漲,上映第二周,票房報收12億,截止12月4號,上映兩週的《摸金校尉》累計票房達到31.4億,距離打破《美人魚》的票房紀錄僅剩一步之遙。

與此同時,海外票房持續飄紅,北美兩週拿下2.7億美元的票房成績。

這種時候,全民都在稱讚《摸金校尉》,誇獎它已經不是新聞,必須要找到新的新聞爆點,批評《摸金校尉》絕對是不錯的新聞點。

可關鍵是批評的人必須得是德高望重或者在圈內具備一定地位的人。

馮曉剛是個很合適的人選,他給人的感覺就很像會說酸話。

於是,甭管他有沒有當眾評價過《摸金校尉》,在一干不負責任媒體的報道下,馮曉剛就成了嫉妒後輩的典範代表。

好在現在人人都有微博,馮曉剛出面澄清自己從未在任何場合下評論過《摸金校尉》,沈臨也曬出了馮曉剛恭喜自己的短影片。

按理說,這樣的結局應該是全民稱讚的大團圓收尾。

可惜,大眾不滿意,媒體不滿意!

還有不少人拿出了證據,說沈臨認定馮曉剛不是電影大師。

對,他是說過這句話,但他原話是‘馮曉剛無限接近於電影大師!’

雖然意思相差無幾,但表達出來的效果就不一樣了。

……

很多人把馮曉剛跟張一謀相提並論,這個論調應該是07年《集結號》上映之後,一堆媒體鼓吹的。

當初宣傳開拍《唐山大地震》時,媒體總是會把馮曉剛和張一謀並提,“最好的中國導演”云云。

那時候的國師剛忙活完奧運會開幕式,作品也只有一部2006年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同樣的譭譽參半。而2009年上映的《三槍拍案傳奇》更是成了國師的“汙點”之作。

張一謀在觀眾心中的口碑不斷下降,而馮曉剛憑藉《集結號》的成功在不斷上升,終於成了媒體通稿中,與張一謀並列的“最好的中國導演”。

很納悶怎麼馮曉剛怎麼就一夜之間從一個賀歲喜劇片導演成為“中國最好的導演”了?

華藝的宣傳團隊真的很厲害!

馮導1958年生人,他們這個年紀的人對國家、對社會,是有一種積極參與的態度的。

馮導是文藝工作者:憂國憂民,對年輕一代感到困惑和擔心。

所以,他拍了《一九四二》,馮曉剛作為一個父輩,跟我們說:看見沒?你老子當年受了多少苦。

但《一九四二》最終失敗了,並且敗給了一個搞笑喜劇《泰囧》。

彷彿一夜之間,馮導非常熟悉的老百姓就讓他感到了陌生。他的觀眾到底喜歡什麼樣的故事?

“我隨便拍的片子(《非誠勿擾》),就大賣,我用心拍的片子(《一九四二》),就賠錢。”

說完這話他去拍了《私人訂製》,彷彿是要爭口氣:你們這些傻×觀眾,不是喜歡喜劇嗎?那就隨便拍給你們看看好了。

為了保證壓倒性的票房,他不惜用了自己最得意之作《甲方乙方》的設定。票房確實是不錯的,但評價還是分了兩極。

它有著馮導熟悉並拿手的、賀歲喜劇片式的“馮氏幽默”,也有諷刺意味濃重、在《大腕》《手機》裡用過的小段子,還有一些政治性的、針砭時弊的東西藏在邊邊角角裡。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他一邊說著“群眾裡有壞人”,隱晦含蓄地表達自己的精神追求,一邊又想掙這些傻×群眾的錢。就是《讓子彈飛》裡姜文說過的,“我怎麼又能站著,又能把錢掙了。”

正是因為這種矛盾心理,使得《私人訂製》看起來不倫不類。

當然也就沒有得到觀眾的青睞。

這種矛盾其實經常發生在文藝工作者身上,就是所謂的瓶頸。

我的作品是要出自本心,還是要考慮受眾?

這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平衡,如何突破,則來自於自身能力的提高。

所以經常有大拿說:當你的才華撐不起野心時,那就潛下來好好修煉吧。

但馮導好像沒有…他走了另外一條路,去怨天怨地、到處炮轟了。

《一九四二》票房慘敗,他撕觀眾,說觀眾根本不懂什麼叫好電影。

《私人訂製》口碑仆街,他撕影評人,稱跟影評人勢不兩立。

《老炮兒》口碑不差,票房豐收,他撕同行。

原因是《老炮兒》最初20%的排片,不及同期上映的其它電影。

他作為監製的《命中註定》上映,護女主湯惟,撕李安,8年前湯惟被封殺的時候,不站出來,新片上映卻藉此炒作,馮導真是用心良苦!

這次《我不是潘金蓮》上映,環顧四周,他又把目光對準了院線!

彷彿只有這樣做,他的作品才能得到關注!

他完全背離了電影創作本身——電影終究還是要靠觀眾說話的!

到了最新這一部《我不是潘金蓮》,狀況依舊沒有得到改善。

馮導內心,還存在著這種矛盾。他的才華,還停留在過去,而他的野心,再也不能收斂。

或許是華藝的鼓吹,也或者是能壓制他的大拿們紛紛遠去,他覺得自己熬出頭了!

可是,他的才華撐不起自己的野心,撐不起自己想要成為大師的夙願!

最簡單的例子,《我不是潘金蓮》馮導玩了個噱頭,做了一個突破:挖了一個圓。

圓形畫幅好看嗎?

好看,構圖非常精美。

但對這個故事的情節推動,有什麼幫助呢?

其實是沒有的。

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掩蓋範演技的尷尬。而其他的,比如偷窺感,比如猶抱琵琶的朦朧,比如影射時政的寓意,我相信都是做出“要用圓形畫幅拍”這個決定之後再給它找的理由。

馮導以前的電影沒有以攝影見長的,或者說他的電影不是像張一謀(《大紅燈籠高高掛》《三槍》)和王佳衛《東邪西毒》《花樣年華》,對攝影有更多要求。他的電影始終集中在故事,即劇情層面。

如何在固定時間裡給你講個精彩的故事。這是馮導的訴求,也是他的強項。

可惜最近幾年他的作品已經偏離了這個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