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這個三國有點玄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六章 奏對(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十六章 奏對(二)

楚驛淡淡地道:“臣,遵旨。”

劉協眼睛直勾勾的盯著楚驛,眼中升起一團霧氣。

他心中大概也知道他的父皇可能並不是一位好皇帝,但是在他的記憶裡,他的父皇總是對他特別和藹,總是喜歡笑著摸他的頭,大手溫厚有力。

“你是說,這一切是我父皇和宦官的錯嗎?”劉協咬著嘴唇,兩眼瞪楚驛。

楚驛低著頭:“臣不敢,只是先帝之諡號曰靈,陛下可知何為靈?”

“你說!”

“亂而不損曰靈,不能以治損亂。”

被一個外人指責自己的父親,卻又無力反駁。劉協氣得渾身發抖,眼淚順著臉頰流了下來。

見到一個不滿十歲的小正太在留著眼淚瞪著自己,楚驛感覺怪怪的。歷史上能把小皇帝氣哭的,目前只有自己了吧。別一會兒小皇帝惱羞成怒,真命人打了自己屁股。

想到此處,楚驛又開口道:“其實天下之亂,也並非僅僅是先帝和宦官所為,天下官員士子也有很大的責任。”

劉協擦了擦眼淚:“不是說他們都是志高貞潔之士嗎?有什麼責任?”

楚驛見劉協沒有惱羞成怒的跡象,心中稍安:“貞高志潔,呵呵……以陛下之聰慧,難道真的會信這些鬼話嗎?”

聽到楚驛誇他聰慧,劉協心情稍稍好了點,輕哼一聲:“那是,我自然不會信的,若要真的如他們所說,那些官員士人豈不人人都是堯舜?”

“陛下果然明鑑萬里。”楚驛拍了個小小的馬屁,“士人中,貞高志潔者有之,如前有竇武陳蕃,今也有盧植王允皇甫嵩等人。但是士人中,更多的卻是雞鳴狗盜之徒,阿諛奉承之輩!”

“宦官顯達時,便有不少士人奉承他們是伊尹霍光再世,有張良陳平之謀。他們諂諛至此,於是換來了高官爵位。甚至如今董公秉政,亦有無數士人溜鬚拍馬,早晚為他歌功頌德。這些士人又何來的氣節?”

“至於魚肉百姓、搜刮民脂的事情,他們更是沒少做,不然他們為何寧可花數十年的俸祿,也要買個官職?那是因為大部分士人都確定,他們可以在任期內從百姓的身上搜刮回來!”

劉協臉上閃過一絲厭惡:“沒想到啊,這些人滿口的仁義道德,原來也沒少做齷齪之事。然而卻將這些髒水全部潑給宦官,真是用心險惡!”

楚驛斜睨了劉協一眼,看來這貨還是想給他爹洗白一點,問道:“陛下讀過《論語》嗎?”

劉協點了點頭:“讀過。”

楚驛道:“可記得季康子曾問政於孔子?”

劉協抬頭想了一會兒:“有點印象。”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楚驛輕笑道,“孔子又說: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劉協低頭沉思了片刻,隨即又抬起頭:“楚侍郎是在說,為君者當為天下做好榜樣,君善則民善?”

楚驛臉上露出一絲滿意地笑容:“陛下所言甚是,堯舜之時天下清平,四方順服。而我大漢孝文皇帝在時亦是如此。為何堯舜乃至孝文皇帝之時,天下政教大興,沒有過多的貪官汙吏,以至國興民富,百姓安居?此乃天子之德也。”

“古人雲: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而天子之德,亦如日月之食,眾人皆仰之、學之。此便是上行下效,若是天子愛惜百姓,不重錢財享樂。那天下官員,又有幾個敢剝削百姓,致使哀鴻遍野,餓殍慘死於路?”

劉協低著腦袋,想了好久,不由嘆了口氣:“若是楚侍郎再早出生幾年,能在父皇面前說出這些話就好了。”

楚驛嗤笑一聲:“先帝在時,有不少人都進諫過類似的話,只是先帝沒有採納罷了。這多臣一個,少臣一個,又有什麼關係?”

劉協臉有愧色,隨即又道:“這麼說來,只要君王做好自己,重視民生,那麼天下自會太平?”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楚驛搖頭:“不,那只是相對現在來說,會太平許多。要是想實現三王之治,僅僅靠天子自律是不可能的。”

劉協奇道:“那以‘仁’治國也不行嗎?”

楚驛搖頭:“空談仁義,那天下世家的表率,四世三公的‘袁家’如何?”

一聽袁家二字,劉協臉上立馬流露出厭惡的表情:“他們哪有什麼仁義?無倫無理,罔為漢臣!”

雖然是袁隗把自己扶上了皇帝的寶座,但是劉協還是對他的行為感到不恥!甚至說,痛恨!

“陛下明鑑,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皆為利往,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私心。有些人雖然口稱仁義倫理,背地裡卻又率獸食人!仁義又能奈他們何?”

“率獸食人?”劉協大驚,“他們居然會做出這般禽獸之事!”

楚驛不禁失笑,看來對方沒有看過孟子……也對,孟子的言論有些激進,在諸多朝代都被當政者所忌憚,想必董太後和漢靈帝也不會讓人教他這些。

楚驛解釋道:“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不為率獸而食人也?”

劉協恍然,又問道:“這些人既不能用‘仁’和‘禮’去感化他們,那麼又當如何?”

楚驛正色道:“所以要用法去約束他們!治世之道,當仁法並行,缺一不可!如此,三王之治,亦可成也!”

劉協皺眉道:“我大漢也有法律啊。”

楚驛嘆了口氣,漢朝的法律,他前世也有所瞭解。以蕭何的《九章律》為基礎,隨後又增加了《傍章》、《越宮律》、《朝律》一共六十篇。但這其中有不少漏洞,而且這些法律頗為嚴苛。

更重要的是,漢朝的皇帝閒的沒事就喜歡隨意加幾條法律,以至於到了漢成帝時期,光死罪就有千餘條,和法律有關的檔案差不多有百萬餘字,極為冗長煩雜,這給了不少人徇私舞弊的機會。

而且,古代的法律,最不合理的地方便是其地位遠在“仁禮”之下!所以很多時候王公貴族犯罪,都不會按照法律的流程。

“那麼敢問陛下,賣官鬻爵,當判何刑?與反賊勾結,當判何刑?搜刮民脂,當判何刑?欺君之罪,當判何刑?”

楚驛看著劉協的臉,一字一句地問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