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工業之動力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55章 大幕拉開(四)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55章 大幕拉開(四)

寧雷是共和國空軍第一王牌,而熊偉信如果用後世士兵的戰鬥力指標來形容稱之為兵王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兩人分別是空中、地面相關領域的頂級大師,由這兩人對梁遠的粗略設想進行評估,這陣容簡直就是超豪華。

拿著梁遠寫著資料和文字的字條看了一會,寧雷和熊偉信都沒出聲,片刻之後,寧雷對眨著大眼滿是好奇的寧婉菲招了招手,說道:“閨女隨便拿點什麼出來,我和你熊叔做個推演。”

寧婉菲快速的從揹包裡拿出兩隻筆、兩把木製的梳子、幾塊奶糖隨手遞了過去。

寧雷一把把矮几上的吃喝劃拉到一邊,先把兩隻筆放在矮幾上說道:“這是飛機。”

然後寧雷又把奶糖和梳子遞給熊偉信,兩人約定奶糖代指防空火箭彈,梳子代指發射火箭彈和制導的載車。

熊偉信在茶几上擺好載車笑著說道:“在戰場上,如果團長駕機在天上執行自由獵殺任務發現了一個陸軍遠端火箭炮支援陣地會怎麼做?”

“如果機內告警裝置沒有啟動,地面沒有防空炮火開火我會試著偵查一下這個陣地的大概情況,同時把陣地座標轉達給後方,偵查過後如果沒遇到反擊而我的載機恰好攜帶了對地武器我會試圖進入攻擊航路。”

“這也是執行自由獵殺任務的飛行員大多數的選擇方式。”寧雷最後補充了一句。

“在小遠提出隱身這個概念之前,對於空中偵查和襲擊陸軍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視覺偽裝和利用夜幕轉移陣地,不過這兩種簡單的隱蔽手段針對高性能的對地搜尋雷達和紅外偵查都是效果有限。”

“小遠需要確定,採用隱身設計的車體能把飛機搭載的對地搜素雷達的發現機率降低多少,車組動力的紅外特徵隱身同樣也需要這種資料。”熊偉信直接在梁遠的紙條補充了這段話。

“按小遠的設計,系統的搜尋是以光電系統為核心,也就是說團長在系統進行測距定位,開啟制導之前團長的飛機是不會啟動報警狀態,不過重要的問題是1000所預計光電雷達成品的效能到底是什麼樣,F14戰鬥機對裝甲車大小地面目標的探測距離大致在30公里左右,AWG9雷達還不是外軍最先進的下視雷達,如果1000所光電雷達的探測距離小於50公里,小遠計劃中的防空就沒有什麼實戰意義。”

“F14戰鬥機獵殺或者說巡邏狀態時的經濟時速大致在400至600公里/小時之間也就是170米每秒,如果小遠所說的隱身系統能發揮作用的話,我們假設F14戰鬥機在10公里的距離上會發現火箭炮車組,在發現之前火箭炮車組大約會獲得4分鐘的提前預警時間……。”

“這也意味著小遠設計中的火箭炮車組從野外行進轉換到防空狀態的戰鬥預備時間要小於4分鐘。”寧雷補充著。

梁遠想了想未來網際網路大潮襲來軍事裝備大規模解密之後,美製270火箭炮和老毛子龍捲風系統的戰鬥行軍轉換時間,覺得這個指標算不上什麼難點,火箭炮對地打擊和對空射擊所要求的地面平整度、氣象資訊基本一致,所差的無非是火控計算機計算彈道的方式不同而已。

美式270火箭炮車組的戰鬥行軍轉換時間為2分鐘,蘇聯龍捲風系統為3分鐘,梁遠覺得以遠嘉目前的電子和機電整合能力,搞出戰鬥行軍姿態轉換3-4分鐘左右的車組控制系統難度不大,精密自動化機電設備的難點無非是電機的精確控制,液壓、齒輪傳動系統的精確製造,解決了這兩點自動化技術就沒了神秘可言

液壓這東西商飛剛從BB的技術轉移,李遠玲領導的華晨動力在共和國國內絕對有著一流的精密製造水準,至於電機控制這東西蘇良宇已經在上邊持續投入了兩年多,眼下港基集電對交流、直流電機的控制精度絕對是國內最頂尖的,遠遠拋開了共和國其他科研部門。

“紅外陣列技術是簡至康在貝爾實驗室的主研專案之一,只要演算法合理以浪潮目前的計算機發展速度來說,光電雷達50公里的探測距離應該沒問題,4分鐘之內的車組行軍戰鬥姿態切換問題也沒有什麼不可逾越的難關。”梁遠答道。

聽梁遠這麼說熊偉信有些興奮起來,拿起一隻代表著防空火箭彈的水筆啪的拍在矮几上說道:“現在團長距離我50公里,我已經察覺到團長的遊弋航線如不變化,將經過車組上空,在團長察覺到我方車組存在之前,我獲得了四分鐘的預警時間和兩個選擇,一個是就地展開投入戰鬥,一個是就地停車進入隱蔽試試小遠研發的隱身效果到底如何。”

熊偉信拿出四塊代表著防空火箭彈的奶糖放在代表著車組載具的水筆邊上,說道:“我選擇就地展開投入戰鬥,現在我做好了發射準備,鎖定團長座機的程式已經完成了一半。”

正是因為被動工作的光電雷達只能測角無法測距的緣故,熊偉信才說只鎖定了一半,如果把防空火箭彈換成有著紅外引導頭的防空導彈這種情況已經滿足了發射要求,不過對於沒有紅外制導能力的火箭彈來說,測距是完成目標定位的必須步驟。

梁遠自然明白下一步不管開雷達還是開鐳射都將引起寧雷戰機的告警反應。

“無論火箭彈或是防空導彈基本都在發射後的3-5秒之內燒光所有彈體自帶的推進劑,把彈體速度推進到2-4馬赫之間,如果小遠所形容的鐳射近炸引信能達到設計指標,可以形成2000米範圍內的彈幕,在十公里的距離上留給飛行員的反應時間肯定不會超過10秒。”寧雷用確定的口氣說道。

“團長能不能躲開?”熊偉信笑著問道。

“我現在處於每秒600米的巡航狀態,如果單發防空火箭彈我至少有九成把握躲開,如果四枚齊射躲開的把握不會超過四成,如果是八枚齊射除了發生奇蹟否則肯定被伏擊成功。”寧雷苦笑著說道。

“這套系統的制導還有一種選擇,用計算機預判我的飛行方向,在空中我肯定不能後退只能向正向半球機動,火箭彈起飛三至五秒之後測距雷達或是測距鐳射開機,實時解算我的閃避軌跡,然後傳給火箭彈,這種方案需要小遠改造火箭彈新增可控彈翼和在彈體上安裝資料接收裝置,這種方式的制導留給飛行員的反應時間更短,情況更難應付。”

“小遠,你這套裝備毀傷的核心技術還在於鐳射近炸引信同時引爆之後所形成的大面積不可逃逸彈幕,如果這點達不到預期目標,就算十枚齊射寧叔也能躲開。”寧雷從空軍的角度對梁遠想法做了最後的總結。

“打完人就需要跑路,如果小遠不能把跑路的時間縮短至2分鐘以內,在非碾壓性的戰場上火箭炮發射時所揚起煙塵和火光很容易引來敵方遠端火力的覆蓋性報復。”熊偉信邊說邊收起矮幾上的水筆、奶糖、木梳還給寧婉菲。

“從陸軍的角度來說,高平兩用火箭炮只是獲得了一種較為有限的防空手段,由於制導缺陷的緣故這套系統沒有行進中瞬時防空的能力,也缺乏持續性的防空能力,只有在伏擊的情況才有著理想的毀傷效果,如果面臨高強度戰場上的多批次大機群,還需要其他防空武器予以配合。”

“當然,熊叔這是站在美國陸軍的角度上說話不腰疼,現在國內陸軍的防空主力還是高射炮呢,如果小遠打算把這東西用在海峽,肯定會受到前線部隊的熱烈歡迎,被當成防空主力使用幾乎是必然的。”

“我認為小遠這套東西最合適的使用方式倒不是覆蓋性的地面火力支援,如果配合海峽兩岸多山多林的複雜地形,這套系統的小隊遊擊作戰能力將極為強悍,不過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東西千萬不能太貴,軍方到底有多窮小遠應該深有體會吧。”熊偉信笑著從陸軍的角度做了總結。

兩個人之所以採用這種方式和梁遠說了這麼多,除了受李遠玲一直對梁遠引導式的教育方法影響外,對遠嘉進入軍工行業也是報了極大的期待。

寧雷和熊偉信兩人雖然軍種不同,但就共和國軍工行業整體來說,所謂的服務意識怕是有限的很,部隊對新裝備不滿意的情況簡直比比皆是。

八十年代的共和國軍工行業多數都是抱著我弄出來啥你就用啥,你用不明白也別瞎BB,有能耐你自己過來生產的NB態度,面對這種苦逼的局面現在寧雷和熊偉信難得遇到一個自己可以影響的武器裝備設計單位,就算自己不用為了戰友也不能放過施加影響力的機會。

這才是兩人當著梁遠的面做了關鍵性戰術指標推演的最大因由,當然這也意味著兩人其實都被梁遠不知不覺的影響了,壓根就沒想過某人的計劃有失敗的可能。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