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大明海商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三章 遼東往事(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十三章 遼東往事(上)

濟州島的防禦形同虛設,僅有的五百朝鮮兵丁看到上國的“天軍”來到時,興不起一點反抗的念頭,無數人竟然大聲的用漢語興高采烈的道:“上國來人啦!上國來人啦!”,看著他們一個個歡天喜地的樣子,只讓全副武裝的金鄉軍海軍陸戰隊洩氣。這都什麼啊?憋足了一股勁,結果就像拿起拳頭,砸在棉花上。

虞楠清作為此次戰鬥的最高指揮官,感覺到了部下們的失望與鬱悶,的確,沒有杖打,就沒有軍工,沒有軍功就沒有榮譽,沒有榮譽就沒有了一切。好生一番安撫後,虞楠清咬牙切齒的拿起一把腰刀,對著空氣猛砍了一通。一刻鍾後,虞楠清又恢復了昔日的精神,只不過眼角仍然帶著一絲幽怨。

雖然軍功沒了,但是不影響他按照晏大人的要求辦事。參謀部曾經擬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不過現在沒有用了,把一沓紙隨手扔給隨軍參謀。他拿起了另外一沓更厚的檔案。這是關於如何建設朝鮮屯墾地的,虞楠清不敢怠慢,趕緊坐下來細細研究。自有屬下去安排安營紮寨、安撫鄉民的工作。

看著摺疊厚厚的紙張,虞楠清開始思考。計劃裡要求,不必一開始就火急火燎的進行營地建設,只需要適當的,少量的勘察四周。因為濟州島一共就那麼大,而且還沒有強大外敵,只有在短時間內尋找合適的位置才是關鍵。不過這些都有專職人員去做,不需要他來操心了。

當初之所以選擇濟州島,而不是朝鮮的其他地方,就是由於此地特殊的戰略地位。濟州島東北部是朝鮮海峽,日本部分船隻以及從俄羅斯海參崴出來的船隻,要進入黃海、東海都要經過這裡。在前世,該海峽也曾被美國列為16個必須控制的咽喉航道之一。如果將來發生戰爭,比如韓國與日本之間就兩國爭議島嶼獨島(日本稱竹島)發生衝突,韓國軍隊就可以有更大的機動性。如果此基地被韓國的盟友美國利用,它比任何一個美軍基地離中國都更近一些,對中國會形成很大的威脅。以前美國透過島鏈對中國進行包圍,而島鏈的北端還是日本,並不包括朝鮮半島,如果美國對該基地加以利用,等於把防線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對整個東亞局勢影響這麼重大的地方,怎麼能少了穿越者攪和呢?

所以,一到這裡,虞楠清的任務就算完成了一半,接下來,他需要蒐集些必要的建設物資,比如石料、毛草、木頭、樹枝、食物什麼的。這可能會消耗掉虞楠清大約半個月的時間。好在資料十分詳盡,用六分儀定位後,連哪裡出產什麼都標記的清清楚楚。之所以前期這麼緊張,就是為了以便留出時間來搜刮跟囤積不久後全面建設的資源。

而虞楠清的位置選擇也是有講究的。軍中的專業人士將軍事基地的位置,設在了島上目前的交通要道和資源地理位置交集點的附近,這裡幾乎就是整個濟州島的中心了,在這裡可以就近的收集糧食、水果、木材,比如大量的漿果,草叢,同時附近木材資源豐富,竟然有大量的野生山羊,而且容易捕捉,如果再靠著帶來的作物種子,在現在灑下種子,那麼秋天時的食物來源肯定非常穩定。

金鄉軍的眾位參謀,考慮到此時的由於肉類產出較多,大量的醃製肉乾、曬果脯是必須的,而且此時的濟州島,森林過於密集,需要有意識的砍樹將其分割開來,不然來個森林大火的話這片森林就什麼都沒有了,這可都是造小船、房子的優質木材。虞楠清不想當敗家子,所以,在給當地人建了若干小房子後,順道把他們限定在很有限的一隅,任其自生自滅。隨後又按照前期規劃,將整個濟州島劃分出幾大區域,形成了一個個具有特色的產業園區。

比如具有金鄉軍特色的立體農場,飼養羊群的草場,以及近海的漁場等處。

而剛剛到達島上時,主要食物為羊肉和未成形的農場的產物,所以肉乾作坊、倉儲地窖都是一早就建立了,這些羊可以繁殖,並且會緩慢遷徙,必要的牆頭隔離是個控制這些羊群活動範圍的好辦法,因為如果任其到處跑,他們會吃光所有的綠色草皮。

剛剛到島上的另一件事就是,用那些木材,建了足夠多的箱子,放上活的野兔,隨吃隨殺,也是儲存兔肉的一個辦法。總之,金鄉軍並沒有給虞楠清準備多少糧食,完全需要靠他們自己想辦法,因為整個金鄉軍體系內,正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糧荒。

大明蒼南衛,金鄉所。

等了將近兩個月,朝廷終於有了對金鄉軍料羅灣一戰的肯定。只是,這批覆時間也太長了點兒吧?這次來宣旨的不再是兵部大員,而是崇禎帝派來的宦官,這讓熟知辮子戲的晏世輪,終於趕到了一絲正常。又是一大頓的宣旨、領旨的套路,在最終領旨謝恩後,晏世輪知趣的打點上了五百兩紋銀。此次料羅灣一役,金鄉軍居功甚偉,得到了崇禎帝的垂青,於是,晏大人又要進京了。由於崇禎並不清楚晏世輪的來頭,而且近幾年楚黨開始興起,據說與此人有關,這大大的引起了崇禎的好奇,所以,這一次是真正的“覲見”去了。

拿到了銀子的傳旨宦官劉德祿,搖頭晃腦的講完這一次只有商銀一萬兩,而沒有官職的來由。晏世****感無奈。他無奈的不是封不封官,朝廷的官職他不稀罕,他無奈的時,朝廷大賞了一萬兩,剛才幕府民政司來報,只有不到五千兩,竟然貪墨了一半還多?

他陰沉著臉,道:“劉公公,怎地皇上賞銀,只有不足五千兩?”

劉德祿晃著肥頭大耳的圓腦袋,一打哈哈,道:“達思,這個嘛,飄沒,你懂的”

晏世輪心中這個恨啊,怎麼可能飄沒了呢?就是被這幫子人貪墨了!這些閹人,大明的最大毒瘤!明朝皇帝以宦官為左膀右臂,致使宦官數量遽增,逐漸超出了朝廷的供養能力。他們在宮內貪汙受賄的機會無窮無盡;及至明末,一些宦官機構終因朝廷無法承受這一巨大財政負擔而被撤銷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明末的宦官經常以欽派稅監之身份,在商稅、關稅等固定稅收之外,進行額外搜刮,但他們仍不能養活自己。就在今年(168年)儘管為應邊關緊急而加天下田賦,戶部仍然只僥倖收到10萬兩應收稅銀的70%。部分地靠國庫帑銀填充的皇帝私囊,情形也不佳。有一段可能發生在164年的宮內軼事,雖有點兒滑稽,卻恰當地反映了當時內廷府庫虛竭的情況.這年秋季,崇禎帝打算清點其寶庫.守門人被傳喚後,卻一再推脫說找不到啟門的鑰匙.最後,巨大的寶庫還是開啟了,只見室內空空如也,唯有一隻小紅箱,盛著幾張早已褪色的收條。

宦官不僅是個明顯的財政負擔,對大眾來說,他們還是晚明許多皇帝與外朝大臣隔絕的象徵.作為內廷與外部世界的媒介,掌印太監們不久便承擔了向皇上傳遞外朝大臣的奏章的責任,並為皇上起草詔書和敕令.於是,皇上便無須親自處理日常事務了.由於在明初,太祖(洪武皇帝)、成祖(永樂皇帝)等都利用私人特務來強化對朝廷的控制,宦官的勢力遂不斷增長,致使明朝後期的皇帝反而失去了控制大臣的能力與權威,有時甚至淪為專權宦官的傀儡,而幾乎完全見不到其他大臣.從1469年到1497年,沒有舉行過一次朝會.進入16世紀後,世宗(嘉靖皇帝)和神宗(萬曆皇帝)都僅僅主持過一次各部大臣參加的朝會.於是,那些從未見過皇上——那個深居宮中的幽靈——的大臣們必然會失去對他的信賴.為了實現自己的意志,他們便與某個掌印太監結成聯盟,或組成他們自己的非正式的(和非法的)政治集團,以推行自己的主張。由科舉制派生而來的政治庇護的慣例,進一步加深了這種派系活動.至17世紀0年代,朝廷終於出現了深刻裂痕,爆發了一場政治清洗,以及東林黨等文人士大夫集團同專權宦官魏忠賢之閹黨間的殘酷黨爭.由於派系活動的影響,甚至細小的分歧也會激起軒然大波,而結果常常是雙方僵持不決。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在這種經濟和政治形勢下,明王朝的社會結構開始瓦解.到崇禎年間,大量饑民湧進城市,以乞討或偷盜為生;中原農村一片荒涼.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在這些年中,窮苦人民的不滿日益增長,士大夫們也因貧富之間不斷增強的敵意而大為震驚。

此外,因為朝廷開支太大,公用事業也崩潰了,今年初(168),朝廷為縮減開支,將驛遞系統砍去了百分之三十!結果導致了通訊的中斷,各官府不得不自己出錢僱人傳遞文書。由於驛站大量空缺,王朝的“血脈“嚴重阻塞,再過兩年以後,估計地方官府甚至不能肯定他們的奏章最後能否送達京師。

而遍觀最近幾年,全大明各地由私人經營的公用事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其中包括消防、公共工程、水利、慈善、賑濟等,甚至還包括公共法律與社會秩序的維護。這裡面各地經營,連鎖規範的“基隆商館”,可是大大的除了風頭、賺了銀子。

但是此刻的一些謹慎的地方官出錢僱人組建私人武裝,許多鄉紳也紛紛訓練他們自己的“鄉兵“,用以自保.因為門外的敵人可能是造反的農民,也可能是朝廷的兵將。為了解決民眾間日益增長的“需求”,晏世輪不僅僅在歐洲有“僱傭軍”,就是在大明內部,也是依靠各地的基隆商館的力量,招募了各地的武勇之輩,形成“僱傭軍”服務體系,為各種需要更加安全的大明子民服務。兩年下來,竟然賺的比罐頭生意還多,這不得不讓晏世輪思考,是否把盤子做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