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後明餘暉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六章 火焰山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六章 火焰山

周長風的值房牆壁上掛有一副中等大小的中國地圖,1:500萬比例尺。

何誠告辭之後,他就佇立在地圖前審視了起來。

這印有“皇明全覽圖”標題的地圖基本上與所謂的秋海棠葉一致,但在北方綿長的邊界上仍存在一些差異。

比如在大西北方向沒有唐努圖瓦,缺了一小塊;在正北方向卻又凸出一塊,與沙俄是以北海湖、也就是貝爾加湖為界的;在東北方向則基本與奴兒干都司一致,那兒有著一座規模不大的小型石油開採基地。

後世有一種奇怪的論調,稱“如果不是清朝,漢人王朝根本不可能收取藏、蒙、疆三地”,以此來鼓吹清朝的功績。

然而這是十分荒唐的,因為其所作所為本質上只是為了維護王朝的統治,滿蒙一體乃清朝之根本。

又由於藏傳喇嘛教對蒙古的深刻影響,因此藏地是必須被掌握的。可如果想安穩的佔據藏地,夾在藏地與蒙地之間的疆地也必須拿下。

三者環環相扣,要麼全有、要麼全無。

而這一點放在漢人王朝上也同樣適用,北方邊患和維護統治是相悖的,如果想要一勞永逸的解決之,同樣要拿下藏疆兩地。

實際上明朝在這方面已經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乃至摸對了方法。清朝在蒙古施行的盟旗制實際上也能在明朝找到影子,明初亦曾將蒙古部族編作衛所,方便掌控。

而嚴重制約明朝對外擴張的影響因素其實是人口問題,宋元以來,戰亂不休,明初人口呈現極大的不均衡性,北方地區人口少得可憐,可以說是個難以彌補的巨坑。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明初收復西北時,那兒近乎無人區,比如甘州只有八百三十戶人家;而且如此稀少的百姓也是胡漢混居,乃至明軍需要僱傭嚮導和翻譯才能前進。

直到開國二十多年後,陝甘之地的總人口都僅有一百六十萬,人口密度只有可憐的每平方公里七個人。

【明朝人口密度分佈圖】

這嚴重影響了明朝對西北的經營和擴張,等到西北人口逐漸恢復到上千萬人的水平之後,明朝又已是腐朽的晚期了。

所以說清朝、以及如今的後明,在這方面其實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

明末清初,儘管天災人禍不斷,然而陝甘二省的人口仍然超過了二千萬,龐大的軍伍無需顧忌行進於荒涼的無人區所面臨的損耗與風險了。

同時又因為沒有三藩之亂的影響,後明收復西域的進展和效率比清朝更快。

因為準噶爾汗國是在十八世紀初期才達到鼎盛的,由於三藩之亂的緣故,清朝錯過了將之弄死於萌芽的最好時機。待其崛起之後想解決就麻煩了,所以總共拖拖拉拉了七十年,直到乾隆年間才平定之。

而後明在西元1684年就發起了戰略進攻,前後發動三場征伐,穩紮穩打,歷經十一年,在其成長為兼備火器與騎射的遊牧帝國之前便將其解決了。

至於藏地,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和碩特汗國幾乎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很快便土崩瓦解。

這時,周長風的思緒又回到了石油上。

在他的記憶中,古稱的苦夷島如今改稱苦葉島,那兒的石油年產量約為二十萬噸。

這個產量不多,比不了上百萬噸的玉門油田,更別提接近二百萬噸的克拉瑪依油田了。

其實有意思的是周長風一開始在地圖上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克拉瑪依,而記憶中對此也是模湖的,之後他才知道大明的克拉瑪依名曰“炎州”。

當年工部的勘探隊伍在這兒鑽下的第一口試驗井就成功出油,大家將此地稱作“玄藏”,也就是黑色的寶藏的意思。不過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被錯誤的流傳為了“玄奘”,由此,在和唐僧掛鉤後,民間很快就流傳起了那兒就是火焰山的傳聞,各家報社爭相報道。

在初步確定那兒有個大油田以後,皇帝也很高興,以“炎”字為之賜名,而這似乎也算是從側面認證了這兒就是火焰山?

“如果大慶油田能夠開採投產,大概就真可以關起門來笑看全世界打架了。”周長風的目光落在了安寧府的西北邊。

安寧府也就是哈爾濱,而大慶油田的位置就處在它的西北邊一百五十公裡處。

不過周長風知道這是自己的一廂情願,因為大慶油田的開採難度和精煉難度都是首屈一指的——其平均深度達一千三百米,石油品質也不佳,屬於高石蠟化的酸性重油,精煉難度非常大。

歷史上為了開發大慶油田,足足動用了千餘位專家、五萬名工人、七萬噸裝置器材。

實際上隨著憲政後的大明開始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對能源的需求也是水漲船高,儘管煤炭資源相當豐厚,但是更為重要的石油卻非常貧瘠。

目前公認的地質理論認為石油是遠古時代海洋生物的屍骸埋藏於地下受高溫高壓而生成的,所以大型油田只能在遠古時代曾是海洋的地層中找到,此即海相成油論。

而中國的多地都屬於陸相,因此在理論上認為中國的石油儲量是悲觀的。

儘管如此,工部仍然不斷向東北地區派遣勘探隊伍,同時一些支援陸相成油論的外國人也同樣前來考察。

前年,大明崇盛石油公司的一個勘探小組在安寧府的一個村子附近的窪地中發現了含油砂土,這個發現一下子就引爆了世界輿論——這是要顛覆現有地質理論的節奏?

不過,大明國立油氣公司和崇盛石油公司在半年時間裡接連打下了七口試驗井,深度從四百米到一千米不等,然而沒有一口井成功出油,僅有一口八百米深的井發現了粘稠的含油砂土。

於是“陸相地形疑似發現油田”的訊息熱度一下子就下去了。

在崇盛石油公司打道回府之後,大明油氣公司的幾名工程師和地質學家認為距離成功其實只有一步之遙。於是在經過商洽之後,美國太陽石油公司和諾貝爾鑽井公司毛遂自薦,希望可以接手這個計劃。

在這個年代進行超千米的鑽井存在不小的難度,絕大部分國家在這方面的技術都比較薄弱,也就美國人的經驗比較豐富。

總之,在經過幾番周折後,就在今年暮春時節,聯合鑽井團隊成功突破油層,深達一千三百公尺的三號井湧出工業油流,由此宣告海相成油論的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