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影視從四合院閻解成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章 先中舉人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章 先中舉人

“也可以,大姐夫用什麼弓習慣,我讓他們取弓去?”

盛長柏練習弓箭,也有幾個月,射一射固定靶,六十步之內,也可以中個十之七八,已經可以拿的出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因為耳聰目明,視力優秀的原因,這方面盛長柏算是天賦異稟。

“二郎,我慣用一石五斗弓。”

用得慣一石五斗弓,袁文紹也是一個有點勇力的人。

大周朝禁軍標準士卒,用得了九鬥弓,都算是精銳。

禁軍又是整個大周朝,最精銳的軍隊。

袁文紹比精銳還是勇一點,也算對得起自己出身將門,衣食無憂,自小習武的經歷。

弓馬技藝不錯的話,袁文紹不走蔭封,也有機會考中武舉,中一個武舉人,同樣可以混個低階武官當。

大周朝失去了燕雲十六州,沒有了北方的養馬地。

戰馬稀缺,發展不了騎兵,也就只能主力發展弓駑兵,禁軍一半以上都是弓弩手,大周最看看重的就是射術。

射手不是遊戲裡面的脆皮,古來射手,都是軍隊裡面最身強體壯的一批精銳。

挽不了硬弓,弓箭哪還有射程和殺傷力。

兩個人比過步射,盛長柏十中八,袁文紹成績也還可以,和盛長柏不相伯仲。

不比射速,也不比連失,單是比準度,盛長柏還是佔了一點便宜的。

但一個主業習文,一個主業練武,一樣的成績,也就可以代表著是袁文紹輸了。

袁文紹一個二十多的成年人,比盛長柏一個十二歲少年,這個成績,足夠羞恥了。

“可惜,家裡不是校場,練不開騎射。”袁文紹遺憾,不甘的說道。

“有機會的,以後可以一起去打獵,比一比誰打到的獵物多。”

騎射對於現在的盛長柏來說,難度就有點高了。

步射和騎射,用的長弓都不一樣,都可以算是兩個專案。

騎射盛長柏都還沒有練過,還沒有晉級到這個程度,當然不和袁文紹比這個。

比箭過後,盛長柏就和袁文紹閒聊了起來,沒有再做多餘的事情。

今天這場下馬威,盛長柏只是暗示了一下袁文紹。

自己這個小舅子,有揍他的能力,威脅的話,心裡明白就行,不適合說出來的。

...

華蘭嫁人之後,盛家就在這汴梁城,低調的生活了起來。

現在的朝堂局勢很亂,因為皇帝年齡已大,身體也不好,親子又死了的原因。

勳貴大臣們,整天就是勸諫皇帝,過繼宗室,早日立儲。

老皇帝了失去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心裡不痛快,哪願意去撿便宜兒子,和滿朝大臣,整日的爭論不休。

儲君職位,也就一直懸而未決,遲遲不能定下。

封建王朝,國家沒有繼承人,確實算是人心惶惶,國本動盪。

滿朝的文武大臣,也就都沒了啥心情,處理國家的正事。

整個東京城暗流湧動,勳貴大臣們甚至是後宮,都以最有希望立儲的邕王、兗王兩位親王,分為兩波,明爭暗鬥,暗潮洶湧。

盛紘這麼一個謹慎的人,當然不會冒失。

不想參與什麼奪嫡,爭取什麼從龍之功。

一個沒有實權的六品小官,對於兩個親王來說,也沒什麼主動拉攏的價值。

所以盛家謹守門戶,減少社交,除了和一些盛老太太,盛紘,王若弗的故舊之外,也不多和旁人走動,盛家在京城算是平靜的生活了兩年。

又是一年的金秋,盛長柏也已經十四,自覺兩年多的學習下來,經義,文章也都有了一定的水平,也就準備參加州試。

準備第一次科考,大周朝的州試,也叫發解試,其實就是爭取一個參加禮部省試的資格。

想考進士的人太多,州試就是一道篩選。

考中了就是舉人,這個舉人的意義,其實也不是很大。

相比於後世的明清,大周朝的這個舉人,實惠程度上來說,差上了很多。

沒有任何免田稅的優待,舉人沒有出身,只享有免除本人丁役、身丁錢米的特權,曾赴省試的舉人,可以贖免徒以下的公罪和杖以下的私罪。

多次考過州試,省試又沒有考過的話,也有可能被朝廷賜予同進士一個出身,混上一兩屆的微末小管,但這不算是好的前途,沒什麼未來。

朝廷的優待不多,民間還是很認可舉人含金量的。

每一個能過了州試的舉子,都可以說是潛力股。

能夠得到一部分鄉民的尊重。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說的就是大周朝的讀書人。

還有一點要說的是,大周朝的州試過了,取得也只是一次性的省試資格。

今年八月考中了舉人,只可以參加來年春天的省試。

舉子不參加或者參加了沒考中進士,想要參加下一次省試,還要繼續的先參加州試。

“長柏,聽莊先生講,你這兩年經義,文章都大有進益,你想要下場一試,也是時候,就算這科不中,也算是長了經驗。”

想要參加州試,盛長柏還是先找了盛紘。

有參加‘別頭試’的資格,盛長柏沒必要去和普通士子競爭,搶別人的名額。

盛紘現在還是官身,盛長柏當然家室清白。家裡不是商籍,胥吏,可以說盛長柏這個家庭背景,基本不需要政審。

盛長柏沒有過作奸犯科,不在服喪期,沒有殘疾,盛紘安排人給盛長柏做保,很順利的就取得了考試資格。

拿著寫明姓名,年齡,籍貫,樣貌的准考證。

在王若弗的相送之下,盛長柏就走進了考場。

說實話,盛家人對盛長柏參加的這個州試,並沒有多重視。

沒有人會覺得,已經讀了十年書,過目不忘的盛長柏,會考不過錄取機率,超過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別頭試’。

進入考場,開考時間到了之後,就看到考試的題目,掛於廳額。

考生把題目記下來之後,就可以回自己座位考試去了。

也算是人性化,如果有沒看明白題目的考生,甚至可以開口像考官詢問。

當然了題目,不是狂草而寫,沒那麼難辨認,盛長柏沒發現自己所在的考場,有人沒看明白題目的情況。

科舉改革,取消了詩賦之後,也就剩下了三門,經義,試論,試策,也就是考三場。

說簡單一點,這考試,就是需要考生寫三篇小作文。

試經義是出題者從儒家經書中擷取一句話,讓考生闡述其蘊含的義理。

試論,則類似於命題作文,就是要求考生評論經史記載的某個典故或某一位歷史人物。

試策跟今天公務員考試中的“申論”差不多,一般都是主考官就時務提出具體問題,讓考生發表見解,所以又稱“策問”,考生的回答則稱“對策”。

對策通常是千字文,但也有洋洋灑灑寫了上萬言的對策。

由於策與論都是議論文體,又將兩者並稱為“策論”。

...

‘別頭試’對盛長柏沒有任何的難度,沒有任何意外。

盛長柏取得了舉人的身份,有了參加明年省試的資格。

考中了之後,盛長柏的家庭地位,還是提高了一些。

盛長柏有了在家裡外賬房,支取錢財的資格。

幾十幾百兩的小錢,盛長柏都可以隨意的支取出來。

有系統簽到,有每個月的月例,有王若弗的補貼。

盛長柏沒那麼缺錢,但有了自由支配金錢的權利,也就代表著盛長柏,已經開始被當做成年人,有了話語權。

子憑母貴,母憑子貴,這都是相互的。

盛長柏越有出息,盛紘就需要多對王若弗客氣幾分。

但是盛長柏,也沒有改掉自己的作息,花錢的地方,還是買一些時文古籍,偶爾的去各大酒樓,吃吃喝喝。

最多的時間,還是用來埋頭苦讀。

“長柏,明年的春闈,你可是要下場一試?”

又是一回盛紘休沐在家,日常的考問功課之後,盛紘開口問道。

“父親,咱們大周朝的官家,從太祖開始,就都酷愛‘神童’,孩兒如果能在束髮之年,一舉高中進士,興盛盛家門楣,自是不難。”

盛紘這個人沒有崇高理想,盛家興盛就是盛紘最大的追求。

“為父本想讓你穩上一穩,在等上三年,精進一番課業,再下場一試,爭取一舉一甲奪魁。”

盛長柏都沒想到,盛紘有了這麼大的野心,想讓盛長柏考一個狀元。

也是單從經義,文章上來說,盛長柏已經超過盛紘的水平,盛紘才會生出這種想法。

考中進士的名次,也是挺重要的,新科進士一半的前途,可以說在殿試定下名次的時候,就註定了。

名次好的,就是會被投入更多的資源培養。

名次越好,踏上仕途的起點也就越高,升官的速度也就越快。

能打破常規的人,畢竟還是少數。

“但柏兒你所思也不無道理,明年春闈,為父贊同你下場一試。如若不中,就是三年之後下一科,你也不及弱冠,同樣也是少年進士。”

盛紘最後還是對盛長柏表示了支援。

盛紘幫盛長柏定下,參加來年的春闈之後,盛家就更安靜了幾分。

盛紘和王若弗對家宅管理嚴歷了不少,尤其是盛長柏的院子附近,更要保持著安靜。

家裡最近,沒少管教喜歡多嘴,鬧騰,吃酒,耍錢的丫鬟,婆子,小廝。

盛家院裡的風氣總算是好了一些。

以前的盛家下人,真的沒有大戶人家,下人的的規矩。

也不只是下人,盛家從妻妾到下人,都沒什麼規矩。

盛家發家也就幾十年,還家道中落了一回,遠還說不上是什麼貴族。

也是為了給盛長柏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家裡才能多清淨一點。

...

家裡雖然挺安靜,但是東京汴梁熱鬧了許多。

臨近省市,各地的舉子,都提前出發來到了東京。

上萬名的舉子,湧入到了京城,讓偌大的汴京城,都熱鬧了幾分。

來到汴梁的各地舉子,第一件事,就是擺攤賣貨。

把自己從家鄉本地,沿途各地帶來的特產,發賣出去。

才能有錢去客棧,旅店投宿。

因為沒有明清時期,舉人大額免稅的優待,大周朝的舉子,普遍還是比較窮的。

普通的耕讀中產之家,有個上百畝田地,供養一個讀書人,都不容易。

古代時期,教育投入的成本,只會比現代更高。

教育普及的現代化社會,教育投入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何談是古代。

普通一本論語,孟子的集註,就要大幾百文到幾千文不等。

想要讀一個明白,拜師束脩,筆墨紙硯,哪一樣不要花錢。

供養一個脫產的讀書人,足夠使得一個村裡的上等人家返貧。

雖然有了造紙術,印刷術,教育可以普及到平民之家。

但是大部分的殷實之家,供養一個讀書人,也到了經濟的極限。

讀出一定的成績之後,考生去州裡參加州試,衣食住行,是一筆開銷。

幸能得中,過來汴梁參加省試,一路奔波幾千裡,更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距離汴梁遠一些的考生,從秋天過了州試。

就要提前出發,儘快趕到京城,等到來年二月省試結束。

小半年的時間,都是吃,穿,住,行,在外,每天至少開銷百文以上,半年時間,起碼需要幾十貫錢。

這些外地舉子,基本上都會有師長給予提醒,也就都學會了,帶一批各地的特產進京。

賺得一點錢,也好在汴京,生存下來。

湧入了這麼大一批舉子,東京的客棧,客店,旅館的價格,怎麼可能不水漲船高。

別說是旅店,就是青樓瓦舍的消費,都要比平常高上許多。

大周朝也很有一些舉子,多次進京趕考,沒有考中進士。

但是走通了家鄉到汴梁的商路,靠著經商發了家。

解決了住的地方之後,對於這些外地舉子,也不算完。

還要積極的找關係,找門路,參加一些文會,詩會,希冀可以揚一揚文名。

文章太長不好流通,但是詩詞,通常都不長,易於流傳。

外地舉子進京,也是各地文化交流,優秀詩詞頻出的文學盛會。

除此之外,還需要賣力的打探,這次禮部省考,主考官,副考官都是何人。

都是哪些人,有資格擔任這次省試的主考,瞭解考官的經歷,主張,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