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一個電影帝國的誕生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卷 第九章 準備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卷 第九章 準備

沈衝來日本,勞師動眾,帶了二十多個下屬,其中有投資部門的,有電影部門的,有報社媒體的,有電視臺的,而去新加坡,他只帶了一個秘書,異常的低調。吞噬小說 www.tsxsw.com

穿越之後,隨著事業越做越大,財富越來越多,沈衝雖然表面上一直很謙和自抑,其實內心已經極為傲氣張狂,像新加坡這樣的彈丸之國,他根本就沒放在眼裡,但前段時間感情問題曝光之後的各種糾結,讓他深切體會到自己還是個人,絕非無所不能的神仙,於是傲氣消散,心態下沉,從而真正達到了圓融自然,沉穩有度的人生境界,以前的種種少年老成的表現,不過是依憑金手指支撐的偽裝罷了。

自己再強,畢竟只是一個人,新加坡在小,畢竟是個國家,而且是個背後有靠山,身邊有地利的發達國家。

因此在接到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邀請之後,沈衝嘴上說不在乎,心裡卻非常重視,特意吩咐谷麗薇去蒐集資料,做準備工作,如果放在兩個月前金像獎剛結束那會,別說準備工作了,他很有可能直接端著網路憤青的嘴臉,大放厥詞,攻擊李光耀種種歧視中文的**政策——反正封殺就封殺,一兩百萬人口的小國家,誰在乎那點市場?

但現在他心態變了,反過來一想,新加坡是兩岸三地之外,唯一的一個華語文化基地,就好像美國拿臺灣當不沉的航母一樣,在文化意義上,新加坡也是沈衝的媒體帝國對東南亞擴張的橋頭堡,如果單純為了放嘴炮圖爽快,從而得罪李光耀這個地頭蛇,得不償失。

嘴炮不能改變世界,李光耀用政策打壓華人文化,我就去用金錢扶持華人文化,咱們用實際行動來扳扳手腕……

所以東京飛往新加坡的航班上,沈衝一直在翻看谷麗薇特意傳真到東京有關新加坡的資料。

資料一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加坡正在填海興建樟宜國際機場,這其中有一部分工程是金門建築承建的,沈衝作為金門建築的新主人,有必要簡單瞭解一下。

在19乳年,新加坡的主要機場是岑耶禮巴機場,建於1955年,已經跟不上發展的需要,又處在市區,不方便擴建,所以在最東邊的樟宜建新機場,總共動用了uu萬立方米的泥土和40uu萬立方米的砂石,第一階段的建築工程計劃於明年,也就是198l年7月完成,包括第一搭客大廈、飛機跑道、45個飛機停泊處,以及所有相關的支援設施如飛機維修站、消防局、事務處、貨運中心等等設施。

金門建築負責一部分填海工程以及一個高約乳米的指揮控制檯的建造,沈衝只是簡單的看了一下這方面的內容,沒有太上心,一來這些工程已經接近尾聲,二來交接工作還沒有正式完成,金門建築名義上還是怡和洋行所屬的公司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第二部分是新加坡裕廊工業園的詳情。裕廊位於新加坡島西南部的海濱地帶,距市區約10多公裡,面積為uu平方公里,原本是沼澤和丘陵組成的荒蕪之地,19ul年新加坡政府在這裡規劃了64du公頃的土地發展工業園區,19u8年園區內的廠房,港口、碼頭、鐵路、公路、電力、供水等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同年u月成立裕廊鎮管理局t,統一控制全國工業用地和各類園區的供給,並由經濟發展局在全世界派遣專業招商隊伍統一負責招商。

裕廊工業園原本以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主要是為了解決新加坡國民的就業問題,到了1979年,工業園僱傭了全國三分之一的勞動力,失業率也從六十年代的10降低到,任務基本完成,所以從去年開始,工業園就開始轉型,啟動了19乳-1990十年總體規劃,扶植高增長高附加值企業,並開始建設新加坡科技園,招攬科技開發型企業。

這就是沈衝的10億美元大衛星在臺灣曝光之後,新加坡馬上示好的緣由,要知道新加坡雖然名列亞洲四小龍,卻是最弱的一個,1979年,韓國的gdp高達uu0多億美元,臺灣有338億美元,香港有5億美元,而新加坡還不到93億美元,只有泰國的三分之一……

不過看資料顯示,裕廊工業園轉型的主要方向是化工和機械制造,對電子科技並不重視,沈衝在記憶裡搜了搜,除了一個做音效卡和耳機的創新,就再也想不到新加坡還有什麼知名的計算機或者it公司了。

創新倒是不錯,聲音數字化正好是沈衝最近要搗鼓的技術,不過根據谷麗薇查證,新加坡此時還沒有名叫“創新科技”的企業,想必還沒有成立,而沒有成立的話,那就沒機會在出現了,創新的王牌“聲霸”系列音效卡1989年才問世,沈衝可等不來那麼久,以他瘋狂燒錢研發的速度,最多三年,現在還是啞巴的p就會發出聲音了。

新加坡只是沈衝用來刺激臺灣當局的一個備胎,研究裕廊工業園的資料,也是做做表面文章,他真正關注的,是第三份資料。

這份是有關《南洋商報》和《星洲日報》的資料,在沈衝前世,這兩家報紙的名字,可能絕大多數人都沒聽過,但要是提另外一個報紙的名字,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聯合早報》。

《聯合早報》是唯一一家可以在大陸城市銷售的海外中文報紙,它的網站也是少數不需要翻牆就可以看的海外媒體,而《聯合早報》只是這家報紙的簡稱,它的全稱,叫做《南洋·星洲聯合早報》,就是由《南洋商報》和《星洲日報》合併而成的報紙。

《南洋商報》由著名華僑陳嘉庚於1923年9月u日在新加坡創辦,是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華人社區第一大報,鼎盛時期銷量十多萬份,1971年,李光耀指責該報立場親共,報道中國新聞時報喜不報憂,美化**生活,損害新加坡利益,然後展開了所謂的“五月風暴”,逮捕了《南洋商報》總經理、總編輯等高層,然後更改法律,規定日報必須改組為公眾有限公司,股東最高持股量不得超過30《南洋商報》所有權易手,由此衰落。

而《星洲日報》則是香港一代報業大亨胡文虎在19年創辦的,本來同屬香港三大報業集團之一的星島報業,只不過胡文虎去世之前,立了遺囑分家,《星洲日報》被他的養子胡蛟繼承,這份報紙本來影響力一般,並不賺錢,但胡蛟運氣好,招到了一個超級大牛人做了總編,這人名叫李可星,本是法新社的一名編輯,精通報社經營,文採斐然,社評寫的極為出彩,辛辣犀利,立論不俗,膾炙人口,連世界著名的幾大國際通訊社都拿他的社評作為樣板,美國駐新加坡領事館也經常拿他的社評當作政情彙報回國,推動《星洲日報》的銷量節節攀升,在六十年代成為東南亞首屈一指的華人報紙。

《南洋商報》和《星洲日報》雖然競爭激烈,相互打嘴仗,但這兩家報紙有一個立場完全一致,那就是極力提倡華語,維護華人教育,堅決反對二戰之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強行推廣的英語教育,像新加坡剛**不久,曾有政府官員提出南洋大學偏重華文,不適宜於新加坡這樣的多元種族社會,應該改華文教學力英文教學,李星可在《星洲日報》上一連發了兩篇社論駁斥,引起很大的社會反響,逼迫新加坡放棄了這項政策。

然而在1971年的“五月風暴”中,《星洲日報》同樣被李光耀打壓,老闆胡蛟三天兩頭的被政治部請去喝茶,李光耀公開指責他接受**的資助,所以報紙總是攻擊新加坡政府,胡蛟本來就是個二世祖,沒什麼本事,也沒膽子,逆來順受,既不否認,也不聲辯,報社聲譽大受影響,主筆李星可被迫流亡出國,幾經周折之後,《星洲日報》的所有人成了新加坡本地的一家銀行。

《南洋商報》和《星洲日報》這兩杆鼓吹華人教育的大旗被砍倒之後,新加坡的華人教育迅速崩盤,大量中文學校被改組為英文學校,從1976年開始,新加坡就開始鼓吹南洋大學改為英文教育,到了19乳年,南洋大學併入國立大學,已經沒有人敢提出異議了。

李光耀合併南洋大學的理由是中文大學招不到生源,而根據公開調查的資料,新加坡十歲以上的國民,有萬人只懂中文,有30多萬人中英文都懂,有乳萬人只懂英文,這麼多懂中文的人,撐不起來一所大學,說出去誰信?

當然了,大學教育是新加坡自己的事情,沈衝又不是總統,輪不到他管這事,他是做媒體的,只想去搞一搞《南洋商報》和《星洲日報》,這兩家報紙1983年才合併成《聯合早報》,據說這兩家擁有50多年歷史的報社合併時,曾有人感慨說,不如別叫“聯合早報”了,叫“商星(傷心)早報”好了。

直到二十一世紀,新加坡都被認為是世界上新聞自由度最低的國家之一,比中國內地還低,管制極其嚴格,如何去搞這兩家報紙,是個很麻煩的事情。

沈衝用手指在檔案上的地圖上劃了劃,撇了撇嘴,暗道:“馬來西亞嚴控所有中文媒體,印尼禁止發行中文報紙和進口中文書籍,再加上個新加坡,全都是欠調教的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