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的科學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零八章 再見了,莫斯科!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零八章 再見了,莫斯科!

機械加工車間內金屬與金屬撞擊聲此起彼伏,七名資歷最老且技術最高的工人自然而然擔任手工定裝彈基礎生產單元的職責,將整條生產線運轉起來。

剛開始的時候,由於尚未接觸過這種人工衝壓生產方式,大家難免有些生疏,在莊前鼎悉心教導之下,隨著一次次錘打之間掌握技巧與經驗,七名工人很快熟悉起來。

第二枚7.92毫米定裝彈耗時八分鍾完成製造全過程,第三枚耗時驟降低兩分鍾時間,與莊前鼎製造的第一枚子彈耗時持平。

經驗和手藝越高,生產速度越快。

待到了第五枚子彈的時候,七人生產線生產速度已然上升一個臺階,單枚耗時已然縮短到5分30秒。

第六枚,5分20秒。

第七枚,5分10秒。

第八枚,4分55秒。

伴隨著突破五分鐘大關,在悶熱環節下已然汗流浹背的七名工人,卻幹的愈發火熱,勁頭十足,每個人毫無任何懈怠,全都以最高效率運轉。

他們非常明白自己在幹什麼,這是為部隊生產最為珍貴的全新子彈!

自從長征以來,部隊彈藥極其緊缺,完全無法供應需求,由於缺乏相關技術,不得已只能採用復裝彈方式,如此一來使得原裝彈非常珍貴,一般僅供神槍手和老兵使用。

使用復裝子彈的新兵,在戰場上經常出現打不準的情況,導致戰鬥失利。

不得不說,這是屬於兵工人的恥辱。

現如今,透過這套工具就能實現全新定裝彈的生產,這是多麼珍貴的機會?

七人絲毫不敢懈怠。

林婉佇立於生產線旁邊,手握鉛筆,不斷記錄每一枚子彈的生產時間,以及生產過程的技術要領,這些生產資料極其珍貴,可以因此總結歸納出一套適宜手工定裝彈的生產標準。

她清楚記得餘華說過的一句話,標準最重要。

“這種生產線是可以複製的,我建議軍工局復裝子彈生產線停工,將收集起來的黃銅彈殼全部重熔軋製黃銅板,另外加快靖邊銅礦的開採冶煉,銅料供應必須跟上,一噸銅能產1.6噸黃銅,取彈殼、被甲和底火座11克質量計算,約等於14.5萬發子彈。”莊前鼎注視著生產線內不斷消耗的鋼鐵和黃銅板,收回目光,將手中經過質檢確認合格的五發子彈,交到身邊的陳康手中,提醒道。

手工定裝彈生產線算是組建起來了,接下來就是培訓人員,製造裝置,複製生產線,以人力換產量。

然而,核心問題絕對不能忽視,那就是原料供應。

一旦這種手工定裝彈生產線鋪設展開,形成一定規模,銅的供應必須要保證。

而且,在已經可以生產定裝彈的情況下,繼續進行復裝子彈作業毫無意義,與其這樣,不如重熔彈殼,軋製黃銅板。

“我馬上就去安排,靖邊銅礦已經開始開採冶煉,很快就能有黃銅送來,您放心。”陳康接過嶄新的五發子彈,深知其重要性,毫不猶豫的回應道,心中已經下了決定,立即停下復裝子彈生產。

“陳局長,有槍嗎?自從回國後就沒打過槍了,今天過過癮,順便檢測子彈效能。”莊前鼎繼續問道。

“當然有。”陳康點頭道。

車間內的子彈生產繼續,莊前鼎和陳康離去,來到兵工廠北面找了一塊荒地,規劃為臨時靶場清空周邊,而後從警衛戰士手裡找了一把八成新的漢陽造步槍,用作子彈測試。

整個子彈測試內容簡單,主要為了檢測子彈是否存在卡殼和退殼等問題,以及能否正常發射和射擊精度等基礎引數,像極其專業的子彈初速測定等彈道學測試,由於條件有限無法進行。

莊前鼎佇立於靶場中心,槍靶總共設立三個,五十米,一百米,二百米。

周圍站著四名隸屬於總部警衛團的警衛員,他們眼尖,發現了莊前鼎手裡的五發子彈,這些子彈看起來非常新,表面黃燦燦的,極其光滑,比身上攜帶的子彈新的多。

看起來極其誘人。

“班長,這些子彈看起來好新……”作為子彈測試的原槍主人,年輕警衛員忍不住向身邊的班長說道。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保持安靜。”班長示意閉嘴,不要違反紀律,話雖如此,可目光卻牢牢注視著莊教授手裡的子彈。

“我只打五十米,一百米和二百米交給你們,大家一起感受。”莊前鼎端著漢陽造,一邊將散發柳樹溝製造標籤的五發子彈裝入漏斗彈夾,一邊向陳康和周圍數名警衛員說道。

聽到這番話,警衛班長和三名警衛員頓時眼前一亮。

“您請便。”陳康微笑。

完成裝彈,拉上大栓。

莊前鼎雙手端起漢陽造,呈現最為標準的持槍姿態,黑黝黝的槍口對準五十米槍靶,鎖定目標,扣動扳機。

整個過程一氣呵成,耗時兩秒。

在美國學習期間,莊前鼎經常接觸槍械,無論是獵槍,還是左輪,包括美國陸軍現役的春田步槍。

“砰!”撞針擊發底火,底火產生爆炸引燃彈殼藥室內的無數硝化棉顆粒,真實彈徑為8.2毫米的金屬彈頭高速旋轉,嵌入7.92毫米槍管,在四條膛線作用下高速旋轉,實現近乎完美的過盈配合。

轉瞬,整枚圓形金屬彈頭激射而出,以每秒六百四十米初速激射而出,跨越短短五十米距離,精準命中靶心的中間部位。

五十米一槍命中靶心。

見到這一幕,陳康和四名警衛員有些意外,沒想到莊前鼎的槍法這麼好。

站在語言角度,五十米是一個很短的距離,從實際角度出發,機械瞄準五十米外的槍靶,已經具備一定的射擊難度。

看了看槍靶,莊前鼎收回目光,右手後拉槍栓,黃燦燦的彈殼隨之退出槍膛,一股淡淡的硝煙氣息瀰漫。

整個退彈過程輕鬆,毫無阻礙。

仔細觀察漏洞彈夾和槍膛內部情況,沒有任何異常,莊前鼎滿意地點了點頭:“暫時沒有出現卡殼和退殼難的問題,子彈精度不錯,陳局長,你來試試。”

話音落下,將手中這把漢陽造遞向陳康。

“好。”陳康點頭,接過步槍,拉上槍栓瞄向一百米槍靶,眼睛眯了迷。

“砰!”

數秒後,清脆而響亮的槍聲傳遍柳樹溝,高速自旋的金屬彈頭沿著預定彈道飛行,精準命中一百米槍靶的中心部位。

射擊完畢,陳康拉動槍栓,彈殼隨之退出,看著黃燦燦似如金子般的彈殼,眼中盡是滿意與舒坦。

怎麼看,怎麼順眼。

經過兩次射擊,槍聲已然吸引來了兵工廠周圍的工人們,他們匯聚於此好奇圍觀。

“感覺怎麼樣?”莊前鼎迎了上來,詢問客戶使用體驗情況。

“滿意,非常滿意,打起來比我們用的原裝彈還好。”陳康連連誇讚。

莊前鼎點頭:“繼續測試,看看二百米靶效果怎麼樣,精度能否保持。”

聽聞這番話,陳康沒有反對,隨即將步槍遞給原槍主人:“小周,你是警衛團神槍手,二百米靶你來打,還剩三發彈。”

“是!”早已等待多時的警衛員周瑞連忙上前,滿臉欣喜接過自己的漢陽造。

別看他年輕,憑藉手裡這把漢陽造,已經創下二十個敵人的射擊記錄,乃總部警衛團三大神槍手之一,若不是因為極好的槍法,他也無法擔任莊教授的貼身警衛。

在眾人注視之下,警衛員周瑞信心滿滿地看向二百米槍靶,右手端著熟悉的步槍,似如雄鷹般銳利的眼眸,透過機械瞄具缺口鎖定槍靶中心。

“砰!砰!砰!”三道槍聲接連不斷響起,精準命中二百米外的稻草槍靶,中心部位均勻分布三個彈孔。

待周瑞完成射擊,莊前鼎和陳康一同來到二百米槍靶位置,檢視彈孔。

“發射手工定裝彈的精度大概在4.5個MOA左右,我記得漢陽八八式步槍射擊精度為4個MOA,考慮到槍管膛線磨損和原槍生產質量,能到這個精度已經非常不錯。總體而言,手工定裝彈暫時沒有出現卡殼等問題,效能還是非常不錯的,陳局長,復裝子彈的射擊精度是多少?”莊前鼎檢視三個射擊彈孔,以中心劃出一個圓,經過簡單計算得出這把漢陽造發射手工定裝彈的射擊精度,評價道。

4.5MOA,即4.5角分,這意味在100米距離上,子彈會均勻分布於直徑13釐米左右的圓圈內。

這個射擊精度肯定遠遠不如世界各國裝備的栓動步槍,畢竟人家平均百米精度高達3MOA,有的槍甚至能達到2.5MOA,但比起紅軍使用的復裝子彈要好得多。

“沒算過,基本超過200米就沒準頭。”陳康有些尷尬,這種需要經過數學計算的射擊精度引數,他們壓根就沒算過。

“暫時就這樣吧,漢陽造射擊精度4個MOA,三八式有坂步槍射擊精度約2.5MOA左右,兩者之間差距很大,我們需要迅速仿製出中正式步槍才行,縮短精度上的差距。”莊前鼎嘆了一口氣。

中正式步槍百米射擊精度約3MOA,雖然比不上三八式步槍,至少不存在精度上的代差。

是的,代差。

漢陽造還在四徘徊,三八式步槍已經破三,進入2—3MOA百米精度區間,這是一個無法彌補的差距。

子彈測試宣告結束,很快,測試結果以書面形式交給陳康,再由陳康攜帶關於手工定裝彈和測試結果的報告,親自前往大窯洞匯報情況。

……

莫斯科,郊區。

作為世界頂級無線電研究機構,蘇聯通訊科學院坐落於一處蘊含古典氣質的房屋內,緊鄰莫斯科河,站在三樓可以眺望市中心的紅場建築。

夏日時分的莫斯科,氣候溫暖舒適,沒有冬日的寒冷。

通訊科學院內,擺放著一座雕像,這是無線電之父亞歷山大·斯捷潘諾維奇·波波夫,在無數蘇聯人的心中,世界上的無線電之父並非馬可尼,而是永遠的波波夫。

正因如此,通訊科學院立有波波夫的雕像,以此紀念波波夫在無線電領域的偉大貢獻。

科學院大門。

一群蘇聯無線電專家匯聚於此,放眼望去,任何一位放在外面都是足以令人驚呼的頂級學者,而他們今天在這裡的目的,只有一個——送行。

人群之中有一副東方面孔,戴著眼鏡,身穿西裝,文質彬彬與儒雅學者的氣質交融,此人便是整座通訊科學院唯一外籍教授。

“李,很遺憾不能和你一起研究電磁波,站在院長的角度,我不希望你回去,但站在個人角度,我支援你回去幫助你的祖國。”院長伊萬諾夫雙眼看著李強,眼中流露不捨,緩緩說道。

來自於東方中華的李強,已經位列蘇聯頂級無線電專家俱樂部,在通訊領域有著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若非上級要求,他真的不願意讓李強回去,一是因為李強的天賦與實力,二是因為李強的前途。

留在蘇聯,李強將會擁有一個非常好的平臺,接觸世界上最尖端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

可惜,李強的祖國爆發了戰爭,日本人正在侵略中華,對於李強想要回國的請求,縱然伊萬諾夫千般不捨,也必須同意。

“謝謝你的支援,也謝謝您一直以來的幫助和付出,我別無選擇,必須回國。”李強自知回國意味著什麼,但他並不後悔,背對大門,正對通訊科學院,面容露出灑脫的微笑,點頭予以感謝。

“李,再見,一路保重。”伊萬諾夫深吸一口氣,上前一步,輕輕擁抱李強。

“院長,各位教授,再見。”李強與院長伊萬諾夫互相擁抱,而後自然鬆開,向其餘六位身為教授的頂級無線電專家道別。

話落,轉身離開通訊科學院,坐上停在門口的汽車。

接下來,他要乘坐火車前往聖彼得堡,坐輪船回國,這是一趟長達兩萬公裡的旅途,途徑歐洲大陸和非洲大陸。

回國。

回去幫助遭受日本侵略的祖國。

李強透過汽車窗戶,雙眼凝望著窗外的莫斯科景色,他知道,自己這一走也許十幾年內也不會再回來。

再見了,莫斯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