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重生軍工子弟最新章節列表 > 774 太超前?是配套適應設計,不是設計適應配套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774 太超前?是配套適應設計,不是設計適應配套

謝凱看著這老家夥臉上希冀的表情,一臉怪異。

他其實也是這樣的想法。

150噸級的運輸機,如果叫運-20,那是給運-20丟人。

他可是清楚地知道運-20的技術效能,最大起飛重量超過220噸,最大載重量超過66噸,航程超過9500公里,雖然網上公佈的只是大於7800公里……

150噸的飛機怎麼能佔用運-20的型號名稱呢。

“那就叫運-15唄。把軍用跟民用的區分開,軍用的叫運-15,民用就叫運10-200,那種級別的,佈置兩百個位置,沒有問題吧?”謝凱絕對不能讓鄭宇成這老家夥一個人把這種好事給幹了。

馬鳳山等人急忙點頭,表示完全可以佈置更多的座位。

鄭宇成一臉鄙視地看著謝凱,這小子太不給面子了,自己都給他投去了期待的眼神。

非得更自己搶命名權。

“對了,程總,我覺得,咱們軍用設計的總體氣動佈局,有些細節方面可能修改一下最合適。伊爾-76的運輸能力雖然強,相對美國的C-141來說,經濟性還是要差一些。”謝凱看著程不時,用商量的語氣說道。

他本來不想去干涉設計。

不過目前的運十寬體機型號,不,確切地說應該叫運-15的設計,氣動佈局很大程度上都是參考了謝凱從伊拉克人手中搞到的那架伊爾-76。

程不時看著謝凱,一臉微笑,做出傾聽的表現。

“在氣動佈局方面,以目前我們缺乏經驗技術的基礎,採用常規佈局比較可靠。整體啟動佈局上,我們可以採用大展弦比的機翼設計,前緣後掠、無翼梢小翼等設計我覺得也可以用上。另外就是,不要採用伊爾-76那種機翼直接穿過機艙頂部的結構設計……”謝凱說的時候,臉上變得很嚴肅。

這些技術特點,都是運-20採用的。

運-15,明顯就是為了運-20作基礎儲備,一方面積累設計經驗,一方面則是用來驗證這些技術理論,讓國內的設計師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程不時跟馬鳳山等人皺著眉頭看著謝凱。

一旦改變設計,很多工作就需要更長時間。

“我知道大家擔心這些設計修改會影響專案進度。大家不用急著出成果,看著國外的飛機越高越大,就開始變得著急。高屋建瓴是沒用的,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夯實基礎,等國內技術配套的升級!”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李明山首長已經提出了部隊對未來大飛機的性能需求,咱們的運15本來就達不到,再改了,到時候……”程不時一臉為難。

謝凱如果是專業的航空設計大拿,他不會有意見。

謝凱提出的這些,卻需要很多的試驗。

“以目前每年的軍費財政預算看,空軍能買多少?諸位,不要只盯著眼前。空軍的戰鬥機需求更大……”謝凱瞭解空軍未來的發展,絕對不會因為一些意外出現就打亂他們的發展節奏。

短期內,空軍是不可能大規模採購大型軍用運輸機的。

伊爾-76,從九十年代初期蘇聯解體後,空軍就逐漸積累家底,經過幾十年,總體數量也不超過40架,其中還有不少是用來作為空警-2000的載機跟由伊爾-76改造而成的伊爾-78空中奶媽。

“要不,我們乾脆學習波音跟麥道,發展中單翼,這樣一來,雖然在運輸方面會因為機體佈局造成影響,但是可以軍民兩用。不管是預警機,空中加油機,轟炸機都可以使用……”程不時試探性地問道。

要改型,不如徹底一點。

採用中單翼,雖然說不管穩定性還是靈活性都是出於中等水平,至少在專案未來前景方面,更好,也更節省成本。

“不。”謝凱堅決地搖頭,“目前以我們的技術儲備,很難解決一些問題。對於麥道跟波音來說,他們提出這樣的設計,只需要更改中斷的設計跟製造,前後機體分段,直接往上套就行了……而且,即使這樣,美國空軍的戰略運輸機,也沒有採用這樣的設計。”

大型軍用運輸機,是沒法走捷徑的。

放眼全球大型軍用運輸機,沒有任何一種是採用中單翼或者下單翼,全部都是上單翼。

程不時求助地看著鄭宇成,希望他能阻止謝凱瞎搞。

奈何,鄭宇成雙眼望天,盯著天花板神遊。

技術方面的問題,他不懂,也不會去瞎指揮。

而謝凱,看起來不懂,好像對於不瞭解的東西,同樣不會說的。當然,這只是鄭宇成對謝凱的瞭解。

“關於機翼佈置的問題,我覺得,我們應該採用頂置翼盒的設計,也就是整個翼盒全部在機艙外部,不採用其他大飛機那種把機翼插入機艙的結構。這樣一來,翼下淨高度會增加不少,可以加寬加高機艙的尺寸,有利於按最大機艙高度裝載單件超限貨物……”謝凱繼續說道。

運-20的駝背外觀,是整個世界上大飛機的最為獨特的外形,也是跟其他大型運輸機區分的最為明顯的特徵。

即使C-17不能運輸的超高貨物,運-20也是可以運輸的;伊爾-76最新改型的伊爾-476無法運輸的超寬物體,比如99主戰坦克等,運-20也是可以運輸的。

現在99坦克還處於圖紙設計階段,謝凱不能不考慮這些。

當然,運-15搞出來,最大的載重量是根本沒法運99坦克,那又如何?

運-15只是一個基礎,運-20,運-30都是要搞出來的。

“這樣一來,整個氣動佈局都得修改啊。”馬鳳山看著謝凱,皺起了眉頭,“之前的設計,都是採用上單翼插入機艙頂部。不插入的話,相當於整個飛機都是掉在機翼下面,對強度需要更高。”

目前國內只有4.5萬噸大壓機,這臺大壓機所能提供的壓力鍛造出來的零件強度,無法支撐上百噸的飛機在空中長時間飛行。

要想這樣搞,就需要更穩固的設計,更先進的材料,更大噸位的鍛壓機。

意味著成本更高。

“我們不是已經開始搞6.5萬噸的大壓機了麼?”鄭宇成漫不經心地說道,“同志們,有些領域的設計,我們需要立足國內現有的技術裝備可以達到什麼條件,不過在涉及到國防安全的領域,我們設計必須要超前,不能設計出來就落後不是?”

這老家夥還是很明白的。

謝凱看著老家夥,平時好像啥都不懂,關鍵時候,總是一針見血。

作為軍工系統的單位,設計必須有前瞻性。

“不僅是這樣,就連使用的航電系統等,我希望都是採用更先進的系統。各個用於指示不同系統資料的儀表,我希望整合在更少的數字顯示屏中……”

既然是為運-20做準備,那麼,就不怕時間慢一些。

有了設計提出來的需求,周邊配套單位就會去向著這個方向努力研究,一旦成功,整個技術效能都能提升很多。

“難度會不會太大了一點?”馬鳳山的眉頭擰在一起,卻沒說話,程不時忍不住說了出來,“先不說國內要搞定這些需要多少時間,僅僅是大量採用先進複合材料等,成本都會提升到一個非常高的程度。空軍能用得起嗎?”

成本,是現在國內設計師最無法迴避的問題。

技術太超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支撐;各種先進的材料大規模使用,成本將會更高。

空軍現在對於成本高一點的裝備,根本用不起,也用不上。

“難度確實大了一些。十年時間,夠嗎?”謝凱問道,“這不是開玩笑,大家不要忘記,我們搞專案本身的目的。一方面,是解決有無問題,另外一方面,則是藉著這些專案刺激國內相關配套產業的技術發展!”

沒有好的基礎,根本就別想挑戰更高難度的技術。

搞軍工的,都是這樣的心思。

“原本運十的設計,為了更快獲得成果,不得不像現有的技術做妥協,民航總局為什麼不要?那樣的結果,給專案帶來的只能是災難!”鄭宇成再次助攻。“當初說運十只要三千萬就能進入批量生產,到現在,算上配套的大壓機,我們整合的發動機廠等,前前後後投入已經超過五億了,依然沒有拿到民航總局的適航許可,完成商業化……”

一想到當初接手運十那時候的真實情況,他就鬧心。

這是其他幾個老家夥經常鄙視他的理由之一。

馬鳳山等人都有些尷尬。

當初那不都是為了不讓運十專案下馬,沒有辦法的事兒麼。

“諸位,鄭主任說這話,沒有別的意思。當初是沒錢,所以不得已為之。而我們現在,不需要太過考慮成本,我們需要的是技術,在突破技術過程中積累的經驗跟技術!”謝凱見鄭宇成讓整個氣氛尷尬,急忙救場。

鄭宇成也意識到問題,急忙說道,“對,我說這個的目的,就是讓大家不要畏首畏尾!運十現在技術成熟了,配套也趨於完善……我們搞設計,是為了讓配套來適應我們,而不是去適應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