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重生南明當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194 捐納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94 捐納

“愛卿但說無妨。”

嚴起恆鼓起勇氣道:“眼下經濟崩潰,田政初整,而軍費又是刻不容緩,臣覺得,不妨捐納以充國用。”

“朝廷公然賣官,無異於飲鴆止渴,此議不通!”朱由榔叱責道。

物以稀為貴,皇帝就是靠金錢和名爵來籠絡駕馭臣子的,名爵一旦氾濫必然貶值,甚至衝擊體制,進一步破壞大明綱紀,如果朝廷公器再不值錢了,那些文臣武將還會有效忠的動力嗎?

說到底,賣官鬻爵乃飲鴆止渴也,在福建和浙江,隆武和魯王統治的地區,名爵泛濫成災,由於官職太便宜,三百兩銀子就可以買個部司,後來甚至減至百兩,部司以下更不用說了。雖然都是空銜,既無俸祿又無衙門,但幾乎所有略有餘錢的人都像買時髦的物件一樣出錢弄個官銜,以至於衙門審案時,邊兩旁站立的皂隸都稱職官,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這種現象傳到朱由榔的耳朵裡,使他氣憤異常,這樣的政權能中興大明那就真的見鬼了!

所以凡是從江浙南直隸及福建南渡而來的文武官員,非特旨任用者,全部要經吏,兵二部審查甄別,凡是沒經過正規科舉途徑,沒有走朝廷銓選程式的買官者,永曆朝廷概不承認,一律視作無效!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餘者經過正規科舉途徑,有舉人或者進士名分的官員,則視具體情況降三級到五級候補待用,候補期間只發俸祿不授職事差遣。

好在大明官俸向來低得可憐,全部降了幾級後,三品以上的幾乎沒有了,到手的俸祿就更沒多少了,朱由榔也不想把那些士大夫全部得罪死了,姑且先花點錢養著吧,也費不了幾萬兩銀子,等吏兵二部篩選完後,能用的就用,不能用的就當是提前退休,給點退休工資了。

這麼做也是沒辦法的辦法,為了和魯王政權爭奪士大夫集團的擁戴,光隆武一朝,短短不到兩年的功夫,隆武皇帝就封了幾十個內閣大學士出去了,濫封濫賞無度,如果不做降級處理,現在內閣早他娘的濟濟一堂,人滿為患了!

見皇帝有些震怒,嚴起恆還是鼓起了勇氣說道:“臣,臣說的不是賣官,而是‘捐功名’”

“捐功名?怎麼說?”朱由榔有些詫異的道。

“兩廣、雲貴及湖廣多有未開化之地,文教,財力雖遠弱於江南,各府縣商賈,鄉紳子弟依舊熱衷科舉應試,以博取功名為榮。

萬曆年間艱難時,朝廷組織捐納,各省商賈,鄉紳子弟紛紛慷慨捐納,以掛監生或貢生之名炫耀鄉里,朝廷立得金銀錢穀數百萬兩。

如今湖廣、江西前線,二十萬大軍征戰沙場,與韃子廝殺,軍費開支靡大,中興大業危懸,朝廷戶部拮据,正是國朝最艱難之時。

臣以為既有祖宗前例可循,朝廷可派吏部專員前往各州府組織捐納,凡繳納錢糧合格者,可掛名監生或貢生(不經考試便可進入國子監讀書的名額和資格,類似於今天各大學招收的自費生),劃入仕籍。科舉時,可與秀才生員同席科考,以博取舉人、進士之名份。

捐納雖屬無奈,卻強於收刮百姓,請陛下明鑑!”

“容朕想想。”朱由榔心裡迅速權衡著利弊。

廣東靠海,商貿發達,鹽業興盛,有財力的海商和鹽商數量定然不少,廣西,湖廣與之相比雖然要窮不少,近三百年的太平日子下來,定然不缺土豪鄉紳。

監生或貢生等同於秀才功名,不僅擁有可以不用服役、見官不跪,還可以進入國子監進修等諸多特權,還能和其他的正式秀才一同參與科考,直接省了縣試、府試、院試三場考試!

嶺南文風滯後,想考功名的鄉紳和商賈子弟卻不少。考了一輩子都沒考上秀才的比比皆是。

如果朝廷組織捐納功名,他們肯定會趨之若鶩,畢竟向外明碼標價出售的只是最初一級的等同秀才的功名,而那些可能會真正影響帝國根基的舉人、進士的名份,最終還是要靠考的。

如此不傷根基,卻能解了朝廷燃眉之急的方式確實不錯,雖然比隆武和魯王政權那樣直接賣官鬻爵的效果要差了不少,好歹能收羅到不少銀子,最主要的是,朱由榔隱隱從中看出了另一點奧妙。

捐功名可以大大既籠絡當地的士民之心,只要他們買了朝廷的功名,便等同於綁在了大明的戰車上。

大明好,他們買的功名才有價值,大明要是亡了,他們的利益也將嚴重受損,從此,彼此將利益一致,有利於民心歸附和穩定政權。

想通了這層道理後,朱由榔不由對嚴起恆有些佩服了起來,感慨其對政治策略應用的靈活和辦事手法之巧妙。

半晌後,朱由榔方默然的點了點頭:“今年兩廣,雲貴,湖廣各省捐納監生和貢生資格,朕宣告,只限今年,還有什麼生財之策?都說一說。”

朱由榔之所以把捐納限定在一年內,倒不是多麼珍惜監生和貢生這些名份,主要還是物以稀為貴的經濟道理,捐多了,價格就高不起來了,控制數額才能賣個好價錢,這一點,他心裡很清楚。

“臣另有生財之道。”建議被皇帝採納後,嚴起恆有些興奮,膽子不覺又壯了三分,他忙再接再厲道:“歷朝先皇濫賞宗室無度,動輒數十萬兩或田畝千頃,如今中興之業可期卻國用艱難,臣請追奪歷朝先皇‘濫賞’宗室之金銀錢穀,以做軍費。”

他之所以敢冒著得罪天下宗藩的風險提出這個建議,是有原因的。

明前期宗室藩王權力很大,不僅手握重兵,而且在封地上臨民之權,可以節制所在地方的文武官員。然而自永樂之後,宗室藩王的政治和軍事權力就逐漸被削奪,宗藩逐漸成為無所作為,徒擁虛位,圖有高爵而仰食縣官的寄生群體。

明成祖起自藩王,在他即位為帝之後最擔心的就是其他藩王步己後塵,表面上改易了建文帝的一系列政策,然而實際上在削藩政策並沒有改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