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南明鼎革最新章節列表 > 第25章 收回商賦承包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5章 收回商賦承包權

作者按---明朝末年,面對遼東韃子,國內剿匪朝廷開出徵收三餉藥方(遼餉每畝派銀9釐,從土地上徵收526萬;崇禎十年到十三年徵收剿餉280萬,崇禎十二年開始每畝徵收練餉1分銀子,計720萬兩,如此三餉每畝共計攤派2分3釐,相當於每畝多徵收2-3斤大米,全國三餉合計達1536萬兩。),如此飲鴆止渴,再加上天災**,李自成義軍一入河南如燎原之勢不可收拾,直至明朝末年。

同樣在清朝中葉面對太平天國南方財稅重點淪喪局面,滿清在各地設定關卡徵收厘金,透過各個稅關貨物徵收1-5釐稅金,層層設關層層收稅,如此在宣統年間達到4300萬兩白銀。

從稅制角度來說,滿清透過厘金這種間接稅比起明朝直接攤派到田賦中高明。

而主角作為地方鄉紳無法設卡徵收厘金,而直接將地方集市稅賦徵收納入管控範圍,雖然得罪利益集團,但其稅收基礎要比滿清厘金大。

接上文

而趁著這個機會,興隆集鄉(保)長劉先發則忙著接管地方事務。

方圓三十餘裡就只有這樣一個集市,一旬兩天逢農曆一、六趕集,方圓三十裡的民眾都早早出門,揹著擔著要交易的貨物,呼朋喚友的趕到集市買賣貨物。

農忙剛過,忙活了半個月家裡面日用品需要更換,這天趕集的非常多,人流慢慢的彙集,在離集市一里遠的地方居然匯合成長長的人流,熟悉的不熟悉的相互打著招呼,向集市趕去。

大家有說有笑的,突然看到前面有人停下歇息,有的更指著遠處山溝議論什麼,大家感到稀奇,一個個抬頭望去。

遠遠的看見有人在岩石上用石灰寫了幾句口號,與蠻清愚昧固步自封不同,在古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環境下,各個家族都有請私塾,教族中子弟讀私塾。

大的家族私塾老師多,讀書的子弟多,小的家族雖然人數少,也拿出錢兩斷斷續續的請私塾老師。

再加上一些沾親帶故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子弟,如此民間識字的男丁超過三四成,可不像蠻清那樣愚昧無知。(爺爺過世已經十年,讓人驚訝的是其竟然能夠背論語,真是匪夷所思)

岩石上有字,這可稀奇了,識字的邊走邊念,而不識字的更是豎起耳朵細聽,念的聽的一個個喜形於色,但又不敢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

為何如此,主要因為上面寫的與現實相差太大了啊。

“集市官派鄉公所,商賦3-5釐,不給少給稅票者,貪汙”

這興隆集是劉大爺承包的,劉大爺承包興隆集稅賦徵收已經十多年了,難道官府派來管理直接管理了?

“清丈土地,不再攤派,上上等良田每畝實收大米8升,上上等旱地收小麥6升。”

眾人一聽喜出望外,前幾個月村中有幾個後生抗稅抗攤派,實在是離譜了,自從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之後,雖然有利於朝廷徵收銀子,有利於交通便利省份,但內陸省份則完全不一樣。

過去官府徵收糧食用斗量,雖然也會多一點,但也還是有一個量。

現在官府直接徵收銀子,光火耗就多徵收五成。

前幾個月聽說羅家堡保長楊秀才帶頭抗賦抗攤牌,大家激於義憤紛紛參加,後來聽說楊秀才趕往府城找巡撫理論被扣留,想不到今天終於有結果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大家面露喜色,很多人連聲歡呼道:“青天大老爺,現在我們有救了。”

“火耗一成,多收者貪汙”

自從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後,雖然方便官府衙門但則苦了一些經濟不發達省份,田賦丁賦繳銀子,火耗完全看衙役心情。

少則三成,多則五成,如果只是兩成,那實在太少了吧。

“免費為男丁辦理身份證,防止土暴子細作混入”

身份證,這是一個什麼東西?大家都是下賤的農民,按理說農民要遠出的話需要到縣衙門辦理路引。

但這種東西辦理起來非常麻煩,也沒有那個真心辦理。

“清理戶口,每丁丁賦1錢2分”

也不可能,現在有的地方已經徵收到5錢了,搞得大家逃荒的逃荒,有的乾脆落草為寇,怎麼可能1錢2分銀子。

“稅票可抵稅,1兩稅票抵5分稅銀”

再說了,這稅票是什麼東西,大家從來沒有聽說過。

“參加裡兵,保境安民,反對官府橫徵暴斂”

風聞秀才公楊麟已經回到羅家堡現在正招兵買馬,籌集糧草以準備討伐土暴子。

若通過考核成為裡兵正式成員,不但家中一名男丁免除丁賦,而且每天可以領2分銀子,雖然比鄉下工錢要低,但對鄉下人或者是一條出路

若考核不合格刷下來的也不用擔心,每裡有10個候補男丁,不但免除丁賦,農閒訓練時包吃包住每天還有1分銀子補助。

......

大家唸叨著,很多人不以為然,有的更認為這是那個誠心噁心劉大爺呢?

有的誠心看好戲,嘀咕著今天這興隆集大概龍爭虎鬥,何方神聖膽敢如此戲弄劉大爺呢?

大家邊走邊議論,都不以為然,有的人嘀咕,若真的按照這個執行的話,雖然這幾年天氣不好,但大家還是能夠混過溫飽,有好日子過的。

大家趕到市集,讓人驚訝的是在場口,在場子裡面多了一些陌生人,這些人有的打扮成書生模樣,有的則是一副公差打扮,站在場口收稅。

難道真的變天了,難道劉太爺不再收商賦了嗎?大家感到驚訝,有的更是努力尋找那些白役的身影。

讓人驚訝的是這些讀書人一個個態度都頗為和藹可親,簡單評估東西價值之後,迅速的算出稅金,讓大家繳納稅賦。

稅金不高,至少比往日劉大爺他們收得少,低於1錢的貨物不需要繳納任何稅銀,超過的也收得非常少。

在收完稅銀之後,讓人驚訝的是居然還撕票,繳了多少撕多少票,指著票據,一個書生模樣的提醒道:“大爺,這是稅票,好好儲存,將來可以抵丁賦的。”

何老頭哆哆嗦嗦的接過稅票,不敢置信的看著對方,問道:“這位差官,這,這幾張紙還能抵銀子?”

楊麟笑了笑,點頭道:“是的,大爺。這可不是尋常紙張,這是稅票,是你繳納商賦的憑證。

你這裡有6個銅板的稅票,這一張上面寫了一個五字,是五個銅板的稅票,這一張稅票上面寫了一個一字,是一個銅板的稅票,加在一起是利用個銅板的。

如果湊齊20個銅板就能抵1個銅板的丁賦,若你一年能夠湊齊1兩銀子的,也能抵5分銀子的。

一年下來,若是湊齊2兩4錢銀子的稅票,到時候衙役來收丁賦,直接將這稅票交過去就好了。”

何老頭大驚,接過稅票仔細看了看,上面有兩個紅色印章,雖然信了三分,但還是將信將疑的問道:“差爺,你,你沒有騙我老漢吧,官府公差收田賦丁賦什麼的,一個個恨不得多收一點,怎麼這幾張紙能夠抵錢呢?”

楊麟笑著指了指稅票道:“大叔,你看看,你趕集標語看到了吧,你再看看這稅票,這裡是縣戶房的印章,這是你們興隆集的印章,兩道印章啊。”

何老頭將信將疑的收好稅票,將其摺疊後放在衣服最裡層,害怕丟掉。

市場中人聲鼎沸,大家一面高聲叫賣一面講起幾天前街頭那番龍爭虎鬥。

大家爭論不休,但都認為自己知道的是最準確的,爭論雖歸爭論,但這幾點毫無疑問。

秀才公認為向大家徵收商賦,這是民脂民膏,應該官府出面而不是劉老爺這些豪紳。

若沒有興隆集這幾百兩銀子收入,秀才公被逼無奈只有按照過去標準徵收田賦丁賦。

眾人長舒一口氣,趕集繳稅自古皆然,自己每次也沒有少交多少,但若因此官府不再橫徵暴斂何樂不為?

賣完東西到兩邊店鋪買東西,遠遠的看見每個商鋪都掛了一個營業執照,用一塊匾做成,上面有列出戶主姓名,經營範圍,地址,與店鋪規模等。

指著這個小橫匾,店主誇耀,過去雖然年年向衙役繳納2兩銀子的商賦,但從來不會給匾什麼的,現在集市委任了一個保長大人(大家習慣稱呼)居然給大家送了一個匾。

自己這店鋪雖然是下等,但是下中等,可比其他幾個店鋪強多。

過去地方稅賦徵收一般承包給地方豪強、地痞無賴,現在楊麟強行收回,雖然與普通老百姓沒有關係,但受損最大的就是那些承包商賦徵收的豪強,可以說斷人家財路。

大家最初以為會上演龍爭虎鬥,誰知道劉老爺早就被擺平了,現在看到這樣一個結果,很多人嘖嘖稱奇。

稀奇之餘,一些人顯得莫測高深故弄玄虛,聲言田賦徵收政策將變化。

這可與大家息息相關,眾人顯得非常好奇,有的人連連追問,難道一路上看到岩石上所寫的能當真?

這怎麼可能,自古以來官府苛捐雜稅要命,現在土暴子又打來了,地方用錢的地方非常多,怎麼可能減輕大家負擔?

但另外有人反駁,這一切都是楊秀才訂的,雖然在府城吃了官司,但秀才公還是逼得那些貪官汙吏讓步。

秀才公現在大展宏圖,正招兵買馬準備驅逐土暴子,正革除昔日弊端。

這興隆保長叫劉先發,秀才出身,在楊秀才身陷牢獄的時候鼎立襄助,可是一個大好人啊。

眾人議論紛紛,大家紛紛打探新任保長,片刻之間名聲傳遍大街小巷。

劉先發秀才出身,在楊秀才身陷牢獄的時候鼎立襄助,可是一個大好人啊。

眾人一聽感慨不已,好官貪官大家見多了,老百姓最希望遇到的少攤牌不攤派的官員。

從明朝中葉官府常常層層攤派,地方田賦早就超過水田1鬥旱地6升水平,現在加上三餉還不過如此,大家打心眼佩服。

民眾認死理,官府為大家著想,大家也不可能與官府做對。

官府徵收田賦的訊息傳開,很多人自發的繳納,根本不費多大勁。(民國時馮玉祥曾經在四釧親眼所見,其他地方繳納賦稅要催促,而四釧很多地方民眾自發的繳納。)

現在官府在各個集市有建立鄉公所,除了鄉長與衙役之外,還駐防了一個中隊的裡兵負責徵收夏糧秋糧,這可比過去方便多了。

在萬曆以前地方甲首需帶著甲丁將糧食運輸到府城、省城的,路上要走幾十天,來回一趟人基本上瘦一圈。

張居正施行一條鞭法之後雖然不再繳納糧食而繳納銀子,但多需要販賣糧食換成銀子,不但受傷人盤剝,還有火耗,更可惡的集市上那些奸商看到鄉親們需要繳納賦稅的時候拼命壓低物價。

民眾交上一擔糧食的銀子,常常需要多兩三成糧食。

但張居正一條鞭法也不是毫無用處,至少大家不需要將糧食運往數百裡開外的府城、省城。

大家擔著糧食前來繳納夏糧秋糧,楊麟最初還害怕大家不相信準備派人敲鑼打鼓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