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水滸逐鹿傳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七十八章 臺灣郡(求訂閱!)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七十八章 臺灣郡(求訂閱!)

臺灣。

春秋戰國時期稱臺灣為“島夷”;

秦朝稱臺灣為“瀛州”;

三國時期稱臺灣為“夷洲”;

隋朝至今(其實一直到元朝)稱臺灣為“流求”。

夏商時期臺灣屬於九州中的揚州。

臺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二百三十年。

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一支由一萬餘名軍士、三十多艘船隊到達臺灣,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臺灣的開始。

三國東吳丹陽太守沈瑩的《臨海水土志》詳細記載了當時臺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是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

隋代大陸和臺灣的接觸開始增多。

隋煬帝曾三次派朱寬、陳稜等人前往臺灣。

九至十世紀的唐末宋初開始有漢族人定居澎湖。

如今,臺灣是繼濟州郡(濟州島)、樂浪郡、真番郡以外水泊梁山的第四郡。

甚麼?

偌大的臺灣說成李衍的就成李衍的了?

說實話,李衍也沒想到會這麼順利。

說起來此事還是源於扈成在去福州販賣玻璃和香皂回來後跟李衍彙報的一件事:“我們回來時,遇到了罕見的大風,有幾隻船被吹到了琉求,還好後來他們自己回來了,要不然會有不小的損失。”

經過扈成等人的描述,李衍一下子就明白了,所謂的流求就是臺灣,進而想到了臺灣的重要性。

有人可能不懂,臺灣有什麼重要的?

臺灣西隔臺灣海峽與內地相望。

如果李衍佔了臺灣,憑水泊梁山強大的水軍,李衍可以隨便攻擊宋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未來南宋的國都臨安府(後世的杭州)。

所以,未來如果李衍跟宋國開戰,臺灣上的駐軍就可以當作一支奇兵,一支直接剜進宋國心臟的奇兵。

到那時,李衍還可以南北夾擊宋國。

金國進攻南宋時,趙構曾跑到海上避難,如果對手是有臺灣的李衍,那也許一下子就能完成斬首捉了趙構。

總之,如果李衍有了臺灣,那跟宋國開戰,梁山軍的戰略回旋餘地將會大大的增加。

當然,目前,臺灣更大的作用還不是軍事上的,而是經濟上的。

李衍要想發展經濟,必須得搞對外貿易,因為這才是最賺錢的。

可李衍的地盤太偏了,只與高麗和日本挨著,而高麗和日本還不跟李衍大規模貿易。

所以,李衍勢必得跟別人貿易。

但是從李衍的地盤去別的地方太遠了,包括去宋國——一來一回,少說也得一個多月。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而李衍如果有了臺灣就不一樣了,先不說,李衍跟大宋的貿易一下子就近了無數倍,未來李衍甚至可以還跟東南亞諸地貿易。

當然了,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刻,李衍勢必得佔領海南島,因為那樣更方便。

不過那都是後話了,目前李衍最大的貿易物件還是富裕的宋國。

而只要有了臺灣,李衍就可以隨便跟宋國貿易——快的話,五七天就貿易一次。

想到臺灣的好處,李衍當即就調兵遣將。

沒過多久,步四軍、步七軍、步八軍、步十一軍、步十二軍(統領李縱,副統領解珍)、步十三軍(統領石秀,副統領解寶。)等三萬步軍就到達了洋口港。

步十二軍和步十三軍是新成立的山地軍,這兩個軍基本上都是由優秀的獵戶組成的,擅長山地作戰,偵查,探路,翻山,放火,偷襲,為了組建這兩個軍,李衍可是下令從整個梁山軍挑人,甚至還從俘虜中挑選了一些,選拔頭領時,李衍更是將所有將領的資料看了一遍,最後選中了自己的義子李縱和膽大心細義氣的石秀。

順便說一句,為了不影響高麗那邊的兵力部署,李衍又成立了步十四軍,統領欒延玉,副頭領李衍的義子李虎,步十五軍,統領鄧元覺,副頭領李衍的義子李猛,這兩支步軍全都是由漢卒組成的,一成立就調到了高麗頂替了步七軍和步八軍的位置,另外,楊雄調任步一軍任副統領,孫新和顧大嫂進走報機密特種營成為時遷的副手,鄒淵、鄒潤叔侄頂呂方和郭盛的位置成為呼延慶和歐鵬的副手。

除了步軍,李衍還出動了馬一軍和馬五軍,加上李衍的親衛軍,共七千五百馬軍。

馬五軍是李衍新成立的馬軍——統領花榮,副頭領孫立和李衍的義子李醜,馬五軍其中一營是從馬一軍中抽出來的,這營馬軍是馬五軍的骨架,馬五軍的軍官全都出自這一營,另外四營馬軍中,有一營是從官軍俘虜中挑出來的改造良好的原官軍馬軍,還有一營是從高麗俘虜中挑出來的改造良好的原高麗馬軍,剩下兩營是花榮、孫立、李醜從三萬馬軍預備役中精心挑出來的最傑出者,然後將這四營馬軍打亂組成了馬五軍的血肉。

至於馬一軍缺的那營馬軍也是從官軍俘虜、高麗軍俘虜和梁山馬軍預備役中挑出來,馬一軍缺的那個副頭領,李衍手上暫時沒有合適的人選,所以李衍並沒有給馬一軍補。

至於水軍,李衍出動了水二軍共一萬人——後來,得了大宋的五十艘載重五萬石的大海船之後,李俊手下的人手實在是不夠用,李衍就讓兵槽又給李俊招了五千水軍,也就是說,現在李俊帶了梁山一半的水軍、大半的船,同樣的,李俊也挨了水軍一半的累,甚至是一大半的累,李俊已經有快兩年沒休息過了,這兩年,他一直在海上跑,不誇張的說,李俊是水泊梁山幕後最大的功臣。

共計:為了攻佔臺灣,梁山軍一共出動了四萬七千五百人馬。

不過這麼做的結果卻是,李衍這完全是多此一舉。

倒不是說,臺灣這片土地上一點抵抗力量都沒有。

而是這裡沒有統一的抵抗力量,只有一些私人武裝,其中最大一股武裝還沒在臺灣,而在澎湖,不過即便是澎湖上也只有不到三千人的武裝,根本就不是梁山軍的對手,都沒用別的部隊出手,僅歐鵬的兩棲軍就將澎湖上的最大武裝給剿滅了。

後來,李衍慢慢才弄明白。

敢情,現在的臺灣還只是一個不毛之地。

嗯……用不毛之地來形容其實也不恰當。

它上面還是有一些原住民的。

這些原住民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他們就是高山族的祖先),屬於馬來人種。

不過這部分人實在是太少了,一共才一萬多人,能拿起兵器的,連兩千人都沒有,而且完全沒有章法,只憑個人勇猛作戰,而且他們只有簡陋的武兵和皮甲,花榮的馬五軍只一輪齊射就將他們屠殺了大半,再一輪衝鋒就將他們砍殺了七七八八,又衝殺了兩次之後,除了個別跑了的,其他敢拿兵器的就被屠殺一空。

另外,島上還有一些漢人,他們主要是以閩南人和客家人為主,他們最開始是生活在澎湖上的,後來在澎湖上的漢人越來越多,漢人開拓澎湖後開始向臺灣發展,目前已有兩三萬漢人上了臺灣島。

加上澎湖上的十多萬人。

整個臺灣也不過才十四五萬人。

因為人口實在是太少,以至於北宋根本就沒有心情管這裡。

(一直到大幾十年後的十二世紀中葉,南宋才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後來的福建晉江)管轄,並派兵戌守,大陸和臺灣的聯絡日漸頻繁。)

整個臺灣都不到十五萬人口,怎麼可能是出動了近五萬大軍的梁山軍的對手?

所以,李衍沒費多大勁就將臺灣佔領了,嗯……其實,與其說是佔領,不如說李衍白撿了一個郡,因為李衍真沒費多大勁就將臺灣佔領了。

佔下臺灣之後,李衍為其改名,將“流求”改為“臺灣”,並設立臺灣郡,由王倫任太守,蕭嘉穗為通判,花榮為兵馬都監,藺仁為兩院節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