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寒門首輔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五十二章 徐家織造廠(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五十二章 徐家織造廠(上)

不得不說讓王守仁來做推行新政的急先鋒是一件冒險的事情。

以他的個性,勢必會快刀斬亂麻。如果遇到縉紳鐵心對抗,其實很容易形成僵局。

但謝慎還是決定賭上一賭,一來推行新政的人一定要是他信任的。眼下除了王守仁似乎沒有更合適的人選。

二來,他就是要讓王守仁殺雞儆猴,做給那些縉紳看。要是開明一些,遵奉新政的自然好酒好茶的招待著。如果陽奉陰違,處處與新政作對,那麼等著他們的必定是嚴厲的懲處。

在鐵面無私這一點上,王守仁雖然比不上海瑞,但也是不予多讓了。

當然,欽差這個身份還是對他助力良多。如果沒有這層身份,那些縉紳會不會對他唯唯諾諾且不說。松江知府趙吉這裡就很可能甩臉子給他看。

官場之上,最注重的便是等級地位。

正所謂總督欺負巡撫,巡撫欺負知府,知府欺負縣令,到了縣令這兒恐怕只能欺負欺負本縣的低品級官吏了。

但有了欽差的身份這種等級地位就會被打破。別管你原先的品級是多少,只要添上欽差這層身份,便是巡撫總督見了都得客客氣氣的問一聲好。

要不,巡按御史那麼低的品級,為什麼所到一地,當地府縣官員都得戰戰兢兢的逢迎呢?

對於王守仁來說,清丈土地現在已經告一段落。遺漏之處肯定是有,但不能因為有遺漏之處就停滯不前。

新政的推行靠的是一口氣,這口氣絕對不能洩。

商稅改制的事情關係到國本,在王守仁離京之前朝廷已經有過幾次討論。最後皇帝陛下拍板允准了謝慎的奏請,用階梯稅代替之前一刀切的三十稅一。

其實天子對於之前的商稅模式也是很不滿的。但一來這是祖宗定下的,他不好自己提出來。二來他知道要想動商稅,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就是他倚仗的滿朝公卿。

故而他需要一個契機,需要一個代理人替他把這番話說出來。

謝慎的出現恰到好處。

畢竟天子也很窮啊。

大明朝的歲入一共就那麼些,眼看著國庫的庫銀只剩下幾十萬兩,天子連修建個豹房都得忍受工部、戶部尚書哭窮,耳朵都磨出繭子了。

當皇帝活的這麼窩囊,也是沒誰了。

要想改變這種情況,無非開源節流。

節流的作用不大,天子便是再節省也省不下幾個錢來,何況天子根本不想省。

那就只能開源了。

這些商賈一個個家財萬貫,日進斗金,卻藏著掖著不思報效國家,不對他們動刀子對誰動?

可以說,謝慎的這個提議是提到了皇帝的心窩裡,能夠成功推行也就不難理解了。

辦廠的訊息一經傳出,立刻在華亭縣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徐家、吳家等大戶紛紛動了心思,在族中召集各房商討。

對於他們來說,有的是本錢,缺的就是一個渠道。

就拿蘇松一代最暢銷的綢緞、錦布來說,除了零散民用的松江布,大部分銷售渠道都掌握在朝廷手中。

織造局的設立就是為了此事,天子派內監前往蘇州、杭州等地,監督織造一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和織造局合作的商人,每年需要按照朝廷規定的定額完成織造數量。這種工作方式強度非常大,織工們苦不堪言。若是不能按時完成定額,他們將受到嚴厲的懲處。

這種合作模式最大的問題還不在此,而是能夠獲得的利潤實在是太微薄了。

雖然朝廷給出的價錢只比市價稍低,但主持織造局事務的太監那裡還需要大筆銀錢孝敬。這樣一來能夠到手的銀錢就很少了,這些富商圖的無非是個薄利多銷。

可如果能夠自己辦廠,給太監的孝敬銀錢就省下了,又可以按照市價出售布匹綢緞,收入翻番都不是夢。

商人逐利,他們最能把握利益二字。

當一個好的機會擺在面前時,他們是不會錯過的。

很快以吳家、徐家為首的華亭縣大戶就紛紛表示願意出資辦廠。而作為交換條件,他們支援縣尊提出的商稅改制一事。

經過他們的計算,即便扣除多繳納的商稅,他們能夠賺取的銀錢還是比做皇商多。做什麼事情都要趁早。現在華亭縣是新政試點,他們此時辦廠能夠享受到最多的好處。

等到新政在大明朝推行開了,辦廠的人多如牛毛,再想賺錢就難如登天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這些富商會立刻熱情滿滿的砸錢。在辦廠之前,他們要做好各種調查事宜,確保萬無一失。

終於在一個月後,徐家開辦的第一家民間織造廠開業了。

徐家本就掌握著松江布行的近五成份額,開織造廠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為第一批辦廠的家族,徐家自然得到了許多政策扶持,譬如第一年所繳稅賦減半等。

對此徐家家主徐曇十分滿意。在他看來王縣尊也不是那麼食古不化嘛。朝廷要賺錢,他徐家也要賺錢。只有雙方都賺到錢了才有繼續合作的可能。不然要是錢都讓朝廷賺了,徐家卻只能吃剩下的,那也就沒有什麼合作的必要了,他寧可不賺這份糟心錢。

對於織造廠產出的貨品銷路,徐曇是不擔心的。以徐家的影響力,別說是華亭縣了,便是松江府、南直隸都可以輕鬆銷往。

唯一讓徐曇有些發愁的是織工。以前徐家雖然也從事織造業,但那只是手工作坊小規模生產,手裡的織工一共也就上百人。

可辦廠之後,徐家織造廠規模翻了數倍,需要的織工數量也大大增加。

據徐曇的保守估計,最起碼也需要近千名織工。

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哪怕徐曇已經將月錢翻倍,開廠前也只招到了五百人。對此,徐曇自然不會滿意。他吩咐心腹前往松江府其餘縣所招募織工。之所以不考慮蘇州府的織工,不是因為別的,是考慮到這些織工的鄉土情結。

讓他們背井離鄉從蘇州跑到松江來織布,確實有些強人所難。

若非這層原因,徐曇自然是樂意看到織布織錦水平更高的蘇州織工來到徐家織造廠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