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古代 > 逍遙侯最新章節列表 > 第983章 登州,我回來了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983章 登州,我回來了

天剛大亮,登州碼頭上已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附近賣吃食的小商小販們,早已掌握了賺錢的規律:從海上來的各國客商們,最饞的就是青菜和瓜果。

往往,商船靠岸並經過市泊司的清點檢查後,不管是船東,還是水手、舵工,都會擁到距離最近的瓜果攤前,買一大堆瓜果,也懶得洗了,用袖子擦一擦,直接就是一通狂啃。

水手們啃過了瓜果之後,會讓商販們整幾張夾著青菜的湯餅或是蒸餅,就著五文錢一碗的茶水,美美的飽餐一頓。

船東、舵工和船長,他們收入高,也捨得花錢。吃過瓜果解了饞後,他們大多會去碼頭區的精緻酒樓,點上十幾樣下酒的小菜,讓酒博士燙幾壺李中易壟斷經營的“女兒紅”,再叫來兩名唱小曲的歌女,可謂是快活逍遙自在之極。

起初,碼頭區的小商小販們,不太理解豪商們闊綽的花錢如流水。慢慢的,和水手們接觸多了,大家也都瞭解了內情。

利用海船運貨做生意,其實是件風險極大的買賣。毫不誇張的說,是把腦袋系在褲腰帶,即使發了財,也賺的是賣命錢。

不管是船東也好,還是船長、舵工也罷,誰都不敢保證,吃了這頓飽飯之後,還有沒有下頓美餐可食?

所以,在平安到達了目的地之後,船東、船長和舵工,都抓緊時間享受。儘可能的對自己好一點,免得賺了大錢發了大財,卻無命享受。

自從,李相公開放了登州作為對高麗貿易的唯一市泊碼頭之後,登州的市面日益繁榮起來。

起初,僅僅是幾家小商小販在碼頭上的飲食區內擺攤設點,賣的也多是些炊餅、蒸餅之類的乾貨。

慢慢的,隨著大周各地的客商,以及南邊吳越和唐國的客商紛至沓來,做買賣的小商小販眨個眼的工夫,便膨脹到了三十多家。

南來北往的客商,海運貿易日益興隆,頗有些日進斗金之勢頭。緊隨其後的是,開茶肆的,開酒樓的,開客棧的,唱小曲子的,說書的,甚至是開雞館的,也都紛紛跑來安營紮寨,想方設法的從各路客商的兜裡,分一杯羹。

李中易曾經精闢的評價過這種現象,壟斷貿易是龍頭,可以帶動各種消費場所的發展,形成只要你有錢並且捨得花錢,不愁找不到樂子的完整產業鏈。

在平盧節度的轄境內,無論哪國或是哪個地區的客商,不管運送多少貨物進來,只須到市泊司駐各州縣以及碼頭的關卡,完整登記貨物的數量即可,並不徵稅。

專門的商稅,只在貨物產生交易之時,才按照銷售的數量,按照十稅二的比例進行徵收。

精明的商人,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的奧妙,並紛紛趕來做買賣。

大周朝建立之後,從太祖郭威開始,一直到小皇帝登基,統一執行二十稅一的商稅,也就是總貨值的5%的稅收。

但是,這二十稅一的商稅,每過一座州城或是縣城,都要交納一遍,哪怕你一件貨都沒賣出,也照收不誤。其綜合稅負比,簡直是高得驚人。

李中易在平盧節度境內推行的十稅二的稅率,看似高得嚇死人,然而,單單是壟斷著去高麗的貿易,就足以吸引客商們趕來發財。

更重要的是,貨物只須在任一市泊司衙門或關卡登記造冊之後,便可暢行於平盧轄境內的任意地方,貨物沒賣出絕不徵稅。

這且罷了,在平盧轄區內已經免除了州縣的城門稅,包括以城門為基礎的各種苛捐雜稅,一律都沒有。

商人是逐利的,只要他們算清楚了其中的利弊,一定會想方設法的趕過來做買賣。

李中易是個講規矩的官商,無論是口碑還是商譽,都棒得讓人無可挑剔。

毫不誇張的說,在整個大周朝政事堂裡的相公們,對商人們最友善,也最講規矩的,除了李大相公之外,還有何人?

市泊司雖然對偷稅漏稅的打擊異常嚴厲,但是,只要你是正經做生意的商人,平盧節度使轄境內的營商環境,排在令人傲嬌的第一位。

南來北往的貨船,接踵而至,商販的生意頓時火爆起來。有些味道好,斤兩公道的小老闆,一連忙碌了一個多時辰,才有機會坐下來歇口氣喝碗茶,捏捏腰捶捶腿。

別看他們紛紛埋怨,忙得連早飯都沒工夫吃,可是,偷偷數錢的時候,笑容卻是發自內心的燦爛。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李中易特別重商,其實是基於世界史上下幾千年的經濟發展基本規律,濃縮下來就是一句話:無農不穩,無商不富,無工不強!

在目前生產力條件低下的時代,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其實是白日做夢,僅僅只是處於工業萌芽最原始的階段而已。

遠的且不提,單單是鍊鋼的技術,就還差得很遠。李中易在高麗國內偷偷的造炮,煉出來的鋼材,無一合格堪用,只能用銅來代替。

李中易用來造炮的銅,絕大部分都是抄了高麗國中戰敗的權貴之家,舉凡銅盆吶,銅鏡啊,銅爐啦,都被徵服者洗劫一空。

另外,高麗國雖然不盛產銅,但是,也還有幾座小銅礦。只是,每年的產量非常低,總共也才兩萬多斤。

這麼點銅,如果拿來鑄錢的話,成本必定會高得驚人,完全沒有參考價值。

臨近正午時分,登州碼頭上突然出現了大批官軍,他們還是和以往一樣,開始高聲吆喝著清場。

碼頭上做買賣的小商小販們,已經適應了隔一段時間,官軍就要清場一次的規律。大家紛紛動手,將佔道經營的小攤子,往後邊邊挪動。

然而,和往常不同,當商販們挪動到平日退到最後的位置,官軍們依然把他們繼續往更後邊的位置趕去。

“太尉,今兒個這是怎麼了?”有個見過些世面的商販,壯著膽子問比較面熟的一位隊正。

那位隊正抿嘴一笑,淡淡的說:“管好你的嘴巴,不該你問的事兒,就不能瞎打聽,懂麼?趕緊的,快點往後退吧,耽誤了正事,你擔待不起的。”

就在商販們,還在紛紛揚揚的後退之際,碼頭的上空突然傳來了雷鳴般的馬蹄聲。

草民們從來都喜歡看熱鬧,商販和客商們不由自主的伸長脖子,踮起腳尖去看。

不大的工夫,就見兩杆火紅的三角牙旗,映入眾人眼簾。其中一杆牙旗上書幾個大字:徵東招討行軍大總管,另一杆牙旗則只有一個鑲嵌金線的大字: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