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龍騰股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二十一章 心即是佛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二十一章 心即是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心即是佛

海天勝蹟在西天,

一字紅心耀眼先。

恆作人間功德事,

是心即佛量無限。

在普陀山“心”字石景區,張小山吟誦著當代詩人張性初的七言詩《心字石》。

現在,我們又回到了“海天佛國”,因為我們的幾個主角還在這裡遊覽,不能棄之不顧啊。

普陀山普慧庵上方,西天門下東南方有一斜坡巨石,面積300餘平方米,圓渾平滑,中間刻有長7米,寬5米的一個巨大“心”字,僅心字的中心一點就可容八、九人同坐。心字方圓近50米,可容近百人打坐,可謂“心懷博大”,是普陀山單字石刻之最,國內也屬罕見。這塊石頭就叫“心字石”,此處便是“心”字石景區。

“相傳觀音菩薩曾在這塊心字石上講說心經,現在成了青年男女們攝影留念,表達愛情的地方,一人照相表示一心一意,兩人表示心心相印,永結同心。”寇軍指著“心”字石上三三兩兩留影的男男女女說道。

張春桃卻有不同的見解:“普陀山是著名的觀音道場,與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並稱為佛教四大名山。佛家以修心為上,‘心即是佛’,何況觀音菩薩還在這塊心字石上講說過心經,人們應該敬畏它,不應該在它上面拍什麼愛情照。”

“心即是佛!大姐說的好。眾生修行成佛,不必向外尋求,佛就在每個人的心中,若能明心見性,自己就是佛。人初到塵世時,本來面目都是清靜無垢的,也就是說,人的自性與佛性沒有區別。而且,佛也曾是人,因此,在禪師眼裡,自己與佛應該平起平坐。”張小山說到這裡,見張春桃頻頻點頭,話鋒一轉道:“所以,大姐,那些人坐在觀音菩薩曾經說法的心字石上拍照紀念也並非不可以,只要他們沒有褻瀆菩薩的心就行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張小山的話讓張春桃豁然開朗,她笑著說:“還是三弟悟性高,看來,我還要修煉自己的平常心。平常心是道,莫更問人休。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到普陀山來禮佛的,只要一心向佛就好,我還計較他們的行為舉止幹什麼呢?”

“大姐連宋代趙明翁的詩都記得這麼清楚啊。我最喜愛他‘最愛水邊數株柳,翠條濃處兩三鶯’這兩句詩了。”張小山知道“平常心是道,莫更問人休”是趙明翁的詩句。

“記得一點,不是很多。”張春桃笑道。對張小山的誇獎,她很是受用。而實際上,這兩句詩是她在聽禪師講道時學來的,並不知道是誰的詩,但她沒有明說。可見,虛榮心人人有,參禪學佛的居士也概莫能外啊。

楊滿倉知道老伴的底子,年輕時看過幾首現代詩倒是真的,要談論古詩就勉為其難了。他笑著催促道:“好了,快走吧,你和王瑩不是還要到普濟寺和慧濟寺拜佛嗎?不抓緊時間,今天又要在島上過一夜了。”

“不要緊。今天上午到普濟寺,下午到慧濟寺,晚上可以趕回寧波。”寇軍說道。為了讓老同學一行盡興遊覽,他專門請了兩天假。按計劃,他昨天帶著張小山們拜謁觀音聖像後,主要遊玩了百步沙、千步沙等自然景點,今天則要遊覽“西天法界”和幾大禪寺。

有人曾經對普陀山的美景作過這樣的評價:“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作為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坐落於海上的佛教勝地,被譽為“第一人間清淨地”。“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普陀山以其觀音道場的神聖地位,以及優美的自然風景,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

張小山一行置身於這人間仙境,一路欣賞著充滿佛國神秘色彩的寺塔摩崖、山石林木,豐茂的古木幫他們遮蔽著夏日驕陽,身邊環繞的是鳥語花香。

“看,這就是普陀山第一大寺普濟寺。”寇軍邊走邊向眾人講解:“普濟寺又名‘前寺’。它的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觀音院’。宋嘉定七年,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匾額,把這裡定為專供觀音的寺院。後來這裡多次被毀,到了明神宗萬曆三十三年,朝廷派太監張千擴建寶陀觀音寺,並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寺院規模宏大,一時甲於東南。康熙三十八年,賜額‘普濟群靈’,到了雍正年間,基本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如今的普濟寺,共有十殿、十二樓、七堂、七軒等共231間。”

“老同學,原來你對佛學也有研究啊!你剛才說的不肯去觀音院是怎麼回事?”張小山問道。

寇軍笑了笑:“談不上有研究,只是陪客人來的比較多,為了搞好服務工作,就把一些主要景點的情況記下了。至於不肯去觀音院,緣於這樣一個佛教故事:唐代鹹通年間,日本僧人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乘船行至普陀山附近的蓮花洋時,因為風浪所阻,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於是便在潮音洞上岸,建‘不肯去觀音院’,成為普陀佛教開山之起始。”

“阿彌陀佛,原來觀音菩薩還是一個愛國的神仙啊!”王瑩虔誠地雙手合十道。

“那是當然啊。不過,愛國是一方面,誰願意去那小小的日本呢?”張春桃附和著說。

看到兩個大姐認真的樣子,寇軍有點想笑,但他忍住沒有笑出來,而是指著寺前一座高大的石牌坊說:“這座石牌坊有約20米高,四柱三門,柱上橫眉雕刻有精緻的雲綾和石葫蘆。坊內北側,樹有一塊石碑,寫著‘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傳這是皇帝下達的聖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菩薩的崇敬。石牌坊後是一個約15畝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也叫‘放生池’,建於明朝。‘海印’是指佛的智慧能像大海一樣,印現一切之法。而‘放生’,則是與佛教的‘慈悲’、‘不殺生’等教義融合,進而發展而成的一種普遍的佛事活動。”

海印池上有三座橋,大家跟隨寇軍走過中間的一座,看到了建於雍正年間的一座御碑亭,御碑的碑文上記載了普陀山的歷史,碑額上雕龍栩栩如生,書法遒勁剛健,可謂雙絕。往東面走,是‘觀自在菩薩’牆,相傳觀音菩薩除了有大慈大悲的心腸外,還有廣大的智慧可以看清世間萬物,所以有時被稱作‘觀世音’,指她能聽到人民的疾苦聲音;有時又被稱為‘觀自在’,是指她有體察世間萬物的能力。

來到普濟寺正門前,楊滿倉奇怪地問:“寺廟的大門關著啊,怎麼進去呢?”

寇軍邊領著大家往旁邊的側門走去,邊說:“這寺廟的大門還有一個故事呢。相傳乾隆皇帝夜遊普陀山竟然忘了回去,當他返回到普濟寺的時候寺院大門已經關了,他要求開門卻遭到了拒絕。把門的小和尚說:‘國有國法,寺有寺規。’乾隆沒有辦法只能從東山門進入寺內。乾隆回宮後對此極為惱怒,下了聖旨:從今以後,此門不能開。這也就延續到了現在,只有在國家元首、寺院菩薩開光或者方丈第一次進門時才能開啟,平時的遊客們就只能從側門進入了。”

進入普濟寺內,眾人都安靜下來,邊禮拜著佛菩薩,邊聽著寇軍的講解:

這是供奉著彌勒佛的天王殿,這是大圓通殿也就是普濟寺中供奉觀音菩薩的主殿。殿堂面寬七間進六間,宏大巍峨,可容數千人,有‘百人共進不覺寬,千人共登不覺擠’的說法,於是也被稱為‘活大殿’。走進大殿,可以看到正中供奉的一座毗盧觀音像,高約九米,頭戴毗盧天冠,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眉慈目善,慈祥含笑,身邊還站立著善財和龍女,神態天真活潑。

在中國,觀音菩薩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據佛經記載,遇到危難時只要唸誦其名號,菩薩就能聽到,並前往拯救解脫,所以叫做‘觀世音’。唐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沿用至今。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說,不一定知道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但卻很少有人不知道觀音菩薩,觀音實際上已成為民間佛教乃至整個民間宗教信仰的核心人物。

而我們眼前的這座觀音殿為什麼叫做‘圓通殿’呢?其實啊,正是因為觀音只要聽到苦難的呼救聲,便能眼觀,表示‘耳根通,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通’。於是‘圓通’便成為了觀音的代名詞,其意是‘不偏倚,無阻礙’,圓滿通達。

毗盧觀音兩旁還各塑有16尊不同服飾和形態的觀音菩薩,稱為‘觀音三十二應身’,這些都是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的現身說法形象。三十二應身觀音只能以整體形式供奉,不能單獨出現,加上中間供奉的觀音佛身,這種塑法也正是觀音道場的獨特之處。

……

遊覽完普濟寺,已到正午時分,寇軍把大家帶到一處海鮮館午餐。圍坐在海鮮館門前的露天餐桌上,大口吃著內陸難得一見的肥美海鮮,徐徐的海風輕拂,或高大或茂盛的亞熱帶植物在身旁婆娑作響,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但有兩個人卻做不成神仙,誰呢?張春桃和王瑩啊。為什麼呢?她們都不能吃海鮮,只能過平民的生活,吃點蔬菜水果。

楊滿倉正啃著肥肥的基圍蝦,電話響了。他接通來電,大牛的大嗓門從電話裡傳了出來:“大哥,你們什麼時候回來啊?陽總向我透露了幾個好消息,等著你和三弟回來研究商量呢!”

“是嗎?我們馬上回去!”楊滿倉一激動,就差把嘴裡的基圍蝦吐出來了。

“老頭子,上午才說過‘平常心是道’,這麼快就忘記了?放心,是你的跑不掉,慢慢吃飯,不要慌。”張春桃又帶埋怨又帶指點地說。

楊滿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習慣了,聽到好消息就激動。不慌不慌,下午按既定安排遊覽慧濟寺!”

“不是遊覽,是拜謁!”張春桃糾正道。

“好,好,一定好好拜!我還要請佛祖保佑我們炒股賺錢呢!”楊滿倉正兒八經地說。他的認真勁把其他人都逗笑了。

慧濟寺在普陀山最高的佛頂山上,這裡又叫做“菩薩頂”,是信徒們頂禮膜拜的聖地,此外,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有時在這兒還可以欣賞到罕見的海市蜃樓和佛光景象,所以歷來也有“不上佛頂,等於未到普陀山”的說法。

“海天佛國”的天公很是作美,張小山一行在五彩雲霞的遮蔽下爬上了佛頂山,拜謁了仙雲繚繞中的慧濟寺。

讓我們和張小山們一道,聽聽寇軍對慧濟寺的講解,瞭解一下這座仙山古寺吧:

佛頂山上的慧濟寺是普陀山最高的寺院,它雄踞山巔,倚天面海,風光壯闊,但因為建於山谷之間,佔地面積有限,所以慧濟寺的佈局便以天王殿和大雄寶殿為短軸線,向兩側作不完全對稱地展開,左右殿堂、鐘樓、廂房等建築,均以遊廊相接,加之中間的天井,便組成多個院落。尤其是東院新建的漢白玉荷花池,雕欄玉砌,水亭曲橋,別有一番江南園林的風味。

慧濟寺的主殿大雄寶殿中,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和他的兩位弟子阿難與迦葉。在主殿中供奉佛祖,與普陀山中其他寺院主殿供奉觀音菩薩不同。原來啊,在山頂供奉佛祖而不是觀音菩薩,暗示了佛祖至高無上的地位,即使在觀音菩薩的道場,也是不能例外的。大殿兩側的廂房裡,塑有“二十諸天”,簡單點講呢,他們是佛教的護法神。佛教認為,佛陀濟世傳播佛法之時,如果沒有得力的護法人,則會佛道隕落,所以佛國中才有許多的護法天神存在。他們都具有非凡的神通,可以幫助佛陀傳法,也可以震懾那些危害佛法的人。但是佛教的護法神可不僅僅是這二十諸天,而是一支龐大的隊伍,這支隊伍的名字叫做“天龍八部”,代表了八支部隊,其中天部和龍部是最為重要的,而我們面前的二十諸天,就屬於“天部”。為了表示這些護法天神對佛祖的尊敬,他們的姿態都是往前傾斜15度的。除了普陀山慧濟寺以外,塑有這二十諸天的寺廟還有杭州的靈隱寺、北京大慧寺、以及大同的華嚴寺等。

當然,作為觀音菩薩道場普陀山的三大寺廟之一,慧濟寺也有專門供奉觀音菩薩的殿堂,叫做“觀音殿”,與其他寺廟的觀音殿不同,這兒除了供奉有一尊27米高的觀音菩薩像以外,四壁還鑲嵌著總共100多尊線刻觀音像,彙集了唐、宋、元、明、清五朝名家的繪畫傑作,這些珍貴的觀音寶像石刻,也是慧濟寺重要的文物珍品。

參拜完佛祖、菩薩和各路神祗,大家仍然興致很高。張小山問寇軍:“老同學,我聽說慧濟寺附近有兩株奇樹,能帶我們見識一下嗎?”

“小山你真是見多識廣,還真有這麼回事。大家隨我到慧濟寺後門,先看看普陀的菩提樹吧。”

在慧濟寺後門不遠處,一株10米多高的大樹臨崖而立。寇軍在樹下站定,說道:“這株樹名叫‘普陀鵝耳櫪’,據說它最早是古代一位緬甸僧人來普陀山朝拜時帶來的,樹高13米多,從地表處開始分兩叉,往上分叉均一分為二,很有規則,並且雌雄同株,每年五月開花,十月中旬果子成熟。但因為其繁殖率極低,在其原產地緬甸早已絕跡,屬世所稀有。因此它也就成了普陀的象徵、佛界的菩提。”

楊滿倉笑著說:“原來它不止是奇樹,還是稀有之樹啊。來,我們和這株樹合張影吧。”

拍完照,眾人繼續跟隨寇軍往寺後坡下走。不一會,一片蔥蔥蘢蘢的林木展現在眼前。寇軍介紹道:“這就是另一奇樹姜子木,這是一種僅見於浙江的珍稀樹種,被譽為‘佛光樹’,每當春季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之日,它的嫩梢枝葉上就披上金黃色的絨毛,在陽光裡熠熠閃光,好像一個報春的使者,為海天佛國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