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龍騰股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三章 振聾發聵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三章 振聾發聵

第六十三章

振聾發聵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

……

商丘古城南門拱陽門城樓上,張山俯瞰著城內鱗次櫛比、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以及棋盤似的古老街道,有所感懷,不由吟誦起唐朝詩人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中的詩句。

“好詩!”張山尚未吟完,王凱帶頭鼓起掌來。他也不等張山解釋,熱情地講解道:“是啊。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用這兩句詩來形容我們商丘古城再貼切不過了。不光人事有代謝,城事也有代謝啊。現在的古城下,同時疊壓著春秋時期的宋國都城、秦漢和隋唐時期的睢陽城、北宋應府南京城、明代歸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目前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的大型古城遺址。而且,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就在這裡建都,因此,從某種程度上可以,一座商丘古城,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更替史。在時間的長河裡,古城儼然已成為一種物語,一種永存。那些大大的名典勝蹟,猶如一條條倖存的光陰密碼,引導後人以及後人的後人,如何追尋並破解已往歲月裡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真顏與足跡。而且,這座古城作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精神的載體,也將永遠啟迪子孫後代,熱愛黃河母親,熱愛祖國,並且不斷創造新的文明。”

“課餘導遊”王凱顯然備好了課,侃侃而談中帶著滿滿的自豪感。

吳玫雖然有初級導遊員資格證書,但工作經驗並不豐富,見王凱的導遊詞很有一套,欲藉機學習,便:“王凱,你不是風景園林學院的學生嗎?給我們介紹一下古城的規劃和建築格局吧。”

王凱胸有成竹地朝吳玫笑了笑,道:“好吧,我儘量滿足美女的要求。大家現在看到的商丘古城建於明代正德六年,也就是1511年,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雖然歷經戰亂,但儲存得基本完好,為全國少見的古城遺存。由於年代久遠,兵禍災,古城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但範圍都在南北十里之內。城門為拱券式,至今儲存完好。東門曰賓陽,西門曰垤澤,南門曰拱陽,北門曰拱辰。四門外原有四個甕城,甕城又各有一個扭頭城門,北門向西,東門和西門向南,南門向東,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門八開’之。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為防金木相剋,古城東西兩門相錯一條街,東門偏南,西門偏北,出現了與南北軸線分別相交的兩個隅首,成為中國古城中的唯一。”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商丘古城是歷代先民們智慧累積的創造,更是‘象法地、順應地、取法自然’思想的應用,其目的就在於創造一個‘人協調、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祈求城池萬年永固。古城外為土築的護城大堤,即城郭,呈圓形,象徵;內為磚砌的城牆,呈方形,象徵地。外陽而內陰,陰陽結合便是地相生,如此整個城池便成為陰陽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徵,商丘古城也便有了與日月同在的道理。”

“鳥瞰商丘古城,城牆、城廓、城湖三位一體,外圓內方,猶如一枚巨大的方孔圓錢,寓圓地方,地相生,招財進寶之意,還隱喻商丘是華夏之邦商人、商品、商業的發源地。古城內的四合院鱗次櫛比,93條街道把全城分割成200米見方的許多塊,格局如同棋盤。在古代的八卦學中,9是最大的數字,而3是萬物的源泉,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93是一個吉利的數字。”

“總而言之,整個商丘古城規劃嚴整,格局合理,造型古樸,舉世罕見,是一座很有科研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特別是其格局堪稱古代城池的典範之作,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現存的古城池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商丘古城目前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

看來美女生具有激發男人荷爾蒙的功能,王凱滔滔不絕地邊帶路邊講解,暗自驚訝於自己的超水平發揮。

古城南門外東側,碧波盪漾的南湖畔,是著名的河南商丘應書院。

大家沿著湖畔用各色鵝卵石鋪就的人行道,步行來到聞名遐邇的應書院大門外。與吳玫並排而行的王凱興致一直非常高昂,此時,他手指書院,驕傲地講解道:“俺們商丘的應府書院與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河南登封嵩陽書院並稱北宋中國四大書院。應書院的前身是後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後經其學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發展,學子們‘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北宋朝廷開科取士,應書院人才輩出,百餘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宋真宗時,因追念太祖自立為帝,應順時,於1006年將宋太祖趙匡胤發跡之處宋州也就是我們商丘改為應府,1014年又升為南京,處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將該書院正式賜額為‘應府書院’。宋仁宗時,又於l043年將應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後該書院在應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等人的支援下,得到很大擴充套件。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在此任教,顯盛一時,後人還立有《範文正公講院碑記》以茲紀念。”

聽到范仲淹在應書院任教過,劉偉有點賣弄地問:“是那個‘先下之憂而憂,後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嗎?”

王凱乖巧地誇讚道:“正是。大哥好學問,對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名句都能信手拈來。”

吳玫正想什麼,張山衝她微笑著搖搖頭,順著王凱的話頭:“范仲淹在應書院一定有不少故事吧,你能講講嗎?”

王凱為當好課餘導遊,專門研究過范仲淹在商丘的這段歷史,此時正好派上了用場。他流利地道:“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即1011年,時年二十三歲,家境貧寒的范仲淹來到應府書院,如魚得水,十分珍惜這堂般的知識殿堂,不分晝夜,刻苦攻讀。范仲淹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的兒子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嘗,聽任佳餚發黴。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謝:‘我已安於劃粥割齏的生活,擔心一享受美餐,日後就咽不下粥和鹹菜了。’范仲淹艱澀的生活,有點像孔子的賢徒顏回:一碗飯,一瓢水,在陋巷,即使別人叫苦連,他依然樂在其中。”

“范仲淹的連歲苦讀,也是從春至夏,經秋歷冬。別人看花賞月,他只在六經中尋樂。偶然興起,也吟詩抒懷。他有一次寫給書院同窗晏殊一首詩:白雲無賴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簫?多難未應歌風鳥,薄才猶可賦鷦鷯。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鍾期恨即銷。但使斯文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 數年之後,范仲淹對儒家經典諸如《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等書主旨,已然堪稱大通。吟詩作文,也慨然以下為己任。決心擔當起國家興亡的重任。”

“公元1014年,也就是大中祥符七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宮。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商丘即當年的南京,整個城市熱鬧非凡,人們擠擠擁擁唯恐錯過龍顏,范仲淹卻不為所動,仍然一個人閉門埋頭讀書。有個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勸他:‘快去看,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但范仲淹只隨口了一句:‘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抬地繼續讀他的書了。果然,第二年他就中了進士,並成為日後北宋偉大的改革家。”

眾人邊聽王凱講解,邊慢慢遊覽到了應書院內的范仲淹展廳,只見牆上正中張貼著身穿朝服,手持朝笏的範文正公畫像,他微笑地看著前來瞻仰的遊人,口中似乎仍在喃喃吟誦:“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下之憂而憂,後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這位中國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的吟誦之聲穿越千年而來,至今仍然振聾發聵。居廟堂之高的公務員們,你們能夠聽見並且牢記範文正公“先下之憂而憂,後下之樂而樂”的教誨嗎?

最後一站是燧皇陵。在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處,有一座高約 10 米的古冢,這便是給中華民族帶來光明、最早開始人工取火的火祖燧人氏之墓。因燧人氏是傳中的“三皇”之一,這座陵墓又稱燧皇陵。進入陵園大門,首先看到的是一條神道,神道兩邊,有排列整齊的石雕,*肅穆。燧人氏墓冢和雕像矗立於陵區的中心,四周翠柏環抱,綠草如茵。墓前有一通高大石碑,“燧人氏陵”四個大字鐫刻其上。

眾人瞻仰著燧人氏大理石雕像,王凱開始講解:“我們商丘遠古的時候叫燧明國,燧人氏就出生在這裡。他的生卒年不詳,但史載其姓風,簡稱燧人,尊稱燧皇,是華胥氏之夫伏羲與女媧的父親。幾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燧人氏在商丘一帶鑽木取火,成為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他成功取得火種後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被奉為‘火祖’。商丘因此被譽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被中國文聯授予‘中國火文化之鄉’稱號。燧皇陵也因此成為第十屆全國運動會‘華夏文明之火’聖火火種的採集地。”

“燧人氏是怎麼鑽木取火,教人熟食的呢?”張春桃問道。作為一個負責家庭烹飪的女性,她自然關心古人生火做飯的問題。

王凱繼續講道:“關於這件事,《韓非子》、《太平御覽》等古書有記載:在遠古的時候,人們慣吃生食,茹毛飲血。生食腥臊惡臭,傷害腸胃,易生疾病。後來,人們發現用火烤熟的食品味美且易消化,但因雷擊等產生的自然火很少而且在短時間內即熄滅,人們很難得到並保留火種。當時,有一位聖人從鳥啄燧木出現火花而受到啟示,就折下燧木枝,鑽木取火。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人類從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稱這位聖人為燧人氏,奉他為‘三皇之首’。關於燧人氏取火的事,商丘還有另一種法。在遠古時,商丘一帶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經常捕食野獸,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碰時,往往產生火花。燧人氏從這裡受到啟發,就以石擊石,用產生的火花引燃火絨,生出火來。這種取火法在解放前的商丘農村還有人在使用。”

王凱講完,張山補充道:“人工取火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發明者燧人氏是名符其實的‘火祖’,尊稱其‘燧皇’也當之無愧。有了火,人類開始熟食生活,從而引起了生理上的極大變革,使人類從動物中徹底分離出來。火的應用,使人類焚林而獵,開始利用自然去征服自然,因而豐富了人類的食品,人類**的有機結構隨之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大腦結構變得復雜,聰明才智得到發揮。除了‘鑽木取火’和繼之而發明的‘燧石取火’外,燧人氏還發明了搓繩技術,創造‘結繩記事’,為禽獸命名,立傳教治,興交易之道。可以,燧人氏是中華文明的始創者,數萬年來,他的發明創造一直福廕著中華民族的後世子孫。”

聽了張山的講述,大家對燧人氏有了更深的認識。人們仰望著他端坐在正方形大理石基座上,手捧火種的雕像,從他那欣喜的目光,緊閉的雙唇,執著的神情中,彷彿能夠看見這位中華文明的始祖那對人類充滿摯愛的靈魂之光。

遊覽完古城商丘的代表景點,來自湖北的團隊就要離開了,王凱竟有點依依不捨起來。他留下了大家的聯繫方式,然*手道別,連稱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