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季漢彰武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三章 涼軍聲北擊南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三章 涼軍聲北擊南

沙洲交戰結束後,中路軍以區區百餘人的傷亡,活捉五百餘人,殺死兩百餘人,僅有呂布及魏越等二十餘名將領僥倖得活。而後泰山賊們乘勝追擊,將小平津的船隻們也拖走了近百艘,賈詡只能在關中放箭,不敢出關阻攔。

此前,中路軍軍卒常聽聞,涼人在兩河戰無不勝,心中還頗為畏懼,結果初見之下,涼人們洶洶而來,末了卻鬧得灰頭土臉,這讓中路軍信心劇增,將士們私下議論說,**雒陽也並非什麼難事。

對相國董卓而言,這亦不過是一次試探,損失尚且不大,卻揭露出一個非常不利的事實:若是兩軍渡河接戰,麾下部眾對水戰一無所知,若不出奇計,結果定然是凶多吉少。

好在此戰對軍心影響不大,畢竟呂布作戰驍勇無對,縱使身處必死之境,竟也從大河中抱石而出,被士卒們驚為天人,都說中郎將有河神保佑,繼而稱呂布為大石將軍。因此,董卓也未怪罪呂布,反而賜其一件漆金禮甲,及赤金五百。

只是如此一來,便只能坐視陳沖在沙洲上築城,這讓董卓頗為不甘,又唯恐陳沖驟然渡河會戰,一時間茶飯不思,休偃不寧。次日一早,他又召集幕僚商議戰事。

相國先說:"昨日雖然小挫,但亦可見陳賊兵眾徒善水戰而已。沙洲之上,奉先率眾以一敵五,不得已而敗,仍未失我軍威風。現下我軍尚有鷹揚猛士五萬,叛賊至多不過七萬土眾,我等可否依照故計,如對付王匡般,另遣奇兵襲其側翼?"

孟津校尉張濟接連丟城失地,董卓雖不怪罪,他卻羞愧萬分,心中急於立功,便主動上前請戰說:"末將願往河北,還請相國以濟為先鋒,必大破逆賊!"

董卓揮手示意他退下,張濟仍固執立在原地,董卓只好耐心勸說他:"我知你忠心,但今日所議,乃是如何退敵。若有戰事,我哪裡能少得了你呢?你且退下。"

張濟這才默默退回席中。尚書僕射李儒猜出董卓心思,便替董卓把擔憂都說了出來:"逆軍頗善水戰,確實不能硬取。只是陳沖不比王匡,相國派奇軍在他處渡河襲取側翼,若是陳沖固守不出,再派軍卒如昨日般斷去河道,隔絕兩岸,我軍進不能戰,退不能退,到那時便有傾覆之危。"

董卓頷首說:"確實如此,這正是我所慮之事,諸位可有良策教我?"

眾人一時眾說紛紜:董越提議徐徐圖之,不如先拔除孟津南關;胡軫提議置之死地而後生,全軍渡河與其速戰,陳沖必然膽裂;董璜則說不如放開平津關,引誘陳沖渡河,我們在雒陽邙山之下決戰。眾人說的各有幾分道理,但都未能撓到董卓癢處,因此董卓猶豫不決,畢竟他自己也無良策。

就在此刻,平津校尉賈詡終於思慮周全,他上前說:"相國行遷都之策,本來就是做壯士斷腕、保全大體的準備。只是未料到二袁如此不堪,袁紹不曉戰事,袁術不敢前戰,河南、河內諸戰,逆賊無不一觸即潰,我等因此才盤旋雒陽,欲以戰勝而平天下亂事。

陳沖今率幷州大軍前來,與我軍呈對峙之勢。我軍佔邙山之險,陳沖守大河之急,先出師者反為後者所制,我等實無緣由與其會戰。

而歷數我軍之不利,並非難以渡河,而在於叛師圍我三面,軍中兵力捉襟見肘,以至於將士以一敵五,浴血揚戈。如今若要打破僵局,何不如僅留萬眾,仍於北邙對峙,剩餘將士轉而進攻二袁。

二袁一破,則陳沖鼓掌難鳴,他如若識時務,當退兵上黨,固守天井。他如若迎戰,到那時,我軍以九萬之眾,又何懼與其合戰?"

這番話語終於令董卓動心,他連叫三聲"好",又補充說道:"我軍可在河岸大造船只,作渡河決戰之態,即可令陳沖嚴防江灘,亦可矇蔽袁術袁紹,二袁皆是怯懦之輩,此時見我與陳沖二虎相爭,定會自比漁翁,作壁上觀,到那時我分兵奇襲,定能收取奇效!"

說到這裡,他又沉吟少許,提出策對的最後一問:"只是進攻二袁,當誰先誰後?"

李儒不敢落後,即刻作答說:"先攻袁術,再攻袁紹。"

"為何?如今來看,應是袁紹弱、袁術強才對。"

"袁紹雖弱,可他麾下十餘萬大軍,也不能旋滅。而雒陽與酸棗相距兩百餘里,北臨大河,我軍奔襲至少兩日,且行跡難以遮掩,一旦行蹤暴露,陳沖聯絡袁術南北夾擊,我軍也不能驟還,反而孤軍深入,有前後失據之危。"

"袁術雖強,可也有限,他麾下十餘萬大軍,多是草莽山賊,又要提防袁紹、劉表,能用來應戰的不過是孫堅四五萬人而已,只是往來斥候常言,孫堅練兵卓有成效,他亦是善戰之輩,也不能因此輕敵浪戰。"

說到這裡,李儒微頓,他再解剖形勢說:"魯陽與雒陽相隔有一百六十餘裡,往來有青山遮掩,我們正可隱蔽蹤跡,奇兵攻伐。便是一時不勝,陳沖不能渡河相救,袁紹更為我等破膽,亦不能救之,我等也可安然退至伊闕關之後。"

相國非常滿意,他對眾人笑言說:"文優未慮勝先慮敗,這才助我百戰不殆啊。"

他決心已下,當場改換部署,下達任命。

北面以東中郎將董越領萬人駐紮邙山,在山頂建立兩丈高的麾蓋,再插上黑底金邊的董字大旗,以體型似董卓者在麾蓋下故布疑陣。山下則由平津校尉賈詡負責,招募船民百姓,於小平津處大造船只,造好後用於水師演練,必須成功迷惑陳沖。

南下之軍董卓非常重視,他打算親征魯陽。

為求一擊必成,他可謂是空巢而出,手底下的精兵猛將盡數調來:如伊闕校尉李傕、廣成校尉郭汜、太谷校尉華雄,皆是軍中有名的善戰良將、百戰勇將,董卓將其與麾下的一萬五千士卒調離三關,作為南征的前鋒。

守關的人選,董卓打算以非嫡系的西園校尉吳匡、張璋及助軍校尉趙融率萬人進行換防,他們麾下都並非強兵,自己指揮也不能稱能,但守城關是堪用的。

南征的主力安排,董卓則調來西中郎將徐榮、虎賁中郎將呂布、南中郎將胡軫各領萬人。主力從伊闕關南出,過陽人、梁縣,沿霍陽山列陣直逼魯陽。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他還計劃另派一支奇兵,以孟津校尉張濟、北軍中侯張遼共領五千騎,出轘轅關入豫州,做出攻取陽翟的姿態,等豫州大軍集結防禦,這支奇兵再先南而西進,繞開平頂山,側擊魯陽之後,隨後佔據滍水要道,正可阻攔袁紹援軍。

此次出兵計劃,較此前所言還多上一萬,這是大家又商議後,覺得毋須再於陽武留兵的結果,由是將徐榮召回,這般便還有餘裕再分兵佯動。

敲定計劃後,董卓大為滿意,留幕僚們在一起用膳。又在飲宴時,他舉杯對眾人感嘆說:"年前我識人不明,竟致使叛賊蜂擁,逆師成群。諸位陪我共渡患難,可說是我的肱骨之臣,若是此戰功成,讓我平叛破賊,天下州郡任君選取。"

他又記起呂布,呂布落水出河,頗受風寒,此日正在家中休憩,便又當眾對隨從說:"送一壺熱酒給都亭侯,讓他好好休養,他何時病好,大軍何時開拔。"在座的涼人從前頗為輕視呂布,此時聞言,又多了幾分妒忌,但也不敢顯露於臉上。

於是胡軫主動上前問說:"相國說天下州郡任我等選取,當是以功勞高低評定罷!"待董卓頷首,他再問說:"卻不知,若我生擒二袁,可選何地?"

四周氣氛都高熾起來,董卓莞爾道:"汝願選取何地?"

胡軫朗聲答說:"願為司隸校尉,獨坐朝前,以鞭笞公卿為暇耳!"

這話簡直說出眾人心聲,董卓大笑,眾人也都跟著大笑。董卓親自給胡軫倒了一杯酒,衝他點頭:"公卿體弱,你還是要給他們幾分薄面。至於司隸校尉之職,我等你拿二袁來換!"

到七月二十三,董卓佈置基本落實,呂布也病癒還軍,董卓便領步騎五萬,南出雒陽。一如計劃,張濟、張遼領騎軍五千,先與大軍分散,斜出轘轅關,直往陽城而去,而董卓令大軍在伊闕關前休養一日,在太陽落山後,他當即號令全軍,全速奔赴梁縣。

但好巧不巧,聽聞陳沖兵臨孟津的訊息後,破虜將軍兼領豫州刺史孫堅經過近半年整備,終於認為軍隊可堪一用,於是上稟後將軍袁術,於今日起兵,高舉破虜大旗,與振軍校尉關羽合步騎五萬,過魯山北上河南。

兩軍事先都隱瞞訊息,以圖出其不意,先發制人,不約而同的選擇在夜間行軍。董卓多是騎軍,走得稍快,一夜行九十餘里,而孫堅步卒為主,走得稍慢,一夜行六十餘裡。

次日,秋日從嵩山探出幾束朝暉,兩軍在廣成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