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季漢彰武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章 高陽敗績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章 高陽敗績

公孫瓚得知訊息後,一面傳信雁門郡,請求段煨出援軍幫助抵禦鮮卑,一面留下田楷領三千兵馬鎮守漁陽,而後就命即刻翻越燕山山脈回擊。

他讓公孫紀帶口信給程緒說:“你們專心守易京,我領兵去打東面之敵,東面一退,易京之圍自解。”程緒不以為然,他對公孫紀說:“君侯在外征戰,總是想速戰速決,卻不想易京被圍,糧草輜重接濟不上。一旦賊軍堅守不戰,他只帶有月餘糧草,一旦用完,幽州的局勢就全敗壞了。”

公孫紀覺得很有道理,就像程緒請教對策。程緒又說:“可以這麼和君侯回覆,就說我軍兵數雖少,但糧食充足,袁賊兵數雖多,但是遠道而來,又要供養烏桓大軍,糧食用度必然誇張。君侯不如進至范陽,與易京相互援助,帶其糧食用盡,不得不撤兵的時候,君侯率軍追擊,自然就大獲全勝了。”

公孫紀把程緒的話轉告了公孫瓚。公孫瓚也深以為然,他說:“程緒還是有些智謀的,那就還是守城罷。”但他念及這是袁紹首次攻入幽州,自己卻要守城示弱,心中還是有些許不快,便又說:“只是守城之前,還得先打一小仗,滅滅袁賊的威風,也叫賊軍心中畏我。”

於是公孫瓚令六萬大軍自廣陽安次南下,徐徐抵達范陽,自己則率四千精騎火速向南,過範陽而不入,接連越過易水、順水,直抵高陽城西。高陽與易京只有一水之隔,此次袁紹大舉進攻易京,便以此作為進攻易京的前哨,也是轉運糧秣的中樞。

公孫瓚來得太快,待他抵達高陽城西三十裡的時候,高陽的袁軍尚在集結整頓,袁紹發現有燕軍南下時,還頗是惶恐了一陣。但他們的斥候隨即來報說,燕軍的前鋒貌似不到五千人,後方也沒有援軍的樣,這才又安下心來。

過了半日,斥候又回報說,這群燕軍渡過滱水後,便原地不動了,只簡單修了一座浮橋,在水邊炊食煮飯。袁紹聽罷大笑,對諸將說:“這群燕人,都與公孫瓚一個德性,區區數千人也敢背水紮營,看來是要與我軍挑戰呢!”他還不知是公孫瓚親至,故而有此言論。

不多久,果然又有使者回報,說敵軍派人到營前挑釁,自稱是燕軍精銳,說什麼“我等遠道而來,車馬勞頓,不能奔襲,但欲與爾等比比高低,故背水列陣。爾等儘管來攻,我們要是退到西岸,就算輸了,絕不會苟活。”

袁紹聞言嗤嗤冷笑,對眾將說:“我八萬大軍在此,在北又有強援數萬,刀劍堆積可成鐵山。此輩竟妄想螳臂當車,殊為可笑!”當即就命使者去回應:“那就明早一戰,看誰才是河朔真豪傑!”

次日清晨,正是東邊的太陽從雲靄間顯現的時候,袁紹長子袁譚領八千步騎抵達約戰的地點,果然看見燕軍在河邊列陣。袁譚打量著燕軍的陣型與旗幟,心中正估算著此戰的敵將該是何人,此時忽見對面一陣變化。人群熙攘,逐漸向兩翼展開,露出中陣的數百匹白馬騎士,他們高舉白鹿旗幟,身穿銀色甲冑,高舉的長槊在晨光下熠熠生輝。

是白馬義從!袁譚瞬間醒悟,他的軍師王脩亦變色道:“是白馬賊親自來了!”眾人眼見白馬義從如神人般的英姿,一時間士氣也有些低靡。唯有其妻弟文陵卻不驚反喜,鼓舞士氣說:“兄長不要多慮,白馬賊自己不守堅城,不主強軍,卻孤身來此犯險,這是我軍立下大功的良機啊!況且我軍兵精甲全,豈是燕人勇武便能取勝的?”軍中士氣這才稍緩。

公孫瓚一亮旗幟,便傾眾發起猛攻,想趁袁軍立足未穩,率先把他們陣型沖垮。選擇進攻的角度是自北翼向南穿插,以白馬義從為前鋒,輕騎左右抄掠掩護,而後逐個分割袁軍消滅。這樣的攻勢公孫瓚已用過數次,在與袁軍的交戰中屢試不爽,故而每次都能先勝,故而公孫瓚極有信心。

而袁譚令全軍分為三部,自東向西列為三個方陣,分別由管統、文陵、劉詢各自統帥。與燕軍人人配馬不同,袁軍沒有這麼多馬匹,八千步騎中足足有六千步卒,但他們也不是沒有優勢,這八千步騎人人披甲,便連馬匹都覆有半身,與燕軍中只有白馬義從批有重甲形成鮮明的對比。

公孫瓚令白馬義從直攻文陵部,但就近衝陣之後卻發現並未如想象般順利。袁軍甲士列圓陣,騎士也下馬持弓,站立馬前不動,待白馬騎士靠前,他們忽然下令射擊,霎時間萬箭齊發,義從們的攻勢也為之一緩,再短兵相接時,義從們只是稍稍撞出一個小缺口,但隨即又被重甲士卒們填補。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公孫瓚見一衝不成,隨即整隊,再次組織衝擊,身後的輕騎發出掩護的箭幕,自己則沿著原先的地點再次鑿了過去。但再上前時,見袁軍中忽然湧出一隊甲士,手持丈八長戟,一手拄在地上,一手高抬戟尖,彷彿一道鋒芒組成的鐵壁,正對著義衝來的馬匹。戟尖與馬腹向向而入,不少人都聽到“噗”的一聲,那是戟尖穿入馬體的聲音,兩軍之間頓時一片人仰馬翻。

袁軍自己也沒料到初成的大戟士竟有如此威力,反應過來時,燕軍已頗為膽怯,主動向北撤出戰線,在半里外迴旋著思量對策。但這一撤,卻把浮橋暴露出來,袁譚見狀大喜,下令三部西進,就要趁此斷去燕軍的歸路。

公孫瓚這才發覺自己犯了昏招,連忙又引兵去搶橋,三陣中重騎出陣阻截。論變陣進攻,袁軍騎士或許遠不如燕軍靈活老道,但如今戰場形勢卻容不得這般變化,騎士們交匯在一處,塵煙飛速騰起,其中伴隨著綿綿不絕的兵擊之聲。

有這層援助,管統部就此成功佔領浮橋,並朝天呼嘯怪叫,以壯聲威。燕軍見退路已絕,自己野戰又落入下風,頓時陷入極沮喪的境地。先有十餘騎向滱水奔去,隨即大部如潮湧般奔潰,一股腦地向水邊奔去。公孫瓚大聲喝止,但隨即為袁軍重騎所追擊,陣型難以重整,而燕軍競相策馬泅水,為暗流所淹沒的也不知有多少。僅有數百騎越水而走,下馬投降的也有千餘人。

袁譚獲此大勝,發現公孫瓚也越水而走。即刻下令重騎脫下鎧甲,過浮橋輕裝追索。向北賓士五十裡,果然發現有白煙繚繞,一群甲冑不齊的潰兵正在荒野中炊飯,袁軍騎士趁機再戰,又將其擊潰,燕軍殘部死傷枕籍。

而公孫瓚相貌奇偉,言行之間自有一股雄壯之風,又身穿亮銀色明光鎧,為袁騎一眼認出。於是數十騎團團包圍傾力打他,公孫瓚一時不得出,窘迫至極,向麾下連呼“救我”,但旁人只顧得逃命,哪裡管得了他?搏殺間,袁騎中有一箭飛出,正中公孫瓚右臉,公孫瓚吃痛之下,以為自己定然喪命,悲嘆道:“我竟死小兒之手乎?”

袁騎正要下馬斫頭,心中高興至極。然而事起突然,三支連珠箭自空中飛射而過,三騎應聲倒地,一時間將眾袁騎鎮住,但見一人廝殺入人群,左手以鉤戟割喉,右手劍光如電,短時間竟連殺五人,如切紙般衝到公孫瓚面前。

公孫瓚見是趙雲趕到,大喜道:“子龍救我!”但因臉頰中箭,聲音也因疼痛而變了形。袁騎們見只有一騎來救,當即又圍成一圈上前拼殺,趙雲卻不管騎士們,躲閃間以鉤戟連刺馬匹,引得馬匹們連連嘶鳴,起身躍跳,袁騎們把握不住韁繩,不少被顛倒在地。趙雲趁勢扶起公孫瓚,從人群中廝殺了出去。

仍有十餘袁騎尾隨了十數裡,但對趙雲無可奈何,也就只能退去了。

公孫瓚死裡逃生,對趙雲大為感激,兩人逃回范陽之後,公孫瓚立刻擢升趙雲為涿郡都尉,但此次滱水之戰中喪命的精銳,卻是無可挽回了。

而影響更為深遠的是,公孫瓚此前與袁軍野戰,若不是倉促迎戰遭遇伏擊,從來都是逢戰必勝。但在此次合戰中,公孫瓚本打算在戰前打擊敵軍士氣,以軍中精銳主動迎戰袁譚軍,結果卻遭遇脆敗,從頭至尾看不見分毫勝利的可能,幾乎全軍覆沒。這導致燕軍極為恐慌,士氣低靡至極,便連公孫瓚本人也一蹶不振,但對戰事悲觀至極。縱使麾下仍有六萬兵力,公孫瓚卻只固守而已,興不起再與袁軍決戰的念頭,每日但對鏡嘆傷而已。

袁軍趁此勝利,往北進圍易京,東面的烏桓各部趁機抄掠漁陽、廣陽、上谷三郡,幽州形勢頓時大壞。

好在雁門段煨反應迅速,他收到公孫瓚與王凌訊息後,即刻出兵幽州,在烏桓有所反應之前,快速佔領高柳、馬城、寧縣、廣寧四縣,各留一千兵馬駐守後,他領一萬步騎飛駐居庸關,在此等待晉陽霸府的回應。

而劉備得知訊息後,一面遣使斥責袁紹,責令其退軍,一面整頓軍務,點將聚兵。鮮卑軻比本來打算趁勢攻伐代郡,但見南方漢軍聲勢浩大,也不得不彙集各於彈汗山,暫時觀察形勢。

一時間河北風雲變幻,似乎隨時會有大戰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