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之大伯是曹操最新章節列表 > 第119章 借刀殺人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19章 借刀殺人

曹操聽侄子說曹德的意思是要他慎殺名士,不是不能殺名士,不由得問道:“什麼意思?”

曹恪道:“像這種在海內享有極高聲望之人,能不殺那就不要殺。”

曹操“哼”了一聲,道:“可那邊文禮不願與我合作,這也就罷了,他居然還在背後誹謗為伯。這樣的人, 為伯還不能治他的罪了?”

“大伯當然可以治他的罪。”曹恪道,“只是……”

“只是什麼?”曹操問道。

曹恪說道:“只是殺了他,恐會造成兗州士林震動,到時候……”

曹操冷冷地打斷曹恪的話頭,道:“到時候又如何?無非就是他們對我心懷怨恨,在背後誹謗為伯罷了,他們還敢起兵反我不成?”

曹恪心說他們還真敢。

嘴上說道:“大伯殺了邊讓, 必會大失士族之心。如果有個野心家利用這種局面,在下面搞事, 到時候名聲和利益都受到損害的,還是大伯還以及我們曹家。”

“賢侄以為你大伯是什麼人?會怕那些世家不成?”曹操冷冷地道,“那些世家要是膽敢搞事,為伯必將他們殺得血流成河。”

曹德不等曹恪說話,搶先道:“大兄,話不能這麼說。孟子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把那些世家都得罪了,對兄長有什麼好處?”

曹操怒容滿面,厲聲道:“照你這麼說,那邊文禮罵我,我還不能把他怎麼樣?甚至還得擺出個尊賢愛士的姿態,對他恭恭敬敬的?”

“兄長稍安勿躁,小弟不是那個意思。”曹德連忙說道。

“那你又是什麼意思?”曹操目光冷峻, 逼視曹德。

曹恪見曹操臉色不善,知道他是鐵了心要殺邊讓,自己和老爹根本勸不動。

可是公開殺死邊讓, 會造成可怕的後果,這是他不樂見的。

那邊,曹德似乎也知道自己勸不住大哥,欲言又止。

曹恪思量片刻,對曹操說道:“就算要殺,也應該假手他人,而不是自己上陣,以免髒了自己的手,影響自己的名聲。”

曹操哈哈一笑:“名聲?虛名而已,又有何用?”

“大伯此言差矣,名聲怎麼會沒用?”

曹操“哦”了一志的,道:“你倒是說說,虛名何用?”

曹恪道:“當今時代,士人最重名聲。有了這些虛名,就可使得自己變得富有號召力,可以召集天下的俊傑為己所用。如果沒有這些虛名,而想在這世上成就大業的話,會寸步難行。”

曹操似乎是被曹恪的言論說服了,點了點頭。

想不到自己這個侄子, 居然對世情看得如此透徹!

他臉色稍霽, 說話的語氣也變得溫和起來:“說得也有道理。那以你之見,那邊文禮為伯不能殺了?”

“能不殺就不殺,如果硬要殺,最好假手他人。”曹恪重複了一遍自己之前提到過的觀點。

“賢侄莫非是要為伯用借刀殺人之計?”曹操似乎明白過來,問道。

“不錯。”曹恪輕輕頷首。

他不得由想起歷史上曹操借刀殺禰衡的事例來。

歷史上曹操迎奉天子並遷都到許縣之後,遇到一個叫禰衡的名士。

那禰衡恃才傲物,不把曹操放在眼裡。

他在被孔融推薦給曹操之後,經常在公眾場合羞辱曹操以及曹營眾將。

曹操忍無可忍,卻又擔心殺了禰衡之後會造成當年殺邊讓那樣的後果,導致轄境士族皆反,於是用借刀殺人之計,將那位狂士送到荊州牧劉表那裡。

劉表也不容禰衡,可也不敢殺他,便將他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裡去。

黃祖是個粗人,哪裡會慣著禰衡這個狂士?於是在一次言語衝突過後,便當機立斷,命衛士將禰衡處斬。

曹恪覺得曹操可以將他未來對付禰衡的手段提前用在邊讓身上。

如果張邈、陳宮再像歷史上那樣,以曹操擅殺名士為藉口起兵反叛,並迎立呂布為兗州新主的話,將會失去正當性。

曹操未殺名士,至少沒有在明面上殺害名士,那與士族就還有和解的餘地。

那些士族在反對曹操的態度上,至少不會像原本歷史上那樣堅決。

曹操似乎是被侄子說動了,問道:“我怎麼借刀殺人?借誰的刀?”

須臾,又道:“陶伯秋如何?”

曹德搖搖頭,笑道:“陶伯秋只怕沒這個膽子。”

陶商性子比較軟弱,哪有膽子冒天下之大不韙殺害名士?

曹操“嗯”了一聲,點了點頭,以示對二弟的言語表示認同。

陶商,確實沒有成為他曹操之刀的可能。

可是曹恪卻有不同看法:“小侄以為大伯可授意陶伯秋請邊文禮去徐州。”

曹操訝然道:“還是借陶伯秋的刀?”

“不一定要借陶伯秋的刀,反正就是可以利用陶伯秋將邊文禮引到徐州。”曹恪說道。

曹操眼前一亮,問道:“怎麼引?”

曹恪道:“邊文禮與陶恭祖素有交情,現在陶恭祖剛死不久,身為好友的邊文禮不去弔唁說不過去。”

曹操頓時會意,道:“為伯授意陶伯秋請邊文禮過去參加陶恭祖的葬禮?”

曹恪頷首道:“確實可以用這種方式將邊文禮引到徐州。他恃才傲物,目空一切,言談間很容易得罪人。陶家舊部,多的是丹陽武夫……”

“為伯明白了。”曹操經曹恪提點,似有所悟,手撫長鬚,臉上露出一絲陰笑。

……

一個月後,新任徐州刺史陶商讓人給遠在兗州陳留的大名士邊讓寫了封信,說父親不幸去世,希望邊世叔能夠前來郯城參加其父的葬禮。

邊讓沒有多想,帶著妻子啟程,前往徐州。

他趕到郯城刺史府,見了陶商,又在陶謙的靈前上了幾柱香。

陶謙下葬的時候,他也到場,和曹豹、許耽等陶家舊部一同送葬,接下來又在郯城呆了半個月,才動向返回兗州。

不幸的是,他歸途路過蘭陵縣的時候,竟然在官道上遭到一夥歹徒襲擊,最後與妻子一同死在荒郊野外。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不久,蘭陵縣令聞訊趕來,著手調查此事,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殺害邊讓的兇手是附近的一夥山賊。

然而民間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殺死一代名士的真兇是某位丹陽兵將領,只因邊讓曾經在參加陶謙葬禮的過程中出言不遜,得罪了人。

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只有那些歹徒知道。

……

邊讓身死的訊息傳到曹恪耳中的時候,已經是這年的六月了。

六月,與蔡家約定提親的時間已到,是應該動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