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之大伯是曹操最新章節列表 > 第83章 陶謙遣使求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83章 陶謙遣使求和

小校聽到曹恪叫他暫緩前去叫陳登離開,隨即停住腳步,轉過身來,望望坐在大堂一側的說話之人,又望望坐在大堂公案後面的曹操,不知如何是好。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曹操有些不悅,問曹恪:“你這是何意?”

曹恪見曹操有些不高興,內心還是有些懼怕的。

不管怎麼說,曹操都是一代梟雄,猛人中的猛人!

不過曹恪還是直言勸道:“末將認為,使君應該讓陳登進來,和他談談,看看他會說些什麼。”

曹操雙眉一挑,問道:“你希望我與他議和?”

曹恪暗道大伯你說對了,我還真覺得你應該和陶謙的人談判,爭取雙方和解,並從中謀取一些好處。

昨天,他曾聽押運輜重過來的任峻說過,現在曹軍後方糧草供應已是嚴重不足。

任峻和委託他帶話給曹操的荀彧都希望戰爭能夠在過年之前結束。

當然,糧草問題只是荀彧和任峻兩人希望戰爭早日結束的一個重要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作為曹軍根據地的兗州目前雖然看起來風平浪靜,其實危機四伏。

地方上的大多數士族、豪強心底裡因為曹操出身不好,對他並不服氣。

他曹某人還頻頻出臺法令,打擊不法士族和豪強,大有要和士族、豪強這個階級對著幹的架勢。

那些士族、豪強容得下他曹某人才怪!

他們就算明面上幹不過曹操及其背後的勢力,那也完全可以在曹某人背後扯後腿,讓他啥事都很難幹成。

因此,荀彧和任峻都希望曹操早日率大軍班師,以防發生意外。

對於荀彧和任峻的擔心,曹恪也是完全能夠理解的。

歷史上曹操第二次討伐徐州的過程中,張邈和陳宮不就趁著曹軍主力不在,將呂布引進來了麼?

呂布進入兗州後,所到之處,原屬曹營的士人和官吏望風而降。

幸好有荀彧和程昱二人在,曹操才能夠以尚在手中的鄄城、範縣和東阿這三座城池為根據地,和呂布抗衡,最終取得勝利。

曹恪覺得曹操應該在兗州種幾年田,待內部穩固之後再出兵征討四方。

不過曹操一心要那徐州,他之前也不好在這種大事上出言阻攔。

萬一曹操一個不高興,讓人把自己砍了怎麼辦?

當初在費縣的時候,勸曹操將出兵日期推遲那麼幾個月,已經是自己當時能夠做到的極限了。

不過今天,曹恪聽說陶謙遣使議和,頓時覺得正好可以和曹操說說這事了。

打這場仗對於曹操來說,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好處。

陶謙儘管屢戰屢敗,但勢力還在,尤其是手上的丹陽兵並未受到重創。

茱萸山之戰中受損最嚴重的,不過是臧霸和呂由兩人統領的兵馬罷了,三萬丹陽兵只戰死了兩千餘人。

彭城攻防戰中戰死的大部分是汲廉的部曲。

歷史上曹操兩次東征,失去的很多,得到的很少。

打徐州之前,他失去了跟隨在老爹曹嵩身邊的宗族基本盤,以及一大筆可以用來充作軍費的財富。

進入徐州後,因為傳說中的屠城,他失去了許多為避戰亂流落四方的人才。

那些人中,有諸葛瑾、諸葛亮兄弟,有徐盛……

有些人才最終為他人所用,他們中的某些人後來甚至成了曹家的勁敵。

曹操還因為傳說中的屠城,失去了徐州當地的民心。

後來徐州這個地方在曹操治下一直安定不下來,多次易手,先後為劉備、呂布所據。

曹操後來在無奈之下,將此地委任給臧霸、孫觀、孫康、吳敦、尹禮這些地頭蛇去治理。

曹丕稱帝後,借東征孫權之機,奪了臧霸的兵權,將曹家的嫡系勢力打入徐州,這才解決了問題。

曹恪為了避免以後出現那些問題,打算勸曹操與陶謙和解,在雙方的談判過程中謀取利益。

陶謙年事已高,很快就要死了。

歷史上他不就是死在明年的嗎?

他一死,徐州必亂。

陶家嫡系曹豹和徐州本土豪強糜竺、陳登等人到時候定然會爭權,從而引發矛盾。

那時,我軍完全可以趁亂出兵,收拾殘局,和平接管徐州。

徐州富庶!

把一個富庶的徐州打得破破爛爛的,對曹家和曹操來說,好處到底在哪裡?

想到這裡,曹恪就勸說曹操:“兵書雲:不戰而屈人之兵,乃上上之策。現在聯軍東征徐州已兩月有餘,糧草吃緊,後方兗州也不是很安穩,而陶家軍主力仍然沒有被我們殲滅,且死戰不降。今日陶恭祖在茱萸山之敗以及彭城失陷的雙重打擊下,遣使求和,末將私下裡以為使君最好還是與徐州那邊過來的使者談談。”

話音剛落,大堂內眾將開始低聲議論。

議和?

現在我曹袁聯軍屢戰屢勝,氣勢如虹,正該趁得勝之餘威,一鼓作氣地將敵人殲滅,全據徐州,為什麼要與他陶恭祖議和?

曹恪聽了眾人的議論,不為所動。

曹操道:“與陶謙議和,那我們之前的仗不是白打了麼?”

“怎麼會白打呢?”曹恪道,“使君完全可以在議和的過程中與陶恭祖的人討價還價,索取利益。”

“這……”曹操心中躊躇,一時拿不定主意。

戲志才道:“不可!我軍一旦與陶恭祖達成和議,以後再想進入徐州可就難了,畢竟背刺盟友,在道義上說不過去,師出無名啊!”

也許是過於激動,他說完之後劇烈地咳了幾聲。

曹恪噗嗤一笑,道:“非也,我們最多等個一年半載,就有機會進入徐州,且不用背上背盟的罵名。”

戲志才訝然問道:“曹司馬何出此言?”

曹操也問:“機會從哪裡來?”

曹恪道:“陶恭祖年紀老邁,身體也不好,我料他在一年之內必死。”

此言一出,舉座皆驚。

“陶恭祖一年內會死?”戲志才喃喃自語,似有所思。

曹操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問道:“賢侄就這麼肯定?”

曹恪知道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陶謙將會在明年病死,因此自信滿滿地說道:“百分之百肯定。”

“百分之百?”曹操似乎聽不懂這句話的意思,有些莫名其妙。

“就是有十成的把握。”曹恪連忙解釋了一句。

須臾,又道:“陶恭祖一死,徐州本土士族肯定會重新尋找代理人來接掌徐州,這樣勢必會和陶家嫡系曹孝威等人發生衝突。使君到時就可以趁亂而入,以最小的代價奪得此地了。”

曹操冷靜下來沉思半晌,似乎覺得曹恪的主意不錯,頷首道:“好,就依賢侄之言!”

他隨即叫從事王必上前,吩咐道:“你帶五十名軍士出城,將陳登接到這裡來!”

王必道了聲諾,領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