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三國之最強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十七章禍亂天下郭奉孝?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九十七章禍亂天下郭奉孝?

第九十七章禍亂天下郭奉孝?

荀彧對郭嘉的評價,不可謂不高,何況,此時的郭嘉,不過是一名十四歲的少年,若是被外人聽到了這個評價,肯定要吃驚和質疑。但是對於劉照這個穿越者而言,他自然並不會因此而大驚小怪,他心裡納悶的,依然是為何荀彧對郭嘉的評價如此之高,卻遲遲不肯將郭嘉介紹出來。

因此,劉照聽了荀彧的話之後,並沒有做出什麼特別的表情和表示,只是靜靜的等待荀彧的下文。

彷彿是猜到了劉照的心思,荀彧微微苦笑一聲後,接著道:“臣之所以一直遲疑著,沒將郭嘉推薦給殿下,乃是因為郭嘉此人,就像是一把鋒銳無比的利劍一般,一旦駕馭不好,便會傷到人主自身。”

此話一出,劉照才真的震驚了,後世對郭嘉的評價,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除了在郭嘉的個人作風方面有一些詬病外,無一不是肯定他對曹魏政權崛起所作的貢獻。

可是,在荀彧眼裡,他滿口盛讚的郭嘉,竟然如此危險?

“世人只知,陽翟郭氏,以精研律法而出名。然而,潁川乃韓國故地,申、韓之遺風尚存,法家學說十分盛行。法家之道有三,曰法、術、勢,律法之學即出自於‘法’。然而,自韓非相容並顧,集法家於大成以來,法、術、勢這三門學問,便已經合而為一了,郭氏傳家之學,又豈徒律法而已?”說到這裡,荀彧也是悠悠的嘆了口氣。

“不過,自我高祖皇帝斬蛇起義,推翻強秦以來,先是以黃老學說治國,之後更有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此,潁川的各個世家閥族,這才逐漸摒棄了法家學說,轉而以儒經傳家,即便是依然研習法家的家族,也漸漸偏重於律法一道,而絕口不談術與勢。只不過,一地的民風與學風,又豈是那麼容易改變的。潁川的民風,是出了名的‘好文法、喜爭訟’,而潁川的學風,又是典型的‘法興儒弱’,因此,才有了潁川‘多智謀之士’的名聲。”

“孔子曾經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若是天下之人,都像潁川這樣,‘好文法、喜爭訟’又‘多智謀’的話,那天下大亂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從這點來說,漢武帝罷黜百家,卻唯獨推崇儒術,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郭公則,他腹中若是能少學些權謀之術,就算是心胸略微窄些,也不至於釀出大的禍患來。”

“然而,郭公則腹中的那一點權謀,若是跟郭嘉相比,簡直就如螢蟲與皓月爭輝耳。郭嘉年紀雖小,但是天生聰慧,讀書過目不忘,舉一反三(劉照:這話怎麼聽著如此耳熟!)。若他僅僅生得聰明也就罷了,偏偏,他卻把所有的天資,都用在了法家與兵家的學問上,就連道家之言,都有所涉獵,卻唯獨不怎麼看重儒學。”

“這樣的人,雖說是天縱奇才,如果用得恰當,便可以扶助人主鼎定乾坤,若是用得不當,則禍亂天下者,必此人也!”

“文若!你這些話,毋乃太過?”劉照一時間被荀彧的言詞給嚇到了,這說的,還是郭嘉嗎?

荀彧搖搖頭,道:“臣所言,並無誇大之處。其實,若僅論籌謀畫策,運籌帷幄的本領,臣與公達,皆不輸於郭嘉。可是若論見微知著,察見淵魚,洞悉人心,揣摩人意,臣等皆不如郭嘉。而郭嘉的危險之處,正在於此。”

劉照聞言,愕然之餘,經過一番思索後,竟也漸漸覺得荀彧所言,正與歷史相合。

在後世,郭嘉的智謀水平到底如何,爭議頗大。喜歡他的,認為他可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相提並論,而當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的光環,被後人逐漸破除之後,郭嘉在人們心中,更是儼然位居三國智士之冠。

而對郭嘉並不狂熱追捧的人,則認為,郭嘉在曹操陣營當中,也就是一般的謀士,其貢獻遠不如二荀那麼大。

這種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事實上,翻開《三國志》,前前後後對應著看,大家就會發現,曹操陣營的每次重要決策,幾位主要的謀士,基本全都發表了看法,而且看法也基本大同小異。換而言之,郭嘉出過的主意,荀彧、荀攸乃至程昱等人,也全都說過,整個決策過程,算是“集體討論”,而非郭嘉一人的功勞。

可是,這卻不能解釋,為何曹操對郭嘉那麼看重,那麼倚重,那麼的讚不絕口。當初,曹操一見郭嘉,就說出了:“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的話語,這麼高的評價,除了曹操對荀彧說過“吾之子房也”,再無第二人有此殊榮。

之後,曹操對郭嘉的評價,還有“唯奉孝為能知孤意”、“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等等,甚至在赤壁之戰失敗後,還有“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感嘆。

這就矛盾了,一方面,郭嘉所出的主意,其他的謀臣也都說過,另一方面,曹操卻好像覺得唯獨郭嘉出的主意,最合他心思一般,這又是為什麼呢?

就說赤壁之戰後的那一句話吧,如果郭嘉真的活到了赤壁之戰,曹操就一定不會遭受失敗嗎?難道只有郭嘉有那個見識,可以避免曹操的失敗?

其實不然,在赤壁之戰的過程中,有人早早的料到了孫劉會結成聯盟,這個人是程昱,曹操得荊望吳,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便順江東下,討伐孫權,也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這個人是賈詡。也就是說,在赤壁之戰的過程中,曹操一方的謀士,並沒有突然集體犯傻,或者全部失語,而是盡了責任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那曹操為何還要感嘆郭嘉已死呢?難道真是想借郭嘉來羞辱或者鞭策其他的謀士嗎?不然,至少以曹操的領導水平,還不至於如此。

結合荀彧所說的一番話,劉照終於解開了自己心中的這個謎團。其實,曹操一直所看重、所倚重的,並不單單是郭嘉出謀劃策的能力,而是他“洞悉人心”、“揣摩人意”的本領。

有了這個本領,郭嘉就能很準確的把握住敵人的心思,進而大膽的預判敵人的動作。比如,官渡之戰前,劉備借攔截袁術之機,襲取了徐州,重新自立門戶,曹操本想討伐劉備,卻怕袁紹乘機南下,正在遲疑間,郭嘉分析道:“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眾心未附,急擊之必敗。此存亡之機,不可失也。”於是,曹操果斷進攻徐州,打敗了劉備,收降了關羽,而袁紹,卻因為小兒子有病,不肯出兵,最終措施良機。

而在官渡之戰期間,袁曹相持的時候,曹操這邊,很害怕孫策乘機襲擊許都。但是郭嘉卻說:“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事情也果如郭嘉所料。

其餘諸如“遺計定遼東”之類的故事,就不必再一一贅述了。總之,郭嘉對於敵人,總能料敵先機,甚至有“大預言術”的神棍光環。

而有了這個本領,郭嘉對於自己主上的心理揣摩,也同樣把握的很準。

事實上,這個本領,算是謀士們的基礎職業技能。揣摩一詞,最早就是用在謀士們的老前輩,戰國時代的縱橫家身上的。想要讓君主採納自己的意見,就必須揣摩清楚君主的想法。當初,商鞅見秦孝公,前兩次,分別用帝道和王道之術,來遊說秦孝公,結果秦孝公聽得直打瞌睡,一點興趣都沒有,第三次,商鞅換了霸道之術,但是,雖然得到了秦孝公的肯定,卻沒被秦孝公採納,第四次,商鞅一上來,直接說富國強兵之術,秦孝公一聽,立刻膝行至商鞅身邊,聽得津津有味,最終破格啟用了商鞅。

而在漢末,就要不要擁立漢家天子一事,曹操與袁紹的謀士,也分別有兩種很有意思的說法。

曹操這邊,是毛玠說的,叫做:“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而袁紹那邊,則是由沮授和田豐說的,分別叫做:“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挾天子以令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

後人在替曹操翻案時,往往就此順帶譏嘲一下袁紹一方的謀士,格調不高。其實,毛玠固然是有名的清廉正直之士,沮授和田豐也同樣享有忠義之名,他們的格調,豈會真的那麼低?

事實上,格調比較低的,反倒是他們的主公袁紹。袁紹自恃出身高貴,一直不把漢室朝廷放在眼裡,如今,好不容易有了裂土割據,發號施令的機會,他又怎麼肯把皇帝請到身邊來,給自己背一個包袱?而正是看出了袁紹這種輕視漢廷的心態,所以他的謀士,才會一口一個“挾天子”,而非“奉天子”了。

不過,雖說揣摩上意,乃是謀士的基本職業技能,但是技能水平,各自有高有低,而郭嘉,則是其中的佼佼者。曹操所謂的“唯奉孝為能知孤意”,就反應了這一點。而他在赤壁之戰後對郭嘉的感懷,也並不是說其他謀士出不了主意,而是其他謀士,沒法把握曹操的心思,把話說得最為恰當、最合曹操的想法。因此,越是謀士們事實上已經盡了責,越是曹操後悔自己沒有聽從謀士們的意見,曹操便越是要感懷“為能知孤意”的郭嘉。

只不過,揣摩上意,雖然是臣子必備的技能,卻也是君主最為忌憚和痛恨的地方。

關於這一點,其實韓非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韓非子》中《主道》一篇有云:“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自將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意思就是“君主不要表現出自己的慾望,如果君主表現出自己的慾望,那麼臣下就會粉飾自己的言行來迎合君主;君主沒有表現出自己的意願,君主如果表露出自己的意願,那麼臣下將會表現出特異的才能。”

因此,君王往往會採用權術乃至詐術和騙術,來駕馭臣子,免得臣子掌握到自己的喜好和弱點,並籍此欺瞞甚至是控制君王。

可是這個郭嘉,卻是一個“心理學”的高手,十分擅長洞悉人心,揣摩人意,每個人在他面前,就彷彿是在面對美劇《犯罪心理》當中的側寫師一般,整個人的心思,都無所遁形。這樣的臣下,實在令人不寒而慄。

看到劉照的眉頭擰成了一團,神態也不複方才那麼瀟灑從容,荀彧也暗暗後悔自己有些失言了。他對郭嘉,不但沒有什麼惡意,相反,還很欣賞他的才華。方才的那些話語,不過是他害怕劉照駕馭不住郭嘉,所以提早給劉照敲個警鐘罷了。現在看劉照如此作態,他又害怕劉照會從此忌憚、疏遠郭嘉,趕忙出言補救,道:

“殿下勿優,郭嘉雖然少讀儒經,對忠君一道,看得不是那麼重——這正是臣最擔心的地方。可是,他也絕非薄情寡義之人,相反,對於朋友至交,他可謂是剖肝瀝膽,刎頸相交,頗有俠義之氣。”

劉照聞言,恍然大悟。難怪曹操後來寫信給荀彧,追憶起郭嘉的時候,曾經說:“南方多疫病,郭奉孝常常對我說,如果他去了南方,肯定沒法活著回來。可是,每次與我商討天下大計,奉孝卻又說應當先平定荊州。這是奉孝捨棄性命來幫我平定天下啊!作為下屬,心意達到了這個地步,又怎能令人忘懷?”

可見,在郭嘉的心目當中,曹操不僅僅是他的主公,也算是他的至交好友,因此,郭嘉才沒有生出異心,而是把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了為曹操出謀劃策,平定天下的事業當中。

這也難怪,曹操不僅是一個極富個人魅力的英雄之士,更難得的是,他與郭嘉,性格也很相近,都屬於那種不拘小節,放蕩不羈的性情中人。如此一來,兩人既是主臣,又是知己,郭嘉自然會為曹操死心塌地的賣命了。

當然,曹操本身也是一位兼資文武,精通法家、兵家學說的智士,這就讓他既與郭嘉志趣相投,有共同話語,又有足夠的能力和器量,來掌控郭嘉,為己所用。

而年幼的劉照,雖然也有聰慧之名,但是,荀彧一眼就看出來了,以劉照目前的才具,尚不具備駕馭郭嘉的能力。因此,荀彧才不惜自作小人,在背後說了郭嘉的“壞話”,給劉照提醒。

咂摸出荀彧的言下之意後,劉照一邊自嘲的一笑——果然,“審於量主”的郭嘉,沒那麼好收伏;一邊又對荀彧的一片至誠之心,感到寬慰和感激。

“文若,多謝你坦誠相待,跟我說了這麼多。文若乃是謙謙君子,在背後如此說自己的朋友,恐怕有違文若的本心罷?可是,為了我,文若寧可違背自己做人的原則,事人之心至此,怎能不叫人感嘆!”劉照誠心的向荀彧致謝道。

“不敢,臣聞‘事親莫大於孝,事君莫大於忠’,臣如今既然已經決意要輔佐殿下,自然要盡到人臣的責任,不敢對殿下有所隱瞞。”荀彧遜謝道。

“那以文若之見,這郭嘉,我到底是用得還是用不得?”劉照笑問道。

“這……”荀彧一時遲疑難言,但他的意思,分明就是說,能不能用,那可要看殿下你的才具,最終能成長到什麼地步了。

“哈哈。”劉照看到荀彧為難的樣子,反倒一笑,道:“文若的意思,我明白了。你說過,郭嘉乃是一柄鋒芒畢露的寶劍,稍有不慎,便容易傷到自己。甚至,若是這柄寶劍落到了敵人手中,那就更是太阿倒持,自受其害了。所以,能不能用,就看我自身的才具和器量,能不能像劍鞘一樣,將郭嘉這柄寶劍,安安穩穩的收納其中。又或者像一名技藝高超的劍客一樣,達到劍隨身走,隨心所欲的境界,方能駕馭住這柄絕世寶劍?”

“殿下聰慧,臣心甚慰。”見劉照已經明白了自己的想法,荀彧心中頗為安慰,小小年紀,能有這份見識,已經算是不易,如果日後好好培養的話,說不定,他真會有駕馭郭嘉的才具和器量罷?

荀彧的居所,劉照早就替他安排好了,同樣是在步廣裡,這裡不僅距離芳林園比較近,也與司空府同處於皇宮東側,往來十分方便。

從此,只要荀彧一有空閒,劉照便會召他入宮,一起討論經史典籍,評議時政。對於荀彧,劉照可不敢以“師兄”或者“臣屬”待之,相反,他是以貴賓之禮,來敬事荀彧的。平時,除了稱荀彧的表字外,有時甚至還會以“先生”相稱,算是優容之至了。

而府中的屬臣,如二盧、二王兄弟等人,最初對荀彧也是頗有競爭之心,不服之意,但是,在見識了荀彧的一身才學之後,他們便也心服口服了。同時,他們也終於明白了,劉照對於荀彧,為何會如此的重視。(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