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極品謀士遊三國最新章節列表 > 從孫堅爭霸的過程來看東漢的沒落(轉載)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從孫堅爭霸的過程來看東漢的沒落(轉載)

東漢的衰亡大抵不外乎追溯於外戚與宦官的抗爭、普遍民變與各地叛亂、州郡割據和武裝混戰、甚至於皇權低落與經濟決定論等因素,或多或少皆有所相關。以下從孫堅的發跡及茁壯,細察秋毫而知曉時代氛圍之本末端倪。

一、基層漢官出身-從揚州縣吏到徐州官吏,再為郡守經略荊州三郡

出身為揚州吳郡富春縣之縣吏,後來以吳郡司馬募兵討賊。若按漢朝官制,地方置有郡縣,掌管武事者:郡級單位有郡都尉,郡太守之助手則為郡丞及長史,亦可掌管兵馬;另外縣級單位則為縣尉,縣令或縣長之助手亦有縣丞。注意到其中不論是郡或縣皆無司馬(司馬之職在魏晉後始成為刺史屬官),若孫堅按漢朝規矩升遷,則應任職縣尉或郡都尉,而不是司馬。但從孫堅鎮壓叛亂建功授官,升官成鹽瀆丞(鹽瀆縣屬廣陵郡)、盱眙丞(盱眙縣屬下邳郡)及下邳丞(下邳縣屬下邳郡),也可看出前稱司馬的臨時性,孫堅經歷徐州三縣縣丞共計九年。

適逢黃巾對抗漢室,以及涼州羌禍嚴重,孫堅開始鎮壓黃巾、長征西涼平叛等戰事,展開勇驍用兵的仕途。荊州此時受到自稱將軍的區星一黨叛亂,孫堅臨危受命成為長沙太守,鎮壓叛亂克破區星,孫堅以肅清區星黨羽(在零陵作亂的周朝及在桂陽叛亂的郭石)為理由,越境討伐亂賊,成果斐然,孫堅所鎮壓之荊州三郡,剛好就是後來孫權派呂蒙向劉備爭奪的三郡,此為後話不予多提。

當時孫堅不但離開本郡(長沙郡)用兵零陵郡及桂陽郡,甚至還離開荊州,遠征揚州豫章郡的宜春縣。依照漢朝法律的規定「二千石的官吏,不但不得擅自發兵,用兵也不得出界」,孫堅違法犯紀,已有邈視漢室的不臣,萬一因此犯罪而丟官下獄,得不償失。雖然孫堅很義正嚴辭地巧妙迴避,儼然有獲罪無愧之大家風範,但是若把此時討賊的官軍,比照起後來墮落成盜賊,此番義詞卻變狡辯,這正是孫堅一生忠奸之間的分水嶺。

二、從忠臣到叛賊-脫疆野馬不受節制

此時局勢變化,漢室無力統治的缺點,在孫堅的身上顯得非常清楚。其它經濟不足或官逼民反等太遠的因素暫且擱置,直接切入鎮壓叛變的戰爭,從爆發黃巾之變起到天下皆叛,正因地方武力不足以自保,所以漢室才要開始動用非正規軍以外的人才。如果漢兵仍然強大而未腐敗,利用現成的軍隊,早已足夠完成任務,徵召固有的郡尉或縣丞等人,理論應該可以平定叛亂,萬一無人可用,才會有編制外(例如自稱司馬)的人參戰。孫堅能攻擊會稽叛亂,一方面因孫堅(非正式官位:司馬)有用兵之才,另一方面也就是當時的漢室官員(正式官位:上有郡守或縣令,下有都尉及縣尉)等無法對付叛亂。

長沙、零陵及桂陽三郡叛亂,當時各郡太守無法應付,所以漢室才要另外空降孫堅,付責討賊,但是漢室任命孫堅不過為長沙太守,再從孫堅率兵縱橫荊南三郡,除了孫堅鎮壓叛賊有方,格外突顯出漢室已經對地方逐漸失去控制。編制外的人能夠取代編制內的組織,正因能力過人,孫堅的崛起,即是明證,另外漢室式微也已來臨。

回到孫堅正氣凜然的討賊平叛,話說忠臣保家衛國,以抵抗盜賊侵犯,理所當然。因此孫堅攻擊會稽叛賊、鎮壓荊州黃巾、遠征涼州叛亂、擊破長沙叛賊區星,甚至於追殺零陵、桂陽及揚州之叛亂,不惜越界擅兵,在在皆為忠國護民的英雄。雖然有些行為已經僭位逾法,但是孫堅旨在救民保全,用心良苦,情有可原。

但是一但權臣擅兵又不受控制時,從野心及犯行而言,作為形同盜賊。從孫堅後來誘殺荊州刺史王睿、斬首南陽太守張諮以及攻擊荊州劉表,這與當初會稽叛賊攻擊郡縣、荊州黃巾燔燒郡縣殺害長吏、涼州邊章及韓遂之叛亂、還有長沙區星率眾攻圍城邑等,並無太大的區別。盜賊攻擊郡縣,孫堅挺身保護郡縣;但是孫堅攻擊郡縣,還有誰能保護郡縣?

三、接受袁術指揮-討伐董卓、入侵豫州、攻擊荊州

從名揚荊南三郡(長沙、零陵及桂陽)開始,以及斬殺荊州刺史及南陽太守,加上勾結江夏太守劉祥及武陵太守曹寅,荊州統轄八郡之中,已有五郡偏向孫堅,孫堅對荊州的野望昭然若揭。只是中途意外出現袁術及劉表兩人橫刀奪愛,硬是把孫堅即將入喉的禁臠吐出,先不論孫堅如何將南陽奉送給袁術,以及劉表以單馬赴任而傳檄荊州八郡,此時袁術又擲下誘餌引開孫堅,促使孫堅進攻董卓及攻略豫州。孫堅因此放棄荊州,聽命出征董卓及侵略豫州,最後孫堅死後部曲被袁術併吞,孫堅雖然驍勇,卻有百戰天下而無立足之地的遺憾。

刀在筆的前面必須低頭,蠻力仍不敵智謀。

先插一段辦誣,世人常以為孫堅為袁術手下,其實不然:最初,孫堅從事縣吏時,袁術並不領導孫堅。袁術自從「舉孝廉,除郎中,歷職內外,後為折衝校尉、虎賁中郎將」一直是中央官員,本不為地方官員。加計孫堅的縣吏生涯,以及後來孫堅歷練徐州三郡之時間長達九年,前後共計十來年,當然這與袁術再次無關。再緊接的三年之中,孫堅討黃巾及遠征西涼,袁術仍不為長官。長沙太守是漢朝封賜孫堅的最高官職,孫堅起碼堅守崗位又長達三年,此時袁術還無對孫堅舉足輕重。因此起碼十六年以上,孫堅的漢官生涯,不曾被袁術所指揮。自袁術得到孫堅所奉送的南陽太守後,袁術理論上與孫堅平起平坐(袁術為南陽太守,孫堅為長沙太守,兩人同為荊州八郡所屬的各郡太守),但是孫堅卻服從袁術的擺佈,征戰送命,前後共計六年,一直到建安二年,孫堅修書袁術絕交,結束服從袁術的日子。這種上下關係還真奇怪,袁術一來沒有身居孫堅上司的經歷過程,也不知存在任何要挾,孫堅卻自願聽命袁術,而且這種領導關係還可以寫信斷絕,相當質疑孫堅是否真的有過曾經身為袁術手下的關係。

侵略豫州方面,自袁術表孫堅為豫州太守後,孫堅首先進進軍洛陽攻擊董卓,烹殺潁川郡太守李旻,加上袁術所任命的汝南郡太守孫香、沛國相舒仲及陳國相袁嗣,豫州所屬六郡國至少有四郡國在袁術及孫堅的控制之下。

此時漢室任命荊州刺史劉表,已依計劃入主荊州,此時換成南陽太守袁術開始感到不安,因此袁術命令孫堅先放下豫州,準備入侵荊州。當初孫堅縱橫荊州時,袁術讓孫堅轉攻豫州,等到孫堅改向豫州,袁術又叫孫堅回攻荊州,看起來孫堅左右逢源,又攻荊州又取豫州,實際上卻兩頭落空。所謂「百戰百勝,非善之善戰者」正是此類一場辛苦為誰忙的奔波,沒有整體目標的搏鬥,耗日費時而終無所得,而且多行險路難免遭遇不測。曹操在批註《孫子兵法》之「必死可殺」時,詮釋為:「勇無慮也」,勇蠻雖力,但缺智謀,不知怯弱的恃勇,終有被智取之刻。

就在孫堅進攻荊州時,遇到強烈的反抗,劉表派兵抵抗孫堅,而且成功狙殺孫堅。其中不管是黃祖欺以孫堅單騎而遣軍士射殺、或在黑夜中暗射孫堅以及孫堅輕騎被呂公埋伏砸石打死等說法,皆可得到孫堅遇伏被殺的結論。劉表文人出身,自知其分量不足與以戰事聞名的孫堅硬碰硬,所以劉表指派將兵迎擊,決策正確。恰如項羽欲向劉邦單挑,但是劉邦回答寧願鬥智而不鬥力,最後的勝利當然屬於能發揮優才之人。孫堅死後,所有部曲兵卒全被袁術併吞,荊州三郡被劉表派兵奪取,豫州南端汝南郡、穎川郡以及揚州丹楊郡、廬江郡等一帶皆被袁術所囊括。孫堅出力流汗摘果子,袁術坐享其成吃果子。

四、漢室影響式微-中央統治不力與地方脫幅離開

袁術及袁紹互相任命官職的行為,挑戰漢室對地方控制的人事權力,然而孫堅親自率眾攻打郡縣,實際上可稱公然叛亂,身為漢室任命的地方官員,食領漢朝的薪俸財碌,結果居然武裝攻擊漢朝土地上的漢郡、漢縣及漢民。或許有人會把後來三國亂世的相互混戰相提並論,不過孫堅此時的漢朝天下雖有黃巾起事及地方民變,一但鎮壓平定之後,應該就是和平時期,如果沒有野心家發動戰爭,如果沒有叛變窮兵黷武用兵打仗,漢朝的和平天下也不會因此戰禍屢起而生靈塗炭。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魏蜀吳三國並立時,漢室名存實亡,彼此之間汲汲於互鬥,但是桓靈之時,漢室天下仍非全國互戰,除了地方上零星戰爭外,基本上天下和平。孫堅本人甚至是鎮壓這些零星戰爭的英雄,拯救人民於水火之中:當郡縣受到盜賊的攻擊,漢將孫堅前來救援;當地方受到叛亂欺凌盜搶時,漢將孫堅不惜越界相助。但是一但漢郡、漢縣受到昔日的漢將孫堅攻擊時,或殺其刺史、或斬其郡守,意圖擁有大量土地為地主,統治郡縣成霸主,孫堅這種叛亂的行為,與會稽許昌稱帝、長沙區星自稱將軍等人自恃武力割據的軍閥,有什麼不同?更何況孫堅還是漢朝所任命的官員將領,實在有辱身為漢將的光榮。

如果有一天,孫堅能夠晉見漢室天子,萬一漢天子質詢漢將孫堅有關荊州及豫州的朝廷命官的死因,不知孫堅還有臉頂著忠臣的身分回應嗎?孫堅詐殺荊州刺史王睿,所加「莫須有」之罪名為「無知」罪。孫堅斬殺南陽太守所誣「莫須有」之罪名為「討賊不力」,因此斬立決。當時孫堅不過身為漢朝的長沙太守,用詐騙的手法,襲殺同僚南陽太守與長官荊州刺史,如果每個太守都互相攻擊撕殺,天下不就亂了?

事實果然沒錯,漢朝末葉,正是由於各郡太守州牧的互相捉對搏殺,甚至於有的州牧還以兵力強大聞名,其中有冀州牧袁紹、兗州牧曹操及荊州牧劉表,有能力屢屢發動大規戰爭,至於郡縣彼此鬥爭,數目多到族繁不及備載。州郡割據來自中央統治失控,鞭長莫及;中央統治失控又因由地方群雄並起,不聽號令。如此惡性循環,反叛的將領愈來愈多,四處互鬥而惹事生戰,於是漢朝逐步滅亡。

五、結論

這就是漢朝滅亡的直接原因,中央對地方統治不力,因此造成全國混戰、天下互打、太守互攻太守、郡縣相討郡縣、州牧對殺州牧、認識的人搶劫殺害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也搶劫殺害不認識的人,還好現在不是活在漢末三國的年代,沒有當時的打打殺殺。

外戚與宦官對郡縣雖有影響、皇權低落與經濟決定或許可能、州郡割據與叛亂四起造成衰敗、還有黃巾及宗教惑眾的魅力亦能湊數,但是漢室統治無法平定叛亂以及漢官將領的眾叛親離無法阻止,這才是漢室失去天下的直接原因。如果沒有派兵平定會稽叛亂,許昌的陽明皇帝就因此獨霸一隅;如果曹操無法收服張魯,漢中因此就會脫幅而走。正因漢室派兵平定叛亂,會稽重回統治;曹操用兵收降張魯,漢中重歸聽命——不過一但平定會稽的漢將不聽指揮,或者漢中又被劉備爭奪;漢室再失會稽,漢中又脫掌握。

爭亂時互戰,不為特別;和平時生戰,罪魁禍首。誠然赤壁、官渡及夷陵時,在亂世中用兵,本為無可厚非;但是甫定黃巾之後天下太平,卻在和平中求戰,正是開啟戰端的好戰。雖然情形同樣用兵戰爭,但是時代背景不一樣,評價也應有所不同。

衛國護民之下,戰亂才會變和平;為了爭權奪利,和平才會變亂世。孫堅擊黃巾米賊、鎮許昌及區星、討董卓亂臣,此為忠於國家,消弭戰爭為和平;但是殺荊州刺史王睿、斬南陽太守張諮、攻擊荊州劉表,已形同盜賊,反把和平昇華成戰亂。不必單純評價孫堅的忠奸,忠臣與叛亂各半,難以區別。就事論事的話,孫堅當過忠臣,也作過奸佞,曾經挺身為英雄保護漢室郡縣,也會墮落成盜賊攻擊漢朝郡縣。

從孫堅稱霸的過程,可以看到從漢臣由忠生變的歷程,就在郡縣叛離,不再聽命控制,漢朝從此瓦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