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玄武奇俠傳最新章節列表 > 第74章 “抓盜寶賊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74章 “抓盜寶賊啊!”

有一天,一個叫花子手杵鐵拐,一瘸一拐地走進玄武觀,說是來找老朋友智涵子。

智涵子一見是李叫花,又驚又喜,忙請進客房喝茶。

智涵子問道:“李兄何故來到四川?”

李叫花反問道:“智涵弟,你來得四川,難道我李叫花就來不得四川嗎?”

兩人相視一笑。

李叫花告訴老朋友,他在嶽州南湖的神龜山莊當了兩年莊主,覺得渾身不自在。

後來重操舊業,繼續幹老本行。

不久前,他從嶽陽到了四川成都,四處乞討,不想走到中江縣來了。

在縣城討飯時,他聽人說有個山東來的道士名叫智涵子,現在玄武觀修道。

他估計肯定是智涵老弟,便專程來拜會。

智涵子熱情接待老朋友,邀請他登上玄武山頂,居高臨下觀看完縣城風光,然後從後山下來。

李叫花見沿路立著一些古老的石碑,他不識字便問智涵子:

“玄武山一定是風水寶地吧,一路上都是古墓石碑。”

智涵子笑道:“這不是墓碑,是詩碑。”

李叫花驚奇問道:“為什麼立這麼多屍碑?”

智涵子道:

“中江縣城是四川盆地邊沿上的一方淨土,古時候的名人雅士,常來這裡遊玩,寄情於山水之間。

唐朝的王勃和杜甫等文化名人都來過玄武山,並題寫了許多詩句。

後人將這些名人的墨跡刻成詩碑,立在道路的兩旁,供遊人觀賞。”

兩人加快腳步下到山腰,見有一口古井向外噴湧清泉。

智涵子告訴李叫花,這口井名叫“聖泉”。

王勃曾在《聖泉宴詩序》中說:

“玄武山有聖泉焉,浸淫歷數百千年。乘巖泌湧,接磴分流。”

其中的“聖泉”,就是這口井。

智涵子突然意識到,給李叫花講名人雅士,這是對牛彈琴。

兩人走過去,用手捧起水喝了幾口。李叫花感覺泉水清澈甘甜,沁人心脾。

這時,突然有一個人匆匆跑過來,裝滿一壺泉水,然後又急急忙忙地跑進樹林裡。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智涵子向樹林裡望了一眼,見裡面有三個人,鬼鬼祟祟的樣子。

一位蓄長須的瘦老頭手裡拿起羅盤,在測方位和朝向。

智涵子覺得這老頭有些面熟,突然想起來,在岳陽樓旁邊吃飯時見過。

智涵子告訴李叫花:

“那個瘦老頭我們在嶽州見過,可能是湖南的風水大師鄧鳳生,另外兩人一定是他的徒弟。不知這三人怎麼到玄武山來了?”

原來,鄧鳳生帶兩個徒弟作伴,背起祖父的骨灰,順著湘西龍脈趕山尋穴。

一路趕到重慶後,發現大龍脈已從水路進入成都盆地。

三人來到成都府,身上帶的盤纏已用盡。

鄧鳳生心想,必須要掙點錢,才能繼續尋找龍穴。

由於四川人特別喜歡蹲茶館,三教九流的人都愛去茶館裡攬生意。

那天,鄧鳳生帶兩個徒弟,找到一個雅緻的茶館。

泡起蓋碗茶,邊喝茶邊大聲談論風水龍穴,想吸引茶客的注意。

鄰桌有個田老爺,一直在偷聽鄧鳳生師徒聊天。

因為他也略懂一點風水,聽過鄧鳳生聊的風水經後,覺得這幾個人了不得,理論和實踐方面都超過成都所有的風水大師。

田老爺學看風水,是為了尋找龍穴,去挖古人埋到墳墓中的財寶。

因為四川人迷信風水,所有大官人和有錢人家的墳墓,甚至官府修建衙門和金庫,都會請風水大師找龍穴。

田老爺喜歡逆向思維,他一心想透過尋找風水穴位,去找到大型墓葬或地下金庫。

田老爺曾聽說,張獻忠在中江縣的玄武山上修了藏金庫,他一直夢想把大西王秘藏的金銀財寶挖出來。

他剛才聽到鄧鳳生談論風水,眼前突然一亮。

馬上走到鄧鳳生面前,遞煙過去打個招呼,很快談成了生意。

鄧鳳生師徒同意去玄武山,幫助田老爺尋找古墓或張獻忠的藏寶。

鄧鳳生在玄武山勘察了一個多月,在山腰找到一處龍穴,認定下面是一座官墓或者張獻忠的金庫。

今天他們師徒來到此地,準備最後確定挖盜洞的地點和方向。

剛才,智涵子和李叫花在“聖泉”邊,看見鄧鳳生師徒躲在樹林裡,覺得有些詫異。

李叫花問道:

“玄武山一定是風水寶地吧?他們從湖南趕山尋龍脈,一路找到玄武山來了。”

智涵子道:“也許是吧。”

兩人一路談論,回到玄武觀休息。

李叫花在玄武觀住了幾天,感覺渾身不自在。

他告別老朋友,又到縣城周圍“討飯”去了。

其實,李叫花來玄武山,除了看望老朋友,還另有目的。

原來,在李叫花的心底,隱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那也是他一生的驕傲。

他的先祖是著名的抗清英雄,張獻忠的義子安西將軍李定國。

李叫花聽老一輩經常給他們的子孫講述,先祖李定國臨死前,將半張藏寶圖遺傳給子孫,剛說出“永不降清”就斷了氣。

李定國的子子孫孫珍藏著這半張藏寶圖,希望有朝一日能找到大西王藏寶,資助一支反清武裝,推翻清朝政府,復興漢室,以完成先祖遺下的心願。

李叫花的父親臨死前,從身上取出一個錦囊交給他。李叫花開啟錦囊,發現裡面珍藏著半張圖紙。

以前,爺爺常給他講先祖李定國的英雄事跡,還斷斷續續地談到,大西王張獻忠將庫存財寶進行水藏和旱藏的故事。

李叫花認定,父親交給他的,一定是先祖遺傳下來的大西王藏寶圖。

但是他不知道,這是水藏圖還是旱藏圖。

他記得先輩曾說過,大西軍的船隊載著從漢口搶來的財寶,在經過洞庭湖口時,大風大浪打翻了一些船隻,不少財寶沉到了洞庭湖底。

因此,李叫花首先將尋找張獻忠水藏財寶的地點,選擇在嶽州洞庭湖。

李叫花到嶽州後,在洞庭湖周圍察看了三個月。

最後他叫來幾個水性好的丐幫兄弟,到洞庭湖出口處打撈張獻忠沉船。

但是由於湖口風浪大,水流很急,打撈了幾次沒多大收穫。

後來李叫花心想,大西王水藏和旱藏財寶應該在四川,而不是洞庭湖沉船裡那點點金銀財寶。

他決定放棄在洞庭湖打撈,告別了嶽州丐幫兄弟,帶上藏寶圖去四川。

李叫花趕到成都後,在被張獻忠燒燬的皇城周圍轉悠了幾天。

然後到錦江和成都周圍的山上察看,不時掏出圖紙對照,沒有一個地方能與圖紙對上號。

李叫花曾聽爺爺說,張獻忠撤出成都向川北進軍。命令李定國為先鋒,去攻打川北戰略要地中江縣城。

當時鎮守縣城的是南明的總兵賈登聯,他指揮南明軍隊,依靠縣城周圍的江河及山川地利固守。

攻城戰鬥異常慘烈,經過大小十餘戰,李定國才把縣城攻下來。

大西軍佔領中江縣城後,部隊休整了一段時間。

張獻忠派李定國在縣城的最高峰玄武山,駐軍和修築了防禦工事。

後來,張獻忠離開中江縣,率大西軍前行一百餘裡。

在西充縣的鳳凰山附近,中了清軍的暗箭被射死。

李叫花心想,聰明狡詐的張獻忠,會不會在撤出中江縣城前,預感到前途兇險,令李定國先將財寶秘密埋藏到玄武山上呢?

因為先祖李定國既是獨當一面的大將軍,又負責掌管張獻忠的錢糧。

李叫花在成都查詢兩個月後,急忙趕到中江縣。

在縣城周圍以討飯為名,悄悄尋找大西王藏寶的線索。

李叫花離開智涵子後,獨自一人多次爬上玄武山,偷偷拿出藏寶圖比對和檢視,始終找不到藏寶地點。

他不死心,又從縣城的南塔找到北塔,從凱江西岸的壽寧寺找到東岸的鎮江寺,幾乎跑遍了整個縣城及周邊,沒有查到半點藏寶蹤跡。

那天,李叫花又去玄武山,發現樹林裡有五個人,在鬼鬼祟祟地向外張望。

李叫花仔細一看,正是鄧鳳生和他的大小徒弟,還有兩個黑衣人,想必正在尋找龍穴。

李叫花悄悄躲到一邊觀察。

突然,樹林後面傳來“嘭”的一聲悶響,一股青煙升上樹梢。

李叫花覺得奇怪,鄧鳳生怎麼會炸龍穴?

不!不對!他們可能找到了藏寶地點,先用炸藥轟開藏寶洞的石門,然後再進洞去取寶。

李叫花想到這裡,心跳加快,大氣不敢出。

他輕腳輕手地溜進一個山洪衝出的壕溝,慢慢爬近樹林,觀看冒煙的地方。

原來青煙是從樹林後面的洞口裡冒出來的,洞口邊長滿小樹和山草。

如果不是有煙冒出來,山坡下面的人根本看不見上面的洞口。

他伏在壕溝裡,觀察鄧鳳生等人的動靜。

可是鄧鳳生他們並沒有進洞去,而是在那裡悠閒地抽葉子菸。

鄧鳳生抽完一袋煙,見洞口無煙冒出了,便叫一個黑衣人點起火把,爬到洞口邊,鑽進洞裡觀看情況。

另一個黑衣人在洞口接應,他和兩個徒弟在坡下面望風。

李叫花這時心跳得更加厲害,他怕這些人把大西王藏寶取走,影響他的反清大業。

他不願多想,從壕溝裡跳出來,向他們大叫一聲:

“抓盜寶賊啊!”

鄧鳳生和他的徒弟聽到李叫花吼聲如雷,手中鐵柺舞的“呼呼”作響,嚇得飛快逃跑了。

在洞口接應那個黑衣人,急忙跳下來,舞動大鋼刀朝李叫花砍來。

李叫花也不躲閃,手中鐵柺迎刀格擋,只聽“鐺”的一聲響,鋼刀飛出一丈多遠。

鐵柺再一個掄劈,將黑衣人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