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次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二七章 一個小村的崛起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二七章 一個小村的崛起

朱朗七天之後離開了應天,回到了登州,不是朱朗不想待在應天,而是登州這邊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朱朗要在登州造出兩個深水港,還有造出兩個造船廠,跟著還要補充兵源。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些事情都是關鍵的事情,所以一點都不能馬虎。

當然了,登州自從有了朱朗之後,所有移民的日子也好過了起來,朱朗了讓這些移民儘快定居下來,幫助他們從困境中解脫,給他們分發了很多耕地用的農具,種子和耕牛等,還減免三年賦稅,真正做到“藏富於民”。

並且朱朗還建議朱元章,在河南等地設立司農司,專門負責移民屯田,不管是流民還是農民,只要開荒種地,這片土地就歸其所有,這一系列政策,讓農業生產得到恢復。

在這些舉措的幫助下,登州也開始漸漸的繁華了起來。

........................

桑魚村...這裡是登州的一個小山村,本來桑魚村的村民都是很苦的,有多苦?

呵呵...在製作精良的宮廷劇中,演員身著華麗奢靡的絲綢羅緞,走起路來翩翩生風,讓人目不暇接。現實生活中,一些漢服愛好者甚至將漢唐宋明等制式漢服作為常服,彰顯了傳統文化在國人心中的分量。

在物質和精神消費飛速增長的當下,出現這種情況不足為怪;但在現在的大明,即使朱元章已經很努力了,但是能穿得起這類衣服的人,實在是寥寥無幾。

養蠶吐絲是一項流傳已久的手藝活,但因為全程是人工操作,需要耗費大量的財力和人力,所以綢緞絲絹只是上層人士的專有品,普通家庭是用不起這類貴重物件的。

考慮到棉花和麻布都是廣泛種植的作物,成本較低,所以多數古代人的衣著通常講究“冬穿棉,夏穿麻“。

然而,麻布的透氣性很差,在炎熱的三伏天穿著麻制的衣服,不一會兒就容易汗流浹背。男性還好一點,不受封建保守思想約束,可以選擇打赤膊或者挽起衣服。

但對於女性而言,身體是不能隨意裸露的,即使是在夏天還是要用長衣服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

就算是名門望族的夫人小姐,夏季穿紗也至少要穿3層以上,並搭配裹胸和內衣,否則很容易走光。

可是更多的還是沒有衣服穿,桑魚村的大多數百姓,以前一家僅僅只有一條褲子,甚至是沒有褲子,再說吃,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人種植水稻小麥等農作物歷史已久,並領先世界養殖家禽家畜,給人印象就是非常會吃。

當然,這種精緻的飲食方式也僅限於大戶人家,一般家庭連溫飽都是問題。

古代糧食稀缺,農作物產量本身就極其低下,加上年末要給政府上交賦稅,被地主徵收地租,農民一年到頭能收穫到手的糧食基本上微乎其微;如果遇上水災旱災戰爭,就更是所剩無幾了。

即使是在盛唐,如貞觀年間,百姓一日三餐也只能喝稀粥,就這還算是小康水平。

更別說現在還是洪武年間,要知道元末的災害才剛剛結束,桑魚村的食物,烹飪是不放油的。況且糧食都是粗糧,沒有精面精米,製成的食物相當粗糙甚至難以下嚥,再搭配上無油的菜,恐怕沒幾個現代人能吃得下去。

住的地方就是更加的差,比起現在無堅不摧的鋼筋混凝土,桑魚村使用的茅草黃土簡直不堪一擊。那些富麗堂皇的府邸豪宅,都是用木樑架起的結構,搭配上磚塊,造價十分昂貴,並不是人人都能負擔的起的。

平民的住所都是由茅草堆砌而成,能用黃土加固就已經相當不錯了。茅草屋構造簡單,抵抗效能低下,遇上大風天氣容易坍塌,在雨天也會出現屋頂漏水等現象。

房屋內部條件也很簡陋,沒有功能特定的分割槽,沒有舒適的家居電器,基本上吃喝拉撒都聚集在一起,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但是現在,桑魚村已經大不一樣了,現在的桑魚村,土房已經沒有,換成的都是一間一間的磚房,一棟一棟的,按照規則排著。

吃的碗中也有精米和豬羊肉了,穿的雖然不是綾羅綢緞,但是也是家家有衣服穿。

這是什麼原因,主要是朱朗在這裡建立了十座磚窯,因為桑魚村的後山叫槐山,裡面的泥土很適合燒磚,此時的大明燒磚,這些磚頭燒的都是很難的,朱元章修建皇宮的貢磚幾乎全部來自山東臨清,由於此地在古代黃河氾濫的時候,沉積大量淤泥,用其作為燒磚的原料後,磚不僅堅硬無孔,不怕腐蝕,還能發出悅耳的聲音,朱元章於是將其作為貢磚,並設立了專門的機構,為皇宮燒製貢磚。

雖然說磚很好,但是燒製起來麻煩,並且取泥就已經很繁瑣和危險。

燒磚的泥,必須是黃河淤泥,這種黃河淤泥經過黃河千百年的沖刷,臨清很多地方的土質形成一層紅、一層白、一層黃的“蓮花土”,細膩無雜質,沙黏適宜,燒成磚後,“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不鹼不蝕”,非常適合燒製高質量的磚。

而且貢磚的燒製十分復雜,18道工序缺一不可。將磚坯裝窯後,要用豆秸或棉杆燒30天左右時間,再用水慢慢因窯,然後才可出窯。

但是朱朗弄出來的磚窯燒磚特別的簡單。

朱朗當年在村子裡支教的時候,那個時候支教的地方很偏遠,公路也沒有進村,就是山路,農村大多都是蓋的木房子,兩層的,低矮潮溼。說是兩層木房,其實大多只有下面一層可住,上面一層好多都沒有用木板裝好的,上面一層也只是放一些雜物而已。

有一次一位同學小吳家的哥哥要成親,女方的要求就是要轉房,為了娶媳婦,小吳的父親也只能答應。

小吳的父親算是木匠,他呀從山上砍樹回來,然後自己開好柱子,跟著組裝好,選定一個日子,大清早的就把房子的主體結構給立起來了。就是一個空架子。

這些結束之後就是燒磚,燒紅磚。

因為那個時候公路都沒有通,沒有磚,只好自己來做紅磚,然後燒製。

第一步:選土

做紅磚土質好壞至關重要,小吳家鄉其實沒有什麼好的土壤來做紅磚的,都是帶石頭的土,而做紅磚要紅壤土,且不能有小石子在裡面,還要帶粘性。

那時候村裡叔叔們一般都是在要蓋房子的地基附近,選擇一丘田來製作紅磚。

和小吳的山村不一樣的是,桑魚村後山的那些土是很的太適合做紅磚了,朱朗是來這裡考察過一段時間的,第一眼就看中了這裡,就是因為這些土,朱朗才選定了這裡開始建造磚窯。

第二步:製作場地

場地有製作紅磚的工作場地和放做好磚的場地,都要規劃好,選擇一個寬敞且向陽的地方來放置做好的磚胚,把地整平,按照紅磚的尺寸起壟搞平,下面墊一層稻草準備來放磚胚。

桑魚村為了配合朱朗建造著作場地,直接將自己的田都給打了,整個村子三百五十人在田裡整整捶打了三十天,才將場地給做好了,大約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擺磚,碼磚,那是綽綽有餘。

第三步:搭建工作臺

製作紅磚的工作檯面,選擇在取土和放置磚胚的中間位置是最好的了,工作臺的高度與製作紅磚師傅的身高高度合適,同時在上面搭建一個涼棚,豎起四根木柱子,上面用稻草或者是麥杆蓋起來加固就行了。放置和好的泥的地方也要搭涼棚,防止泥曬乾。特別是在夏天。

這些都是朱朗提前要求的,桑魚村的人都十分聽朱朗的話,讓坐什麼就做什麼。

第四步:準備幹灰

這個幹灰是在製作紅磚胚脫模時要用的,便於磚胚與模板脫離,粘到一起。

一般都是用燒過的煤球灰,或者是柴火灶裡的灰都行,要蠻多灰的,自己家裡肯定沒有這麼多,所以朱朗就安排人上山砍柴然後組織人燒起來,跟著燒成灰,然後派人將收集過來的灰,用篩子篩一下,把裡面的石子,雜質篩出來,準備好。

第五步:和泥

用鋤頭首先把土挖松,撿出裡面的石子,開始都是緊的土,然後灑一遍水泡溼,牽家裡的大黃牛來一起踩,轉著圈圈踩,此時的登州村子,基本上一個村子裡都養有牛的。

由這些牛把土踩柔軟。踩好後,再把泥巴搞成一大塊一大塊的,抱著放在工作臺旁邊。準備製作紅磚胚了。

第六步:制磚

那個時候,都是自己家人製作紅磚,捨不得請人,老公做,老婆放磚。當然,也要多多少少請一些工人才行,光兩人做太慢了。有的為了趕時間,有幾個工作臺,幾個人一起做的。

1.把制磚的模子放在工作臺上,就是一個木框子,準備好放磚胚的木板子,準備好灰,用一根鋸子,從和好的土裡鋸一塊過來,師傅把泥再在工作臺上再摔幾下,摔成與模子個彷的形狀就可以了。

2.在模子下撒上灰,如果模子粘泥,則也在模子裡面也抺上灰。把摔好的泥塊往模子裡一摔,隨即拿起鋸子,在模子上鋸開,右手再一塊盛泥胚磚的板子,往裡一磣合。

左手迅速把模子翻起,右手把板子塞進去。這樣磚胚就出來了。如果有時遇到磚胚不出來,師傅就用兩個大拇指在泥磚邊上一壓,就掉出來了,這也就是我們常看到有些紅磚上面有兩個手指洞的原因了。由此反覆的操作,一塊一塊的紅磚胚就製作出來了。

3.待做好四塊或者5塊後,摞成一塔的,另一個放磚的就抱著磚胚放到場地上去。這裡擺也有講究的幼,不能擺得太密,也不能讓底層磚太受力,而且要讓磚不會輕易倒。一般都是交錯著擺,差不多隔一塊磚厚的距離。

4.等待太陽一曬,泥土一干就完成了,只待起窖燒製。有時怕下雨,會給做好的磚,蓋上薄膜、或者稻草。太陽太大的話,也不能給它暴曬,要適當地蓋些稻草。

上面的步驟朱朗是率先的做了一遍,桑魚村的人很聰明,一些就會了,這也是朱朗將磚窯放在這裡的重要原因、

第七步:做煤餅

小吳家鄉燒紅磚是用煤來燒的,那時沒有公路,車進不去,都是人工去隔壁一個煤場一擔一擔挑回來的,可見其辛苦程度了。村裡有一家,就是兩夫妻閒時挑煤,燒紅磚蓋了一棟紅磚房,現在60歲了。

有一個木質的模子,這個煤餅就是我們現在吃的餅乾一樣,所以叫煤餅。一個模子是4塊吧,把挑回來的煤篩一下,把粗的篩出來,用水和好成泥狀,倒在模子裡面,依模子,拔平,多的煤抹去,少的再加上,抹平後,拿起模子。

這樣依次反覆的製作完成。待煤餅乾後,收集起來碼放好,蓋上薄膜,防止雨淋溼,燒磚時用。

桑魚村其實很小吳家鄉是一個樣子的,朱朗從外地將煤炭給調過來,然後讓桑魚村的人製作這些。

最後一步:燒窯

磚胚製作好了,煤餅做好了,最後就是燒窯了。燒窯就不用多說了,十個窯口,一次性全部燒起來,三天可以出大約五十萬塊磚。

這些磚會被運到登州的各地,其中兩處深水港和造船廠是最需要的,並且現在還僅僅只是開始,根據朱朗的指示,桑魚村還要再建三十門窯口,出磚的速度必須要達到一天百萬塊磚。

這是一個比較艱難的任務,但是桑魚村的人卻全部為了這個任務而拼盡全力。

為什麼要這麼拼命,很簡單,因為這是他們唯一拜託貧困的方法,朱朗給了他們一個機會,他們就要牢牢的抓住這個機會,這個機會很難得,如果不抓住,他們就將失去所有的好日子!

但是只要抓住了,那麼他們的日子就只會越來越好,就好像現在,朱朗不但建立了磚窯,還建立了學堂,建立了食堂,更是給這裡的村民都修建了磚房。

現在整個桑魚村的人都有了屬於自己的工作,孩子都可以賺錢,這是以往誰也不敢想的,可是現在卻真的全部都有了,所以桑魚村的人十分感激朱朗,這種感激是發自肺腑的,沒有一點點的雜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