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次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三四章 李善長自食苦果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三四章 李善長自食苦果

大明應天府之中,李善長正悠閒的喝著茶,茶是朱朗炒制出來的龍井茶,茶湯清亮,喝下之後,口中會有一個清甜的茶香,李善長輕輕一抿,真的是回味無窮。

但是就在李善長悠閒的時候,他的兒子李祺慌張的走了過來。

看到李善長之後,李祺連忙躬身十分慌張的道:“爹...要出大事了?”

“大事...什麼大事?”李善長嘴角露出了一絲輕蔑的微笑:“不管出了什麼大事,也不是你如此慌慌張張的理由。”

只是李祺卻壓著嗓音道:“胡惟庸有不臣之心。”

本來李祺認為自己的父親聽到這個訊息,一定會露出驚訝的表情,殊不知李善長卻冷笑一聲,跟著道:“看著吧,很快他胡惟庸就要來找我了,只是可惜呀,這個渾水,我可不想趟,但是我也不會制止他胡惟庸,你幫我稱病不見,我暫時也不朝了!”

“蛤...?”李善長的話讓李祺一個驚駭。

我們都知道李善長是跟隨朱元章打天下的大功臣,每次朱元章出征的時候,都留李善長留守後方,李善長每次都幹得很出色。

李善長對於朱元章而言,就相當於劉邦的蕭何,因此朱元章稱帝之後,就將李善長封為韓國公,同時賜給他丹書鐵券,丹書鐵券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免死金牌。

由此看來,作為建立明朝的大功臣,李善長的權勢可謂達到了頂峰。

之後,朱元章也對李善長十分和善,甚至還將女兒安樂公主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李祺。

但是這是真實的朱元章和李善長的關係嗎?

其實並不是,要說到朱元章和李善長的關係,首先就要說說李善長的性格,關於李善長的性格,《明史》有明確記載:“善長外寬和,內多忮刻。”這是說他表裡不一,外表看似寬和,但是實際上,他睚眥必較。他常常依靠鄉土關係,拉幫結派,並對冒犯他的人極力排擠打壓。

據《明史》記載:參議李飲冰、楊希聖,稍侵善長權,即按其罪奏黜之。

這裡是說當時的參議李飲冰和楊希聖,因為稍微侵犯了李善長的權力,李善長就把他倆以罪罷免。如果說李冰飲和楊希聖官小沒權威,那麼時任中書右丞的楊憲就不能這麼說了。

1367年“上適以事責丞相李善長”,楊憲便聯合檢校凌說、高見賢、夏煜攻擊李善長“無宰相才”。李善長心生嫉恨,後來抓住他犯錯的機會,“奏憲排擠大臣,放肆為奸”。導致楊憲遭到朱元章的殺害。

還有人可能會說,楊憲本來就不是什麼好人,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劉基。同年不久,朱元章就丞相一事徵求劉基意見的時候,第一句話就是:

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

由此可見,李善長睚眥必較的性格以及之前對劉基的數次陷害,朱元章早已心知肚明。

李善長一直就想要陷害劉基,儘管沒有得逞,但是劉基對李善長也是心有顧忌,一次“李善長與中丞劉基爭法而訽”,“基不自安,請告歸。”

但是,即便如此,李善長及其心腹胡惟庸也沒有就此罷休,神機妙算的劉伯溫最終還是被胡惟庸毒死(原歷史)。

綜上來看,李善長是一個表面上很寬和,內心睚眥必較的人,又是一個心有怨恨就必然除之而後快的人。

除了性格,那麼就要看看朱元章和李善長有沒有積怨了,很顯然,積怨是有的。

1354年朱元章在去攻打除州的路上,李善長前來迎謁,兩人相見恨晚,李善長拿劉邦的例子激勵朱元章,朱元章甚喜。自此之後他就跟著朱元章征戰南北,忠心耿耿,多有勞功。

我們知道,之前朱元章曾因事責怪李善長,對李善長不滿,並有換相的想法。儘管後來朱元章還是讓他擔任了丞相。

但是,儘管如此,畢竟之前有“換相”一說,李善長對朱元章儘管心裡稍有平衡,但是還是有所芥蒂。

等到楊憲、汪廣洋、胡惟庸獲罪之後,李善長“貴富極,意稍驕”,引起朱元章的不滿。李善長因病致仕,朱元章讓他在濠州監督中都的建造,這一呆就是好幾年。

雖然朱元章賜給他了很多賞賜作為補償,但是以李善長的性格,他肯定還是心有不滿。

朱元章可能也比較懂他,為了緩和這種尷尬的氣氛,1374年,提升了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和他的兒子的官制。1376年,朱元章又把臨安公主嫁給了李善長的長子。

可是,即使這樣似乎也平復不了李善長的怨氣。因為就在臨安公主大婚不久。

《明史》又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情:御史大夫汪廣洋、陳寧疏言:“善長狎寵自恣,陛下病不視朝幾及旬,不問候。駙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又不引罪,大不敬。”

朱元章病了將近十日的時間,李善長連一句問候也沒有,他的兒子李祺經六日不上朝,也沒有告罪,這是對朱元章的大不敬,也是對朱元章不滿的表現。結果,朱元章就消減了李善長1800石的年俸。

從以上幾件事情可以看出,李善長與朱元章的關係其實已經大不如以前,他們之間的交往總是磕磕絆絆,不夠融洽,朱元章的幾次不滿和對他的“敲打”肯定讓他心中積怨不少。

這從他的性格以及他對待其他大臣的態度就可以推測出來。只不過,他面對的是皇帝朱元章,因此,只能選擇隱忍。但是,一但遇到好的時機,他可能就會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而這一次就是李善長的睚眥必報,要知道此時的李善長是大明的右相之尊,如果你是大明的右相,發現左相有不臣之心,你會怎麼做?

大部分的人當然是要去告訴皇帝了,可是李善長卻並沒有,不但沒有,李善長直接稱病不出,雖然不去幫胡惟庸,但是自己也不去阻止胡惟庸,他自認為自己可以坐山觀虎鬥,也讓朱元章吃吃癟,還顯示出自己的能力和忠心,讓朱元章意識到自己錯了。

可是李善長卻將自己給算了進去,他是沒有想到,他自己的做法有多麼的不妥,很多人據此認為,朱元章雖然承認了李善長沒有參與胡惟庸桉。

但是,有一個問題我們要清楚:朱元章雖然承認李善長確實沒有參與胡惟庸桉,但是,作為一個朝廷重臣卻沒有對這種謀逆之事進行檢舉揭發,這早已是罪不可恕。

這就是李善長的一次小聰明用錯的地方,現在此時此刻,李善長自鳴得意,胡惟庸謀反,他不加去檢舉告發,而是任由其發展,想要坐收漁翁之利,這是他對朱元章積怨已深,早已不滿的表達,也是他做的最冒險的一場人生賭注。

可是李善長沒有想到,輸了就是九族皆死,朱元章可不是那麼好說話的。

誠如陳梧桐所說:“李善長之被誅殺,固然是朱元章強化君主專制的必然產物,但是也是李善長自釀的一杯苦酒。”

...........................

很快...胡惟庸就親自來到了李善長的府上,但是李祺在前面直接將自己爹爹說的話給說了一遍,胡惟庸並沒有見到李善長,但是胡惟庸卻懂了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的事情,李善長是不會去管的。

這讓胡惟庸十分的開心,如果自己的事情,李善長不橫加阻攔,那麼他胡惟庸還會有什麼阻力,所以這就更加堅定了胡惟庸的不臣之心。

這邊胡惟庸開始了自己的計劃,但是在登州府這邊,朱元章一家還在海上開啟他們的浪漫。

朱元章釣上了一條石斑魚,而且還是個大家夥。

跟著一道石斑魚刺身就被端了上來,誰也沒有想到,一條平平無奇的石斑魚,在床上的那位漁民手上,很快變成了一道美食。

當擺盤上桌之後,魚頭還非常鮮活地在擺動,可見這道料理的新鮮程度了。只要稍微加上一點醬油,入口那叫一個爽彈。

朱元章夾起一起快子石斑魚刺身放進口中,跟著連連發出了讚歎的聲音:“嗯,嗯...好吃,好吃,真的是太鮮了...看看吧...還是咱釣上來的魚最有價值,可以立即就吃。”

“是,是...你最厲害了,不過,釣魚比賽的勝利是誰的魚重,陛下,你的魚已經被吃乾淨了,所以你的魚沒有重量了。”馬皇後哈哈一笑。

這個時候朱元章一愣,跟著懊悔的喊道:“哎呀,咱將這件事情給忘記了,就顧著開心吃魚了,不過,不要緊,咱還可以繼續的釣。”

不過,話剛說完,朱朗在一邊抱歉的道:“爹,可能你是釣不成了,因為海豚過來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海豚?”朱元章往前一看,果然前方來了大量的海豚,海豚很是可愛,不過,海豚來了,這海釣就釣不成了,因為海豚一來,魚都會離開的,誰會等著被吃呀。

海豚很有意思,它們的性格很友好,而且還可以救人,雖然不是本心,但是還真的救過很多人。

為什麼海豚會救人,那是因為海豚是以發出超聲,再接受聲波,來判斷前方的物件。它們的頭部皮膚和軟組織中存在著特殊的機械感受器,每一種機械感受器都有單獨的神經和腦部相連,因此接受了聲波就能在腦中成像。

在海豚的這套成像系統下,人類是一種矮小可愛的生物,加之海豚的高智商,它們可以辨別人類對它們是否有惡意;另外,海豚救人其實是一種本能反應,它們經常在水中託舉幼崽玩,落水的人在它們眼裡就是無害的萌萌噠,所以它們把人類當幼崽一樣託舉。

就是為了玩,但是玩也能救人,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還有就是海豚喜歡跟著船跑,嘿嘿...這可不是海豚喜歡親近人類,那是因為船航行的時候,船體周圍會產生壓力圈,周圍會衍生出許多壓力波和壓力流,海豚跟著這個波和流去遊動會大大減少體力的消耗,等於有了電動車,還要啥腳踏車啊...!

一群海豚圍繞著龍骨帆船,不停的相繼跳出水面,跟著追逐,很是可愛,很多皇子皇女都看得開心不已,就連朱元章也是樂呵呵的。

不過,為什麼海豚會突然來這裡?

就在大家看著海豚的時候,忽然,朱標欣喜的對著前面喊道:“快看,我們的艦隊回來了。”

朱元章立即努力的向前眺望,三艘寶船在中間,十五艘福船...在寶船和福船周圍,更是有各種明朝大船護衛航行,綿延數十裡。

“哇...真的是太壯觀了。”朱標看著前方艦隊航行過去的場景,露出了羨慕的表情,朱標這個太子其實做的很壓抑,雖然很受朱元章看重,但朱標這個人的一生更不好過。

其實朱標非常可憐,只能呆在京城,而眼睜睜看著弟弟們駐守邊疆,金戈鐵馬,為國家建功立業,甚至是建立威信和實力,威脅到中央朝廷的權威。

這其實是儒家的重大缺陷,明朝的故事,在唐代也同樣上演過,李淵有三個兒子都非常能幹,早起都立下赫赫戰功。

但是建都長安之後,李建成被立為太子,身為太子,那就只能留在都城,不能再出去打仗,而打仗的任務就交給了兩個弟弟。

而李世民在不斷的積累軍功,慢慢的實力膨脹,最終導致了玄武門之變,太子被殺,這種模式看起來有些無奈,明明太子很厲害,但就因為你是太子,所以就不能出去打仗,最終反倒是引來了國家的混亂。

太子坐鎮國都的制度,本身是沒什麼大問題的,但是這個也有一定的使用範圍,如果國家剛建立,處在崇尚軍功的階段,那麼太子被圈在國都就很不合適,很容易發生叛亂。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朱元章這個人對朱標太過嚴苛了。朱標和李承乾一樣,認為統治國家需要以仁政為主,但朱元章這個人小心眼子,對功臣始終沒有什麼好的政策。

這是朱元章和朱標兩個人矛盾的根源。朱元章在一開始的教育中,經常會使用體罰,讓朱標一看到朱元章就怕得不行。

作為嫡長子的朱標,自然是當之無愧的皇太子人選,而且朱標的品格也很被認可。朱元章對朱標的教育自然是無微不至,甚至連朝廷的權力都經常放給朱標,這在此前的歷史上是不可想象的。

朱元章幾乎為朱標清除了所有前進的障礙,但是朱元章也讓朱標落下了抑鬱的病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