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次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五三章 三萬字的上表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五三章 三萬字的上表

朱榔的一聲令下...陳芥菜滷被緊急的運到了疫情區域,配合現在朱榔給制定的藥劑,兩種藥劑融合在一起之後,很快就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第一名喝下陳芥菜滷的疫病百姓,慢慢的得到了健康,跟著有更多的人疫病百姓喝下了陳芥菜滷,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人喝下去之後,直接死了。

為什麼,因為陳芥菜滷是含有青黴素的,但是有的是青黴素敏感,所以...只能死,但是這裡要說明的是,這裡因為陳芥菜滷死的人,要遠遠低於疫病死的人。

就這樣,疫病被強而有力的控制好了。

不過...此時的朱榔也是知道的,這次的瘟疫其實只是大明朝的開始而已,中國歷史的災害,不僅人禍上,其天災的發生也是頻繁的。

有人統計過,據說從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一九四九年,兩千一百五十五年中,就有一千零五十六次旱災和一千零二十九次的水災。

水旱災害合計起來幾乎是平均每年一次。其他的,譬如蝗災、風災、疫災、地震災害等等也都是不勝枚舉。中國的災荒頻發,放在世界上也是極其少見的。

其中大明更是各個朝代之最,據科學統計,明朝在二百一六年裡一共發生了一千一百五十九次地震。

這其中尤以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一五五六年發生在華縣的八級大地震最為慘烈。此次地震共造成了八十三餘萬人的死亡,這應該是創下了世界地震死亡人數的紀錄。

這場地震發生的時候正是深夜,波及的範圍達到了大半個中國,十多個省份,二百多各州縣,都有震感。建築物頓時盡毀,到處是裂縫,其中甚至湧出了魚物、船板。距離較近的渭南縣城因此下陷一丈多。當時華山、終南山山鳴不止,黃河水因此澄清了數天。

關中地震之所以死亡人數超過世界紀錄,其中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地震造成了洪水泛濫,以及洪水過後災區大面積的瘟疫。

萬曆三十七年六月甘肅地震,紅崖、清水諸堡死亡軍民八百四十多人,“圮邊墩八百七十裡,裂東關地”。

天啟二年,“九月甲寅,平涼、隆德諸縣,鎮戎、平虜諸所,馬剛、雙峰諸堡,地震如翻,壞城垣七千九百丈,屋宇萬一千八百餘區,壓死男婦萬二千餘口。”

死亡人數達到一萬兩千餘人,放在現在來看,這是非常重大的災害。

僅僅四年後,也就是天啟六年的閏六月辛亥,靈丘縣從六月初五丑時,即凌晨一點至三點開始,一個月地震不止,日夜搖晃數十次,城牆和房舍早已經全部倒塌,因此而壓死的居民達五千二百餘人,往來的商人死亡更是不計其數。

明代前期則是地震活動的一個相對平靜期。明朝中後期地震平均發生機率都在百分之三百五以上,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指標。

相當於每年發生的地震超過三次之多。尤其是明朝末期,地震頻率最高,短短五十年共發生地震三百四十三次之多。平均機率達到驚人的百分之六百八十六,相當於每年發生地震近七次之多。

而這僅僅是地震,其他的災禍更是數不勝數,大明朝276年發生了1001次天災,也就是平均每年3.6次——一年四季天災不斷。

受氣候直接影響的“水災”、“旱災”、“雹災”、“風災”和“霜雪”,幾乎佔了明代天災的一半,與“水災”和“旱災”相關的“瘟疫”和“蝗災”又佔去15%。

主要還是因為明朝的氣候問題,此時的明朝已經往小冰河時期變化了,要知道長期的寒冷氣候,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降水。一些氣候理論認為,地表溫度如果下降3°,大氣水分將減少20%,造成嚴重的乾旱。

明朝的氣溫偏差還沒有達到3°,但已經造成了嚴重的降水不規律,不僅旱情高發,水災也同樣嚴重。而且明朝的氣溫有較大的波動,有過明顯的升降過程,這種氣溫變化趨勢,在旱澇災害的時間分佈上有所體現。

根據現代對古代的災害研究,將古代的災害給定了級:

特大乾旱:持續數月或跨季度乾旱,或大範圍嚴重乾旱;

特大雨澇:舟行樹梢,平地水深數尺;

特大黃河決溢:黃河改道,從決溢到堵口持續1個月以上,區域達數十縣,受災人口100萬以上;

長江特大洪水:範圍包括流域內絕大部分地區,持續時間長,平地水深數尺;

特大淮河決溢:範圍包括流域內絕大部分地區,持續一月以上,平地水深數尺;

從明朝的特大洪澇災害整體情況可以看出,特大旱情要比雨澇、決溢等特大水災多很多。特別是景泰到崇禎的141年間,特大乾旱達到70次,是洪武到正統年間的5倍!嚴重的雨澇、決溢也遠高於明朝前期。

次生災害嚴重

旱澇災害的頻發會造成顆粒無收、流離失所,老百姓飢寒交迫。然而這只是災害鏈的起始,它們往往會誘發更多的次生災害。

其一,避無可避的蝗災。

明代徐光啟,視“蝗災”為饑荒的三大元兇之一,並且指出了蝗災多因“旱極”而起,危害也遠甚於水旱。

徐光啟的看法被現代科學證實,蝗蟲產卵的最佳產卵地就是含水量在10%-20%的土壤。乾旱時期水位消退,灘塗和裸露的河床給蝗蟲提供了繁衍之所。多的時候蝗群可在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 000~5 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萬~40萬粒卵。

繁衍出的蝗群以大量含水量較低的植物為食,快速成長,緊接著再度繁育,然後在飛到其他地方尋找充足食物繼續繁衍。這種惡性循環會讓原本小範圍的旱災擴散為大範圍的饑荒,農田、牧草乃至樹葉統統被蝗群啃噬一空。

其二,可怕的瘟疫。

瘟疫爆發的原因有很多,往往會成為旱澇災害的重要次生災害,而且在殺傷力上遠比旱澇災害更恐怖,救助難度也更高。

旱澇災害時期,糧食短缺、家園破敗,流離失所的人們衣不遮體、食不充飢,免疫力大大減退。再加上旱澇災害時期氣溫變化劇烈,又興起了各種傳染源,很容易引發瘟疫。

首先來看水災,它的致病性很高。水災一旦發生,人們很難獲得潔淨的水源,而且洪水興起時很可能從疫區或者土壤深層捲起病菌,快速感染人群。同時,在水災中溺亡的人畜屍體難以快速掩埋,很容易腐敗並滋生各種病菌和蚊蟲,成為傳染源。

其次是旱災,同樣是疫情的高發期。旱災往往伴隨著高溫,人和牲畜缺少水源,他們雖然不會挨凍,但卻會因中暑而亡。大量的屍體在高溫下快速腐敗,滋生和散播各種危險的病菌。此外,旱澇災害都會加劇鼠患,這一重要的疾病傳播源進一步加快疫情的擴散。

最可怕的當屬“旱災蝗災瘟疫”的“組合拳”,僅明朝萬曆年間,就發生兩起這樣嚴重的“複合災害”。明萬歷十三年-十五年,皖、鄂、豫、晉、陝五地大旱,而萬曆十四年又爆發了大蝗災和大瘟疫;明萬歷十六年-十八年,江淮流域大旱,同時發生大範圍瘟疫和蝗災。

而且災情爆發時,總是有大發國難財的惡人們,他們或是私吞備災的倉儲,或是直接貪墨救災錢糧,或是造假出售商品,或是囤積物資待價而沽,視天災為中飽私囊的大好時機。

朱榔是穿越者,他太清楚以後大明的災難,和大明百姓將要面對的是什麼,所以朱榔寫出一份三萬字的上表,要求朱元章一定要提前未雨綢繆。

首先興修水利,防患於未然。

防災是最佳的選擇,從源頭上消除天災爆發的誘因,極大地降低其爆發機率。天災並非完全不能避免,對於明代尤其如此。

明代最重的災情就是旱澇災害,它們也是所有災害中最有可能根治的。

瘟疫無形、蝗災不定,卻大多因旱澇而起,消除了旱澇災害,瘟疫和蝗災就可以減少很多;

而旱澇災害,無非就是降水的問題。雖然人們不能控制降水的多寡和分佈區域,但是可以透過興修水利來調節降水的分佈不均勻。

暴雨驟降、海潮氾濫,可以用堤壩防堵;久旱無雨,可以洩出之前蓄積的水源。

朱榔要求在中央機構中,工部下設都水司,主導全國的水利工作,並將其分為“轉漕”和“灌田”兩大類。並明確了閘壩、堰圩等水利設施,實現澇時蓄水、旱時洩水。

並且全國的老百姓都可以提出關於水利建設的建議。還需要派出國子監的學生,到全國各地督修水利設施,可謂是“學以致用”,在實踐中培養水利人才。

其二,未雨綢繆,備不時之需。

“閒了置,忙了用”,老百姓都知道緊要的物資需要提前準備好,更何況國家的荒政。

災害發生後,最需要的物資就是糧食,明代透過“預備倉”制度來儲備糧食,實施備災。

預備倉由戶部主管。預備倉的具體設定由地方州縣官員負責,每個州縣設定東南西北四個預備倉,選拔當地年長可靠的民眾管理。

預備倉中的糧食有多種來源,一是鼓勵富足的民眾捐獻糧食,並給予“義民”稱號、官位等獎勵;二是直接貯存官糧,或以官田地租、稅契、官銀等為代價收購糧食;三是沒收贓款,將罪犯的家產充公。

如果有人敢貪汙預備倉中的米糧,朱榔的要求是誅九族,這個誅九族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認為有些太嚴厲了,不過,朱榔卻力排眾議,就是要誅殺九族,一族都不能少,誰敢動就殺誰。

跟著朱榔要提出外倉,所謂的外倉就是呂宋,安南,占城...等海外國家,朱榔要求在洪武二十年之前,要將這些在明朝周圍的小國家全部收服,讓他們成為大明的外倉,如果大明的災害過於嚴重,預備倉失效,那麼就直接啟動外倉。

第三是驛傳...在洪武年間,災情上報並沒有時限,一方面是由於明初各地都有駐軍且備災充分,往往不需要中央特地集中力量賑災。另一方面則是地方官不敢不報,一旦瞞報災情,地方的耆宿有權直接向朱元章連名上訴,瞞報的官員直接處死。

到了弘治年間,政令沒有洪武時期通達,為了不延誤救災,要求夏災不得遲於五月、秋災不得遲於九月上報。如果災情存在上報不及時或有隱瞞、誇大、徇情等行為,由戶部追究其責任。

那麼如何判斷地方上報的災情是否準確呢,明朝還有專門的“勘災”制度。

實際上災情的上報,主要有兩個目的,一則是向中央申請支援救災,另外一個目的在於減稅、賑貸等災後重建工作。中央需要根據實際災情來奏請皇帝,是否減輕賦稅、減輕多少賦稅、提供多少資金,這些都是關係國家財政的大事。

所以必須透過勘災,實地考察災情影響的範圍,造冊記錄受災家庭的姓名、田地、頃畝、稅糧數目,並說明實際災害損失。

這項工作起初是由地方州府官員負責,材料上報後再由戶部派人複查。到了明朝中晚期,巡撫、巡按御史、地方按察司等逐漸參與其中。從這種多方協同監管的方式可以看出,明朝中晚期的行政機構疊加冗餘、效率低下,而且貪腐已經到了很嚴重的地步,中央無法信任單獨一方的監察。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所以朱榔建議,由錦衣衛直接勘災...必須要快,狠,準...將災情情況記錄在桉,跟著發回朝堂,可以讓朝堂有迅速的反應時間,不至於讓百姓流離失所。

並且朱榔提出古老的官方“貸款”“賑貸”。

如同當今的助學貸款、農業貸款一樣,由官方出面提供救濟性的“貸款”。

老百姓雖然脫離了險情,也免除了賦稅,但卻失去了生產資料。農民沒有了種子、農具和耕牛,無法正常從事農業生產,各種手工業作坊也需要各式工具。

後面還有針對貪腐政策,貪腐是荒政的大敵,而且和天災一樣無法完全杜絕,只能透過監察手段,盡量減少其損害。

荒政中的貪腐主要有兩大類,一是不作為,二是借天災中飽私囊。還包括了懶政懈怠。大發國難財。

朱榔提議都察院不定時地外派巡按御史,參與勘災、巡視水利、督查倉儲。

所有的全部寫完,洋洋灑灑三萬多字,而這三萬多字上表之後不到一天的時間,朱元章大手一揮,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