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次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八九章 登州滑翔翼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八九章 登州滑翔翼

清水村...這裡是登州海邊的一個村子,離登州城的路程大約為80裡,這裡有一個特色,那就是整個村莊的房子都是由石頭壘起來的,包括房基、路基、擋牆、護坡、石梯、水井、圍欄等等,都是石頭壘起來,走在青石路上,感覺特別的有趣。

為什麼會這樣,那是因為用石頭建造房子,據說是為了抵禦颱風的侵擾,每年暑假都是颱風季,這些堅硬的石頭起到非常好的防禦效果,同時也能防水防潮。

石頭房是依著山勢修建的,站在下面,向上仰望,會發現很有氣勢。

村子建在山腰上,居高臨下,村莊前面新建了一個觀景臺,上面可以俯瞰到一望無際的大海,還有浮標竹竿,海面上的島嶼帆影,景色可謂絕美。

村民的生活方式也比較傳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主要以種植紫菜和海帶為生,每天大清早,就到山下,開船出去,在海上作業。

海帶和紫菜是專門供給給軍隊的,為什麼要吃海帶和紫菜,這還要說一下雀盲症,什麼是雀盲症,小時候,在老家,有一個叔叔輩分同村的年輕人,眼睛整天咪咪著,當時大人們都說他得的是“雀盲症”,一到天黑就什麼都看不到。

還得說小時候,小孩子們最樂意玩的一項活動,捉麻雀,那是夜間捉家雀。

黑夜裡,帶著手電,到大禮堂(我老家信天主教,那裡有當地最大的天主教教堂,我們小時候的那個時候,洋教堂和土地廟都被廢棄了)去捉家雀。

方法很簡單:傍晚,不必太黑,太黑人也什麼都看不見。帶一隻手電筒,三兩個小夥伴。

進了屋子,突然發出動靜,家雀會驚飛,開啟手電,光往牆角上照,由上及下,最後麻雀奔光飛來,光由上及下,滑到地下,鳥會乖乖的任由你捉住。

一個傍晚,捉個3只5只不在話下。

也就是那一次次的實戰,知道了鳥的眼睛黑天看不見東西,這是因為麻雀是“雀盲症”。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對“雀盲症”有更深刻的認識。

雀盲症是人的一種疾病,人病叫這個病名,是根據鳥黑天看不見東西起的,實際上是“夜盲症”,中醫叫“雀盲症”,老家過去只信中醫,所以就叫“雀盲症”。

查資料得之,動物有一種桿狀細胞,這個細胞是管晚上看東西的,鳥這個細胞少,故晚上看不見東西。當然,也有這種細胞多的鳥,貓頭鷹一類的,它們每天早晚都可以覓食。

古代一日,講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沒有現代化照明、雀盲症普遍存在的古代,沒有足夠照明是災難性的。

在日出到日落這段時間,還要加上“拔營起寨”和“安營紮寨”。就是每到駐紮地,要派出警戒部隊,然後大家樹柵欄、挖壕溝、搭帳篷。

然後還要“埋鍋造飯”,過去軍隊中的“夥”和“棚”都是按食宿來劃分的建制。不像現在這樣統一提供炊事服務,所以戰國有“增兵減灶”的計策,一查多少個灶臺,就知道你有多少兵。

羅嗦這麼多,要說的是,古代軍隊的戰士患有雀盲症是很麻煩的,當然了,雀盲症有的醫,唐朝的時候,孫思邈發現山區貧苦百姓易得“雀盲眼”(學名夜盲症)。

此症白天視力正常,夜間卻如同麻雀一般,難以看清事物。

而富人卻常得腳氣病,症狀為身上發腫,肌肉疼痛且渾身無力。孫思邈透過比較富人與窮人的飲食發現富人多吃葷腥油膩與精米細糧,窮人則多食用粗糧素食。他猜測窮人得雀盲症可能是因為很少吃葷。

他的猜測是對的,但是也不全對,葷食是葷食,但是需要肝臟,在古代肝臟不是很貴,但是真的不是很多,還要裝備軍隊,那就更加的麻煩了,海龍軍的士兵現在已經有三十萬人,因為是來自底層,所以得雀盲症的太多了,都給肝臟也不行。

隨後朱榔就想到了紫菜和海帶,海帶中含有豐富的碘,能很好地提高自己的視力,所以每天可以吃一點。

後來朱榔就讓這些種植起來海帶和紫菜,清水村的人除了種植海帶和紫菜,婦女們在家也不閒著,除了要帶孩子,照顧老人,還要幫助製作這些竹杆,這些到時可以插入海中,做“種苗”支撐所用。

海上的牧場面積可以說是挺大的,這就是中國南方海邊人家的生活吧。

清水村是看日出的絕佳地,這裡的日出非常壯美,特別是適逢雲霧漂浮之日,海面上雲蒸霧湧、海面上的島嶼若隱若現,和日出一起呈現出海市蜃樓般的美景。

只是這裡的美景很快就要被打破了,因為此時一支海盜已經盯上了這裡,大約是十艘海盜船,來自英格蘭,但是這夥強盜卻並不知道,他們其實一直都在監視之中。

現在的登州,有最先進的監視武器,望遠鏡,熱氣球,還有滑翔翼。

滑翔翼是登州研究院的一個力作,中國古代歷來都不缺乏對天空的探索。漢書中提過王莽招募奇人異士攻打匈奴,其中一位用鳥羽製成翅膀,頭和身體插上羽毛,腳彈地而起,真的飛了數百步才落下來。這應該算是翼裝飛行的前身了。

還有一例,隋朝前的北齊,暴君高洋命令死囚綁上大竹蓆作為翅膀從三十多米高的地方飛下來,結果多數囚犯直接掉在地上摔得稀啪爛,唯獨一人盤旋滑翔成功降落,這是有記載的第一次成功乘風箏飛行的桉例。可惜這人還是被處死,以後也沒人再試過。

最著名的是在明朝初年,有個叫做陶成道的人,手持兩個風箏,坐在一個綁滿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飛車上,透過火箭的反作用力飛向天空,可惜不幸墜落。也就是“萬戶飛天”的故事。

在朱榔得到大百科全書中,詳細的記錄了如何製作滑翔翼的內容,懸掛式三角滑翔翼: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主體結構由三角骨架、操縱架、桅杆、張線、傘布組成

三角骨架:由龍骨、橫樑、兩個前緣大梁組合而成,確立了傘翼的平面形狀和面積。初期的三角骨架是在一個平面上的,龍骨和前緣一樣長,後來慢慢發展,頂角角度逐漸變大,龍骨相對縮小且變得彎曲。穿越者製作時要根據實際能獲得材料進行斟酌,經驗證明重量要控制在10-30KG之間,重心稍微靠前,還要多次試飛來確定最合適尺寸和角度,畢竟古代沒網際網路給你搜尋最佳配置。

在前緣接近末端,還固定了外洗撐杆,作用一是讓機翼不會同時失速,二是能在俯衝中自動改進。理不清不要緊,照著做就是!

操縱架:也是一個三根杆件做成的等邊三角骨架,固定在龍骨和橫樑下方,是供飛行員操作方向用的。現在一般還在操縱架底部杆件裝兩個輪子。

桅杆:固定在龍骨上方,用來支撐所有的降落張線,防止機翼在負過載的時候彎折。

張線:傘翼上表面的張線叫做降落張線,由主桅杆連線至頂角、前緣、龍骨,作用是降落或者在地面上承受機翼的重力;

傘翼上表面的張線叫做升力張線,由操縱架的兩端連線至頂角、前緣、龍骨,作用是在飛行當中承受拉力;在傘翼上表面還有一種是反彎曲張線,由主桅杆連線至傘布的肋條處,作用是使翼型有一點反彎曲,保證滑翔機能從俯衝中改出。

傘布:滑翔翼的蒙皮,縫製在三角骨架上,再兩翼還縫有一定長條口袋,裡面插入肋條用以保持翼形。

飛行員裝備

吊袋:是將飛行員懸掛在滑翔翼下面的裝備,提供保暖、保護、整流的作用。在滑翔翼起飛後,雙腿後抬,伸進吊袋,腿上可以著力了,雙手也從兩側換到了操縱架的那根下側的橫杆上。

飛行服、目鏡和頭盔:天外飛仙、裙舞飛揚,意境很美,可是那個風阻,很要命的!還是搞套飛行皮衣吧,既防風保暖,又減少風阻。目鏡是為了防止風塵影響視線,頭盔也是保暖、整流、保護作用,不過古代估計做不出來,搞出二戰飛行員套裝湊合吧。

降落傘:會梯雲縱的、元嬰大成的或者敢死隊的可以不要。

滑翔翼說到底就是杆件、布和繩子做成的,要重量輕且牢固結實。現代有多種多樣的高分子材料可供選擇,但古代就有點摸瞎了。布要不透風、韌性強,可試試帆布或莨綢(帆布國外發明的,莨綢產於南粵);杆件可選輕巧、中空又結實的細竹(如鐵竹,產於滇南);繩子就不太清楚了,可以試試用各種棕麻纖維甚至金屬絲混合編制,選出最結實的。

並且大百科全書還告訴了你,想要飛行的條件,0到50公里/小時的風速都可以安全地起飛、滑翔和降落,超過65公里/小時或風過於紊亂不規則時會有危險性;溫度對飛行影響不大,冬天夏天都行;對飛行員年齡、性別、身高都要求不高,只要能扛著滑翔翼跑幾步的都能飛,滑翔飛行要求的是平衡感、耐力和膽量,不是靠蠻力,不過要求飛行員有一定的空氣力學知識。

怎麼樣去飛行,比如,扛翼練習:扛翼握杆方式有兩種,分別是藤式和握瓶式。在實際的練習和飛行過程中,首選的是藤式,因為藤式對仰角的控制力強,有利於起飛時根據各種起飛條件控制仰角。

藤式握法:肩部扛著三角架,注意主要受力點是肩部肌肉,而不是鎖骨附近。雙手繞過斜杆,從前面握住。其優點在於透過肩膀肌肉的支撐和整個手臂的藤式纏繞,能有效的控制仰角,尤其在有強陣風情況下能提供更好的控制力。同時,藤式握法更易於控制住三角翼,有效的保持扛翼的姿態和位置。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起飛過程中因翼的上升需要順勢換手,需要多加練習。

跑動起飛:顯然最好的起飛當然是正對風向的,最佳的風力是中等大小的風,或者是無風的情況。大風起飛是最省力的,不過需要更強的控制力,新手不建議!

迎風找到風向,扛翼站立,感受到翼平衡之後開始跑動。跑動開始時,需要先前傾身體,然後緩慢柔和而持續的加速,直到三角翼達到起飛速度(失速速度)離開地面。低空試飛手不用切換位置,正式飛行時雙腿後抬,伸進吊袋,雙手也從兩側換到了操縱架橫杆上。

等等....真的是太清楚了,所以在大百科全書的支援下,登州成功的製作出了滑翔翼,不但如此還訓練出了一支飛行隊伍,這些飛行員現在的任務就是偵查和巡視大海。

趙勺兒...就是趙路和周靖童的兒子,他就是登州的飛行隊友中的一員,這個小家夥一直都很努力,要知道這個飛行隊伍是很難進的,而且因為是初期,飛行一個不慎是要死亡的。

雖然滑翔翼上配備了降落傘,不過,這個降落傘還是挺一般的,所以報名飛行員還是具備很大勇氣的,趙勺報名了,而且順利的畢業了。

此時的趙勺兒就飛翔在大海之上,他在密切的監視著下面那十艘海盜船的動向,跟著經過分析,趙勺兒可以確定,這些海盜船的目標應該是朝向清水村方向。

有人一定會說,你知道有什麼用,你又沒有電話,你怎麼可以將整個消息傳遞回去?

嘿嘿...這裡你就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了,傳遞訊息實在是太簡單了,一支信鴿就搞掂了,只見趙勺兒將情報給寫在了信鴿的腿上,跟著直接將信鴿給放走。

信鴿撲稜著自己的翅膀飛回到了艦船之上,跟著獲得訊息的士兵立即稟報,也就大概半柱香的時間,整個清水池響起了銅鑼的聲音。

村正敲著銅鑼喊道:“所有的村民注意了,馬上就有海盜還過來了,咱們先去避一避,等海盜走了,咱們再回來。”

在村正的聲音中,清水村的百姓拿起自家值錢的東西,很是有條不紊的撤出了自己的家,大家的鎮定自若是因為已經經歷過多次了,並沒有什麼驚訝。

也就過了不到半個時辰,整個清水村就這麼被撤空了,誰也沒有落下,那些海盜是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們要搶奪的地方,什麼都沒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