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犁漢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三十九章:培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三十九章:培元

夏侯惇的發問,直接讓曹操陷入了迷茫。

是啊,現在的曹操已經不如之前那麼篤定,他也不知道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麼?

在之前,他能說是為了漢室未來。

他遍查歷史,未有一代閹豎能如本朝之烈,又能有本朝之久。他自己就是這一黨的,自然知道那些人的成色。

也正是這種強烈的道德感和使命感,使得曹操羞與彼輩為伍,自長成就和袁紹等黨人為友。

因為他真的信彼輩說的,這天下就是被閹豎禍害的。

所以救天下就要先除宦官。

但這一路呢?

先是兵變那晚,校尉馮芳臨死前那句:

“殺了宦官,漢室也就亡了。”

初時他還不懂這句話,但隨後他在洛陽朝庭所見所聞,曹操終於明白了這句話到底什麼含義。

河南世豪聯軍入京之後,很快就穩定了城內局勢,隨後就大規模清洗滯留在城內的宦官。

宦官們被無情清洗,洛陽城自然是眾正盈朝。

到這裡,雖然因為國家出奔關西,使得漢室二分,但整體結果,曹操是滿意的。

但隨後曹操就發現不是那麼回事了。

這些各家名士紛紛入朝沒有給朝庭帶來穩定,反而因為分配位置而吵得不可開交。

而這時候,懵懂的劉辯就只能在朝庭上哭,但卻沒人在乎。

就這樣,曹操望著吵鬧爭的耳赤的公卿們,聽著孩子的哭鬧聲,恍忽了。

這漢室的威儀如何喪壞至此。

如果這些還只是朝上的,但這次西征才是讓曹操更心寒的。

就如這次來說,友軍逡巡不前,坐看曹操部奮血廝殺,然後呢?

仗打贏了,他們又如狼似虎開始搶軍功。

這事對曹操打擊是不小的,因為如果是真不和,那為啥是他曹操作為那個頂刀的?

要知道,他曹操可是軍變的主要策劃人之一呀,是對共和有功的!

然後你們就這樣對待功臣?

他曹操為共和付出了那麼多,現在就落這個下場?

所以面對族兄的疑問,曹操沉默了。

見曹操不說話,躺在那的夏侯惇流了滴淚,突然問了句:

“是不是破相了?”

華佗一愣,沒想到這個粗豪將軍還蠻在乎面容的,然後他就照實說:

“夏侯將軍,這疤是肯定的,而且以後都會留。不過相比於這些,你應該更擔心後面的傷口癒合的事,要是你情緒再激動,這瘡疤裂了,我也救不了了。所以你還是多休息,將元氣補上。”

聽到這話,夏侯惇別過了頭,不說話了。

見族兄不好受,曹操屏退了大夥,留一婢子在這侍奉著,然後就帶著眾將出帳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一出帳,候在外面的軍法吏丁斐,也是自己小舅子上來問道:

“這次咱們抓了幾個關西的世家子,說願意交金自贖。咱們要不要放?”

曹操漫不經心道:

“放?要不你去問問死去的弟兄們答應不答應?再說這些人能交多少,都殺了吧!”

隨後曹操對著丁斐道:

“不在這方面撈錢,懂?”

丁斐鼻翼上汗涔涔的,但一點不敢去抹,他忙點頭,應付去這事。

丁斐這人特別愛財,也會撈錢。這次也是那幾個世家子說動了他,他才來和曹操提這事的。

誰成想本來是惠而不費的事,倒因為他這一嘴,使得那幾個關西俘將見祖宗了。

但丁斐顧不得那幾個倒黴鬼了,他被姐夫嚇到了。

今天的曹操格外可怕!

……

在東西兩京陷入對抗時,北國也再颳起了戰爭的漩渦。

泰山軍一直在為戰爭做準備。如今,泰山軍佔據的土地和人口還太少,很難供養住如此龐大的軍政人員。

但在向外擴張之前,泰山軍得先能坐住,能養住。

所以這個固本培元的事是首先要。

實際上,之前整個冬天和春天,泰山軍都在加固著鄴城周邊的工事和城防。

之前孫堅趁著泰山軍主力不在,襲擊鄴城的事情雖然失敗了。但也讓張衝意識到現在鄴城的薄弱。

所以他才在鄴城之南修武備壁,在鄴城西建立三臺。

這三臺內貯石炭、糧粟、食鹽、甲械,然後彼此之間又架起閣道以便相互往來,就是一座巨大的塢堡。

有此地利險固,只需屯駐千人,就能抗敵軍萬眾。

作為戰略大師,張衝修建這三臺,不只是著眼於鄴城一地,更放在了整個北國。

鄴城四面的防禦中,城東、城南地勢開闊,所以堅固的城牆就是最好的工事。

但鄴城的城西、城北就不同了。這裡正對著冀州平原通往上黨高原的一個重要關口,滏口。此西面之敵皆是從這裡來的。

所以非得要在西北處設定三臺防禦工事。其臺上,不僅架設了最新研發的車弩,還窖藏粟、鹽、醬、兵,可以堅持半年之久。

當然,現在三臺的工事還沒有完備,其主體目前還都是土築,後面人力緩過來後,皆要換上轉石,這樣才是一座真正的永備工事。

此外一個大變化,就是鄴城內部格局。

泰山軍自移駐到鄴城後,隨著外部壓力的緩解,和青兗各地的根據地都得到了往來。

雖然現在還沒有建制,但一個橫跨大河的勢力正冉冉升起。

本來控制這些地區就需要大量官吏,而泰山軍又將觸手放入到基層鄉社,那對文法吏的數量就要求更多了。

所以為了安置這些培養機構和辦公機構,張衝在鄴城開闢了專門的學區和政區。

整個鄴城的佈局好似坊區式的,城內都是各個可以獨立的坊區。這是為了讓鄴城在外部城牆陷落後,還能讓軍士依靠坊區來堅守。

然後是西邊的金明門和東邊的建春門之間的東西大道,將整個鄴城分為南北兩區。

北區是泰山軍幕府所在地,武庫、倉庫、糧庫皆在附近。然後南區就是各機構的辦公署衙和學校。

至於各門和四角,都是屯駐的各營。

可以這麼說,鄴城就是一座巨大的兵營和學校,就如一個心臟,為泰山軍源源不斷提供力量和血液。

不過鄴城也是有隱患的,就是現在城內的百姓還是太多了。

這些人作為城市人口,既沒有從泰山軍的分田政策中獲利,也沒有在泰山軍的幕府中謀得一席之位,所以張衝對這些人不放心。

張衝的打算是將這些人陸續安置到附近的屯田點,化為農民。然後將空出的空間留給泰山軍的軍卷們。

這時候泰山軍大部分吏士都還沒娶妻,但日後隨著穩定下來,必然是要娶妻生子的。

即便他們不急,張衝作為一軍之主也要為他們急。

因為張衝當年在林中約誓的時候,就說了讓這些人有名有姓,後繼有人。而且,這些人娶妻生子後,也能加固泰山軍的基本盤。

那這些吏士家卷自然是不能安置在城外的,不然一旦外敵襲擊這些屯駐點,抓到這些吏士家卷,那吏士們還能有戰意?

除了要安置吏士家屬,後面還有順服的各地豪勢,也要遷移其家入鄴城,這一點就頗有點前漢的徙陵制度。

張衝雖然破豪勢、分田地。

但張衝也明白不是所有豪勢都敢拿刀兵和泰山軍幹的。有些豪勢就打著以柔克剛的想法,表面順服,實際上打著在體制內變色的想法。

對於這些不安定的,不將之遷移出鄉土是不行的。

此外,各根據地有方面之任的主官,其子弟也會來鄴城學習入軍。一方面是為了上下不疑,一方面也是培養好下一梯隊。

實際上張衝考慮到這些已經是非常長遠的了,不過現在鄴城還只是一地之中心,後面要是真能成天下主,那後面一些匈奴、邊夷也會遣送子弟入鄴,這就是政治。

不過張衝要完成這些,還是有個難點的。

那就是原先居住在鄴城的百姓如何願意下鄉?

本來以常規戰事的發展,鄴城要是被攻破了,其民也死傷大半了。

但張衝偏偏不是圍攻陷落的鄴城,而是襲擊而下。這樣城內的百姓幾乎得以保全。

這事還是蠻難處理的,因為一個不好,就會激發民變,極大影響泰山軍的口碑。

所以事情現在還僵著,只是先將城內貧戶遷往城外的裡社安置,城內的有屋階級還沒動。

不過這些人也撐不住多久了。

實際上,在這個年代,城市人口不是依託於官府就是城外鄉賢。

現在泰山軍已經將城外的土地分完了,城內的小地主們已經喪失了經濟來源,即便想遊居鄴城,也是沒這個能力的。

而至於為官府服務的人口,張衝在破了鄴城後就順勢接手了,對於這些,張衝按照技能分門充入各匠營。

張衝之所以對治下的人口如此精打細算,就是因為他要大力發展鄴城的農業,尤其是現在春耕將近,對人口的需求就更大了。

實際上,鄴城這地區並不是太適合種地。

因為太行山東麓諸水在流下山的時候,攜帶了大量山體的鹽鹼。這些鹽鹼在流入平原後紛紛沉積,以致鄴城地多澤滷而貧瘠。

所以,鄴城乃至冀州在戰國以前都是非常差的地方。但後來戰國時期,魏國佔據此地,引漳水灌既鄴田,使之成為肥沃之所。

但漢室在河北的治理並不好,比如鄴城附近的水利就多有失修。所以張衝要想在鄴城紮根,首要就是把這些水利舊渠疏通,以方便農業用水。

但此世生產力太低了,那些長滿雜草的渠道要是放在後世,一輛挖機幹個一週就能解決,但在這裡卻是一樣大工程。

度滿回到鄴城幕府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排程人手來疏通舊渠。

這段時間只將度滿忙的昏黑。

他在奔走了附近水渠網路後,甚至還在一個地方水利吏的建議下,籌備出一個挖掘運河的方案。

這個方案是以故大河的水道,挖掘出一條從鄴城直通大河的運河。有此水道,泰山軍在大河兩岸的根據地就能連成一片。

據說,這計劃是當年前魏郡太守張則規劃的呢,而這水利吏恰好是當年參與籌劃此事的一員。

當度滿將這個方案上給張衝的時候,張衝莫名就想起了鄭國渠一事。

這運河好不好,當然好,依託故河水道打通與大河下游青兗的聯絡,怎麼能不好呢?

到時候憑藉這水道,泰山軍真的是可以將軍力輻射到整個青、兗、豫,甚至還能直達江淮。

但現在張衝不能挖,這麼大個工程要消耗的錢糧人力是多少?可能到時候泰山軍破產了,這運河都挖不完。

所以這個計劃只能留在日後。

對於張衝擱置此桉度滿並不洩氣,因為這些弊端他也知道。他這次提出來也是為了日後好順利主持此事。

日後此條運河叫度水或者滿水,豈不妙哉?

隨後,度滿就又投入到之前的修繕水渠一事去了,後面還有春耕要等他忙,總之不得歇。

說實話,張衝這樣用度滿多少有點狠,頗有點老財對長工的味道。

但沒辦法,張衝也要忙大事,那就是再次整編各部。

泰山軍自從薛氏壁立軍以來,已經快五年了,其中大小戰役不下百餘次,可以說天下未有如此善戰之師了。

但打了這麼久,張衝總發現自己總是以少勝多,雖然說著好聽,但這類仗打得還是膽戰心驚的。

但你要說泰山軍人數少嗎?

實際上也不少了,五個校尉部,滿編兩萬人,這已經是過去漢室南北軍的常備兵力的。

這麼說吧,以此精銳兩萬,泰山軍在任何一場戰鬥都足夠了。便是歷史所謂的數十萬兵力的合戰,可能兩方精銳加起來也不過是十萬眾。

所以也就有了那句:

“提十萬兵,橫行天下。”

但為何泰山軍的兵力又不夠了呢?

就是泰山軍缺乏一個中間的常備。

現在泰山軍的野戰軍團是五個校尉部,突騎十個部,這些打合戰是夠了。

但隨著局面大了,過去的轉戰將要變成奪城奪口的佔領戰。

那平定一個地區,就要駐防一部分部隊。如果以野戰部隊屯駐,那目前泰山軍的兵力根本不夠,所以泰山軍需要建立一支更普遍的,能屯駐地方的地方部隊。

這在漢室實際上就是各地區的郡縣兵,換言之,張衝要著手建立一支自己的地方部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