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古代 > 我在紅樓修文物最新章節列表 > 405、第405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405、第405章

李四兒被隆科多捏住手腕, 登時眼一紅,淚水從眼眶中飛快湧出, 一副楚楚可憐的模樣。隆科多見此情形, 登時什麼都忘了, 趕緊一鬆手, 放軟了語氣,低聲問:“可是將你捏疼了?”

李四兒身為隆科多之妾,卻能反客為主, 奪了主母的誥封, 甚至隆科多正妻之死也與李四兒脫不了干係。這正是因為李四兒本人自始至終,都將隆科多拿捏得死死的。此刻李四兒雙眼一紅, 金豆一掉, 隆科多立即心疼得跟什麼似的,低頭一瞧, 果然見李四兒手上一道捏出來的紅痕, 被腕上那雪白滑膩的肌膚一襯, 格外顯眼。

隆科多悔得不行,當即半擁著李四兒回宅子裡去,一面走一面大聲吩咐府裡下人將跌打的藥酒送到李四兒的院子裡去。藥酒一到, 隆科多挽了袖子, 親自給李四兒上藥。李四兒見隆科多先軟了,自己也就稍許擺出點姿態,用帕子抹了淚,嬌滴滴地喚了一聲:“老爺——”

隆科多聽這一聲幾乎酥到骨子裡, 手上的藥酒險些沒拿穩。卻只聽李四兒嬌滴滴地說:“是妾身沒用,妾身不是那等口齒伶俐之人,說不通皇后。老爺,您去與皇上說一說麼!真的……旁的不說,就說這兒女親事上,四兒還從來沒有想到的卻做不到的!”

隆科多嘴裡含含糊糊地應了,心裡卻想:這已經不是想到的做不做得到的問題,這分明是有沒有命去做的問題了。

前兩年年羹堯剛剛落魄的時候,他還幸災樂禍過。可是等到了對方九十二條大罪加身的時候,隆科多早已嚇破了膽,心裡只有那幾個字:狡兔死,走狗烹——連年羹堯那樣的寵臣,也只不過因為皇貴妃的薨逝才拖延了懲處,勉強得了個“自裁”。

偏生皇帝表面上給隆科多的榮寵依舊,似乎皇帝待這位“舅舅”是絕對不同的。然而隆科多清楚地知道,年羹堯與他一樣,是外戚。而且年羹堯是藩邸舊人,不像他,幾乎是最後那一刻才徹底倒向雍正的。

李四兒替兒子玉柱與怡親王世子搶媳婦兒,在隆科多看來,固然胡鬧至極。然而隆科多因為心底的那一份恐懼,便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讓李四兒去胡鬧了。可如今佟家的面子被皇家駁了下來,隆科多卻在這裡膽戰心驚——這固然是胡鬧,可也一樣是試探,試探皇帝對他隆科多是否依舊榮寵信任,百依百順……

眼下隆科多一面替愛妾上著藥酒,一面想著心思。李四兒不依不饒,要隆科多馬上進宮面聖,要皇家收回成命,將小富察氏指給玉柱。隆科多唯唯諾諾地應了,出了家門,卻並未往宮中去——他心中有個疙瘩,憋得難受,便隨意往內城中熱鬧的地方過去,想要尋個地方,藏身在熱鬧的人群中,飲一盞悶酒,順便理一理自己心頭那一團亂麻也似的愁緒。

豈知還未走到他素習常去的酒樓跟前,隆科多忽然停住了。一名身穿常服的中年人正迎面站著,雙足不丁不八,身形瀟灑,面帶微笑,正溫煦地望著隆科多。

隆科多心裡一下子敞亮了不少,當即向對方躬身行禮問安,極為恭順地問:“廉親王一向可好?……”

進了九月,石喻在都察院當差當的不錯,從六科給事中王樂水轄下被調出來,得了個都察院郎中的缺兒,獨立向都察院左都御史彙報。

九月初,發生了直隸總督李紱與河南總督田文鏡互參的案子。李紱是由怡親王允祥舉薦,雍正新任命的直隸總督,田文鏡則已經在河南任上兢兢業業地忙了很久。兩人都是一省大員,打起口水仗來也都毫不含糊。李紱指責田文鏡過於刻薄,肆意踐踏讀書人的尊嚴,後來又上疏彈劾田文鏡橫行鄉裡,貪贓枉法;田文鏡則反告李紱結黨營私,兩人的官司一直打到御前。

雍正隨即命四阿哥弘曆代天子巡視河南地方,在隨行人員之中,竟有石喻的名字。石詠猜想,皇帝這是打算歷練弘曆,讓弘曆多長長見識;此外也要讓石喻這樣年輕的都察院屬官到地方上去親眼看看,將來能成為真正為國為民的能吏。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至於李紱與田文鏡之爭,這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朝中對“官紳一體當差納糧”新政的看法。有一部分能看清利弊的官員雄心勃勃,想要藉助皇帝的力量,扭轉這種延續了千年的弊政;而另有一部分官員因為本身利益被觸動,便極力反對。朝中因為這一條新政,形成了兩派觀點,也與李紱和田文鏡兩人一樣,爭論不休。

而石詠則更關心弟弟石喻此去的安全問題。按照後世諸般野史傳說所言,弘曆是個最好微服出巡的“吃貨”天子,全國各地的美食小吃都能與他沾上邊。然而此刻弘曆卻還不是天子,甚至不是儲君,只是個儲君位置的有力競爭者。石喻陪伴弘曆出京巡視,石詠這個做大哥的還真有點兒不放心。

於是石詠與弟弟一番長談,儘量告誡弟弟千萬不要縱容弘曆,尤其不能讓那一位隨意“微服”,萬一有什麼人對弘曆不利,石喻怕是會被連累。他又想起賈璉,便囑咐石喻,萬一遇事,京中之人遠水救不得近渴的時候,可以試試往南直隸送信想辦法。石喻一概都應了。

豈料弘曆與石喻等一行人出京南下,大約過了十幾日,怡親王十三阿哥命人來尋石詠,悄悄告訴他——弘曆失蹤了,連帶石喻等隨行官員,一行將近三五十人全部失蹤,音訊全無,似乎就這樣神不知鬼不覺地消失了。

“茂行,知道你們兄弟手足情深,我才將這訊息告訴你。但是事關弘曆的安危,此事你切切不可對外透露半點風聲。”十三阿哥肅然告誡石詠。

“皇上的意思,讓你去河南親眼看一看當地是什麼樣的情形。這邊我讓五鳳帶人護送你,你們一行快馬趕去河南。你熟悉弘曆和石喻的性子,許是能快些找到他們。”

“是!”石詠趕緊應下,同時抬起頭,打量十三阿哥的神情,想看一下十三阿哥對於此事的判斷。只見十三阿哥愁容不展,低聲道:“難道真的錯了?難道我真的錯了?”

“姑父,什麼錯了?”石詠不解。

“咳咳!”十三阿哥撫著胸口大咳了一陣,一張臉漲得通紅,半晌才道:“李紱是我薦的人。”

石詠一下子明白了,這次與田文鏡爭執的李紱,正是十三阿哥向雍正舉薦的。豈料李紱一上任,便旗幟鮮明地反對起了正在推行新政的田文鏡。這一度讓十三阿哥這位理政親王十分尷尬。

石詠思索片刻,便道:“姑父,直隸總督李紱,這人您真的沒有薦錯。我與在保定的賈璉時有通訊,如璉二哥信上所云,他真的是一位廉潔而正直的好官。”

十三阿哥聞言抬起頭,盯著石詠:“茂行的意思是……”

因為李紱本人就是賈璉的直屬上司,所以賈璉在與石詠的通訊之中曾經以寥寥數筆提過李紱,說李紱的的確確是個不會作偽的好官。一個證明是早先李紱到直隸上任的時候,適逢直隸等地普降暴雨發大水,傷亡無數。李紱果斷下令各地開倉救災,隨後立即上書朝廷,為自己擅自開倉出谷請罪;這件事是賈璉親歷,因此不能不感嘆李紱一顆拳拳為民之心。

這件“開倉放糧”的舊事是邸報上都能見到的,石詠說來算不得稀奇,但是另一件,卻是賈璉與王熙鳳親眼所見。原來這李紱身為直隸總督,生活卻極為簡樸,家中並無長物,甚至其妻所戴首飾,都是銅鑄的。王熙鳳與賈璉都是大家出身,養尊處優慣了,只是近年來舉家還債,這才削減了不必要的開銷,節約用度。但是這兩口子的眼光何其銳利,銅外頭鎏金的首飾哪裡有看不出的道理。於是那鳳姐兒只見了一回李紱夫人,回來便咋舌,說實在沒有見過這樣的封疆大吏之妻。再加上此前開倉放糧的事情,賈璉夫婦從此對李紱佩服至極,曉得這是個真正無私之人。

聽見石詠所說,十三阿哥也終於動容,猶豫了片刻,道:“可是……”

“姑父,我的意思是,無論如何,這李紱是個正直的人,有他在,田文鏡推行新政之事多少會講究些方式方法,而不至於過於刻厲,從而操之過急。”石詠解釋了他的觀點,“而田文鏡也是個百折不回的人,只消這新政真的對民生有利,那李紱也一定能看得到。俗語說……真理越辯越明。因此田文鏡眼下最需要的,其實是李紱這樣一個正直的人與他做對手,而不是一個存了私心,會動用鬼蜮伎倆的人來與他對著幹。”

“好個‘真理越辯越明’!”聽見這句石詠口中的“俗語”,十三阿哥拊掌稱是。他難抑心中的激動,起身反覆踱了幾步,忍耐著咳嗽了幾聲,突然一轉身,對石詠說:“茂行,我真的要謝謝你!……”

此刻十三阿哥真情流露,即便石詠是他的小輩,他也真誠道謝。道謝之後,十三阿哥伸手輕輕拍了拍石詠的左肩,只道:“茂行說得對,李紱是個君子,事情只會向好,而不會更壞。但是茂行此去河南,一定要防備宵小之輩,你們自身的安危更為緊要。”

就因為十三阿哥最後這一句話,石詠本能地嗅到危險,覺得弘曆他們在河南,很可能還會遇到了些不足為外人道的事,因此索性遁去,玩起了失蹤。這也是為什麼十三阿哥會讓五鳳帶人陪他去河南的原因。

因是急命,石詠根本沒有功夫去準備,只回家飛快地收拾了幾件隨身的衣物,帶上官憑並一些銀兩,將官袍盛在一個包袱裡,自己則穿著便服上路。

如英聽說丈夫有著急的差事要出門,二話不說,過來幫丈夫收拾東西。石詠便在她耳邊,大致將自己南下去給石喻他們“幫忙”的事兒說了。如英吃了一驚,隨即穩住了情緒,道:“你放心!家裡雖然只有我們這些女人家,但是我們一定會把自己先顧得好好的,茂行哥且千萬照顧自身,再將二弟好好地帶回來。”

石詠聽著心裡感動。似乎這個家永遠都是這樣,從母親石大娘以下,家裡的每一位女性都擁有頑強而獨立的人格,每次他在外有事的時候,母親和妻子都是他的堅強後盾而絕不是負擔。因此每到這種時候他便會渾身是動力,立誓要儘快順利地辦完差事,讓一家子早日團聚。

石詠攬過如英,讓妻子在自己胸前輕輕靠了靠,小聲在她耳邊說:“事涉二弟,二嬸和二弟妹那裡你一定要想辦法安撫,莫要讓她們太過憂心。”

如英肅然應下,又伸手給石詠整理一回衣領,問石詠:“茂行哥尋常時候出門要帶的那個藤箱……”

如英指的是那只盛有幾件要緊文物的匣子。

石詠想了一下,搖搖頭,道:“不必了,來不及帶那些了。”再說他此去萬一會遇上危險,將那幾件對他而言價值連城的寶物帶上,萬一損壞遺失,那就真的太可惜了。

可是他還是忍不住會憑空去想——若是武皇的寶鏡、衛後的金盤……甚至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過耳不忘的一捧雪聽說此事,又會給他什麼樣的指點?

這時候外頭丫鬟已經報了進來,說是五鳳等幾人已經在外候著了。石詠伸臂抱了一下妻子,當即轉身出門。

果然,五鳳帶著幾名從人,騎著驛馬,在石家門外候著。此外五鳳還牽著一匹空鞍的馬匹,應當是給石詠留著的。石詠見狀便知五鳳打算一路換馬,這一路估計要受點兒罪了。果然,下一刻五鳳便向石詠開口:“石大人,事不宜遲!我們走吧!”

石詠心裡記掛著石喻與弘曆的安全,哪裡還會計較路上這點兒辛苦,當即衝五鳳一點頭,躍上馬背,便隨那一行人匆匆出城,沿驛道一路疾奔,一直到了天擦黑了,五鳳才帶著一隊人來到一間驛館。立即有人奔上前,將石詠等人的坐騎牽走,換上一批驛馬,並且給石詠送上幾張熱乎乎的麵餅,遞上一壺茶水,就又送這一批人上路了。

石詠沒有經歷過這樣強度的急行軍,但是此刻只能咬著牙默默忍受。五鳳帶著的那幾騎,將石詠的坐騎挾裹在中間,幾人藉著月色,沿著官道飛快向前。一直奔到子夜時分,才感到了下一座驛站。五鳳徑直帶著大家進去休息,馬兒全部丟給驛館照料。

石詠與五鳳住在一間。石詠在馬上疾奔了一天,渾身骨頭都像散了架似的,可越是如此,就枕之後他就越是沒法馬上入眠,一扭頭,見到旁邊一張榻上,五鳳亦睜著眼睛望著天花板。屋內一盞油燈幽幽的光將他俊美的半邊面孔照亮。

“五鳳,此前趕路趕得急,我忘了告訴你。前年我去杭州,曾經遇見了板橋先生。之後便一直有通訊,他曾經屢次問及你的近況。”

五鳳一聽說鄭板橋的訊息,一個激靈,登時雙手一撐床板,整個人一骨碌便坐起身,面帶感激,道:“多謝大人想著,五鳳感激不盡!鄭先生,鄭先生……他可好?”

五鳳的言語裡頗有些“近鄉情更怯”的意味,明明遇上了一個熟知板橋近況的人,他卻有那麼一點點不敢問。

石詠將鄭板橋的近況一說,五鳳終於徹底放心,長長地舒出一口氣,對石詠說:“算來我已經快為十三爺當了十年的差。等這一趟差事跑完,我便打算暫時離京,到江南去尋鄭先生去……”

石詠好奇,掐指一算,果然,距離當初他也薛蟠“合謀”,將五鳳從華彬那裡救出來的時候,快要十年了。他記得很清楚,五鳳當年就說要追隨鄭板橋學畫,如今他已經成了十三阿哥手下最得力的人之一,卻依舊念念不忘當初的心願。

“當初十三爺救我,又教我武藝,器重我,讓我帶隊,這麼些年走南闖北,辦了不少大事。我心底自是感激十三爺,儘管十三爺那裡有這十年之約,可是我五鳳早已發過誓,只要十三爺在世,我的命就是十三爺的。但是一旦十年約滿,我想南下一趟,去探視一回鄭先生,陪伴他小住兩日,隨他去學兩筆畫……十三爺那麼通情達理,一定不會不準。”

兩人就這麼,一個臥,一個坐,談談說說。不多時石詠便倦意上湧,不多時便口齒含糊,漸漸睡著了。五鳳卻像是鐵打的一樣,坐在榻上,眼中蘊著光,望著窗外。

待到四更天,驛丞進來,將眾人喚起,馬匹也已經備好。石詠他們匆匆用了點乾糧,再度上路。如此疾奔了三天兩夜,早已過了南直隸,來到封丘一帶。石詠問過五鳳,才知道弘曆他們失蹤之前,最後出現時,就是在這封丘一帶。

封丘就在黃河北岸,與開封隔河相望,歷年來水患頻出。石詠他們到了封丘一帶,為了打聽弘曆的訊息,曾經到黃河邊去打聽了一回。卻見黃河邊早已成了大工地,數百名民夫正在修築河堤。

石詠等人一問,這才知道這河南總督田文鏡之命,說是黃河上游夏汛厲害,而黃河河堤又年久失修,因此要求每年夏收之後,從當地百姓中抽丁服役,修築河堤。

這些在河堤上忙碌的民夫之外,堤上還站著一名大腹便便的縉紳,並幾名書生打扮的人,正追著一名穿著七品官袍的官員說話,吵吵嚷嚷。石詠他們見了正覺得奇怪,在一旁河堤上忙碌的幾名民夫抬起頭,頗為不滿地說:“有這功夫,一小方河堤都能築起來了,這群酸秀才,成日價就知動嘴皮子。縣太爺說讓書生也一起出工出力,是萬歲爺下的令,他們竟然也敢去和縣太爺理論。”

石詠一聽這話,便覺有些意思,連忙去問。這才知道原來河南近來推行“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的新政已經有些日子。而這次黃河河工需要抽調民夫,田文鏡將這新政從上推下來,封丘縣的縣令便下令,即按照田地數量來出工的措施:每一百畝田出一個人工,凡有田者一律出工,縉紳也不能例外。

這政策一出,百姓們是痛快了,可是原本那些已經免除了差役的士紳與讀書人,都不樂意了。家裡田地多的縉紳那裡還好,還可以支使家裡的下人去頂衝徭役。但是本縣的讀書人的意見都很大,尤其是那些考取了生員,還沒考中舉人,不夠資格做官,甚至根本是失業人員的讀書人。這些生員們口口聲聲說,讓他們與終日流著一身臭汗的民夫為伍,是何等的斯文掃地,因此這些人聯合起來,拒絕服役。甚至本縣縣令來到河堤旁視察,生員們也追著本縣縣令,一定要給個“說法”。

“老丈,您見過一名大約這麼高,相貌與我長得頗像,二十出頭的年輕人麼?”石詠到底還是關心二弟石喻的下落,當下不管那些鬧騰著的讀書人,直接拉住一名年長的民夫問話。

那名老農眯著眼盯著石詠看了一會兒,點點頭,說:“可不?是有這麼個年輕人,幾日前才剛來過。來的時候也跟你似的,問了好些‘當差納糧’的話。那年輕人長得可俊,跟你似的。”

石詠聽說了弟弟的準信兒,心裡一喜,面露笑容,幾乎令旁人都以為他不經誇。

然而那老農又添一句:“旁邊還跟著一位小爺,更要年輕些,簡直跟畫兒裡走出來的似的,老漢生來沒見過那麼俊的人。”

那鐵定是弘曆了——石詠想。

“老丈,那天之後,你們可還曾在附近見到過這兩位……”石詠的話還未問完,突然被遠處黃河堤岸上讀書人的大聲叫喊給完全打斷。

他與五鳳一起轉向堤上,只聽一群生員氣勢洶洶地衝那縣令大喊:“縣尊,本朝徵收錢糧向來要區分儒戶、宦戶,如何將我等與民一例完糧,一例當差?”

“縣尊,您若是再不取消我等生員的當差之責,馬上要到來的鄉試,學生們便不去考了。考來,又有何用?”

石詠在一旁聽了冷笑,心想這些生員,還當真是一群實用主義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