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歐皇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1665章 發展工業的代價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665章 發展工業的代價

原本歷史上,人類石油工業的發展,就源於煤油的提煉。但是,這不代表馬林搞出了煤油燈,並掌握了石油提煉技術,就能讓北海國石油工業迅速騰飛。

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全社會的技術力量的支援。畢竟,在近代石油工業發源的1859年,人類蒸汽機技術早就成熟了,湧現出了太多太多的機械專家。所以,石油提煉出來後,能很快被投入到應用中。另外,勘探石油和開採石油的技術也能得到迅速發展。

但在這個年代,恐怕只有馬林這個穿越者才知道啥是石油工業。就算是天下第一聰明的達芬奇,都對石油工業一無所知呢。

特別是石油勘探和鑽探技術,受到技術限制,很難有大的發展。就算馬林把旋轉鑽探的技術搞出來,也就只能鑽百米深的淺層油井。這技術,後世那些大油田絕大多數都沒法開發。而能開發的油井,也就那幾個有限的油苗露出地表的地方,比如泰特斯維爾,比如加利西亞,比如巴庫,比如出磺坑,比如延長……

但這種淺井的產量是不高的,滿足不了煤油燈的巨大需求。所以,在早期,煤油燈的應用其實不會很廣。當然,等到北海國培養出幾代機械工程師了,技術逐步成熟了,才能打出更深的油井,得到更多的石油。

實際上,以馬林的記憶,前世老馬家買的那臺12匹的常柴的手扶拖拉機也能找工匠複製出來了。畢竟,現在硫化橡膠已經有了,只要花點時間,讓工匠們全力以赴,還是能複製出那個單缸柴油機的。最多,就是因為技術粗糙,導致機器經常出問題而已,就像目前的仿瓦特蒸汽機那樣。

但最大的問題不在這裡,主要還是柴油供應問題。以加利西亞油田每天才一桶的石油產量,提煉出來的柴油,最多供一臺手扶拖拉機跑一天。這還是按照30%的最高柴油提煉比例來算的。但以馬林手工作坊級的技術,能提煉出20%就不錯了。

就算一胎手扶拖拉機每天只開8小時,最多也就可以供應兩三臺拖拉機用的。如此一來,這能改變啥?兩三臺單缸柴油機的供應能力……好吧,還是有用的,至少,可以積攢技術……

於是,馬林開始組織大批工匠,開始複製前世他們家那臺經常出毛病的12匹的手扶拖拉機……

馬林為什麼在柴油極度缺乏的情況下還有堅持搞12匹單缸柴油機?不是為了廣泛應用,而是為了它的轉速!

是的,單缸柴油機再怎麼爛,轉速也比蒸汽機強太多了。現在的北海國瓦特蒸汽機,轉速只有每分鐘50多轉。這速度,跟手搖的機械差別也不大。而單缸柴油機不同,馬林記得,前世他家那臺常柴12匹,轉速高達每分鐘500~800轉!

這個轉速,在大規模工業生產上,也許因為缺油而沒啥應用價值。可是,如果拿來鑽槍管……

是的,馬林就是想到了鑽槍管。對於旋轉鑽頭來說,轉速越快,鑽透力越強。如果採用轉速比目前的瓦特蒸汽機快十幾倍的單缸柴油機,鑽槍管的效率將會得到大大提高。甚至,還可以考慮用來鑽炮管……

不要多,只要有那麼幾臺單缸柴油機用來鑽槍管,基本也就夠用了。畢竟,北海國軍隊規模也就那樣,對槍管需求不高,幾萬根槍管足矣。不像後世,某些列裝的步槍,動輒千萬級別的數量,AK47甚至數量超有兩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另外,單缸柴油機用來打井也很不錯。前世,鄉下的打井機,就是用一個鋼架,上面有一個小型柴油機,帶動旋轉的鑽頭往下壓。馬林正宗的石油鑽井機械沒看見過,但這種鄉下用的打井機還是見過的。雖然這打井機一般只能打幾十米深,但早期用來開鑿淺層油井,也是夠用了。最重要的是,它的效率比現在流行的傳統頓鑽技術快多了。馬林記得,前世那種鄉下常用的打井機,一天打兩口灌溉井是沒問題的。而若是採用古老的重力硬砸的頓鑽技術的話,按照卓筒井的技術,鑽一口百米深的鹽井,估計要六七十天……這效率,是沒法比的……

當然,這一切都是理想中的狀態。而現實卻是……

馬林好不容易指揮工匠們仿造出12匹的常柴單缸柴油機了,結果,在試運行的時候,搖柄的卡口設計有問題(馬林記憶中沒注意這個小細節),搖柄沒能及時拿下來,隨後,等柴油機轉起來,鐵製的搖柄飛出,直接砸死了一個靠的近的工匠……

第二天,在試運行時,柴油機的巨大飛輪,因為鉚合不牢固,直接飛出來了……

好在,這一次大家有了心理準備,還增加了掩體,沒出現人員傷亡。

此外,馬林讓人搞出來的初代的硫化橡膠做的傳動帶,質量似乎不穩定,耐磨性似乎不太好。這不,執行了兩天後忽然斷了……幸好,馬林有劍麻纖維作為後手。改用劍麻纖維編織的傳動帶後,果然更好用了……

看到這些後果難料的情況,馬林也是膽戰心驚。看來,社會整體機械技術基礎的落後,使得機器製造出來後,有很多馬林前世從未見過的毛病。而且,都是馬林想不到的低階毛病。

為了安全著想,馬林還是把這些問題都交給工匠們去處理了。而且,這個處理過程,也是增長技術的過程。

但為了防止再有人意外死亡,馬林讓那些工匠在測試單缸柴油機的時候,不但要放置掩體,靠得近的工匠還要穿上全套板甲作為防護服,免得意外被機器搞死……

事實上,馬林不知道,在後世新華國剛成立的時候,各地發展機械工業。即使有毛子專家指導,還是出了很多的即起事故。而每一次機器事故,都可能有人受傷甚至死亡。幾十年下來,不知道有多少機械廠的工人斷了手指或者整個手,還有整個人被機械弄死的……

沒辦法,當時國家新創,機械工業基礎等同於沒有,比馬林現在也好不了多少。唯一比馬林現在情況好的,就是有成熟的國外的理論指導,還有國外的很多先進樣機作為參考。饒是如此,新華夏還是有很多工人因為機器問題,或者操作不當,出了很多事故,造成了不少傷亡。馬林在後世看過一個報道,說光一個武漢,在幾十年裡工傷事故傷亡人數就達到了5萬幾千人。其中,佔比最高的就是四肢殘疾(主要是手部)……

我們在後世,很多人都佩服那些幾十年前技術超牛的八級技工。卻不知道,這些八級工,都是在一次次的傷亡事故中倖存下來的幸運者。不幸的人,基本都躺進墓地了。而那些八級工,就是在總結了那些死難的工友的經驗教訓後,才逐漸成長為國家工業建設的中流砥柱的。而這,就是摸索和發展機械工業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