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歐皇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2178章 仿製“邊區造”手留彈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178章 仿製“邊區造”手留彈

在哈布斯堡家族研究對付瑞士抵抗軍的戰術的時候,北海國呂訥堡草原上,馬林也在和手下將領們研究如何攻破莫斯科大公國的軍隊大陣。

馬林的要求還是很高的,他要的不是擊敗,而是擊潰。莫斯科軍隊若是被擊敗了,也許能夠整體退卻。若是能保住大部分實力,接下來圍攻莫斯科城也是很麻煩的。

什麼?你說哥薩克的追擊?馬林這次也就帶5000哥薩克騎兵過去,可能不夠用於追殺。要知道,人數過萬,無邊無際。莫斯科大公國軍隊,是數個甚至十數個無邊無際。這麼多人,即使敗退,在最前面的人,因為被後面人堵著,沒法及時逃跑。同樣地,前面的人,也阻擋住了馬林軍隊的追殺。

若是十萬軍隊,即使追殺十萬頭豬,也要耗費很大的力氣和時間。若是因此被莫斯科大公國的精銳跑掉,躲進城裡面,那可就困難了。

所以,馬林此戰的要求不是正面擊退敵人,而是擊潰敵人!不讓他們有掩護主力逃跑的機會!

這樣一來,就要求北海國的軍隊,擁有迅速突破其正面防禦,讓莫斯科軍隊的高層反應不過來,失去帶領主力逃跑的機會。

之前,馬林已經確定了戰術,就是用炮擊和使用獨頭彈的發條打火槍正面對敵的戰術。

這一套戰術,若是用來對付西歐國家的軍隊,肯定會大獲成功。因為,西歐國家的軍隊,習慣把精銳老兵放在前排,後排是新兵。

若是獨頭彈和炮彈一起上,一下子就能殺傷對手大量的老兵和精銳,使其喪失大部分戰鬥力。

可莫斯科軍隊的戰法和戰術,沿襲蒙古。面對敵人的弓矢和火器,蒙古式的莫斯科軍隊,往往會在最前面放上一批炮灰,讓炮灰兵吸引敵人的火力。然後,主力從後面衝上來砍殺。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是華夏北方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後來的後金,也慣於使用這種手段。他們在東北的深山老林裡,抓捕野蠻剽悍的“生女真”,讓他們穿上重甲,衝在最前面。

但很多生女真是林中獵戶,並不擅長騎馬。於是,後金軍隊就把這些不擅長騎馬的生女真綁起來,固定在馬鞍上,讓他們當炮灰,帶頭衝鋒。若是活下來,賞賜幾瓶燒刀子,或者放任其燒殺搶掠。若是死了……啥都沒有……

莫斯科大公國被蒙古金帳汗國統治幾百年,也學會了這種無恥的戰術。不過,他們不是用啥野蠻人,而是直接讓底層百姓拿上破舊的長矛,連鎧甲都不發,讓他們在前面衝鋒。如果後退,正規軍會對他們“執法”,當場斬殺。反正,莫斯科大公國人口眾多,而底層百姓,在莫斯科大公國的王公們眼裡,不過是灰色牲口而已,不怕消耗。

所以,擊退莫斯科大公國軍隊的第一撥進攻,沒啥好高興的。因為,對方精銳肯定在第二撥。打掉對面第一撥,幾乎不會讓對方傷筋動骨。

因此,馬林決定,學習鬼子的戰術,從側面發起猛烈的攻擊,使其陣腳大亂。

之前,馬林還“發明”了威力巨大的改良型的“一窩蜂”,對敵效果非常好。即使身穿東方式樣的鎧甲,也難以抵擋“一窩蜂”發出的神機箭。

但是,經過多次對抗演練後,馬林和手下軍官們發現——如果對方側面有大盾掩護,一窩蜂的殺傷力會大大減弱。偏偏莫斯科軍隊中,有不少刀盾兵,手持圓木盾,經常用來保護側翼。如果遇到刀盾兵,“一窩蜂”的殺傷力會大打折扣。

“鬼子是如何突破果軍的防禦的呢?”馬林冥思苦想。

之前,馬林以為是兩挺歪把子機槍的功勞,畢竟火力壓制。但一想也不對,歪把子機槍火力固然強,可果軍的捷克式機槍也不弱,甚至更優秀。

然後,馬林想到了鬼子最經典的武器——擲彈筒!

一般來說,面對鬼子的進攻,果軍不會傻乎乎地站在那兒和鬼子對射,肯定會構建防禦陣地阻擋。比如,電視裡常見的在街道上堆砌沙袋。這種沙袋,防護力很好,子彈也打不穿。歪把子機槍再厲害,也難打穿沙袋,最多壓制得果軍不敢抬頭。但是,要端掉這種防禦陣地,顯然是火炮更好使。

可問題是,鬼子一般負責側翼包抄的機動部隊,是不大可能抬著火炮上的。即使九二步兵炮輕便,那也是兩百多公斤,四百多斤呢。

所以,鬼子的突擊部隊,一般攜帶的是另一種神奇的火力壓制武器——擲彈筒!

擲彈筒射程較短,正面對轟,肯定不是正經火炮的對手。但是,兩軍交戰,炮兵陣地一般都是針對正面敵人的,不會有人傻到把火炮閒置下來,防備側面可能出現的敵人。

所以,一般軍陣對決,側面很少有火炮,最多購置機槍陣地和機槍暗堡。而擲彈筒呢,正面對轟不行,但非常擅長拔除機槍陣地。若是暗堡,就只能請九二步兵炮直射了。

但野外戰場很少出現暗堡,一般只有要塞,才會修建很多暗堡。畢竟,暗堡修建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倉促間,構建的機槍陣地,往往都是堆一點沙袋,或者,挖個戰壕,堆點土,就構築成了機槍陣地。

若是用槍械對射,進攻部隊哪有那麼容易打得過有沙袋和戰壕掩護的機槍陣地啊?但是,擲彈筒能!擲彈筒射程不願,一般也就兩三百米。但是,它是曲射的!

意思就是,他可以把香瓜手蕾,發射進對面的戰壕或沙袋工事裡面,直接炸飛機槍手……

沒有了機槍的火力壓制,鬼子的突擊隊就很容易突進來。然後,用歪把子機槍,在果軍的側翼肆虐。果軍的漢陽造,哪裡是歪把子機槍的對手?所以,很容易被鬼子在側面擊潰。谷

不過,鬼子這一套,在美軍和蘇軍哪裡卻不太好使。為啥?因為二戰時美軍和後期的蘇軍,把波波沙衝鋒槍和湯姆遜衝鋒槍,都裝備到了班組,也就是基本每個班都有裝備。

你鬼子每個小隊的確有兩挺歪把子機槍,火力兇猛。可是,你突進敵軍陣地的側翼,相當於和人“短兵相接”了。這個距離上,衝鋒槍和機槍的殺傷是差不多的。

果軍缺乏衝鋒槍(主要是子彈打不起),可美蘇軍隊衝鋒槍多啊。所以,鬼子的側翼突擊隊,若是突入敵軍側翼,若是面對缺乏衝鋒槍的果軍還好,佔據優勢,擊潰對手。面對每個班組都有衝鋒槍的美蘇軍隊,就沒優勢了,甚至是劣勢。畢竟,衝鋒槍在近距離戰鬥中比機槍輕便好使。

另外,順便提一句,鬼子軍中衝鋒槍裝備率很低。為啥?和果軍一樣,子彈打不起……

沒錯,鬼子國內礦產資源貧乏,金屬產能很有限,製造子彈是需要大量金屬的。所以,衝鋒槍這種極為浪費子彈的武器,不是沒技術,而是子彈消耗不起。

但是,如果把鬼子的戰術,以及對付戰壕很有效的擲彈筒拿去一戰時期,絕對能夠大殺四方。因為,一戰時期衝鋒槍剛出現呢,沒有大規模列裝。這種擲彈筒搭配歪把子機槍的火力,絕對是無敵的。

巧的很,果軍的裝備水平,差不多就是一戰級別的。面對代差一般的火力和戰術,自然不敵。不是鬼子多兇猛,而是他們的戰術和火力,恰好壓制了果軍。只有兔軍,不和鬼子剛正面,受到的損失才小一些。但在反掃蕩過程中,若是正面對上,也討不了好。

……

也就是說,馬林“發明”的改良版“一窩蜂”,代替了機槍的作用。但是,若是對方豎起大盾,就需要類似“擲彈筒”這樣的猛火力武器,開啟局面了。

但是,就目前而言,馬林沒這技術能力啊。鬼子的專門用於擲彈筒的小香瓜手蕾,根本造不出來。主要是引信問題,沒有現代化學能力的馬林,不但缺乏大威力的裝藥,也沒有不需要明火的引信。

現在北海國的所謂手留彈,基本就是個帶細長引信的土榨彈。這玩意,若是扔出去,不巧扔進水塘裡的話,引信會直接被水熄滅。扔進沙堆裡,也容易被沙子遮蓋住火苗,導致熄滅……各種缺陷……

……

馬林左思右想,覺得搞擲彈筒不現實。但是,手蕾倒是可以發展一下。

雖然手蕾的打擊距離只有三五十米,遠不如擲彈筒的兩三百米。但是,要看年代的啊!

這個年代,軍隊武器還以冷兵器為主。雖然莫斯科軍隊也有火槍火炮,但肯定全部佈置到正面去。側面嘛,能有弓弩就不錯了。

所以,只要有合適的手蕾,完全可以靠近到三五十米的距離內,然後扔手蕾攻擊……

就算對面側翼有大盾兵掩護,面對手蕾,盾牌是無力的。即使北海國使用黑火藥這種很low的裝藥,炸不死幾個人。但是,讓幾步內的敵軍失去戰鬥力是毫無問題的。

等到刀盾兵失去戰鬥力,其他兵種失去防護。然後,再點燃“一窩蜂”,以機槍的火力密度進行打擊,肯定能奏效……

然後,問題來了——手蕾怎麼造?

馬林直接想到了邊區造……

當年的邊區造的手留彈(河蟹),那叫一個一言難盡啊。但是,也夠嚇人的,也能廢掉敵人的戰鬥力……

而邊區造手蕾的技術吧,就和馬林這個年代一樣,都是鐵匠捶打出來的,技術含量很低。那鐵殼子,一般鐵匠都能造得出。

不過,和邊區造相比,北海國是有優勢的。主要是,北海國擁有優質的鋼材!邊區造沒有鋼鐵廠,幾乎都是用土爐子冶煉出來的劣質生鐵,質量很差。想要造武器,居然要去拆鐵軌。不然,鋼鐵質量不達標。

而北海國鋼鐵廠連合金鋼都搞出來了,雖然和邊區兵工廠一樣,都缺乏現代機器。可是,鋼鐵質量上,卻是北海國勝出。

所以,同樣仿造M24手留彈,北海國的兵工廠,還是有優勢的。而且,德意志人模仿德國佬的M24手留彈,沒毛病……

不過,因為缺乏化學技術,馬林也搞不出拉發點火的裝置。因此,他只能選擇引信點火了。

具體的,就是把細長的引信藏在中空的木柄裡。為了防潮,木柄底端用油紙蒙上。使用時,戳破油紙,把火繩伸進去點燃引信。然後,扔出去……

嚴格說起來,這種手留彈,和邊區造不相上下。邊區造是鋼鐵質量差,而北海國手留彈,則是點火方式極為落後,連邊區造都能搞出拉發裝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