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歐皇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636章 換槍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636章 換槍

大戰即將爆發,馬林除了督促各地抓緊春耕外,還在不住地調整對英軍的戰術戰法,並更換部分武器。

英格蘭軍隊和歐洲大陸上的軍隊非常不同,所以,馬林需要改變一些戰術。比如,火繩槍部隊,馬林打算,給前排的火繩槍手,普遍裝備胸板甲和頭盔。因為,對戰時,英格蘭數量龐大的長弓兵,肯定會“箭如雨下”。如果不穿胸板甲和頭盔,很容易被英格蘭的長弓兵射成刺蝟。因為,火繩槍手的射擊速度,遠趕不上英格蘭長弓兵的射速。

除了前三排火槍手和長矛手都穿胸板甲和戴鐵盔外,後排的戰士,馬林也打算發給鐵盔。這是因為,英格蘭長弓兵喜歡拋射,箭支射中頭部的機率很大。為了防止傷亡過大,馬林從其他軍隊中調撥了大量的頭盔,給英格蘭遠征軍使用。

另外,馬林已經開始有計劃地給火槍兵更換火槍。也就是把火槍兵使用的穆什克特大火槍這種老式的火繩槍,逐步更換為更先進的發條打火槍。

自從達芬奇等人弄出了簡單的碳素彈簧鋼後,發條和彈簧的打造,更加容易了。彈簧鋼的彈性和韌性,更加適合打造發條。這種材料的出現,使得發條的打造,成品率提高了很多。

而在彈簧鋼出現之前,義大利工匠們打造發條,一般是把一根生鐵棒反覆加熱敲打,在加熱鍛打中,去除生鐵中的雜質,使之從生鐵向鋼過度——這是一個物理的過程(在古代華夏,這就是所謂的“把生鐵鍛打成精鐵”的過程,中間很耗力氣和材料)。要鍛打很長時間,這根鐵棒,最後被鍛打成細長的“鐵尺”。此時,這根“鐵尺”已經不能算生鐵了。因為,在加熱鍛打中,很多碳元素被消耗掉,降低了生鐵的含碳量,使得鐵尺變成了鋼尺。

然後,工匠再把這根“鐵尺”高溫加熱。加熱後,在固定的工作臺上彎曲固定,艱難地纏繞成卷狀。然後,再放入退火爐裡進行去應力退火。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但前提是——那根“鋼尺”沒出問題。因為是純手工鍛打除碳的,所以鋼尺的含碳量控制很難。畢竟,靠熱鍛除碳,質量很難控制。所以,用生鐵棒打造發條,成品率很低,一般不到一成。其中,最難的地方,就是把生鐵棒熱鍛成含碳量合適的鋼尺。只有質量達標的鋼尺,才適合做發條……後面的彎曲和退火工藝,倒是不複雜。所以,如此低的成品率(這還是熟練工匠的成品率),造成發條價格居高不下。

而且,就算你知道發條是怎麼打造出來的,沒有浸淫此道多年的工匠,也很難打造成功。因為,靠手工熱鍛控制鐵尺的含碳量,難度太高了,需要極為豐富的經驗。

可是,在馬林弄出了普通的碳素彈簧鋼後,製造發條的最大問題——材料問題,就直接被解決掉了。

所以,在工匠們看來極難的第一階段——鍛打鐵尺的階段,直接換成了澆鑄鐵尺。然後,簡單地鍛打一會兒(是為了讓鋼尺的結構更牢固緊湊),就可以用來卷制發條了……

經過工匠們的反覆試驗,馬林發現——在使用了彈簧鋼後,發條打造的過程變得簡單了,成品率從使用生鐵棒熱鍛的不足一成,達到了八成以上……

如此,發條的製造成本和製造時間,都大大地降低了……

當然,這個過程,花了很久很久,工匠們經過反覆驗證,才做到的。就在馬林忙著主持春耕的時候,發條鑄造車間,才來報喜。

馬林自然大喜過望,發條成本大大降低,就意味著成本的極大降低。如此,發條打火槍的大規模列裝,就有了條件了。

當然,馬林也沒忘了保密。在重金獎勵了那些工匠後,那些工匠和他們的家屬,被遷入了一個專門給保密單位居住的小城裡。這有些類似後來共和國在中西部大山裡和沙漠中建立的軍工單位,保密性很好。而且,這個年代的人,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很低,只要天天吃飽穿暖,那些工匠和他們的家屬,也就滿足了。

經過計算,應用了彈簧鋼和新的發條生產技術後,發條的成本,大約降低了7倍。雖然發條打火槍的成本依然高於火繩槍不少,可是,意義卻非常重大。

為何?因為火繩槍的火繩,使得槍支的使用很不方便。為了防止火繩上的火星點燃身邊戰友的火藥,在西班牙方陣中,火繩槍手相互之間的距離,必須達到1米。否則,就會產生重大的安全隱患。

每個火槍手之間相互間距一米,的確增強了安全性。可是,也降低了射擊密度。畢竟,中間那間隔的1米,都快能多塞一個火槍手進去了。

所以,燧發槍取代火繩槍後,因為都是滑膛槍,射程雖然沒變,可火槍手的射擊密度,卻大大增加了。

甚至,使用燧發槍的火槍手,可以做到“後排站立,中間彎腰,前排蹲下”這種高密度的三排齊射的打法。就算滑膛槍命中率很低,在三排火槍手僅僅挨在一起齊射的情況下,命中率也是很高的了。

發條打火槍和燧發槍一樣,不用火繩,也就無所謂保持1米的相互間距了。所以,大規模使用發條打火槍的話,也可以做到燧發槍那種高密度排隊射擊的。如此一來,火槍手的殺傷力將會得到一定的提高。

還有一點就是——發條打火槍不怕風雨天氣。只要在裝彈時注意遮擋住讓火藥別淋雨,射擊的時候,完全可以讓火槍暴露在風雨中……

歷史上,黒衫騎士正是靠著發條打火槍不怕風雨的特點,把法國騎士打得狼狽而逃。

馬林之所以要給火槍手們換上發條打火槍,就是為了提高射擊密度,以及防備雨水天氣。

英格蘭天氣和德意志不同,因為直面大西洋暖流,英格蘭本土的氣候比較溼潤,經常下雨。而一旦下雨,火繩槍將會徹底報廢,成為燒火棍。(事實上愛爾蘭才是真正直面北大西洋暖流,所以愛爾蘭島上西部地區非常溼潤,雨水多到不適合農業,只能放牧。只有東部雨水“陰影區”,也就是都柏林附近,才適合農業。英格蘭島因為有愛爾蘭島阻擋住了大西洋的水汽,才適合搞農業的。但即使如此,英格蘭的雨水也比德意志多,氣候更溼潤。)

要是守城戰,馬林還能在城牆上弄出射擊雨棚來,幫火繩槍擋風遮雨。可現在馬林是進攻的一方,大軍需要經常移動,根本沒條件弄射擊雨棚,也不方便攜帶。所以,像發條打火槍這種不懼風雨而且還能提高開火密度的火槍,才是最好的選擇。

不過,之前因為製造成本高昂,馬林只裝備了黒衫騎士部隊,並沒有給步兵火槍手裝備。而現在解決了成本和快速量產的技術問題,馬林決定爆產能,大量生產發條打火槍,全面替換火繩槍。

只是,這需要一定的時間,畢竟打造發條也需要時間。所以,這次進攻英格蘭的2萬大軍裡,只有第一軍團(也就是馬林的老主力軍團)的火槍手,開始換裝發條打火槍。至於薩卡拉的英格蘭軍團,本來火槍裝備率就不高,還存在了不少弓箭手。所以,暫時不許還換裝發條打火槍。再說了,因為時間緊急,馬林也拿不出足夠的發條來給英格蘭軍團換裝發條打火槍啊……

有了足夠的足以抵擋弓箭的胸板甲和鐵盔,以及足夠的不懼風雨、還能提高射擊密度的發條打火槍,馬林覺得,正面剛那七千英格蘭長弓兵,應該沒多大問題了,即使是在英格蘭的雨霧天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