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開局我成為大宗師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八十四章 科舉制度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百八十四章 科舉制度

從鑄造司裡面離開時,幾乎所有的世家出身官員都是一臉面無表情的樣子,認真觀察的話,還能看到他們眼神中透漏出幾分絕望,相對而言,葛明志他們這些寒門派系官員們臉上就充滿了笑容,在他們看來,鑄造司發明出來的印刷機絕對是劃時代的東西,未來書籍將會普及全天下的讀書人,寒門士子也不再會因為書籍太過昂貴而讀不了書了,他們完全可以憑藉努力躍升階層。

對於那些世家派系官員們的心思,皇帝葉桓是看在眼裡的,不過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畢竟不管是印刷機,還是等下回到皇宮後,他就要跟他們說的科舉制度,都是在挖世家門閥的根。

回到皇宮後,皇帝葉桓直接把自己已經制定好的科舉制度拿出來,他讓諸位臣子討論一下怎麼才能快速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沒錯,皇帝葉桓這次是獨斷乾坤,並沒有跟大臣們商量的意思,而是直接決定了一舉推出科舉制度,以他現在的威望,劉莽他們這些世家派系官員,哪怕心‏‎‏‎‏​‎‏‎​‏‏‎‎‏‏裡面再怎麼不願意看到科舉制度的推出,他們也不敢提出反對意見,主要也是沒有反對的理由。

既然下面的大臣們沒有反對的聲音,那麼自然就是贊同了科舉制度了。

接下來的兩天時間裡,內閣大臣們和六部的重要官員們,他們都圍繞著皇帝制定的科舉制度討論,並且對科舉制度一些皇帝沒有考慮周全的地方提出了一些改進的意見,然後向皇帝稟報情況,最後再由皇帝向全國頒下聖旨,這就讓科舉制度成為了大漢帝國的一項國策

朝廷要實行科舉制度這件事迅速地傳遍了整個大漢帝國,哪怕是最偏遠的地方也有官府的衙役去張貼佈告,宣講這項政策,就是為了保證所有的寒門士子,所有的讀書人都可以知道這件與他們未來前途息息相關的政策。

如果說大漢帝國給廣大的農民分田分地是一件讓無數人高興的大好事的話,那麼這項科舉制度就是對所有寒門子弟一次相當於改變命運的大好事了。

原先大漢帝國雖然開辦了很多官塾,並且還讓一些家族可以開辦私塾,只是哪怕多了很多可以讀書的寒門士子,他們當中能考進大漢大學院的學子還是佔據少數,而且讀書的成本可不低。

一個農民家庭可能要花費很大代價才能供一個孩子讀書,不僅是因為書籍和文房四寶很昂貴,還因為要讀書還要給老師不菲的束脩,當然,官府開設的官塾是例外,只是可以進入官塾讀書的都是天賦最好的一批人。

以大漢朝廷現在每年大幅增長的財政收入,朝廷的官塾主要有京城的大學院、府學、郡學、縣學和鎮學這五個等級,不過比起想要讀書的寒門子弟來說,這些官塾的數量是遠遠不能滿足的。

至於那些家族開辦的私塾,他們很多都是培養自家子弟為主,最多為了名聲招收一些天賦比較好的寒門子弟進入他們家族的私塾讀書,這只能算是一種恩賜。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科舉的應試者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即“生徒”和

“鄉貢”。生徒即官辦學校的學生。鄉貢即各地人自學或在民間私塾學成,到縣、州應試,經地方考試合格,再到京師應試。

其實實際上原來葉桓一直都沒有實行科舉制度,不僅是硬體條件還不行,軟體條件也是不行的,現在印刷機已經被發明了出來,並且天下也歸一統,不管是硬體還是軟體都已經具備好了可以實行科舉制度的時候了,所以他才會頒佈聖旨把科舉制度當做國策確定下來,這也算是大漢帝國的第二個祖宗之法了,第一個自然就是官員們的退休制度和皇帝的退位制度。

皇帝葉桓制定的科舉制度是參考他前世古代盛行的科舉制度制定出來的,並且經過下面大臣們討論,提出了一個比較符合這個世界的一些規定,還把一些不合理的剔除掉,這樣一來,就推出了符合大漢帝國國情的科舉制度了。

大漢帝國的科舉制度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選拔官吏為朝廷所用。

科舉考試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等多種科目,考試內容有時務策、帖經、雜文等。

大漢帝國的科舉考試規定分為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這四個級別,只有透過前面一個考試級別才能參加下一個級別考試。

院試:在府州的”學院“舉行,又分為“歲試”“科試”兩級。歲試是每年舉行的童生“入學”考試,錄取後即為“生員”,通稱“秀才”。科試則是對已在學校的秀才進行考試,成績優者方可參加下一級考選舉人的鄉試,成績劣者要受處罰甚至取消生員資格。科試也稱為錄科。只要考取了生員,就算脫離平民階層,稱為“士”了。大漢帝國朝廷規定:對學校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各衙門官員以禮相待”,“生員如果犯事情重,地方官先報學政,俟黜革後治以應得之罪;若詞訟小事,發學責懲,不得視同齊民一體撲責”,即生員享受免丁糧(免役稅)、食廩(國家供給衣食,優厚者稱廩生,次一等為增生,初入學生員無廩膳、稱附生)、政治司法特權(官員以禮相待,生員見官不必下跪,生員犯法地方官須先報學官才能處理,不得像對一般百姓一樣施用刑具)。

可以說,只要透過了院試成為了秀才,那麼不僅個人前途得到了改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自己家人也會跟著受益。

雖然說大漢帝國勞役很少,而且勞役還是有報酬的,但是並不意味著農民就不用繳納賦稅了,只不過他們繳納的賦稅沒有以往的王朝那麼重,只是如果能免稅的話,那自然是極好的。

鄉試:又稱為大比、秋闈,每三年一次。鄉試三場,分別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各州按人口多少分別為數十名到一百數十名不等,全國錄取總額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由於考取舉人即具備做官資格,鄉試可說是科舉最重要也最艱鉅的一關。鄉試之榜被稱乙榜,鄉試則稱乙科,與進士會試的甲榜、甲科相對。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鄉試後次年的二月初九

至十五日舉行於京師禮部,又稱春闈、禮闈。會試三場的內容與鄉試一樣,每科會試錄取進士約二三百人。會試正榜以外一般還有副榜。錄入副榜的舉人雖不算進士,但可以授予學校教官或其他較低階官職,或吸收入太學院為學生,獲得國家一定的俸祿。

殿試:科舉的最後一級考試,在會試後一個月即三月十五日舉行。殿試內容試時務策一道,試題由內閣大臣預擬數種,臨時呈皇帝圈定。殿試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狀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為一甲,算是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進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幹名,算是同進士出身。三月二十五日,新進士和殿試官員在禮部享受御賜“恩榮宴”。宴後陸續進入封官任用階段。一甲的三名進士一般授予御前秘書院成為皇帝的秘書,其餘進士往往還要進行一次館選或朝考,然後結合殿試名次,分別授予官職,優者亦進入御前秘書院。

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充套件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

可以說,科舉制度就是最適合大漢帝國選拔人才的制度了,根據葉桓的估算,大漢帝國在幾百年的時間裡還是一直會處在封建時代的,這個時間甚至有可能會延續到上千年也不奇怪。

雖然大漢帝國已經出現了蒸汽機、印刷機、槍炮等熱武器這些如同現代文明才會出現的東西,但是並不意味著大漢帝國已經進入了工業文明社會,大漢帝國離工業文明社會還有很大的距離。

大漢帝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口都是農民,大漢帝國還是農業封建社會,如果皇帝葉桓不顧一切,大力發展工商業的話,整個大漢帝國搞不好會直接崩潰掉的,這可不是開玩笑。

事物的發展都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治大國如烹小鮮,特別是對於大漢帝國這也有著兩億多人口的封建帝國來說,想要在短時間內進入工業文明社會,那是根本不現實的,不僅在物質層面上做不到,民眾的思想層面上的改變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世界的封建文明已經發展了幾千年時間,可以說民眾的思想很多東西都已經是根深蒂固的了,不是簡簡單單就可以得到改變的,皇帝葉桓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慢慢改變,並且他認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只要按照他規劃好的路線統治帝國,未來大漢帝國進入工業文明社會,那絕對是水到渠成的了。

科舉制度的頒佈,徹底引爆了整個帝國輿論,到處都是在議論紛紛的人群,好像一見面不聊聊科舉制度,自己就不合群似的。

很多寒門子弟都開始摩拳擦掌,就是為了做好明年院試的準備工作,對於他們來說,只要透過了院試成為了秀才,那麼他們哪怕是其他三個等級都透過不了,他們也算是小小的躍遷了一下自己的階層,畢竟秀才可是真正意義的士子,可不是以前那樣為了稱呼好聽點,把所有寒門讀書人稱之為寒門士子,而且還沒有實際上的好處。